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10:2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试验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试验工作时,免不了用到试验仪器,而试验仪器搬运时,由于其体积较大以及比较重,因此,人们通常使用平板车,但现有的平板车收纳并不方便,需要占用较多空间,而且使用平板车进行试验仪器运输只适用于路面平坦的场景,当行走在斜波或者需要上下楼梯时,平板车则派不上用场;此时,只能人工将试验仪器搬运至目的地,而对于重型试验仪器,其需要3-4人同时搬运,若遇到楼梯空间狭窄的情况,上下搬运时会极其不方便,这不但使得搬运人员较为辛苦,而且搬运效率较低,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还有可能损坏试验仪器,因此,研发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试验仪器搬运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收纳方便、占用空间少、适用场景较广、搬运人员体力消耗降低、搬运效率高、有效避免损坏试验仪器的试验仪器搬运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包括平板车、履带机构、转换机构、控制履带机构和转换机构的控制器、为履带机构和转换机构供电的电池;
6.其中,所述平板车包括载物板、背架、背板、推手、万向轮;
7.所述背架的底端与载物板的后端连接;
8.所述背板安装在背架的前侧面上;
9.所述电池安装在背架的后侧面;
10.所述推手安装在背架的顶端;
11.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推手上;
12.所述万向轮安装在载物板底部的前后两端;
13.所述履带机构位于载物板底部并处于载物板底部后端的万向轮之间;
14.平板车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履带机构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处位于其载物板后端;
15.所述转换机构安装在载物板和履带机构之间,并与控制器驱动连接,为载物板提供转动力;
16.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行走在平坦路面上时,履带机构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触地;
17.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行走在斜坡上时,根据斜波的实际斜度,履带机构的后端和载物板底部前端的万向轮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底部后端的万向轮和履带机构的前端触地,或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处于悬空状态而履带机构触地;
18.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行走在楼梯或泥泞路上时,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处于悬空状态而履带机构触地。
19.进一步地,所述载物板的后端一体成型有多个往后延伸的连接部,而位于两侧的连接部上均设有安装部;所述背架通过安装部安装在载物板上。
20.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一锁紧件;
21.所述安装部设有第二转动轴和开有第一固定孔,而背架开有第二固定孔;
22.所述背架通过第二转动轴与载物板转动连接,通过第一锁紧件、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的配合,与载物板固定垂直连接。
23.进一步地,还包括有第二锁紧件;
24.所述背架的后侧面开有多个沿着竖直方向排布的第四固定孔;
25.所述推手的底端开有第三固定孔;
26.所述第二锁紧件通过与第三固定孔以及不同竖直高度的第四固定孔配合,调节推手所处的高度。
27.进一步地,所述背架的后侧面设有上端开口的安装柜,电池安装在该安装柜。
28.进一步地,所述履带机构包括履带组件、连接件、电机;
29.所述履带组件包括行走履带、行走轮组、固定件;
30.所述行走轮组安装在固定件之间,而行走履带安装在该行走轮组上;
31.所述连接件连接在履带组件之间,将两个履带组件固定连接;
32.两个固定连接后的履带组件均通过各自的固定件以及第一转动轴与平板车转动连接;
33.在转动连接处,第一转动轴穿过载物板后端的多个连接部和固定件;
34.所述电机安装在两个履带组件之间,并位于履带组件的后端,通过同步轴轮组件带动行走轮组转动;
35.所述控制器与电机连接。
36.进一步地,所述行走履带的表面一体成型有等距排列的耙齿。
37.进一步地,所述转换机构为电动推杆,该电动推杆安装在连接件上,其推杆的顶端与载物板底部的前端转动连接。
38.进一步地,所述载物板的侧面和背架的顶端均设有固定扣。
39.进一步地,所述载物板的上表面均匀铺设有防滑纹路。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原理及优点如下:
41.1)本技术方案将平板车、履带机构以及转换机构结合在一起,当搬运试验仪器经过的是平坦的路面时,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平板车行走”模式,此时,履带机构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平板车的万向轮单独承担;当搬运试验仪器经过的是斜坡时,若斜度较小,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双机构行走”模式,履带机构的后端和载物板底部前端的万向轮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底部后端的万向轮和履带机构的前端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载物板底部后端的万向轮和履带机构一起承担;若斜度较大、搬运试验仪器经过的是楼梯或泥泞路时,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履带机构行走”模式,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处于悬空状态而履带机构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履带机构单独承担;通过履带机构代替万向轮行走在泥泞路上,增加受
力面积,减少压强,大大增加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通行成功率;爬坡时,利用电机具有的制动功能,结合行走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实现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自动刹车”功能,防止搬运人员在爬坡或下坡时因受外力的影响而出现搬运失控现象;除此之外,本技术方案还能降低搬运人员体力的消耗,提高搬运效率,具有较广的适用场景。
42.2)本技术方案中,背架通过第二转动轴与载物板转动连接。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不需要使用时,扭开第一锁紧件,转动背架,使得安装在背架前侧面上的背板贴近载物板(背板和载物板之间的夹角为0度);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需要使用时,反方向转动背架,使得背板与载物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后,再扭紧第一锁紧件。本技术方案不但收纳方便,而且占用空间少。
43.3)本技术方案中,第二锁紧件通过与第三固定孔以及不同竖直高度的第四固定孔配合,调节推手所处的高度,使得试验仪器搬运装置适合不同身高的搬运人员使用。
44.4)本技术方案中,行走履带的表面一体成型有等距排列的耙齿,使得爬楼梯时,大大增强了行走履带的攀爬能力。
45.5)本技术方案中,在载物板的侧面和背架的顶端均设置固定扣,通过固定扣与绑绳的配合,绑定载物板上的试验仪器,能有效避免试验仪器因跌落地面而损坏。
46.6)本技术方案中,载物板的上表面均匀铺设有防滑纹路,能有效增大试验仪器与载物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试验仪器出现位移。
附图说明
4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服务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履带机构处于悬空状态);
4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履带机构处于悬空状态);
5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履带机构的后端和载物板底部前端的万向轮处于悬空状态);
5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履带机构的后端和载物板底部前端的万向轮处于悬空状态);
5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处于悬空状态);
5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载物板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均处于悬空状态);
5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不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55.附图标记:
56.1-平板车;2-履带机构;3-转换机构;4-载物板;5-背架;6-背板;7-推手;8-万向轮;9-连接部;10-安装部;11-第一锁紧件;12-控制器;13-第二锁紧件;14-履带组件;15-连
接件;16-电机;17-固定件;18-固定扣;19-防滑纹路;20-安装柜。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58.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试验仪器搬运装置,包括平板车1、履带机构2、转换机构3、控制履带机构2和转换机构3的控制器12、为履带机构2和转换机构3供电的电池。
59.其中,平板车1包括载物板4、背架5、背板6、推手7、三个万向轮8;背架5的底端与载物板4的后端连接;背板6和推手7分别安装在背架5的前侧面和顶端;控制器12安装在推手7上,设有升降按钮(包括上升、下降、停止三部分)、进退按钮(包括前进和后退两部分)、启动按钮;两个万向轮8安装在载物板4底部的后端,一个万向轮8安装在载物板4底部的前端。
60.履带机构2位于载物板4底部并处于载物板4底部后端的两个万向轮8之间;平板车1通过第一转动轴与履带机构2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处位于其载物板4后端;转换机构3安装在载物板4和履带机构2之间,并与控制器12驱动连接,为载物板4提供转动力。
61.具体地,载物板4的后端一体成型有多个往后延伸的连接部9,而位于两侧的连接部9上均设有安装部10;安装部10设有第二转动轴和开有第一固定孔,而背架5开有第二固定孔;背架5通过第二转动轴与载物板4转动连接,通过第一锁紧件11、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的配合,与载物板4固定垂直连接。
62.具体地,背架5的后侧面开有多个沿着竖直方向排布的第四固定孔;推手7的底端开有第三固定孔;第二锁紧件13通过与第三固定孔以及不同竖直高度的第四固定孔配合,调节推手7所处的高度。
63.具体地,背架5的后侧面设有上端开口的安装柜20,电池安装在该安装柜20内。
64.具体地,履带机构2包括履带组件14、连接件15、电机16;
65.履带组件14包括行走履带、行走轮组、固定件17;行走轮组安装在固定件17之间,而行走履带安装在该行走轮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等距排列的耙齿;连接件15连接在履带组件14之间,将两个履带组件14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连接后的履带组件14均通过各自的固定件17以及第一转动轴与平板车1转动连接;在转动连接处,第一转动轴穿过载物板4后端的多个连接部9和固定件17;电机16安装在两个履带组件14之间,并位于履带组件14的后端,通过同步轴轮组件带动行走轮组转动;电机上安装有盖板;控制器12与电机16连接。
66.具体地,转换机构3为电动推杆,该电动推杆安装在连接件15上,其推杆的顶端与载物板4底部的前端转动连接。
67.具体地,载物板4的侧面和背架5的顶端均设有固定扣18,载物板4的上表面均匀铺设有防滑纹路19。
6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69.先把需要用到的试验仪器搬运至载物板4上,并通过绑带与固定扣18配合,从而将试验仪器绑定在载物板4上。
70.在通过试验仪器搬运装置搬运试验仪器的过程中,根据搬运行走的路况,试验仪器搬运装置包括以下三种搬运模式:
71.当搬运试验仪器经过平坦的路面时,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平板车行走”模
式,此时,电动推杆处于完全收缩状态,履带机构2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4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8均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平板车1的万向轮8单独承担,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72.当搬运试验仪器经过斜坡时,若斜度较小,则按序按下控制器12上的启动按钮和升降按钮的上升部,控制电动推杆部分伸展,带动平板车1绕着第一转动轴转动,并通过升降按钮的停止部控制停止转动,从而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双机构行走”模式,此时,履带机构2的后端和载物板4底部前端的万向轮8处于悬空状态而载物板4底部后端的两个万向轮8和履带机构2的前端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载物板4底部后端的两个万向轮8和履带机构2一起承担,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
73.当搬运试验仪器经过斜度较大的斜坡、楼梯或泥泞路时,则按序按下控制器12上的启动按钮(若控制器12之前没有打开)和升降按钮的上升部,控制电动推杆完全伸展,带动平板车1绕着第一转动轴转动,并通过升降按钮的停止部控制停止转动,从而将试验仪器搬运装置转换为“履带机构行走”模式,此时,载物板4底部前后两端的万向轮8均处于悬空状态而履带机构2触地,试验仪器的重量由履带机构2单独承担,具体图5和图6所示。
74.本实施例适用于不用的场景,其中,通过履带机构2代替万向轮8行走在泥泞路上,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压强,大大增加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通行成功率;爬坡时,利用电机具有的制动功能,结合行走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实现试验仪器搬运装置的“自动刹车”功能,防止搬运人员在爬坡或下坡时因受外力的影响而出现搬运失控现象;除此之外,本实施例还能降低搬运人员体力的消耗,提高搬运效率。
75.本实施例中,背架5通过第二转动轴与载物板4转动连接。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不需要使用时,扭开第一锁紧件11,转动背架5,使得安装在背架5前侧面上的背板6贴近载物板4(背板6和载物板4之间的夹角为0度),如图7所示;当试验仪器搬运装置需要使用时,反方向转动背架5,使得背板6与载物板3之间的夹角为90度后,再扭紧第一锁紧件11。本实施例不但收纳方便,而且占用空间少。
76.本实施例中,第二锁紧件13通过与第三固定孔以及不同竖直高度的第四固定孔配合,调节推手7所处的高度,使得试验仪器搬运装置适合不同身高的搬运人员使用。
77.本实施例中,行走履带的表面一体成型有等距排列的耙齿,使得爬楼梯时,大大增强了行走履带的攀爬能力。
78.本实施例中,在载物板4的侧面和背架5的顶端均设置固定扣18,通过固定扣18与绑绳的配合,绑定载物板4上的试验仪器,能有效避免试验仪器因跌落地面而损坏。
79.本实施例中,载物板4的上表面均匀铺设有防滑纹路19,能有效增大试验仪器与载物板4之间的摩擦力,避免试验仪器出现位移。
80.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