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9:31: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隔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建筑隔震结构中隔震层与上部结构必须采用梁板式楼盖连接,隔震支座上支墩和隔震层梁由于设计需要一般实际尺寸较大,而建筑室内外高差均为300mm-450mm,隔震结构的隔震支座位于室外地坪以下。为保证地震时隔震支座上部结构能够自由水平运动,必须设置隔震沟,从而达到使上部结构隔震的目的,隔震沟及隔震结构如图1所示。
3.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51408-2021和现行国家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中仅给出建筑物周围室外地坪标高一致时的节点做法,而缺乏隔震沟顶标高不同时的节点做法,当建筑物周围室外地坪标高不同时就无法引用隔震沟标准做法,导致隔震结构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旨在提高隔震结构在隔震沟顶标高不同时的隔震效果。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包括:
6.隔震挡墙,包括依次连接的高墙段和低墙段;
7.隔震层梁,设于隔震沟内,所述隔震层梁与所述隔震挡墙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隔震层梁上沿所述高墙段至所述低墙段的方向依次设有水平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盖板、延伸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水平延伸至与所述高墙段平齐;所述延伸板与所述第一盖板水平连接;所述第二盖板延伸至与所述低墙段平齐,且所述第二盖板的标高小于所述高墙段的标高;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高墙段之间具有缓冲缝,所述缓冲缝的长度小于所述延伸板的长度。
8.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高墙段的上端面平行,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高墙段之间具有第一构造缝。
9.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低墙段的上端面平行,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低墙段之间具有第二构造缝。
10.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构造缝和所述第二构造缝内均设有柔性填充物。
11.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延伸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一体浇筑成型。
12.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缓冲缝沿所述隔震挡墙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
13.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缓冲缝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mm。
14.作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缓冲缝内设有聚苯板。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在第二盖板和高挡墙之间形成缓冲缝,当隔震层梁沿隔震挡墙的长度方向自低墙段的一侧向高墙段的一侧移动时,第二盖板朝向高墙段滑动,第二盖板与高墙段之间的缓冲缝用于为第二盖板的移动提供缓冲空间;第一盖板上的延伸板用于遮挡缓冲缝,达到发生任意方向地震时隔震层上部结构均能自由水平移动的隔震效果,解决了隔震结构在建筑某边隔震沟顶标高不同时的隔震效果差的问题;该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能适用于建筑周围室外地坪标高不同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同时也使隔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沟设计更加灵活,保证了此类隔震建筑物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更方便灵活的建筑室外地坪设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带隔震沟的隔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d1-d1线处的剖面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00、垫层;101、基础;102、隔震沟;103、隔震支座下支墩;104、隔震支座;105、隔震支座上支墩;106、室外地坪;200、隔震层梁;201、隔震层板;202、地上结构柱;203、盖板;2031、第一盖板;2032、第二盖板;2033、延伸板;2034、下垂板;300、挡墙;301、高墙段;302、低墙段;400、缓冲缝。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请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进行说明。所述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包括隔震挡墙300和隔震层梁200;隔震挡墙300包括依次连接的高墙段301和低墙段302;隔震层梁200设于隔震沟内,隔震层梁200与隔振挡墙30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隔震层梁200上沿高墙段301至低墙段302的方向依次设有水平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盖板2031、延伸板2033和第二盖板2032,第一盖板2031水平延伸至与高墙段301平齐;延伸板2033与第一盖板2031水平连接;第二盖板2032延伸至与低墙段302平齐,且第二盖板2032的标高小于高墙段301的标高;第二盖板2032与高墙段301之间具有缓冲缝400,缓冲缝400的长度小于延伸板2033的长度。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隔震挡墙300在同一
挡墙300上包括高墙段301和低墙段302,对应的在隔震层梁2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高墙段301对应的第一盖板2031和与低墙段302对应的第二盖板2032;第一盖板2031位于高墙段301的上方,第一盖板2031自隔震层梁200的外侧壁向外侧延伸直至第一盖板2031的外侧壁面与高墙段301的外侧壁面平齐;第二盖板2032位于低墙段302的上方,第二盖板2032自隔震层梁200的外侧壁向外侧延伸直至第二盖板2032的外侧壁面与低墙段302的外侧壁面平齐;高墙段301的端面和第二盖板2032之间设置缓冲缝400,延伸板2033自第一盖板2031的端部向靠近第二盖板2032的方向水平延伸,延伸板2033延伸至第二盖板2032的上方,延伸板2033向下的投影位于第二盖板2032的上端面上。
26.延伸板2033遮盖缓冲缝400。当发生垂直于建筑边长方向的地震时,隔震层梁200受力沿垂直于建筑边长的方向移动,有两个移动方向,分别为:隔震层梁200远离隔震挡墙300,第一间隙变大;隔震层梁200靠近隔震挡墙300,第一间隙变小。隔振层梁受力沿平行于建筑边长方向移动时,有两个移动方向,分别为:隔震层梁200自高墙段301向低墙段302的方向移动,则缓冲缝400增大;隔震层梁200自低墙段302向高墙段301的方向移动,缓冲缝400减小。无论发生平行与建筑边长方向和垂直于建筑边长方向的地震时,隔震支座104上部结构均可自由水平移动。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在第二盖板2032和高挡墙300之间形成缓冲缝400,当隔震层梁200沿隔震挡墙300的长度方向自低墙段302的一侧向高墙段301的一侧移动时,第二盖板2032朝向高墙段301一侧滑动,第二盖板2032与高墙段301之间的缓冲缝400用于为第二盖板2032的移动提供缓冲空间;第一盖板2031上的延伸板2033用于遮挡缓冲缝400,达到发生任意方向地震时隔震层上部结构均能自由水平移动的隔震效果,解决了隔震结构在建筑某边隔震沟102顶标高不同时的隔震效果差的问题;该建筑边缘隔震节点结构能适用于建筑周围室外地坪106标高不同的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同时也使隔震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沟102设计更加灵活,保证了此类隔震建筑物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更方便灵活的建筑室外地坪106设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8.可选的,第一盖板2031遮挡第一间隙并延伸至高墙段301的上方,第一盖板2031和高墙段301之间存在第一构造缝,第一构造缝用于实现第一盖板2031在高墙段301上方自由活动而不会与其发生碰撞。
29.同理,第二盖板2032遮挡第一间隙并延伸至低墙段302的上方,第二盖板2032和低墙段302之间存在第二构造缝,第二构造缝用于实现第二盖板2032在低墙段302的上方自由活动而不会与其发生碰撞。
30.而缓冲缝400,为第二盖板2032沿隔震挡墙300的长度方向移动提供了移动空间。防止第二盖板2032碰撞高墙段301。
31.可选的,延伸板2033的端部延伸至第二盖板2032的上方,延伸板2033向下投影覆盖第二盖板2032的长度为150mm。
32.在第一构造缝和第二构造缝内均填充柔性填充物,如沥青麻丝。在地震时,隔震层梁200移动带动第一盖板2031和第二盖板2032移动,柔性填充物可在受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使隔震层梁200能够自由水平移动,且柔性填充物对第一盖板2031和第二盖板2032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除此之外,柔性填充物可将第一构造缝和第二构造缝填充完整,保证了隔震结构的美观性和结构完整性。
33.可选的,第一盖板2031的下端面与高墙段301的上端面平行,第一构造缝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二盖板2032的下端面与低墙段302的上端面平行,第二构造缝的横截面为矩形;第一构造缝的宽度和第二构造缝的宽度均为20mm。
34.可选的,缓冲缝400连通第一构造缝和第二构造缝,缓冲缝400内设置有柔性填充物。
35.隔震挡墙300的形状为长方体或截面为梯形的六面体;第一盖板2031和第二盖板2032的形状为同截面长方体或变截面梯形体悬挑板,一般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第一盖板2031和第二盖板2032均由隔震层梁200侧挑出或隔震层梁200的梁下垂板再挑出。
36.延伸板2033设于隔震层梁200的侧壁上。
37.延伸板2033的形状为长方体或带斜面的切角长方体,一般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其与第一盖板2031一体浇注成型。
38.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缓冲缝400沿隔震挡墙300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间隙的宽度。
39.当隔震层梁200沿垂直与隔震挡墙300的方向移动时,隔震层梁200的最大位移为第一间隙的宽度。为保证隔震层梁200在平行于隔震挡墙300的方向上能够顺利移动,要求缓冲缝400沿隔震挡墙300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间隙的宽度。
40.可选的,为实现隔震层梁200在水平方向上的自由移动,缓冲缝400的宽度大于或等于300mm。
41.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缓冲缝400外侧设有普通玻璃等脆性材料遮盖。
4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延伸板2033靠近第二盖板2032的一端设有向下延伸的下垂板2034,下垂板2034垂直与延伸板2033并连接在第二盖板2032的端部。延伸板2033和下垂板2034将第一盖板2031和第二盖板2032组成一个整体,保证了隔震结构的完整性和提高了对缓冲缝400的保护效果。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