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同轴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9:04: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同轴换热器。


背景技术:

2.同轴换热器是由同心的内管和外套管组成,冷热流体分别在内管和外套管环隙中流动的同时进行热的交换和传递。与其他换热器相比,同轴换热器具有耐压抗震、不易变形、耐脏耐垢、不易堵塞、回油顺畅、安全性高、工艺性好,不易泄漏、结构灵活、布置方便、价格低廉、节省费用等优点,特别适合于热泵系统。同时,钢管与铜管间隙均匀分割,有利于在作为蒸发器时保持良好的回油特性。内、外管的材质有紫铜、不锈钢等,广泛应用于冷水机组、风冷/水冷热泵机组、水源/地源热泵机组、热回收机组、热泵热水器等制冷空调行业。
3.但是,现有的同轴换热器的冷介质和热介质的进出口处,需要使用到三通管进行衔接,通过三通管衔接冷介质和热介质的进口管和出口管,方便换热器与其他装置进行连接,工序较多,连接结构较为复杂,费时费力,而且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同轴换热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换热器,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内插设有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同轴,所述内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分别从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管口伸出,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管口处均设置有夹持部,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通过所述夹持部固定于所述外管管口处,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管口处通过所述夹持部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介质进口管和第二介质出口管,使得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间隙腔相贯通。
6.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分别是所述内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末端管端,所述夹持部为所述外管的末端管端挤压制成,所述夹持部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和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的形状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的形状相匹配。
7.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与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并排设置,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分别对位插设于所述外管的两端管口处。
8.优选地,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第一介质出口管、第二介质进口管和第二介质出口管的外壁与所述夹持部内壁之间的接触处通过焊接固定,从而起到封闭的作用。
9.优选地,所述外管为由下逐层向上盘旋的多层盘旋管道,所述盘旋管道均由不同变径的弯管逐圈盘旋而成。
10.优选地,所述外管外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外管的地脚。
11.优选地,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的材质均为金属。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外管的两端管口分别设置有夹持部,使得进口管和出口管固定连接在外管的进口和出口处,改进了在外管的进出口处必须使用三通管进行衔接的结构,从而简化了外管的连接结构,省时省力,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外管盘旋为不同变径的弯管,可以充分利用盘旋弯管中间的空间,有效减小总占地空间,避免空间的浪费,在同等的占地面积下,有效换热管段增加,同等成本下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3.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未连接第一介质进口管和第一介质出口管时的立体示意图;
17.图4为图3的俯视示意图;
18.图5为图3的正视示意图;
19.图中:外管1;第二介质进口管11;第二介质出口管12;夹持部13;内管2;第一介质进口管21;第一介质出口管22;地脚4。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2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3.参考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换热器,包括外管1,所述外管1内插设有内管2,所述外管1与所述内管2同轴,所述内管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分别从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管口伸出,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管口处均设置有夹持部13,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22通过所述夹持部13固定于所述外管1的管口处,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管口处通过所述夹持部13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介质进口管11和第二介质出口管12,使得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11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12与所述外管1和所述内管2之间的间隙腔相贯通。内管2流通有第一介质,所述外管1和内管2之间的间隙腔流通有第二介质,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可进行热交换。
24.参考图3-图5,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和第一介质出口管22分别是所述内管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末端管端,所述夹持部13为所述外管1的末端管端挤压制
成,所述夹持部13的形状与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和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22的形状相匹配和/或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11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12的形状相匹配。
25.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与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11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介质出口管22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12并排设置,所述第二介质进口管11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管12分别对位插设于所述外管1的两端管口处。
26.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进口管21、第一介质出口管22、第二介质进口管11和第二介质出口管12的外壁与所述夹持部13内壁之间的接触处通过焊接固定,从而起到封闭的作用。
27.参考图1-5,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为由下逐层向上盘旋的多层盘旋管道,所述盘旋管道均由不同变径的弯管逐圈盘旋而成。即盘管由内向外逐圈变径盘成一盘,这样,弯管层盘旋再叠加,然后叠加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盘旋弯管中间的空间,避免空间的浪费。
28.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外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外管1的地脚4。
29.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管1和所述内管2的材质均为金属。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