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6:17: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间、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都会安装新风系统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并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控。但是现有的新风系统多使用一体式的气体流通装置,使得送入室内的新风需要进行全功率的制冷或制热,这就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排出去的室内气体得不到回收,也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本实用新型可对流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预热或预制冷。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包括分别与车间的进风口连接的新风管路和与车间的出风口连接的排风管路,新风管路通过换热系统与排风管路连接,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和使得换热管内流体流动的循环泵体,使得排风管路内的能量输送至新风管路内;新风管路内设有引风扇,排风管路内设有排风扇。
6.优选的,换热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新风管路上的第一换热部和安装在排风管路上的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朝向排风管路的一侧向外凸出设有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部朝向新风管路的一侧向外凸出设有第二换热板,换热管盘卧在第一换热板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的表面上。
7.优选的,第一换热部还包括第一金属板,第一金属板安装在新风管路的内壁上,第一换热板安装在新风管路的外壁上;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二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安装在排风管路的内壁上,第二换热板安装在排风管路的外壁上;第一金属板与第一换热板连接,第二金属板与第二换热板连接。
8.优选的,第一换热板沿新风管路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第二换热板沿排风管路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
9.优选的,新风管路上和排风管路上均设有换热段,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换热管和循环泵体均位于换热段内,换热系统包括壳体,壳体罩设于换热段的外侧。
10.优选的,第一换热板的外壁和第二换热板的外壁上均设有导热石墨片。
11.优选的,换热段通过支撑板安装于壳体内。
12.优选的,新风管路的进风口处设有空气净化过滤器。
13.优选的,车间的出风口与车间的出风口背向设置,新风管路的进风口与排风管路的的出风口背向设置。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1)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室外新风经由新风管路引进,新
风经过空气净化过滤器的过滤后进入换热系统中,与此同时,室内废气经由排风管路内的排风扇的抽引至换热系统中最后排至室外,在此过程中,进风与排风分别进行,且利用金属板、换热板以及换热管,能够有效得使进风与排风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实现了能量回收,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16.(2)本实用新型在实际的安装使用过程中,采用的是单独送排风,单独的水冷换热系统进行能量回收处理,完全避免了新风和排风相互干涉导致的新风交叉污染的问题,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整体的能量回收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换热板俯视图。
20.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21.1-车间、2-新风管路、21-引风扇、22-空气净化过滤器、23-第一金属板、24-第一换热板、3-排风管路、31-排风扇、32-第二金属板、33-第二换热板、4-壳体、5-换热管、6-循环泵体、7-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3所示,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包括分别与车间1的进风口连接的新风管路2和与车间1的出风口连接的排风管路3,新风管路2通过换热系统与排风管路3连接,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5和使得换热管5内流体流动的循环泵体6,使得排风管路3内的能量输送至新风管路2内;新风管路2内设有引风扇21,排风管路3内设有排风扇31。新风管路2上和排风管路3上均设有换热段,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换热管5和循环泵体6均位于换热段内,为了避免能量流失,换热系统包括壳体4,壳体4罩设于换热段的外侧,第一换热板24、第二换热板33、换热管5和循环泵体6均位于壳体4内。第一换热部还包括第一金属板23,用于将第一换热板24上的能量输送至新风管路2内,第一金属板23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内壁上,第一换热板24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外壁上;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二金属板32,第二金属板32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内壁上,第二换热板33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外壁上;第一金属板23与第一换热板24连接,第二金属板32与第二换热板33连接。第一换热部还包括第一金属板23,第一金属板23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内壁上,第一换热板24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外壁上;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二金属板32,第二金属板32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内壁上,第二换热板33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外壁上;第一金属板23与第一换热板24连接,第二金属板32与第二换热板33连接。第一换热板24沿新风管路2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第二换热板33沿排风管路3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循环泵体6将换热管5内的液体不断循环,使得换热管5将第二换热板33上收集的能量传递到第一换热板24上,从而第一金属板23上收集到了能量,完成了热量交换,进而可以将车间1出风口处的能量与进风口处的能量进行交换,制冷时达到预制冷的效果,制热时达到预加热的效果,能够节省后续对进气处理的能耗;换热段通过支撑板7安装于壳体4内,使得换热段更加稳固。
23.具体的,第一换热板24的外壁和第二换热板33的外壁上均设有导热石墨片,便于
提高换热板的导热效率。
24.更进一步的,新风管路2的进风口处设有空气净化过滤器22,使得外界新风在经过空气净化过滤器22时,新风内的杂质以及微生物等会被过滤掉。
25.车间1的出风口与车间1的出风口背向设置,新风管路2的进风口与排风管路3的的出风口背向设置。即车间1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分设在两端,为了保证新风管路2的进风口和排风管路3的出风口之间的距离满足标准要求。
2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车间(1)的进风口连接的新风管路(2)和与车间(1)的出风口连接的排风管路(3),所述新风管路(2)通过换热系统与排风管路(3)连接,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5)和使得换热管(5)内流体流动的循环泵体(6),使得排风管路(3)内的能量输送至新风管路(2)内;所述新风管路(2)内设有引风扇(21),所述排风管路(3)内设有排风扇(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还包括安装在新风管路(2)上的第一换热部和安装在排风管路(3)上的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朝向排风管路(3)的一侧向外凸出设有第一换热板(24),所述第二换热部朝向新风管路(2)的一侧向外凸出设有第二换热板(33),所述换热管(5)盘卧在第一换热板(24)的表面和第二换热板(33)的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还包括第一金属板(23),所述第一金属板(23)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换热板(24)安装在新风管路(2)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换热部还包括第二金属板(32),所述第二金属板(32)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换热板(33)安装在排风管路(3)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金属板(23)与第一换热板(24)连接,所述第二金属板(32)与第二换热板(3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24)沿新风管路(2)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换热板(33)沿排风管路(3)的外壁从上至下设有若干个。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路(2)上和排风管路(3)上均设有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换热管(5)和循环泵体(6)均位于换热段内,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壳体(4),所述壳体(4)罩设于换热段的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24)的外壁和第二换热板(33)的外壁上均设有导热石墨片。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通过支撑板(7)安装于壳体(4)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路(2)的进风口处设有空气净化过滤器(2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间(1)的出风口与车间(1)的出风口背向设置,所述新风管路(2)的进风口与排风管路(3)的出风口背向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量回收新风换气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分别与车间的进风口连接的新风管路和与车间的出风口连接的排风管路,新风管路通过换热系统与排风管路连接,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管和使得换热管内流体流动的循环泵体,使得排风管路内的能量输送至新风管路内;新风管路内设有引风扇,排风管路内设有排风扇。本实用新型可将进风与排风分别进行,且利用金属板、换热板以及换热管,能够有效得使进风与排风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实现了能量回收,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技术研发人员:许陆顺 张永彪 张万新 邱克军 陈立晨 耿云 张忠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知民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1
技术公布日:2022/4/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