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崖式薄片导引结构的扫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22:18: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扫描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崖式薄片导引结构的扫描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扫描装置是由平台式扫描仪与自动馈纸器所组成,使用者可以使用平台式扫描仪以平放扫描的方式进行文件扫描,也可以应用自动馈纸器来扫描多份文件。
3.图1a与图1b为一种传统的扫描装置的两种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a所示,中国专利cn107635085a揭示了一种扫描装置200,扫描模块210设置于第一本体220中,透明基板260与第一本体220结合,第一薄片240贴于透明基板260上,第二薄片250贴于第二本体230上。
4.如图1b所示,第二本体230可以被往上掀起或抬起而与第一本体220分离,此时,贴合于第二本体230的第二薄片250会随着第二本体230而抬起。在扫描装置200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经过多次的第二本体230的上抬下压,而致使第二薄片250会有不均匀的变形(因为当第二本体230被掀开并盖合时,其中第二薄片250的一端最先离开或接触透明基板260,第二薄片250的另一端是最晚离开或接触透明基板260)。或者,当第二薄片250被抬起时,可能会受到使用者碰触,而有变形或走位而影响导引纸张的功能,造成卡纸的现象,此问题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崖式薄片导引结构的扫描装置,其中导引文件馈出的薄片是固定于第一本体上,不会随着第二本体被掀开或抬起而离开第一本体。
6.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描装置,包含:第一本体,具有窗口及导引结构;透光平台,连接至第一本体而覆盖窗口;第一薄片,设置于透光平台上以及窗口中;第二薄片,固定设置于透光平台上、窗口中、以及导引结构上,其中第一薄片比第二薄片厚,以形成崖式薄片导引结构来当作馈送通道的第一部分;扫描模块,设置于第一本体中;第二本体,具有馈送通道的第二部分;以及馈送机构,设置于第二本体中,用于将文件通过馈送通道馈送,以使扫描模块通过窗口来扫描文件的影像。
7.根据上述实施例,利用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崖式薄片导引结构可以让文件顺利通过窗口(甚至是间隙)而受到扫描,且不会让崖式薄片导引结构受到破坏或产生变形或走位的情形,有效提升扫描质量,提升耐久度及稳定度。
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0.图1a与图1b为一种传统的扫描装置的两种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1.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盖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掀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a与图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两种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14.图5a与图5b为图4a的两个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15.附图标号说明:
16.d1:文件;
17.d2:第二文件;
18.dcr:接合处;
19.g:间隙;
20.iar:撷取影像区域;
21.tp:馈送通道;
22.tp1:第一部分;
23.tp2:第二部分;
24.10:第一本体;
25.11:窗口;
26.12:导引结构;
27.12a:举升部;
28.12b:平坦部;
29.12c:指示标记;
30.13:第二窗口;
31.14:边缘部分;
32.15:内表面;
33.16:下表面;
34.20:透光平台;
35.30:第一薄片;
36.40:第二薄片;
37.45:崖式薄片导引结构;
38.50:扫描模块;
39.60:第二本体;
40.65:文件盖压板;
41.70:馈送机构;
42.80:压制组件;
43.85:弹性组件;
44.90:校正片;
45.95:驱动机构;
46.96:铰链;
47.100:扫描装置;
48.200:扫描装置;
49.210:扫描模块;
50.220:第一本体;
51.230:第二本体;
52.240:第一薄片;
53.250:第二薄片;
54.260:透明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优选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56.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连接」一词在此是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结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第一装置连接于第二装置,则代表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连接至第二装置。
57.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盖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掀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扫描装置100,包含第一本体10及第二本体60。第一本体10设计成平台式扫描装置,而第二本体60设计成自动送纸器,并具有馈送通道tp以及馈送机构70(仅显示于图2中,包含多个滚轮),且沿着馈送通道tp馈送文件d1来执行馈送式扫描,使被扫描的文件d1可以存放于第二本体60的较低部分上。第二本体60通过铰链(hinge)96而枢接于第一本体10,使得使用者可以将第二本体60掀开来放置平台式扫描所需要的第二文件d2,或者当第二文件d2是书本时,通过文件盖压板65盖压于第二文件d2,可以将第二本体60抬离第一本体10一段距离。
58.图4a与图4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扫描装置的两种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图3、图4a与图4b所示,本实施例的扫描装置100包含第一本体10、透光平台20、第一薄片30、第二薄片40、扫描模块50、第二本体60及馈送机构70。
59.第一本体10具有窗口11及导引结构12。透光平台20连接至第一本体10而覆盖窗口11。第一薄片30设置于透光平台20上以及窗口11中。第二薄片40固定设置于透光平台20上、窗口11中、以及导引结构12上。间隙g位于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之间,且第一薄片30比第二薄片40厚,以形成崖式薄片导引结构45来当作馈送通道tp的第一部分tp1。
60.扫描模块50设置于第一本体10中。第二本体60具有馈送通道tp的第二部分tp2。馈
送机构70设置于第二本体60中,用于将文件d1通过馈送通道tp馈送,以使扫描模块50通过窗口11来扫描文件d1的影像,特别是让扫描模块50通过间隙g来扫描文件d1的影像。在此情况下,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的透光度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通过间隙g来扫描文件d1的好处在于文件d1都不会接触到间隙g中的透光平台20,如此可以避免透光平台20受到文件d1的接触磨损而造成扫描质量不佳的缺失。当文件d1通过第一薄片30时,通过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的高度差,可以飞越过间隙g而到达第二薄片40,接着被第二薄片40导引至导引结构12,最后馈送出整个馈送通道tp。由于间隙g的存在,使得扫描模块50可以不需通过第一薄片30来扫描文件d1,有助于提升影像扫描质量。
61.根据上述的铰链96,使得第二本体60可枢转地设置于第一本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薄片40是固定于透光平台20上,所以当第二本体60从第一本体10被掀起或抬起时,如图4b所示,第二薄片40不随第二本体60移动。因此,第二薄片40就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形或走位,也不会被使用者误触而损坏。
62.此外,扫描装置100还可以包含压制组件80,通过弹性组件85可弹动地设置于第二本体60中,并且与间隙g相对,用于限制文件d1往压制组件80的方向移动。由于文件d1的前缘在飞越过间隙g时,可能会因为下方没有受力而往上翘曲,通过压制组件80覆盖间隙g的范围,使得文件d1不会大幅往上翘曲而影响到扫描质量。
63.进一步地,透光平台20设置于第一本体10的边缘部分14的内表面15以及导引结构12的下表面16,且第一薄片30与边缘部分14形成有段差或高度差(step),以方便定义馈送通道tp的第二本体60的部分结构容纳且定位于其中。
64.上述的机构及结构设计可以完成馈送式扫描,但也可以更进一步提供非必要的平台式扫描功能。在此情况下,第一本体10还具有第二窗口13,导引结构12位于窗口11与第二窗口13之间,且透光平台20覆盖第二窗口13。
65.在馈送式扫描的情况下,扫描装置100还可以包含校正片90及驱动机构95。校正片90设置于导引结构12的下表面16与透光平台20。驱动机构95驱动扫描模块50移动到校正片90的下方以扫描校正片90作校正,然后驱动扫描模块50移动到间隙g的下方以扫描文件d1。
66.在平台式扫描的情况下,驱动机构95还可以驱动扫描模块50移动到第二窗口13的下方以扫描位于第二窗口13中及透光平台20上的第二文件d2的影像。
67.在本实施例中,导引结构12包含举升部12a及平坦部12b。第二薄片40局部设置于举升部12a上。平坦部12b连接至举升部12a,平坦部12b的高度介于举升部12a的最小高度及最大高度之间。平坦部12b上可以设置有指示标记12c(比如a4尺寸、letter尺寸的文件对齐图标或文字等),以指示使用者将第二文件d2置放于第二窗口13中及透光平台20上。导引结构12可以与整个第一本体10一体成型,通过塑料射出成型可以简化制作过程;或者也可以是与第一本体10分离的构件,在此不做特别限制。
68.采用表1的三组样品,配合60、70、80与105克/平方米(grams per square meter,gsm),通过实验测试结果总结如下。第1组样品都会造成卡纸。第2组样品只有105gsm的纸张可以通过,但是前端影像不佳。第3组样品可以让60、70、80与105gsm的纸张通过,gray 600 mtf值介于70%与80%之间,color 600 mtf值介于36%至48%之间,color 300 mtf值介于63%与72%之间,都是可接受的范围。
69.表1
70.组别第一薄片的厚度第二薄片的厚度间隙的宽度10.25mm0.05mm1.4mm~1.6mm20.25mm0.1mm1.4mm~1.6mm30.35mm0.1mm1.4mm~1.6mm
71.图5a与图5b为图4a的两个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a与5b类似于图4a,差异点在于图5a与5b的扫描模块50是通过第二薄片40来扫描文件d1的影像,因此第二薄片40的透光度需要稍加选择。图5a的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相近,两者之间也是形成有间隙,图5b的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相邻,也就是两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在图5a中,不需要为了控制好间隙的精密度而让扫描模块50进行扫描,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在图5b中,第二薄片40可以抵靠于第一薄片30的边缘上,黏贴上也相当方便,同样可降低制造成本。
72.在图5a与图5b中,因为导引结构12与透光平台20的接合处dcr具有不连续的衔接段差,所以行进中的文件d1容易在接合处dcr造成卡纸。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置了第二薄片40,第二薄片40将接合处dcr作一体性的转接,解决卡纸问题。另外,为了避免第二薄片40的左端或前端(第二薄片40与透光平台20的接合处)造成卡纸,因此设置了第一薄片30。第一薄片30比第二薄片40更厚,使文件d1行进时可以提供"导纸功能及作用"。因为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之间形成有一个高度差,所以文件d1飞越此高度差时,文件d1的一部分在行进时是在不会被透光平台20、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摩擦到的范围,此范围适合做为撷取影像区域iar,让扫描模块50可以通过撷取影像区域iar来扫描或撷取文件d1的影像。上述设计的好处,除了在撷取影像区域iar不会有发生磨损,若来自其他地方的灰尘或纸屑掉入撷取影像区域iar,仅需清洁撷取影像区域iar;或者当文件d1与撷取影像区域iar以外的部分与第一薄片30与部分第二薄片40磨损严重时,仅需要更换第一薄片30与第二薄片40就好,不用更换整个透光平台20。因此,在清洁与维修上都是相当方便的。
73.根据上述实施例,利用固定于第一本体上的崖式薄片导引结构可以让文件顺利通过窗口(甚至是间隙)而受到扫描,且不会发生崖式薄片导引结构受到破坏或产生变形或走位的情况,有效提升扫描质量,提升耐久度及稳定度。
7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