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20:14: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接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2.钻孔是指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加工出孔的操作。这里讲述了勘探工作里的钻孔工作,以及钻孔需要的辅助工具以及部分应急措施方法,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成的直径较小深度较大的柱状圆孔,又称钻井。钻探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地下水的钻孔直径较大些。钻孔直径和深度大小,取决于地质矿产埋藏深度和钻孔的用途。
3.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2512044u中公开的超声波煤粉浓度监测发射与接收装置,针对一次风煤粉浓度的测量,国内外推出了测量原理各异的方案,如激光法、微波法、电容法、温差法、压降法、超声波法等。与现有的各种方法相比,超声波法具有一些特殊的优点,比如测量结果与固相成分、颗粒的粒度分布以及当地流速无关,自清洁作用可防止传感器污染,没有堵塞问题,平行于管道壁面安装从而减轻磨损等
4.但是,现有的技术在对煤矿井下煤层进行钻孔监测时,往往采用在钻孔底部铺设编织袋子的方法接煤粉,存在煤粉泄漏多的情况,造成煤粉称重不准确,存在误差,导致无法进行精准的预测是否存在冲击地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包括接收装置本体,所述接收装置本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筛分板,所述软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筛分板,所述第一筛分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筛分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所述第一筛分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圆块,所述圆块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筛分板,所述第二筛分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圆孔。
9.可选的,所述底板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表面安装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每米的接粉量在五公斤范围内。
10.可选的,所述收集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且万向轮的数量为两个。
11.可选的,所述收集盒的正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收集盒的一侧合页连接有箱盖。
12.可选的,所述箱盖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收集盒的表面开设有卡槽。
13.可选的,所述第一筛分板和第二筛分板为一种金属材质,所述转动杆为一种金属
材质,所述振动电机为充电式电机。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通过底板、软板、第一筛分板、振动电机、转动杆和第二筛分板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工作人员打开振动电机,进而振动电机开始震动,振动电机震动带动第一筛分板左右转动,第一筛分板连接转动杆,转动杆连接第二筛分板,继而第一筛分板转动带动第二筛分板转动,第一筛分板连接软板,软板连接底板,从而可以筛分不同大小的煤粉,筛分完的煤粉可以根据筛分的大小,便于工作人员称重。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拆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筛分板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凹槽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接收装置本体;2、底板;3、软板;4、第一筛分板;5、第一圆孔;6、振动电机;7、圆块;8、转动杆;9、第二筛分板;10、第二圆孔; 11、凹槽;12、收集盒;13、万向轮;14、把手;15、箱盖;16、卡块;1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包括接收装置本体1,接收装置本体1包括底板2,底板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软板3,软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筛分板4,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圆孔5,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6,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圆块7,圆块7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8,转动杆8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筛分板9;
24.为了可以筛分不同大小的煤粉,筛分完的煤粉可以根据筛分的大小,便于工作人员称重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通过底板2、软板3、第一筛分板4、振动电机6、转动杆8和第二筛分板9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工作人员打开振动电机6,进而振动电机6开始震动,振动电机6震动带动第一筛分板4左右转动,第一筛分板4连接转动杆8,转动杆8连接第二筛分板9,继而第一筛分板4转动带动第二筛分板9转动,第一筛分板9连接软板3,软板3连接底板2;
25.第二筛分板9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圆孔10,底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11,凹槽11的表面安装有收集盒12,收集盒12每米的接粉量在五公斤范围内,收集盒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3,且万向轮13的数量为两个,收集盒 12的正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14,收集盒12的一侧合页连接有箱盖15,箱盖 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16,收集盒12的表面开设有卡槽17,第一筛分板 4和第二筛分板9为一种金属材质,转动杆8为一种金属材质,振动电机6为
充电式电机。
26.本实用新型中,该装置的工作步骤如下:底板2、软板3、第一筛分板4、振动电机6、转动杆8和第二筛分板9的搭配使用,使用时,工作人员打开振动电机6,进而振动电机6开始震动,振动电机6震动带动第一筛分板4左右转动,第一筛分板4连接转动杆8,转动杆8连接第二筛分板9,继而第一筛分板4转动带动第二筛分板9转动,第一筛分板9连接软板3,软板3连接底板2,从而可以筛分不同大小的煤粉,筛分完的煤粉可以根据筛分的大小,便于工作人员称重。
2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技术特征:
1.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包括接收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本体(1)包括底板(2),所述底板(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软板(3),所述软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筛分板(4),所述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圆孔(5),所述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振动电机(6),所述第一筛分板(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圆块(7),所述圆块(7)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8),所述转动杆(8)的表面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筛分板(9),所述第二筛分板(9)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圆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表面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的表面安装有收集盒(12),所述收集盒(12)每米的接粉量在五公斤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盒(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3),且万向轮(13)的数量为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盒(12)的正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14),所述收集盒(12)的一侧合页连接有箱盖(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盖(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16),所述收集盒(12)的表面开设有卡槽(17)。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筛分板(4)和第二筛分板(9)为一种金属材质,所述转动杆(8)为一种金属材质,所述振动电机(6)为充电式电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包括接收装置本体,所述接收装置本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软板,所述软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筛分板,所述第一筛分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圆孔。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监测钻孔煤粉接收装置,通过底板、软板、第一筛分板、振动电机、转动杆和第二筛分板的配合设置,使用时,工作人员打开振动电机,进而振动电机开始震动,振动电机震动带动第一筛分板左右转动,第一筛分板连接转动杆,转动杆连接第二筛分板,继而第一筛分板转动带动第二筛分板转动,第一筛分板连接软板,从而可以筛分不同大小的煤粉,筛分完的煤粉可以根据筛分的大小,便于工作人员称重。便于工作人员称重。便于工作人员称重。


技术研发人员:吴云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吴云鹏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4/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