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及应用该油墨槽的装饰纸印刷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4:18: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及应用该油墨槽的装饰纸印刷工艺。


背景技术:

2.装饰纸是现代大部分家具或装饰品上常用的物品,主要起提供花纹图案的装饰作用和防止底层胶液渗现的覆盖作用,装饰纸一般通过印刷完成。
3.在装饰纸印刷设备的相关技术中,包括印刷机的机体,机体内转动连接有用于印刷的版辊,机体内开设有供油墨放置的槽体,版辊的下半部位于槽体内,槽体内安装有加热油墨的加热组件。
4.当装饰纸经过机体时,启动加热组件,将槽体内的油墨温度调整至适宜温度,再版辊转动,槽体内的油墨附着在版辊上,版辊将油墨印压在装饰纸上,从而完成印刷步骤。
5.但是,在补充油墨的环节中,即使是同品牌的油墨在混合时,也容易出现油墨变质的情况,导致印刷质量下降,并且也受到两个油墨之间温差影响。
6.所以,为了确保印刷质量,当槽体内的油墨不足需要补充时,需要先将槽体内剩余的油墨排出,再打开机体,将新的油墨倒入槽体内,而排出的油墨则进行回收或丢弃,使得对油墨的利用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提高油墨的利用率,本发明提供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及应用该油墨槽的装饰纸印刷工艺。
8.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包括机体,机体内转动连接有版辊,机体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油墨的槽体,槽体位于版辊的下方,所述槽体的槽壁上设有加热组件,所述机体外设有回收盒,所述回收盒侧壁上设有连通槽体的回收管,所述回收盒位于槽体的下方,所述回收盒内设有预料盒,所述预料盒外壁与回收盒内壁之间形成预热腔,所述回收盒上设有排料口,所述预料盒的外壁设有观察盒,所述预料盒上设有用于连通观察盒的第一混合件,所述观察盒内壁设有连通预热腔的第二混合件,所述预料盒上设有用于输送油墨进入槽体的第一输送组件,所述回收盒上设有用于将预料盒和回收盒内油墨共同输送槽体的第二输送组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补充油墨时,打开回收管,使得槽体内的油墨排入预热腔内,将新油墨倒入预料盒内,此时预热腔内的油墨对预料盒内的油墨进行预热,使得两者进行热量交换,在打开第二混合件,使得预热腔内部分油墨进入观察盒,关闭第二混合件,打开第一混合件,使得预料盒内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内,关闭第一混合件,对观察盒内油墨进行搅拌观察;当油墨混合无质量情况时,启动第二输送组件,将预料盒内油墨与预热腔内油墨共同输送回腔体内;
当油墨混合出现质量问题时,启动第一输送组件,将预料盒内油墨输送至槽体内,再打开排料口将预热腔内油墨回收,回收完成后,再打开第二混合件,将混合的油墨经过预热腔和排料口排出;根据上述动作,方便对原有的油墨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同时,根据观察盒的混合情况,对原有油墨进行充分利用,进而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
10.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抽取管、第一输送管和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抽取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抽取管的另一端连通于预料盒,所述第一抽取管上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输送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泵体,所述第一输送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机体并连通于槽体。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动第一输送组件时,打开第一阀门,启动第一泵体,第一泵体带动预料盒内的油墨依次经过第一抽取管和第一输送管,油墨进入槽体内,完成仅预料盒内油墨的输送。
12.可选的,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第二抽取管、第二输送管和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抽取管的一端连通于回收盒,所述第二抽取管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泵体,所述第二抽取管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泵体,所述第二输送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机体并连通于槽体,所述预料盒上设有用于连通预热腔的连通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动第二输送组件时,打开第二阀门和连通件,此时预料盒内油墨经过预热腔,并与预热腔内油墨混合,启动第二泵体,第二泵体带动混合后的油墨依次经过第二抽取管和第二输送管进入槽体内,完成混合油墨的运输。
14.可选的,所述第二抽取管靠近回收盒的一端设有混合块,所述混合块内开设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连通于第二抽取管以及回收盒。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打开第二阀门和连通件时,预热腔和预料盒内的油墨共同经过第二抽取管进入混合腔内,此时油墨在混合腔内进行混合,启动第二泵体将混合腔内的油墨输送至槽体内,使得油墨充分混合。
16.可选的,所述混合腔的腔壁上转动连接有搅拌叶,油墨进入混合腔的运输方向位于所述搅拌叶的转动平面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油墨流入混合腔内时,油墨撞击搅拌叶,搅拌叶在混合腔内旋转,从而将混合腔内的油墨混合搅拌,提高了油墨的混合效果。
18.可选的,所述第二混合件位于观察盒的底部内壁。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原有油墨进入预热腔内时,预热腔内油墨的液面高度高于观察盒的底部内壁高度,从而第二混合件打开时,预热腔内部分油墨进入观察盒内,同时,排放混合油墨时,打开第二混合件,使得观察盒内油墨流入预热腔内。
20.可选的,所述回收盒的上端面设有用于遮蔽预热腔腔口的遮蔽盖。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蔽盖将预热腔遮蔽,使得预热腔内的油墨热量不易挥发至空气中,提高了预热腔内油墨与预料盒内油墨的热量交换效果。
22.可选的,所述回收盒的内壁上设有保温层。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对预热腔内的油墨进行保温。
24.可选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电热管,所述电热管沿蛇形排布安装于槽体的底部槽壁。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槽体内油墨进行升温时,启动电热管完成对油墨的加热。
26.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恒温循环油墨槽的装饰纸印刷工艺,包括下列步骤:s100倒入油墨,打开机体将油墨倒入槽体;s200启动加热组件,对槽体内油墨进行加热;s300启动机体,版辊转动,将槽体内的油墨涂抹在装饰纸上;s400关闭机体,版辊停止,打开回收管,将槽体剩余油墨排放至回收盒内,油墨至于预热腔内;s500倒入新油墨,将新油墨倒入预料盒内,此时预热腔内的油墨对预料盒内的油墨进行加热;s600试样混合,打开第二混合件,预热腔内部分油墨进入观察盒内,再打开第一混合件,预料盒内部分油墨进入观察盒内,两个油墨进行混合,观察油墨混合情况;s700完成油墨更换,查看观察盒,油墨混合失败,则打开第一输送组件,将预料盒内油墨输入槽体内,再打开排料口将预热腔内油墨排放收集;油墨混合成功,则打开第二输送组件,将预料盒内油墨与预热腔内油墨共同输送至槽体。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人充分利用槽体内原有的油墨,对原有油墨进行回收使用以及热量回收,从而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
28.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机体、槽体、加热组件、回收盒、回收管、预料盒、预热腔、排料口、观察盒、第一混合件、第二混合件、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的设置,充分利用了原有油墨加热后的热量,并方便工人观察原有油墨和新油墨之间的混合情况,合理回收利用原有油墨,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2.通过混合块和混合腔的设置,使得油墨充分混合;3.通过搅拌叶的设置,提高了油墨的混合效果;4.通过遮蔽盖的设置,提高了预热腔内油墨对预料盒内油墨的换热效果;5.通过保温层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整体内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图2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混合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机体;11、版辊;12、槽体;13、加热组件;131、电热管;2、回收管;21、回收盒;211、排料口;212、排料管;22、预料盒;23、预热腔;24、观察盒;3、水龙头;4、第一配合孔;41、第一安装盘;42、第一连通孔;43、第一控制盘;44、第一控制孔;5、第一输送组件;51、第一抽取管;52、第一输送管;53、第一泵体;54、第一阀门;6、第二输送组件;61、第二抽取管;62、第二输送管;63、第二泵体;64、第二阀门;7、连通件;71、第二配合孔;72、第二安装
盘;73、第二控制盘;74、第二连通孔;75、第二控制孔;8、混合块;81、混合腔;82、搅拌叶;9、遮蔽盖;91、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
3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包括印刷机的机体1,机体1内部转动连接有版辊11,版辊11呈水平设置,机体1内部设置有放置油墨的槽体12,版辊11的下半部伸入槽体12内,槽体12下端面设有回收管2,回收管2朝向槽体12的一端连通于槽体12内部,回收管2远离槽体12的一端穿出于机体1外部,机体1外设有回收盒21,回收管2远离槽体12的一端连通于回收盒21,回收管2上连接有卸料阀,槽体12内壁上设有加热组件13。
34.回收盒21的内壁上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连接有预料盒22,预料盒22外壁与回收盒21内壁之间呈间隔设置,以形成预热腔23,回收管2连通于预热腔23,且回收盒21的水平高度低于槽体12。回收盒21的底部内壁开设有贯穿于回收盒21外壁的排料口211,回收盒21外壁上连接有排料管212,排料管212连通于排料口211,排料管212上连接有启闭阀。
35.预料盒22的外壁上连接有观察盒24,预料盒22上设置有第一混合件,本实施例中第一混合件采用水龙头3,第一混合件连通于观察盒24。
36.如图2和图3所示,观察盒24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混合件,本实施例中,第二混合件为开设于观察盒24内壁的第一配合孔4,第一配合孔4连通于预热腔23,第一配合孔4的内壁上连接有第一安装盘41,第一安装盘41遮蔽于第一配合孔4,第一安装盘41的偏心圆处开设有贯穿第一安装盘41的第一连通孔42,第一配合孔4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控制盘43,第一控制盘43的偏心圆出开设有第一控制孔44,第一安装盘41贴合于第一控制盘43,常态下第一控制盘43遮蔽于第一连通孔42,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不连通。
37.预料盒22上安装有用于输送预料盒22内油墨至槽体12的第一输送组件5,回收盒21上设置有用于输送预料盒22与回收盒21两个油墨的第二输送组件6。
38.当需要补充新油墨时,打开卸料阀,槽体12内的原有油墨经过回收管2流入回收盒21内,并置于预热腔23内。再将新油墨倒入预料盒22内,此时预热腔23内油墨与新油墨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对预料盒22内的油墨进行加热升温,直至新油墨与原有油墨之间的温度相同。
39.转动第一控制盘43,使得第一控制盘43在第一配合孔4内旋转,直至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连通,此时预热腔23内的部分油墨经过第一配合孔4、第一连通孔42和第一控制孔44流入观察盒24内,再转动第一控制盘43,将第一连通孔42遮蔽。
40.打开水龙头3,使得预料盒22内的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24内,再关闭水龙头3。
41.值得说明的是,水龙头3位于观察盒24的上端部,且观察盒24内的油墨液面始终位于水龙头3下方,固不易发生倒流的情况。
42.工人将观察盒24内油墨搅拌,若油墨混合无质量问题,则启动第二输送组件6,将预料盒22和预热腔23内的油墨均输送至槽体12内,完成油墨的回收利用,同时,由于经过预热步骤,预热腔23内油墨与预料盒22内油墨温度相同,使得油墨混合步骤不易出现浑浊问题,同时,使得油墨输送过程中不易出现粘稠现象,方便油墨的运输以及进入槽体12的使
用。
43.若油墨混合出现质量问题,则启动第一输送组件5,仅将预料盒22内油墨输送至槽体12内,再打开启闭阀,预热腔23内油墨经过排料管212离开预热腔23,进行排放回收,再转动第一控制盘43,将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连通,使得观察盒24内油墨依次经过预热腔23和排料管212进行排放。此时,预料盒22内油墨经过预热腔23的预热,减少了后续使用加热组件13的使用频率,充分利用了原有油墨的自带热量。
44.根据上述动作,从而实现对油墨的充分使用,从重复使用至热量利用,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
45.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输送组件5包括第一抽取管51、第一输送管52和第一泵体53,第一泵体53设置于地面上,第一抽取管51依次穿设于回收盒21和预料盒22,第一抽取管51连通于预料盒22,第一抽取管51远离预料盒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泵体53的抽取口,第一输送管5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泵体53的输出口,第一输送管52远离第一泵体53的一端穿设于机体1和槽体12,第一输送管52连通于槽体12。
46.第一抽取管51上连接有第一阀门54,第一阀门54控制第一抽取管51的启闭。
47.当需要启动第一输送组件5时,打开第一阀门54,使得预料盒22与第一抽取管51连通,启动第一泵体53,第一泵体53带动预料盒22内的油墨依次经过第一抽取管51和第一输送管52进入槽体12内,完成仅对预料盒22油墨运输的步骤。
48.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输送组件6包括第二抽取管61、第二输送管62和第二泵体63,第二抽取管61的一端穿设于回收盒21并连接预热腔23,第二抽取管61上连接有第二阀门64,第二阀门64控制第二抽取管61的启闭,第二抽取管61远离回收盒2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泵体63的抽取口,第二输送管6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泵体63的输出口,第二输送管62的另一端穿设于机体1和槽体12,并连通于槽体12。
49.预料盒22的底部内壁上设置有连通件7,连通件7包括第二配合孔71、第二安装盘72和第二控制盘73,第二配合孔71贯穿于预料盒22底部外壁,第二安装盘72遮蔽于第二配合孔71,并连接于第二配合孔71的孔壁,第二安装盘72的偏心圆处开设有第二连通孔74,第二控制盘73转动连接于第二配合孔71的孔壁,第二控制盘73的转动轴线于第二安装盘72的中线轴线共线,第二控制盘73位于第二安装盘72的上方,第二控制板的下表面贴合于第二安装盘72的上表面,第二控制盘73的偏心远处开设有第二控制孔75。
50.当启动第二输送组件6时,打开第二阀门64,使得第二抽取管61与预热腔23连通,转动第二控制盘73,使得第二控制孔75与第二连通孔74连通,此时预料盒22内油墨和预热腔23内油墨共同进入第二抽取管61内,启动第二泵体63,第二泵体63带动预料盒22内油墨和预热腔23内油墨混合,依次经过第二抽取管61和第二输送管62进入槽体12内,完成混合油墨的运输。
51.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抽取管61的中部一体成形有混合块8,混合块8内开设有混合腔81,混合腔81与第二抽取管61连通,混合腔81的腔壁上转动连接有搅拌叶82,搅拌叶82的轴向垂直于油墨进入混合腔81内的移动方向。
52.当打开第二阀门64时,预热腔23内油墨和预料腔内油墨共同经过第二抽取管61进入混合腔81内,当油墨流入混合腔81内时,撞击搅拌叶82,搅拌叶82绕自身轴线旋转,此时搅拌叶82对新油墨以及原有油墨进行搅拌混合,进而提高了搅拌效果,使得油墨混合更加
均匀。
53.如图2所示,第一配合孔4开设于观察盒24的底部内壁,且第一控制盘43呈水平设置,第一控制盘43的上表面与观察盒24的底部内壁平齐,从而在预热腔23内油墨的液面高度高于观察盒24底部内壁时,预热腔23内部分油墨进入观察盒24内,并且,在上述排放混合油墨时,使得观察盒24内油墨的排放更为彻底干净。
54.如图1和图2所示,回收盒21的上端开口连接有遮蔽盖9,遮蔽盖9将预热腔23的腔口遮蔽,使得预热腔23内的油墨热量不易挥发至空中,提高预热腔23内油墨对预料盒22内油墨的加热效果,同时,遮蔽盖9的内壁连接于预料盒22外壁,提高预料盒22的稳定性。回收盒21的内壁上连接有保温层91,保温层91对进入预热腔23内的油墨进行保温,使得预热腔23内油墨与预料盒22内油墨充分进行热量交换,提高了对原有油墨热量的充分利用。
55.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3包括电热管131,电热管131设置于槽体12的底部槽壁,电热管131的排布路径呈蛇形排布,使得电热管131对槽体12内油墨的加热效果更佳,当需要对槽体12内油墨进行升温时,启动电热管131即可完成对油墨的加热。
5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补充油墨时,首先,打开卸料阀,槽体12内的原有油墨经过回收管2流入回收盒21内,并置于预热腔23内。将新油墨倒入预料盒22内,预热腔23内油墨对预料盒22内油墨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升温过程,充分利用原有油墨的热量,直至预热腔23内油墨和预料盒22内油墨的温度一致。
57.然后,转动第一控制盘43,使得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连通,预热腔23内的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24内,再转动第一控制盘43遮蔽第一连通孔42,打开水龙头3,预料盒22内的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24内,再关闭水龙头3。
58.接着,将观察盒24内油墨搅拌,查看观察盒24内的油墨混合情况。
59.当油墨混合质量无问题时,打开第二阀门64,使得第二抽取管61与预热腔23连通,转动第二控制盘73,使得第二控制孔75与第二连通孔74连通,此时预料盒22内油墨和预热腔23内油墨共同经过第二抽取管61,进入混合腔81内,撞击搅拌叶82,搅拌叶82旋转,对油墨进行混合,再启动第二泵体63,第二泵体63带动混合腔81内油墨经过第二输送管62进入槽体12内,完成混合油墨的运输,实现油墨的回收利用。
60.当观察盒24内油墨混合质量出现问题时,打开第一阀门54,使得预料盒22与第一抽取管51连通,启动第一泵体53,第一泵体53带动预料盒22内的油墨依次经过第一抽取管51和第一输送管52进入槽体12内,完成仅对预料盒22油墨运输的步骤。再打开启闭阀,使得预热腔23内油墨经过排料管212离开预热腔23,完成油墨排放以及回收。转动第一控制盘43,将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连通,使得观察盒24内油墨最后经过预热腔23和排料管212进行排放,单独分离回收。
61.根据上述的动作,使得经过预热后,预热腔23内油墨与预料盒22内油墨温度相同,减少了由于温差原因导致的油墨混合失败因素,同时,使得油墨输送过程中不易出现粘稠现象,不管混合结果如何,均对油墨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进而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
62.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恒温循环油墨槽的装饰纸印刷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00:倒入油墨,打开机体1,将槽体12暴露,再将油墨倒入槽体12;s200:启动加热组件13,启动电热管131,电热管131对槽体12内的油墨进行加热升温;
s300:启动机体1,启动版辊11旋转,版辊11带动槽体12内的油墨,将油墨涂抹印压在装饰纸上;s400:关闭机体1,使得版辊11停止旋转,进行油墨补充步骤,打开卸料阀,使得槽体12内原有油墨经过回收管2流入预热腔23内,s500:倒入新油墨,将油墨倒入预料盒22内,预热腔23内油墨对预料盒22内油墨进行加热,直至两者油墨温度相同;s600;试样混合,转动第一控制盘43,第一连通孔42与第一控制孔44连通,预热腔23内的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24内,再转动第一控制盘43遮蔽第一连通孔42,然后,打开水龙头3,预料盒22内的部分油墨流入观察盒24内,再关闭水龙头3,最后搅拌观察盒24内油墨进行观察;s700:完成油墨更换,根据观察盒24内的油墨混合情况,选择原有油墨的使用方式;s701:油墨混合失败情况,打开第一阀门54,使得预料盒22与第一抽取管51连通,启动第一泵体53,第一泵体53带动预料盒22内的油墨依次经过第一抽取管51和第一输送管52进入槽体12内,完成仅对预料盒22油墨运输的步骤。
63.s702:油墨混合成功情况,打开第二阀门64,第二抽取管61与预热腔23连通,转动第二控制盘73,第二控制孔75与第二连通孔74连通,预料盒22内油墨和预热腔23内油墨共同经过第二抽取管61进入混合腔81内,油墨撞击搅拌叶82,搅拌叶82旋转,对油墨进行混合,再启动第二泵体63,第二泵体63带动混合腔81内油墨经过第二输送管62进入槽体12内。
64.在本发明中,首先对原有油墨的温度进行回收利用,再对新油墨和原有油墨进行试样混合,根据混合结果,选择对原有油墨的最后处理方式,合并重复使用或单独回收,从而提高了油墨的利用率。
65.以上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