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04-25 00:4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胃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多因饮食不当或脾胃虚寒引起,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和胃结石等,胃病成为长期困扰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而且极易转化为胃癌;目前治疗胃病的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西药和中药,由于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大多服用中药,虽然中药对止胃痛有一定疗效,但是目前的中药只能起到缓解病痛的作用,且治标不治本,治疗效果不理想。
3.因此,急需一种标本兼治且治疗效果好的中药制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此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具有标本兼治且治疗效果好的优点。
5.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获得此中药制剂。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5-30份、白术5-10份、茯苓2-10份、木香2-10份、小茴香5-15份、高良姜5-15份、丹参2-15份、红花2-10份、蒲黄5-10份、香附2-10份、草豆蔻2-15份、白豆蔻2-10份、肉桂2-10份、柿蒂5-15份、延胡索2-15份、乌贼骨2-15份、干姜2-15份、白芍2-15份、白及2-15份、甘草5-15份和三七2-15份。
8.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9.将原料破碎后,加入乙醇,回流提取,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浸膏;
10.将第一滤渣烘干后,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熬煮后,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11.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3.本发明人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不佳就累及胃,致使胃气阻滞,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胃络瘀阻;又兼以情志不展,忧思伤肝,肝气犯胃,以致胃气失和,引起胃痛。基于此,本发明人以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干姜、草豆蔻、延胡索、柿蒂、白豆蔻、黄芪、香附和小茴香起到健脾益气和理气和胃之效;以丹参、红花、延
胡索、白及、蒲黄和三七起到散瘀通络之效;以白芍、白豆蔻、香附和丹参起到平肝消气和宽中解郁之效;由于胃痛伤中,容易致使寒气凝滞,以高良姜、草豆蔻、肉桂、干姜和白豆蔻起到暖胃散寒之效;再以三七、白芍、延胡索、香附、红花、丹参、高良姜、小茴香和木香共同起到止痛安神之效。诸药协同作用,起到突出的治疗胃痛的效果。
14.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便捷,且制备成液体,能够便于胃部吸收,提高用药吸收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1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17.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18.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19.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20.木香:味辛、苦,性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之效。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
21.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效。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
22.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之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23.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24.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效。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25.蒲黄:味甘,性平。归肝、心包经。有止血,化瘀,通淋之效。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26.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之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胸脘痞闷,寒疝腹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27.草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温胃止呕之效。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28.白豆蔻:味辛,性温。入肺、脾经。有行气,暖胃,消食,宽中之效。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29.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之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阳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奔豚,经闭,痛经。
30.柿蒂:味苦、涩,性平。归胃经。有降逆下气之效。用于呃逆。
31.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有活血,利气,止痛之效。用于胸胁疼痛,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32.乌贼骨:味咸、涩,性温。归脾、肾经。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之效。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33.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之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3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35.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效。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36.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和烈性。
37.三七:味甘、微酸,性平。有散瘀止血,安神镇痛之效。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衄血,吐血,咯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心悸,烦躁失眠;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
38.管南香:味苦,性寒。归胃经。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舒筋活络之效。主痈疽肿痛,胃痛,肠痈腹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39.寒莓根:味酸,性平。无毒。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效。治胃痛吐酸,黄疸肝炎,吐泻,白带,痔疮。
40.隔山消:味甘、苦,性平。无毒。有养阴补虚,健脾消食之效。治虚损劳伤,痢疾,疳积,胃痛饱胀,白带,疮癣。
41.蓝锡莎菊:味辛、微苦,性平。有清热消炎,健脾和胃,上痛之效。治胃痛,肠胃炎。菌痢,食积饱胀,水肿,湿疹。
42.峨参:味甘、辛,性微温。无毒。入脾、胃、肺三经。补中益气。治脾虚食胀,四肢乏力,肺虚咳喘,老人夜尿,并消水肿。
43.珠芽蓼:味苦、涩,性凉。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之效。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白带,崩漏,便血。
44.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5-30份、白术5-10份、茯苓2-10份、木香2-10份、小茴香5-15份、高良姜5-15份、丹参2-15份、红花2-10份、蒲黄5-10份、香附2-10份、草豆蔻2-15份、白豆蔻2-10份、肉桂2-10份、柿蒂5-15份、延胡索2-15份、乌贼骨2-15份、干姜2-15份、白芍2-15份、白及2-15份、甘草5-15份和三七2-15份。
45.本发明人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不佳
就累及胃,致使胃气阻滞,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胃络瘀阻;又兼以情志不展,忧思伤肝,肝气犯胃,以致胃气失和,引起胃痛。基于此,本发明人以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干姜、草豆蔻、延胡索、柿蒂、白豆蔻、黄芪、香附和小茴香起到健脾益气和理气和胃之效;以丹参、红花、延胡索、白及、蒲黄和三七起到散瘀通络之效;以白芍、白豆蔻、香附和丹参起到平肝消气和宽中解郁之效;由于胃痛伤中,容易致使寒气凝滞,以高良姜、草豆蔻、肉桂、干姜和白豆蔻起到暖胃散寒之效;再以三七、白芍、延胡索、香附、红花、丹参、高良姜、小茴香和木香共同起到止痛安神之效。诸药协同作用,起到突出的治疗胃痛的效果。
4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18份、白术8份、茯苓6份、木香6份、小茴香10份、高良姜10份、丹参9份、红花6份、蒲黄8份、香附6份、草豆蔻9份、肉桂6份、白豆蔻6份、柿蒂10份延胡索8份、乌贼骨9份、干姜9份、白芍9份、白及9份、甘草10份和三七8份。
4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制剂还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管南香5-15份、寒莓根1-10份、隔山消5-15份、蓝锡莎菊5-15份、峨参5-13份和珠芽蓼1-8份。将上述诸药与原料混合,共同作用,能够加强用药效果,对胃病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且显效快,药效好。
4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制剂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黄芪18份、白术8份、茯苓6份、木香6份、小茴香10份、高良姜10份、丹参9份、红花6份、蒲黄8份、香附6份、草豆蔻9份、白豆蔻6份、肉桂6份、柿蒂10份、延胡索8份、乌贼骨9份、干姜9份、白芍9份、白及9份、甘草10份、三七8份、管南香10份、寒莓根6份、隔山消10份、蓝锡莎菊10份、峨参9份和珠芽蓼5份。
49.本发明还提供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0.将原料破碎后,加入乙醇,回流提取,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浸膏;
51.将第一滤渣烘干后,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熬煮后,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52.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便捷,且制备成液体,能够便于胃部吸收,提高用药吸收效果。
5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乙醇与原料的重量比为(15-20):1。在该配比下提取,能够充分提取出其中溶于乙醇的效用成分。
5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乙醇体积浓度为75-85%。
5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回流提取条件为在40-60℃回流提取1-2h。
5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浸膏在60℃下相对密度为1.35-1.45。
5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的重量比为(5-10):1,熬煮条件为在80-90℃下熬煮50-90min。
58.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59.实施例1
60.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1.原料:黄芪50g、白术50g、茯苓20g、木香20g、小茴香50g、高良姜50g、丹参20g、红花20g、蒲黄50g、香附20g、草豆蔻20g、肉桂20g、白豆蔻20g、柿蒂50g延胡索20g、乌贼骨20g、干
姜20g、白芍20g、白及20g、甘草50g和三七20g。
62.将原料破碎后,加入15重量倍的体积浓度在75%的乙醇,在40℃回流提取1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在60℃下相对密度为1.35的浸膏;
63.将第一滤渣烘干后,按照5:1的重量比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在80℃下熬煮50min,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64.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
65.实施例2
66.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7.原料:黄芪120g、白术60g、茯苓40g、木香40g、小茴香80g、高良姜80g、丹参60g、红花40g、蒲黄60g、香附40g、草豆蔻60g、白豆蔻40g、肉桂40g、柿蒂80g延胡索60g、乌贼骨60g、干姜60g、白芍60g、白及60g、甘草80g和三七60g。
68.将原料破碎后,加入17重量倍的体积浓度在80%的乙醇,在45℃回流提取1.5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在60℃下相对密度为1.38的浸膏;
69.将第一滤渣烘干后,按照7:1的重量比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在83℃下熬煮60min,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70.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
71.实施例3
72.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3.原料:黄芪180g、白术80g、茯苓60g、木香60g、小茴香100g、高良姜100g、丹参90g、红花60g、蒲黄80g、香附60g、草豆蔻90g、白豆蔻60g、肉桂60g、柿蒂100g延胡索80g、乌贼骨90g、干姜90g、白芍90g、白及90g、甘草100g和三七80g。
74.将原料破碎后,加入18重量倍的体积浓度在80的乙醇,在50℃回流提取1.5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在60℃下相对密度为1.4的浸膏;
75.将第一滤渣烘干后,按照8:1的重量比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在85℃下熬煮70min,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76.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
77.实施例4
78.一种治疗胃病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9.原料:黄芪300g、白术100g、茯苓100g、木香100g、小茴香150g、高良姜150g、丹参150g、红花100g、蒲黄100g、香附100g、草豆蔻150g、白豆蔻100g、肉桂100g、柿蒂150g延胡索150g、乌贼骨150g、干姜150g、白芍150g、白及150g、甘草150g和三七150g。
80.将原料破碎后,加入20重量倍的体积浓度在85%的乙醇,在60℃回流提取2h,过滤得到第一提取液和第一滤渣,蒸除乙醇后得到在60℃下相对密度为1.45的浸膏;
81.将第一滤渣烘干后,按照10:1的重量比将水和烘干后的第一滤渣混合,在90℃下熬煮90min,过滤分离第二滤渣和第二提取液;
82.将浸膏与第二提取液混合均匀,得到中药制剂成品。
83.实施例5
8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还包括如下原料:管南香50g、寒莓根10g、隔山消50g、蓝锡莎菊50g、峨参50g和珠芽蓼10g。
85.实施例6
8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还包括如下原料:管南香80g、寒莓根40g、隔山消80g、蓝锡莎菊80g、峨参70g和珠芽蓼30g。
87.实施例7
8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还包括如下原料:管南香100g、寒莓根60g、隔山消100g、蓝锡莎菊100g、峨参90g和珠芽蓼50g。
89.实施例8
9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还包括如下原料:管南香150g、寒莓根100g、隔山消150g、蓝锡莎菊150g、峨参130g和珠芽蓼80g。
91.实验例
92.(一)、效果验证
93.选取2020.3-2021.6期间的胃病患者(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180例,年龄在27-65岁,随机分为9组,每组20人,将1-8组分别用实施例1-8制备的中药制剂进行治疗(早晚饭后服用,每次200ml),9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次5mg,每天3次,饭前30min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
94.纳入标准:患者均经尿素检验或胃镜检验确诊;近期内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
95.排除标准: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者;存在严重肝、肾系统疾病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者;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96.治疗后,观察患者情况,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患者嗳气、腹胀、胃痛、食少纳差等症状按轻重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偶尔发作为1分,频繁发作为3分,病情严重为5分。平均每组得分,结果如表1所示。
97.表1
98.组别嗳气/分腹胀/分胃痛/分食少纳差/分1组1.41.30.751.42组0.91.350.61.33组0.751.10.50.94组0.91.10.451.15组0.950.90.70.96组0.61.20.70.857组0.40.70.40.58组0.50.70.60.99组2.82.53.82.2
99.分析表1,可以看出,1-8组在嗳气、腹胀、胃痛、食少纳差等得分均少于9组,这说明通过实施例1-8制备的中药制剂治疗的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的治疗效果。
100.典型病例:
101.1、患者35岁,性别女,存在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饭后胃胀,存在饭后嗳气和呃逆症状,使用本技术实施例3制备的中药制剂治疗2周后,症状好转,持续4周后,症状消失。
102.2、患者43岁,性别男,存在腹胀,腹部隐隐疼痛,消化不良,胃灼热的症状,使用本技术实施例7制备的中药制剂治疗3周后,症状好转,持续5周后,症状消失。
103.综上所述,本发明人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不佳就累及胃,致使胃气阻滞,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胃络瘀阻;又兼以情志不展,忧思伤肝,肝气犯胃,以致胃气失和,引起胃痛。基于此,本发明人以白术、茯苓、木香、甘草、干姜、草豆蔻、延胡索、柿蒂、白豆蔻、黄芪、香附和小茴香起到健脾益气和理气和胃之效;以丹参、红花、延胡索、白及、蒲黄和三七起到散瘀通络之效;以白芍、白豆蔻、香附和丹参起到平肝消气和宽中解郁之效;由于胃痛伤中,容易致使寒气凝滞,以高良姜、草豆蔻、肉桂、干姜和白豆蔻起到暖胃散寒之效;再以三七、白芍、延胡索、香附、红花、丹参、高良姜、小茴香和木香共同起到止痛安神之效。诸药协同作用,起到突出的治疗胃痛的效果。
104.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