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的制作方法

2022-04-24 11:58: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用于直升机全静压系统试验用转换腔式气密夹具。


背景技术:

2.在直升机进行全静压系统气密性检测时,需要将气密夹具安装到空速管处,且进气腔需准确对准空速管的全压与静压孔,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大气机中空速管上全压与静压孔的相对位置不完全一致,现有的气密夹具安装时常发生安装不到位、内里橡胶变形挡住进气孔,夹具安装时产生憋压等各种问题,使操作者无法顺利完成抽压和加压的过程,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直升机全静压系统的气密性检查,排故难度大,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以解决现有气密夹具在直升机全静压系统进行气密性检查过程中,存在憋气、进气孔位对准困难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夹具主体,第一进气腔8,第二进气腔9,以及设置在夹具主体一端的动压口a,设置在夹具主体另一端上下两侧的静压口b,且所述夹具通过空速管进口7与空速管固定连接;
6.所述夹具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进气腔8和第二进气腔9之间的通路,以及设置在通路上的控制阀。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的改进为:
8.(1)设置在第一进气腔8和第二进气腔9之间的通路包括:第三进气腔1,第四进气腔2,以及连通第三进气腔1和第四进气腔2的第一连接管3,且在所述第一连接管3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4;
9.所述第三进气腔1与第一进气腔8连通,所述第四进气腔2与第二进气腔9连通。
10.(2)所述夹具还包括:设置在第三进气腔1上的第二控制阀5和设置在第四进气腔2上的第三控制阀6。
11.(3)设置在第一进气腔8和第二进气腔9之间的通路包括:在第一进气腔8所在位置处开设的第一环形槽10,以及在第二进气腔9所在位置处开设的第二环形槽11,以及连通第一环形槽10和第二环形槽11的第二连接管12,且在第二连接管12上设置第四控制阀13。
12.(4)正常情况下在直升机进行全静压气密性试验时,第一控制阀4、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6均处于关闭状态,通过第一进气腔8或第二进气腔9进行抽气加压;
13.当试验出现孔位未对准时将第一控制阀4、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6同时打开形成两个进气腔变为一个进气腔的状态,将憋在一侧的气体放出。
14.(5)若第一进气腔8或第二进气腔9的进气孔无法对准相应的静压孔,则无法将静
压管路中气体抽出造成静压试验失败,增加第一环形槽10和第二环形槽11后只需在安装夹具时找准静压孔与夹具环形槽的相对位置,无需抽压孔一定对准进气孔,气体便会从静压孔进入环形槽从而达到抽压的目的,增设第二连接管12使两个进气腔实现连接,第四控制阀(13)用于控制单双腔的自由转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腔式气密夹具设计实现单腔进气孔与双腔进气孔的自由转换,开设环形槽的设计增大了进气面积,有效解决气密夹具安装带来的憋气、静压孔位不易对准造成的全静压气密性检查故障,大大提高排故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变腔式气密夹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密性试验连接示意图;
19.图中:1-第三进气腔,2-第四进气腔,3-第一连接管,4-第一控制阀,5-第二控制阀,6-第三控制阀,7-空速管进口,8-第一进气腔,9-第二进气腔,10第一环形槽,11-第二环形槽,12-第二连接管,13-第四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在原有气密夹具的基础上增加第三进气腔1和第四进气腔2,第一连接管3,第一控制阀4,第二控制阀5,第三控制阀6。
23.正常情况下在直升机进行全静压气密性试验时,将第一控制阀4、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6关闭,通过第一进气腔8或第二进气腔9进行抽气加压,但当试验出现孔位未对准、憋气等现象时可将第一控制阀4、第二控制阀5和第三控制阀6同时打开形成两个进气腔变为一个进气腔的局面,将憋在一侧的气体放出,使试验不受憋住气体带来压力的影响,有效解决问题。
24.如图2在原有气密夹具上增开第一环形槽10、第二环形槽11、增开第二连通管12,第四控制阀13。
25.原有的夹具中具有两个进气腔,进气腔只有单一的进气孔且进气孔小,若进气孔无法对准相应的静压孔,无法将静压管路中气体抽出造成静压试验失败,现增开环形槽后只要在安装夹具时找准静压孔与夹具环形槽的相对位置,无需抽压孔一定对准进气孔,气体便会从静压孔进入环形槽从而达到抽压的目的。增设第二连接管12目的是使两个进气腔实现连接,第四控制阀13可以控制单双腔的自由转换。
26.实施例一:某型直升机全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27.如图3所示,按照气密性试验连接图所示将夹具安装到空速管上,全静压试验器开关打到“关”处,摇柄摇至最短,使用皮管将夹具与全静压试验器连接。
28.将直升机大气数据系统、组合导航系统、综合显示控制系统上电。全静压试验器开关打到“全”处。使用方案一中设计的气密夹具,将控制阀4、控制阀5、控制阀6均扳至打开状态,气密夹具由双腔转换为单腔,减少憋气为试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29.1.1左分布式大气机至沉淀槽的全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30.通过左分布式大气机上的全压孔给全压管路及空速表加压,直到空速表指针指示240km/h时为止,停止加压。检查空速表指示,在1min内下降值不得超过9km/h。记录试验数据。
31.1.2右分布式大气机至备份飞行显示器的全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32.通过右分布式大气机上的全压孔给全压管路及空速表加压,直到空速表指针指示240km/h时为止,停止加压。检查空速表指示,在1min内下降值不得超过9km/h。记录试验数据。
33.当空速表的指示值均在要求范围内,该全压管理气密性试验合格。
34.实施例二:某型直升机静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35.将夹具安装到空速管上,全静压试验器开关打到“关”处,摇柄摇至最短,使用皮管将夹具与全静压试验器连接。
36.将直升机大气数据系统、组合导航系统、综合显示控制系统上电。全静压试验器开关打到“静”处。使用方案二中设计的气密夹具。目前的夹具普遍是采用直插式或宝塔式连接口,缺点是橡胶管经过多次的试验插拔会造成疲劳,橡胶管接口处损坏后极易造成漏气,导致全静压气密性检查出现故障。该款夹具采用快接方法,有效避免橡胶管老化造成漏气从而影响试验结果。该方法设计的夹具增加了环形槽,有效增大了进气面积,对于一些直径较小相对位置要求高的静压孔(ps1、ps2)来说即保证了密封性又保证了进气畅通。
37.2.1左分布式大气机管接嘴ps1与右分布式大气机管接嘴ps1组成的静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38.通过左分布式大气机受感器第一排静压孔,右分布式大气机受感器第一排静压孔予以堵塞,给静压管路及仪表加负压(即抽气),直到空速表的指针指示为300km/h时为止。停止降压1min后,空速表的指针指示下降不得超过30km/h。记录试验数据。
39.2.2左分布式大气机管接嘴ps2与右分布式大气机管接嘴ps2组成的静压管路气密性试验
40.通过左分布式大气机受感器第二排静压孔,右分布式大气机受感器第二排静压孔予以堵塞,给静压管路及仪表加负压(即抽气),直到空速表的指针指示为300km/h时为止。停止降压1min后,空速表的指针指示下降不得超过30km/h。记录试验数据。
41.若在试验2.1或2.2中抽气时,出现空速表指示不变的情况,需将夹具中的控制阀打开,将两进气腔变位一个进气腔。若此时空速表指示有变化则表示夹具安装位置与静压孔的位置有偏差。需要立刻将全静压试验器恢复关闭状态,将夹具拆卸下来,重新进行安装,并重复上述试验。
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变腔式气密夹具设计实现单腔进气孔与双腔进气孔的自由转换,开设环形槽的设计增大了进气面积,有效解决气密夹具安装带来的憋气、静压孔位不易对准造成的全静压气密性检查故障,大大提高排故效率。
43.上面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