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沉水植物载体的制作方法

2022-04-17 03:22: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其所属技术领域为水生态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2.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沉入于水中,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为水生植物景观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加剧,自然湖泊内沉水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正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湖泊富营养化的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地生态学专家的广泛关注。沉水植物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叶绿素的释放,有效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同时吸收大量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变水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增加营养盐迁移转化能力,还可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促进水体中磷的沉降,抑制湖泊沉积物的再悬浮。
4.沉水植物的恢复,常常被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修复措施之一。沉水植物的研究在湖泊生态保护和富营养化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5.目前,沉水植物经常应用于湖泊、水库、河道水深不超过3米的区域,且种植区域需要有足够的生长基质,方能使沉水植物固根生长,不随波逐流。
6.然而在湖库深水区域(水深≥5米)或者底部缺乏植物生长基质的浅水(水深<5米)区域,沉水植物难以生长,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可以恢复湖库深水区(水深≥5米)或底部缺乏植物生长基质的浅水(水深<5米)区域的沉水植被,进一步净化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景观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阐述了一种沉水植物载体,主要针对湖库深水区域(水深≥5米)或者底部缺乏沉水植物生长基质的浅水(水深<5米)区域,进一步净化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体透明度,提升水体自身景观效果。具体特征如下所示。
8.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载体1为中空结构,载体上有开盖2,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载体1上设置有耦合件3使其打开或扣合,载体表面上有至少一个开孔4,载体1通过载体表面的连接件5与其他载体连接,连接件5上有通孔51。
9.所述旋转件6采用绕轴旋转或折叠旋转形式,开盖2通过旋转件6旋转,旋转最大角度不低于180
°

10.所述耦合件3采用合扣的形式进行闭合,由柱板31和穿孔板32组成,柱板上有倒刺柱311,穿孔板上有穿孔321,可使倒刺柱311刚好通过。
11.所述开孔4最大宽度需小于3cm,其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方形或曲边形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0012] 所述载体1中沉水植物9放置密度为 200-500 丛/m3,载体1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另外放置种植基质,种植基质为空心海绵柱13、种植土12、陶粒14、缓释肥颗粒中的任意一种,
若载体1内放置了种植土 12、陶粒14、缓释肥颗粒中的其中一种,则需要将其放置于束口土工袋11中。
[0013]
所述载体1下方悬挂或内部填充人工水草10。
[0014]
有益效果。
[0015]
1、解决了湖库深水区域(水深≥5米)水体中沉水植物无法生存的问题。
[0016]
2、解决了底部缺乏沉水植物生长基质的浅水(水深<5米)区域沉水植物无法生存的问题。
[0017]
3、三维立体种植,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大大提高单平方生物量,从而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
[0018]
4、有利于构建水下多维立体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
[0019]
5、可以塑造水下优美的景观。
附图说明
[0020]
附图1为一种沉水植物载体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2为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展开示意图。
[0022]
附图3为实施例一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布置示意图。
[0023]
附图4为实施例二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布置示意图。
[0024]
附图 5 为实施例三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布置示意图。
[0025]
附图6为实施例四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布置示意图。
[0026]
附图7为实施例五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布置示意图。
[0027]
附图8为实施例五的一种沉水植物载体局部放大图。
[0028]
图中:1-载体;2-开盖;3-耦合件;4-开孔;5-连接件;6-旋转件;7-水面;8-锚固件;9-沉水植物;10-人工水草;11-土工袋;12-种植土;13-空心海绵柱;14-陶粒;15-浮体;16-连接绳;31-柱板;311-倒刺柱;32-穿孔板;321-穿孔;5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实施例一。
[0030]
如附图3所示,于重庆某公园水体进行小试,该水体池底为混凝土硬质基底,最大水深1.5米,沉水植物难以生长。
[0031]
采用中空球体结构作为载体1,直径为20cm,表面具有多个开孔4,开孔4为曲边形,孔径为1cm,载体1上的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旋转件6为折叠旋转形式,通过耦合件3使载体1打开或扣合,在每个载体1下方悬挂1根人工水草10。
[0032]
沉水植物9采用黑藻,黑藻的放置密度为400丛/m3。将沉水植物9尽量均匀地放置在载体1内后,再将各耦合件3的倒刺柱311插入穿孔321中使载体1扣合。
[0033]
在载体1一端利用尼龙绳与人工水草10连接(长度为1m),人工水草10与载体1间距为0.1m,人工水草10另一端利用尼龙绳与锚固件8连接,试验中利用石块作为锚固件8,锚固件8的作用一是使载体1不随水流有较大移位,二是保证各载体1能保持在0.5m水深以下范围内。
[0034]
将上述结构抛投至水体中,总数量为30组,每组之间布置间距为0.1m,以保证沉水
植物9正常生长的所需光度。
[0035]
利用载体的沉水植物目前根系生长良好,沉水植物及人工水草上面附着了许多微生物膜,根系附近有鱼群在其附近栖息和觅食。
[0036]
实施例二。
[0037]
如附图4所示,于重庆某公园水体进行小试,该水体池底为混凝土硬质基质,最大水深3.0米,沉水植物难以生长。
[0038]
采用中空球体结构作为载体1,直径为20cm,表面具有多个开孔4,开孔4为曲边形,孔径为2cm,载体1上的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旋转件6为折叠旋转形式,通过耦合件3使载体1打开或扣合。
[0039]
载体1内部放置沉水植物9和人工水草10(长度为1m),人工水草10沿着载体1内边缘呈环状布置,沉水植物9放置在人工水草10内侧。沉水植物9采用马来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的放置密度为300丛/m3,将沉水植物9和人工水草10尽量均匀地放置在载体1内后,再将各耦合件3的倒刺柱311插入穿孔321中使载体1扣合。
[0040]
将装有沉水植物9的载体1底端与锚固件8通过尼龙绳连接,试验中利用石块作为锚固件8,锚固件8的作用一是使载体1不随水流有较大移位,二是保证各载体1能保持在0.5m水深以下范围内。
[0041]
将上述结构抛投至水体中,总数量为30组,每组之间布置间距为0.2m,以保证沉水植物9正常生长的所需光度。
[0042]
利用载体的沉水植物根系生长良好,植株长势喜人,水体透明度提升。
[0043]
实施例三。
[0044]
如附图5所示,于重庆某水库水体进行小试,该水体池底为混凝土硬质基底,最大水深4.0米,沉水植物难以生长。
[0045]
采用中空球体结构作为载体1,其直径为30cm,表面具有多个开孔4,开孔4为曲边形,孔径为2cm, 载体1上的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旋转件6为折叠旋转形式,通过耦合件3使载体1打开或扣合。
[0046]
载体1内部放置空心海绵柱13,空心海绵柱13呈环状,沉水植物9根部放置于空心海绵柱13的环状结构内。
[0047]
沉水植物9采用苦草、眼子菜,苦草的放置密度为200丛/m3,眼子菜的放置密度为300丛/m3。每个载体1内放置上述其中一种沉水植物9,将沉水植物9尽量均匀地放置在载体1内后,再将各载体1的倒刺柱311插入穿孔321中使载体1扣合。
[0048]
载体1数量为75个,将装有沉水植物的载体1固定在尼龙绳上,同一尼龙绳上的载体1之间的间距为0.2m,每根尼龙绳上固定有3个载体1,共形成25个串状结构。
[0049]
串状结构两端分别用尼龙绳与锚固件8连接,试验中利用石块作为锚固件8,其作用一是使整个串状结构不随水流有较大移位,二是保证各串状结构能维持在0.5-3m水深。
[0050]
将上述整体结构抛投至水体中,使串状结构平行于水面7横向布置,每个串状结构之间的水平间距为0.5m,串状结构放置于不同的水深中,分别是0.5m、1.5m、3m。
[0051]
在实施区域利用载体的沉水植物根系生长良好,植株长势喜人。
[0052]
实施例四。
[0053]
如附图6所示,于重庆潼南实验基地进行小试,试验水塘水深为5m。
[0054]
采用中空球体结构作为载体1,其直径为30cm,表面具有多个开孔4,开孔4为曲边形,孔径为2cm, 载体1上的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旋转件6为折叠旋转形式,通过耦合件3使载体1打开或扣合。
[0055]
载体1内部放置有陶粒14和缓释肥颗粒,陶粒14和缓释肥的颗粒盛装于土工袋11中,沉水植物9种植于土工袋11的陶粒14和缓释肥颗粒中。沉水植物9采用苦草、黑藻和穗花狐尾藻,苦草的放置密度为200丛/m3,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的放置密度为400丛/m3。每个载体1内放置上述其中一种沉水植物9,将沉水植物9尽量均匀地放置在载体1内后,再将各载体1的倒刺柱311插入穿孔321中使载体1扣合。
[0056]
载体1数量为75个,将装有沉水植物9的载体1利用挂钩相连,每3个相连形成25个串状结构,挂钩长度为0.5m,串状结构垂直于水面7竖向布置,每串最底端的载体1与锚固件8通过尼龙绳连接,试验中所用锚固件8为混凝土块,锚固件8使整个串状结构呈垂直悬挂状态,且保证各载体1能维持在1m-3.4m水深。
[0057]
将上述串状结构固定在连接绳16上,连接绳16两端固定在浮体15上,试验所用连接绳16为尼龙绳,浮体15为方形浮筒,其浮力要求为保证浮体15在悬挂载体1及锚固件8后浮体15仍浮于水面7之上。
[0058]
将上述整体结构抛投至水体目标区域中,并将浮体15固定于岸边。
[0059]
利用载体的沉水植物目前根系生长良好,根系附近有鱼群在其附近栖息和觅食。
[0060]
实施例五。
[0061]
如附图7-8所示,于重庆潼南实验基地进行小试,试验水塘水深为5m。
[0062]
采用中空球体结构作为载体1,其直径为30cm,表面具有多个开孔4,开孔4为曲边形,孔径为2cm, 载体1上的开盖2通过旋转件6与载体1连接,旋转件6为绕轴旋转式(如附图8所示),通过耦合件3使载体1打开或扣合。
[0063]
共采用数量为9个,共形成3个串状结构,相邻串状结构间距为2m。
[0064]
载体1内部放置有种植土12,种植土12盛装于土工袋11,沉水植物9种植于土工袋11的种植土12中。沉水植物9采用苦草、黑藻和穗花狐尾藻,苦草的放置密度为200丛/m3,黑藻的放置密度为400丛/m3,穗花狐尾藻的放置密度为500丛/m3。每个载体1内放置上述其中一种沉水植物9,将沉水植物9尽量均匀地放置在载体1内后,再将各载体1的倒刺柱311插入穿孔321中使载体1扣合。
[0065]
将装有沉水植物9和种植土12的载体1固定在连接绳16上,形成串状结构,串状结构平行于水面7横向布置,将穿好载体1的连接绳16两端固定在浮体15上,所用连接绳16为尼龙绳,相邻载体之间的间距为0.2m。
[0066]
载体1由于内部放置了种植土自然下垂,无需另外悬挂坠重。
[0067]
所用浮体15为方形浮筒,其浮力要求为保证浮体15在悬挂载体1后浮体15仍浮于水面7之上。
[0068]
将上述整体结构抛投至水体目标区域中,使串状结构平行于水面7横向布置, 每个串状结构之间的水平间距为0.2m,串状结构放置于不同的水深中,分别是1m、2m、4m。
[0069]
利用载体的沉水植物根系生长良好,沉水植物上面附着了许多微生物膜,根系附近有鱼群在其附近栖息和觅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