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3:37: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集热管。


背景技术:

2.集热管是通过与外部介质换热实现热量收集的集热管路,管路内介质流通能够将集热管换热收集的热量交换至介质内,换热管是换热器的元件之一,置于筒体之内,用于两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具有很高的导热性和良好的等温性。它是一种能快速将热能从一点传至另一点的装置,而且几乎没有热损耗。
3.中国专利文献cn106767115b公开了一种换热管及换热器。该换热管包括换热管体,换热管体内设置有大小可调节的扰流结构,换热管还包括控制扰流结构的大小的调节部,调节部与扰流结构连接。该换热管能够防止积垢,但在实际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缺乏对扰流设备的可调节处理能力,影响到对积垢分离处理,不能很好的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缺乏对扰流设备的可调节处理能力,影响到对积垢分离处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集热管,包括连接管座,所述连接管座一侧活动连接有多个密封机构,且密封机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外管,所述换热外管外侧壁可调节连接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外管内腔滑动连接有内管机构,所述换热外管远离密封机构一端固定安装有封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换热环,所述换热环内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一侧开设的滑槽内,所述换热环外壁可调节连接有多个换热鳍片,所述换热环内腔一侧活动嵌设有固定块,所述内管机构包括内换热管,所述内换热管外侧壁环绕嵌设有多个摩擦滚珠,且摩擦滚珠与换热外管内腔一侧相贴合,所述内换热管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内腔,所述摩擦滚珠位于内换热管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扰流吸热板。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扰流吸热板为导热金属件,且扰流吸热板一侧开设有多个弧形吸热槽。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换热管末端固定连接有内管垫环,所述内管垫环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内腔。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内换热管外侧壁套设有贴合垫,所述贴合垫一侧固定连接有内管套,所述内管套一侧与内管垫环一侧固定连接,且内管套与换热外管内腔相贴合。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封闭机构包括封闭管帽,所述封闭管帽一侧通过封闭垫环固定连接有弹力圈,所述弹力圈一侧与内换热管一侧相贴合,所述封闭管帽一侧连通有连通管,且连通管与外部泵体相连通,所述封闭管帽一侧与换热外管一侧可拆卸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换热鳍片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轴,所述调节轴滑动连接在换热环外侧壁开设的限位槽内,且限位槽内填充有多个限位滚珠。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固定块卡接在限位槽内腔,且固定块内腔嵌设有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滑动连接在固定块内腔顶部,且卡块顶部与对应位置调节轴相贴合,所述第二滑杆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底部固定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一侧贴合有三角板,所述三角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第一滑杆外侧壁套设有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嵌设于固定块内腔一侧,所述第一滑杆外侧壁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套和把手一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且两侧第二弹簧之间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圈,且密封垫圈套设在换热外管外部,所述连接管座一侧嵌设有多个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支撑环外部相套接,所述支撑环一侧与换热外管一侧固定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环内腔嵌设有弹力环,所述弹力环一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弹力杆,且两侧弹力杆之间固定连接有挤压环,且挤压环与内管机构一侧固定连接。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换热外管内腔为摩擦颗粒结构,且换热外管内腔摩擦颗粒与摩擦滚珠外壁相贴合。
1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当换热介质通过前端连接管座进入换热外管后,换热介质流动的冲击力能够通过与多个扰流吸热板的接触实现顶部摩擦滚珠在内换热管内转动,摩擦滚珠在转动时能够通过摩擦力在换热外管内腔进行偏转,并且介质的冲击力能够同步带动末端内管垫环在换热外管内滑动,内管垫环在冲击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并拉动一侧挤压环和弹力杆,在换热介质流动接触后,弹力杆的拉力能够反向带动内换热管进行反向复位,通过往复移动的扰流吸热板适应对通入介质的吸能挡接处理,实现对换热介质杂质的抵接堆积,通过对介质流通扰流改向减少内换热管内壁污垢的产生频率,有效延长耐用寿命和整体强度,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16.2、本发明中,换热鳍片能够通过后侧调节轴在限位槽内移动调节换热鳍片在外部的相对偏移角度,调节多个换热鳍片之后,通过拉动一侧第一滑杆在第一滑套内移动带动三角板移动与滚轮分离,此时卡块通过第二滑杆移动进入固定块内腔,通过拉动固定块卡入一侧换热环限位槽内,从而能够实现对换热鳍片周侧的可调节装配,通过固定块的插置装配满足换热管装配位置调节处理,有效提高整体装配适应性。
17.3、本发明中,密封机构能够保证介质密封处理能力,并且通过两侧弹力环和弹力杆配合下对内换热管的位移提供复位拉力,保证可调式内换热管对结垢的处理能力,并且通过连接管座通过密封环以及支撑环对换热外管的支撑作用,保证换热外管固定稳定性,满足整体使用需要。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换热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固定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卡块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内换热管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扰流吸热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强度集热管的内换热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例说明:1、连接管座;2、换热外管;3、封闭机构;301、封闭管帽;302、封闭垫环;303、弹力圈;304、连通管;4、换热机构;401、换热环;402、换热鳍片;403、限位滚珠;404、调节轴;405、固定块;406、第一滑杆;407、卡块;408、滑块;409、三角板;410、滚轮;411、支撑块;412、第二滑杆;413、滑套;414、第一弹簧;5、内管机构;501、内换热管;502、摩擦滚珠;503、扰流吸热板;504、贴合垫;505、内管套;506、内管垫环;6、滑槽;7、密封机构;701、支撑环;702、限位块;703、第二弹簧;704、密封垫圈;705、弹力环;706、弹力杆;707、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集热管,包括连接管座1,所述连接管座1一侧活动连接有多个密封机构7,且密封机构7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外管2,所述换热外管2外侧壁可调节连接有换热机构4,所述换热外管2内腔滑动连接有内管机构5,所述换热外管2远离密封机构7一端固定安装有封闭机构3;所述换热机构4包括换热环401,所述换热环401内腔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408,所述滑块408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2一侧开设的滑槽6内,所述换热环401外壁可调节连接有多个换热鳍片402,所述换热环401内腔一侧活动嵌设有固定块405,所述内管机构5包括内换热管501,所述内换热管501外侧壁环绕嵌设有多个摩擦滚珠502,且摩擦滚珠502与换热外管2内腔一侧相贴合,所述内换热管501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2内腔,所述摩擦滚珠502位于内换热管501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有扰流吸热板503,所述扰流吸热板503为导热金属件,且扰流吸热板503一侧开设有多个弧形吸热槽,所述内换热管501末端固定连接有内管垫环506,所述内管垫环506滑动连接在换热外管2内腔,所述内换热管501外侧壁套设有贴合垫
504,所述贴合垫504一侧固定连接有内管套505,所述内管套505一侧与内管垫环506一侧固定连接,且内管套505与换热外管2内腔相贴合。
22.实施方式具体为:当换热介质通过前端连接管座1进入换热外管2后,换热介质冲击力能够通过支撑环701的传导至一侧内换热管501内,换热介质流动的冲击力能够通过与多个扰流吸热板503的接触实现顶部摩擦滚珠502在内换热管501内转动,摩擦滚珠502在转动时能够通过摩擦力在换热外管2内腔进行偏转,并且介质的冲击力能够同步带动末端内管垫环506在换热外管2内滑动,内管垫环506在冲击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并拉动一侧挤压环和弹力杆706,在换热介质流动接触后,弹力杆706的拉力能够反向带动内换热管501进行反向复位,复位的内换热管501能够通过摩擦滚珠502与换热外管2内腔的贴合带动扰流吸热板503复位,从而能够通过往复移动的扰流吸热板503适应对通入介质的吸能挡接处理,实现对换热介质杂质的抵接堆积,并且扰流吸热板503移动时能够与内换热管501处积蓄垢体的应力破坏,从而能够通过对介质流通扰流改向减少内换热管501内壁污垢的积蓄,满足整体使用需要,通过设计的封闭机构3,封闭管帽301能够通过后侧封闭垫环302和弹力圈303实现与贴合位置内换热管501的充分限位,并且弹力圈303能够在内换热管501发生位移后进行弹力的支撑,从而提高内换热管501复位效果。
23.所述换热鳍片402一侧固定连接有调节轴404,所述调节轴404滑动连接在换热环401外侧壁开设的限位槽内,且限位槽内填充有多个限位滚珠403,所述固定块405卡接在限位槽内腔,且固定块405内腔嵌设有第二滑套413,所述第二滑套413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412,所述第二滑杆412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407,所述卡块407滑动连接在固定块405内腔顶部,且卡块407顶部与对应位置调节轴404相贴合,所述第二滑杆412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411,所述支撑块411底部固定连接有滚轮410,所述滚轮410一侧贴合有三角板409,所述三角板409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406,所述第一滑杆406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第一滑杆406外侧壁套设有第一滑套413,所述第一滑套413嵌设于固定块405内腔一侧,所述第一滑杆406外侧壁套设有第一弹簧414,所述第一弹簧414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套413和把手一侧对应位置固定连接。
24.如图3-5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换热鳍片402能够通过后侧调节轴404在限位槽内移动,从而能够调节换热鳍片402在外部的相对偏移角度,并且换热鳍片402能够通过与换热环401的贴合保证换热处理调整,并且换热环401内限位滚珠403能够保证对调节轴404的挤压固定,并且在调节多个换热鳍片402之后,通过拉动一侧第一滑杆406在第一滑套413内移动,第一滑杆406移动能够带动三角板409移动与滚轮410分离,此时卡块407通过第二滑杆412移动进入固定块405内腔,通过拉动固定块405卡入一侧换热环401限位槽内,在松开把手后,第一弹簧414能够利用自身拉力保证第一滑杆406和三角板409对滚轮410的支撑,保证两侧固定块405复位后与对应位置调节轴404挤压限位固定,固定块405能够卡入换热环401一侧限位槽内,从而能够实现对换热鳍片402周侧的可调节装配,并且通过固定块405的插置装配满足换热管装配位置调节处理,有效提高整体装配适应性。
25.所述封闭机构3包括封闭管帽301,所述封闭管帽301一侧通过封闭垫环302固定连接有弹力圈303,所述弹力圈303一侧与内换热管501一侧相贴合,所述封闭管帽301一侧连通有连通管304,且连通管304与外部泵体相连通,所述封闭管帽301一侧与换热外管2一侧可拆卸连接,所述密封机构7包括支撑环701,所述支撑环70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02,
所述限位块702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703,且两侧第二弹簧703之间固定连接有密封垫圈704,且密封垫圈704套设在换热外管2外部,所述连接管座1一侧嵌设有多个密封环707,所述密封环707与支撑环701外部相套接,所述支撑环701一侧与换热外管2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环701内腔嵌设有弹力环705,所述弹力环705一侧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弹力杆706,且两侧弹力杆706之间固定连接有挤压环,且挤压环与内管机构5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换热外管2内腔为摩擦颗粒结构,且换热外管2内腔摩擦颗粒与摩擦滚珠502外壁相贴合。
26.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密封机构7能够保证介质密封处理能力,并且通过两侧弹力环705和弹力杆706配合下对内换热管501的位移提供复位力,保证可调式内换热管501对结垢的处理能力,并且通过连接管座1通过密封环707以及支撑环701对换热外管2的支撑作用,保证换热外管2固定稳定性,有效提高集热换热效率,满足整体使用需要,同时密封垫圈704能够通过后侧第二弹簧703的压缩套设在支撑环701外部,从而能够保证支撑环701和换热外管2套设连接的紧密性。
27.工作原理:使用时,进行集热换热时,换热介质通过前端连接管座1进入换热外管2后,换热介质冲击力能够通过支撑环701的传导至一侧内换热管501内,换热介质流动的冲击力能够通过与多个扰流吸热板503的接触实现顶部摩擦滚珠502在内换热管501内转动,摩擦滚珠502在转动时能够通过摩擦力在换热外管2内腔进行偏转,并且介质的冲击力能够同步带动末端内管垫环506在换热外管2内滑动,内管垫环506在冲击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并拉动一侧挤压环和弹力杆706,在换热介质流动接触后,弹力杆706的拉力能够反向带动内换热管501进行反向复位,复位的内换热管501能够通过摩擦滚珠502与换热外管2内腔的贴合带动扰流吸热板503复位,从而能够通过往复移动的扰流吸热板503适应对通入介质的吸能挡接处理,实现对换热介质杂质的抵接堆积;换热鳍片402能够通过后侧调节轴404在限位槽内移动,从而能够调节换热鳍片402在外部的相对偏移角度,并且换热鳍片402能够通过与换热环401的贴合保证换热处理调整,并且换热环401内限位滚珠403能够保证对调节轴404的挤压固定,并且在调节多个换热鳍片402之后,通过拉动一侧第一滑杆406在第一滑套413内移动,第一滑杆406移动能够带动三角板409移动与滚轮410分离,此时卡块407通过第二滑杆412移动进入固定块405内腔,通过拉动固定块405卡入一侧换热环401限位槽内,在松开把手后,第一弹簧414能够利用自身拉力保证第一滑杆406和三角板409对滚轮410的支撑,保证两侧固定块405复位后与对应位置调节轴404挤压限位固定;密封机构7能够保证介质密封处理能力,并且通过两侧弹力环705和弹力杆706配合下对内换热管501的位移提供复位力,并且通过连接管座1通过密封环707以及支撑环701对换热外管2的支撑作用,同时密封垫圈704能够通过后侧第二弹簧703的压缩套设在支撑环701外部,保证支撑环701和换热外管2套设连接的紧密性。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