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气扩散装置和污液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3:27: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气扩散装置和液体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污液体深度处理过程中,采用曝气方式进行处理,曝气是指空气与液体强烈接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将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液体中,或者将液体中不需要的气体和挥发性物质放逐到空气中,通过设置曝气池,污液体入池后顺次在廊道内流动,至另一端排出,空气是用空气压缩机通过管道输送到设在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通过空气扩散装置在气液界面把氧气溶入液体中。
3.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曝气池底部2’设置有“圆盘式”空气扩散装置1’,包括布气母管12’和布气支管14’,但该布气管路实际使用发现曝气过程中曝气不充分、曝气“死角”等问题。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曝气充分的空气扩散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扩散装置和液体处理设备,从而能够避免曝气池曝气“死角”的问题,实现充分的曝气。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气扩散装置,包括:
8.布气母管,所述布气母管设置在曝气池底部,所述布气母管接收有气体;
9.多个布气支管,多个所述布气支管沿所述布气母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均与所述布气母管连通,以接收所述布气母管传输的气体并将气体向曝气池内排出,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的两个侧壁上。
10.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布气支管上间隔设置多个曝气器。
11.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曝气池底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布气母管平行于矩形结构的所述曝气池底部的任意一边。
12.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曝气池底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布气母管沿所述矩形结构的所述曝气池底部的对角线设置。
13.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布气支管均垂直于所述布气母管设置。
14.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布气支管之间的距离相同;
15.相邻两个曝气器之间的距离相同。
16.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气母管为不锈钢布气母管。
17.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曝气器为设置在所述布气支管上
的气孔,每个曝气器包括多个气孔。
18.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气支管为不锈钢布气支管。
19.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污液处理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扩散装置和其全部的技术特征,因此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扩散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0.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空气扩散装置,包括布气母管和多个布气支管,布气母管和多个布气支管均设置在曝气池底部,布气母管和布气支管均为管状结构,空气通过管路输送至曝气池底部的母管内,多个布气支管沿布气母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布气支管均与布气母管连通,从而进入母管内的空气会传输进入每个布气支管内,布气支管再将气体排入液体中进行溶解,从而通过曝气的方式完成对污液体的处理,且每个布气支管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的两个侧壁上,从而多个布气支管能够完成对曝气池各个地方的铺设,曝气池边角位置也具有布气支管,从而解决了曝气池曝气“死角”的问题,从而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扩散装置,每个所述布气支管均与所述布气母管连通,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的两个侧壁上,使得能够避免曝气池曝气“死角”的问题,实现充分的曝气。
附图说明
21.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22.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空气扩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扩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现有技术附图标号:
25.空气扩散装置1’,布气母管12’,布气支管14’,曝气池2’。
26.附图标号说明:
27.空气扩散装置1,布气母管12,布气支管14,曝气器142,曝气池2。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29.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扩散装置1,包括:
30.布气母管12,所述布气母管12设置在曝气池2底部,所述布气母管12 接收有气体;
31.多个布气支管14,多个所述布气支管14沿所述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均与所述布气母管12连通,以接收所述布气母管12传输的气体并将气体向曝气池2内排出,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 14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2的两个侧壁上。
32.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空气扩散装置1,包括布气母管12和多个布气支管14,布气母管12和多个布气支管14均设置在曝气池2底部,空气通过管路输送至曝气池2底部的母管
内,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布气支管14均与布气母管12连通,从而进入母管内的空气会传输进入每个布气支管14内,布气支管14再将气体排入液体中进行溶解,从而通过曝气的方式完成对污液体的处理,且每个布气支管14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2的两个侧壁上,从而多个布气支管14能够完成对曝气池2各个地方的铺设,曝气池2边角位置也具有布气支管14,从而解决了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从而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扩散装置1,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均与所述布气母管12连通,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2的两个侧壁上,使得能够避免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实现充分的曝气。
33.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上间隔设置多个曝气器142。
34.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布气支管14上间隔设置多个曝气器142,曝气器142 能够将布气支管14内的气体排出曝气池2内部的液体中,从而实现气体在曝气池2液体内的溶解,且每个布气支管14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曝气器142,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布气支管14内气体的排出速度,提高污水的速度,防止因气压过大造成的布气支管14的损坏,从而实现对污液体的处理。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布气母管12 平行于矩形结构的所述曝气池2底部的任意一边。
36.在该实施例中,曝气池2为长方体结构,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即曝气池2底部为规则图形,方便空气扩散装置1的放置,在空气扩散装置1 中,布气母管12平行于矩形结构的曝气池2底部的任意一边,即布气母管 12要么平行于长边,要么布气母管12平行于短边,从而布气母管12的设置规则,而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形成一种布气母管12和多个布气支管14的设置方式,从而进入母管内的空气会传输进入每个布气支管14内,布气支管14再将气体排入液体中进行溶解,从而通过曝气的方式完成对污液体的处理,且每个布气支管14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2的两个侧壁上,从而多个布气支管14能够完成对曝气池2各个地方的铺设,曝气池2边角位置也具有布气支管14,从而解决了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
37.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所述布气母管12设置。
38.在该实施例中,曝气池2为长方体结构,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即曝气池2底部为规则图形,方便空气扩散装置1的放置,在空气扩散装置1 中,布气母管12平行于矩形结构的曝气池2底部的任意一边,即布气母管 12要么平行于长边,要么布气母管12平行于短边,从而布气母管12的设置规则,而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布气母管12设置,从而当布气母管12平行于长边时,多个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长边,且每个布气支管14的长度均相同,即每个布气支管14的规格相同,从而由于利于布气支管14的生产和应用,降低了成本和安装难度,且每个支管均相同,还能有利于曝气均匀。
39.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所述布气母管12沿所述矩形结构的所述曝气池2底部的对角线设置。
40.在该实施例中,曝气池2为长方体结构,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即曝气池2底部为规则图形,方便空气扩散装置1的放置,在空气扩散装置1 中,布气母管12沿所述矩形结
构的所述曝气池2的对角线设置,此时布气母管12的长度最长,从而能够为与之连通的布气支管14提供更多的气体,而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形成另一种布气母管12和多个布气支管14的设置方式,从而进入母管内的空气会传输进入每个布气支管14内,布气支管14再将气体排入液体中进行溶解,从而通过曝气的方式完成对污液体的处理,且每个布气支管14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2的两个侧壁上,从而多个布气支管14能够完成对曝气池2各个地方的铺设,曝气池2边角位置也具有布气支管14,从而解决了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所述布气母管12设置。
42.在该实施例中,曝气池2为长方体结构,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即曝气池2底部为规则图形,方便空气扩散装置1的放置,在空气扩散装置1 中,布气母管12沿矩形结构的曝气池2底部的对角线设置,从而布气母管 12的设置规则,而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布气母管12设置,从而当布气母管12沿矩形的曝气池2底部的对角线设置时,多个布气支管14垂直于布气母管12设置,即每个布气支管14与曝气池2底部边的夹角均为45度,中间的一个布气支管 14为垂直于布气母管12的设置在另外两个交的对角线上的结构,该设置的曝气池2底部的布气支管14的设置能够更好地解决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保证了曝气效果。
43.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布气支管14之间的距离相同;
44.相邻两个曝气器142之间的距离相同。
45.在该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布气支管14之间的距离相同,即多个布气支管 14均匀设置,从而布气支管14向曝气池2中输出的气体更加平均,从而能够提供曝气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曝气效果。而相邻两个曝气器142之间的距离相同,即每个布气支管14上设置的曝气器142也是均匀设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曝气的均匀性,再一步提高曝气效果,且布气支管14上均匀设置多个曝气器142也能够使得布置直观曝气均匀,使得布气支管14各个区域所受气压均衡,从而能够延长曝气支管的寿命。
46.在该实施例中,曝气池2为长方体结构,曝气池2底部为矩形结构,即曝气池2底部为规则图形,方便空气扩散装置1的放置,在空气扩散装置1 中,当布气母管12沿矩形结构的曝气池2底部的对角线设置时,而多个布气支管14沿布气母管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布气支管14均垂直于布气母管12,且相邻两个布气支管14之间的距离相同,从而中间的一个布气支管14为垂直于布气母管12的设置在另外两个交的对角线上的结构,且其余的布气支管14相对于中间的布气支管14两两对称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曝气的均匀性,且保证了从而该设置的曝气池2底部的布气支管14的设置能够更好地解决曝气池2曝气“死角”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曝气效果。另外,中间的一个布气支管14为垂直于布气母管12的设置在另外两个交的对角线上的结构其余的布气支管14相对于中间的布气支管14两两对称设置,从而更加有利于生产和安装,降低了生产成本。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布气母管12为不锈钢布气母管12。
48.在该实施例中,布气母管12长时间设置在曝气池2底部,且内部具有气体,在液体的腐蚀和气体的压力下很容易发生损坏,本技术将布气母管12 设置为不锈钢布气母管12,从而能够延长布气母管12的寿命,减少检修设备成本。
49.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曝气器142为设置在所述布气支管14上的气
孔,每个曝气器142包括多个气孔。
50.在该实施例中,曝气器142为设置在布气支管14上的气孔,从而通过气孔将布气支管14内的气体传输进入曝气池2中的液体内,完成曝气,且每个曝气器142包括多个气孔,多个气孔共同向曝气池2内排出气体,提高了气体排出速度。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布气支管14为不锈钢布气支管14。
52.在该实施例中,布气支管14长时间设置在曝气池2底部,且内部具有气体,在液体的腐蚀和气体的压力下很容易发生损坏,本技术将布气支管14 设置为不锈钢布气支管14,从而能够延长布气支管14的寿命,减少检修设备成本。
53.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污液处理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扩散装置1。
54.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液处理设备中,包括如前所述的空气扩散装置1 和其全部的技术特征,因此具有如前所述的空气扩散装置1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5.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扩散装置和污液处理设备,物业处理设备包括空气扩散装置和气体压缩机,气体压缩机通过管路将气体传输至设置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中,空气扩散装置包括布气支管和布气母管,控制净化装置中的布气母管通过管道与气体压缩机连接,接收来自气体压缩机的气体,空气通过管路输送至曝气池底部的母管内,多个布气支管沿布气母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布气支管均与布气母管连通,从而进入母管内的空气会传输进入每个布气支管内,布气支管再将气体排入液体中进行溶解,从而通过曝气的方式完成对污液体的处理,且每个布气支管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的两个侧壁上,从而多个布气支管能够完成对曝气池各个地方的铺设,曝气池边角位置也具有布气支管,从而解决了曝气池曝气“死角”的问题,从而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扩散装置,每个所述布气支管均与所述布气母管连通,且每个所述布气支管的两端均抵靠在所述曝气池的两个侧壁上,使得能够避免曝气池曝气“死角”的问题,实现充分的曝气。
5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