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1:16: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吸附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2.本实用新型对于背景技术的描述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相关技术,仅仅是用于说明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应理解为申请人明确认为或推定申请人认为是本实用新型在首次提出申请的申请日的现有技术。
3.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
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为了改善水体环境,往往通过人工打捞的方式对河道、水库、闸口处的水体漂浮物进行处理。
5.然而,现有的打捞方式比较传统,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无法对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处理,水体本身的情况并未发生改变。
6.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水体进行本身理化指标进行处理的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9.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支撑腿,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粗滤腔,所述粗滤腔底部设置有溢流腔,所述溢流腔与粗滤腔之间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溢流腔底部设置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底部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溢流腔侧壁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末端连接有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末端与排水腔连通。
10.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粗滤腔侧壁上设置有清理口,所述清理口上设置有清理盖,所述清理盖与粗滤腔侧壁铰接,所述壳体内壁设置有防止过滤网向下移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
11.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溢流腔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溢流腔分割为第一溢流腔和第二溢流腔,所述第一溢流腔和第二溢流腔侧壁上均设置有观察窗。
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附管和设置在吸附管内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包括第一吸附层、第二吸附层和第三吸附层,所述第一吸附层、第二吸附层和第三吸附层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吸附层和第二吸附层上均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三吸附层上设置有氧化石墨烯。
13.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附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吸附装置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粗滤腔,利用粗滤腔底部的过滤网,对水体中的大颗粒杂志和漂浮物进行初步过滤,利用吸附装置,实现对水体中杂志的吸附作用,调整水体中的理化指标,排水腔的设置,用于储存吸附完成的水,通过调节阀门,将排水腔内的水排出,在改善水体理化指标的同时提高了对水体的处理效率,无需人工打捞,节省了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支撑腿;2-进液口;3-粗滤腔;4-过滤网;5-排水腔;6-排水管;7-进水管;8-出水管;9-第一溢流腔;10-第二溢流腔;11-观察窗;12-隔板;13-吸附管;14-第一吸附层;15-第二吸附层;16-第三吸附层;17-第一控制阀;18-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1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0.如图1所示,一种水环境修复用吸附装置,包括壳体和固定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支撑腿1,支撑腿1的设置,用于支撑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进液口2,进液口2作为液体进入壳体的通道。
21.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粗滤腔3,所述粗滤腔3侧壁上设置有清理口,所述清理口上设置有清理盖,所述清理盖与粗滤腔3侧壁铰接,所述粗滤腔3底部设置有溢流腔,所述溢流腔与粗滤腔3之间设置有过滤网4;通过开启清理盖,可以定期对过滤网4上的杂质进行定期清理,确保过滤网4的过滤功能正常使用,所述壳体内壁设置有防止过滤网4向下移动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限位块的设置,防止过滤网4发生纵向位移。
22.所述溢流腔底部设置有排水腔5,所述排水腔5底部设置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上设置有阀门,通过开启阀门,将排水腔5内的液体通过排水管6排出。
23.所述溢流腔侧壁设置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末端连接有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底部设置有出水管8,所述出水管8末端与排水腔5连通,进入溢流腔的水通过进水管7进入到吸附装置中,经过吸附装置后,水通过出水管8进入排水腔5内。
24.所述吸附装置包括吸附管13和设置在吸附管13内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包括第一吸附层14、第二吸附层15和第三吸附层16,所述第一吸附层14、第二吸附层15和第三吸附层
16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吸附层14和第二吸附层15上均设置有活性炭,所述第三吸附层16上设置有氧化石墨烯。第一吸附层14和第二吸附层15上的活性炭对水体进行初级的吸附,将水体中的泥沙、铁锈、藻类、悬浮物、微纤维等微粒杂质进行初步吸附,第三吸附层16上的氧化石墨烯对水体进行二级吸附,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达到改善水体理化指标的作用。
25.所述进水管7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17,所述出水管8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18。通过开启或关闭第一控制阀17,实现了控制粗滤腔3内的液体是否进入到金属管中;通过开启或关闭第二控制阀18,实现了控制吸附装置中的水体是否进入到排水腔5内。
26.所述吸附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吸附装置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
27.所述溢流腔内设置有隔板12,所述隔板12将溢流腔分割为第一溢流腔9和第二溢流腔10,所述第一溢流腔9和第二溢流腔10侧壁上均设置有观察窗11。隔板12将溢流腔分隔为第一溢流腔9和第二溢流腔10,大大加快了水体过滤的效率。观察窗11的设置,用于观察粗滤腔3内液面的情况,便于判断是否开启第一控制阀17。当粗滤腔3内的液体没过进水管7后,需将第一控制阀17开启,使水进入吸附装置内,从而防止液面没过过滤网4导致过滤网4的过滤作用失效。
28.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