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15:18: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以其低功耗、高饱和度、快响应时间及宽视角等独特优势逐渐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柔性显示模组。
3.当前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膜层通过光学胶粘接,而在柔性显示模组弯曲时,例如卷曲或折叠时,光学胶两侧的膜层将发生相对位移,即当位移量超过光学胶所能承受的位移范围时,就会导致光学胶两侧的膜层出现不可逆的膜层分离,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柔性显示模组中光学胶两侧的膜层出现不可逆的膜层分离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方案,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
7.功能层;
8.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功能层上;以及
9.粘接层,设置于所述功能层与显示面板之间;
10.其中,所述粘接层包括多个粘接柱,所述功能层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多个所述粘接柱连接。
11.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粘接柱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所述粘接柱的第二端与所述功能层连接,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粘接柱的横截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12.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及位于所述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所述粘接层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内的第一粘接部及位于所述非弯折区内的第二粘接部;
13.其中,所述第一粘接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的弹性模量。
14.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粘接部内的所述粘接柱具有第一分布密度,所述第二粘接部内的所述粘接柱具有第二分布密度,所述第一分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分布密度。
15.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粘接部内的所述粘接柱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内的所述粘接柱的体积。
16.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粘接部包括具有第一弹性模量的材料,所述第二粘接部包括具有第二弹性模量的材料,所述第一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模量。
17.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多个所述粘接柱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
料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粘接柱的弹性模量。
18.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卷曲部,靠近所述卷曲部的中心轴的所述粘接层的弹性模量小于远离所述卷曲部的中心轴的所述粘接层的弹性模量。
19.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中,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0.3毫米至0.6毫米。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组合为一体。
21.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包括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功能层上的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功能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的粘接层,所述粘接层包括多个粘接柱,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功能层通过所述粘接柱连接;本技术通过在功能层和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具有多个粘接柱的粘接层,该粘接柱具有弹性,可随着膜层的相对位移产生弹性形变,以避免柔性显示模组在弯曲后出现膜层分离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3.图1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图;
24.图2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剖面结构图;
25.图3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粘接层的剖面结构图;
26.图4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粘接层的剖面结构放大图;
27.图5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另一结构图;
28.图6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流程图;
29.图7a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工艺图;
30.图7b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又一工艺图;
31.图7c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另一工艺图;
32.图7d是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再一工艺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柔性显示模组10、功能层100、粘接层200、显示面板300、粘接柱230、弯折区310、非弯折区320、第一粘接部210、第二粘接部220、卷曲部330、中心轴331、sus支撑膜101、光学胶201、柔性制程支撑膜301、oled显示层401、偏光片501、下吸附平台601、上吸附及压合平台602。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6.当前柔性显示模组的部分膜层通过光学胶粘接,而在柔性显示模组弯曲时,例如卷曲或折叠时,光学胶两侧的膜层将发生相对位移,即当位移量超过光学胶所能承受的位移范围时,就会导致光学胶两侧的膜层出现不可逆的膜层分离,影响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本技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以下方案。
37.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10,包括功能层100、设置于所述功能层100上的显示面板300、以及设置于所述功能层100与显示面板300之间的粘接层200。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200包括多个粘接柱230,所述功能层100与所述显示面板300通过多个所述粘接柱230连接。
39.本技术通过在功能层100和显示面板300之间设置具有多个粘接柱230的粘接层200,该粘接柱230具有弹性,可随着膜层的相对位移产生弹性形变,以避免柔性显示模组10在弯曲后出现膜层分离的技术问题。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3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如oled面板、mini-led面板、micro-led面板等。所述显示面板300的弯曲方式可以为折叠或者卷曲等。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200可以为光学胶、弹性胶等。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层100可以为刚性支撑层,其材料包括不锈钢板/片等金属或者合金板/片材,还可以为其它与光学胶贴合的膜层,如盖板、柔性支撑膜等。
43.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4.柔性显示模组弯曲时,如折叠或者卷曲时,膜层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移,当粘接层的弹性不足时,粘接层内部发生相对位移处会产生较大应力,导致粘接层与其两侧的膜层之间发生分离。因此,粘接层需要具有较大的弹力。同时,为了保证粘接层与两侧的膜层之间的粘性足够,粘接层需要与两侧膜层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两者之间的粘性越大。为了实现粘接层与两侧膜层紧密粘接,同时又具有较大弹性,从而避免出现由于粘性不足或者弹性不足导致的粘接层两侧膜层分离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45.请参阅图1至图4,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300连接,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二端与所述功能层100连接,在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粘接柱230的横截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46.由于所述粘接柱230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具有较大的横截面积,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一端与所述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粘性更大,能够更好地连接所述显示面板300的下表面。同理,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二端能够更好地连接所述功能层100的上表面。而所述粘接柱230的中间段具有较小的横截面积,更容易产生弹性形变,其形变时产生的应力较小。当显示面板300在折叠或者卷曲时,所述粘接柱230能够跟随显示面板300的形变而发生弹性形变,因此,可以避免粘接柱230的两端与显示面板300或者功能层100发生分离,进而可以避免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
47.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设置成较大的横截面积,中间段设置成较小的横截面积,因而可以使所述粘接柱230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与弹性性能,能够跟随显示面板300的形变发生弹性形变,而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48.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按照其弯曲方式可以分为折叠屏与卷曲屏,由于两者的
弯曲状态不同,在弯曲过程中面临的具体状态不同,因此其粘接层的技术特征有一定差异。下面针对柔性显示模组10为折叠屏的情况作出详细说明。
49.当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为折叠屏时,所述柔性模组在弯折区与非弯折区的受力状态不同,膜层的形变也不同,因此,在弯折区内的粘接层与非弯折区内的粘接层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应对两者所面临的不同的形变情况。弯折区内的膜层受到应力较大,形变量也较大,而非弯折区内的膜层受到的应力较小,形变量也较小。因此,弯折区内的粘接层需要具有更小的弹性模量,当弹性模量较小时,粘接层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减小粘接层内的应力,避免出现膜层分离的技术问题。
50.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显示面板300包括弯折区310及位于所述弯折区310两侧的非弯折区320,所述粘接层200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310内的第一粘接部210及位于所述非弯折区320内的第二粘接部220;其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弹性模量。
5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弯折区310内的第一粘接部210具有较小的弹性模量,因而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利于所述第一粘接部210跟随显示面板300的形变发生弹性形变,而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而所述非弯折区320内的第二粘接部220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相较于弯折区310,不容易发生弹性形变,能够更好地传导力,从而利于所述功能层100为所述显示面板300提供支撑作用。
52.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弯折区310内的第一粘接部210及所述非弯折区320内的第二粘接部220设置为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即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弹性模量,能够使所述弯折区310具有更好地弯折性能,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同时,使所述非弯折区320具有更好地支撑性能。
53.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具有第一分布密度,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所述粘接柱230具有第二分布密度,所述第一分布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分布密度。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布密度是指在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单位面积内所具有的所述粘接柱230的数量,所述第二分布密度是指在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单位面积内所具有的所述粘接柱230的数量。
55.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一分布密度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所述粘接柱230的第二分布密度,从而使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弹性模量,能够使所述弯折区310具有更好地弯折性能,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56.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厚度相等,通过使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横截面积,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
58.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内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从而使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弹性模量小于所
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弹性模量,能够使所述弯折区310具有更好地弯折性能,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59.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包括具有第一弹性模量的材料,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包括具有第二弹性模量的材料,所述第一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弹性模量。
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材料,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材料。所述第一粘接部210具有的任一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具有的任一种材料的弹性模量。
61.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材料的第一弹性模量设置为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材料的第二弹性模量,从而使所述第一粘接部210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粘接部220的弹性模量,能够使所述弯折区310具有更好地弯折性能,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62.不论柔性显示模组10为折叠屏还是卷曲屏,当柔性显示模组10弯曲时,粘接柱产生弹性形变,支撑力较弱,可能由于粘接层过软而出现坍塌,造成显示面板表面不平整。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63.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多个所述粘接柱230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粘接柱230的弹性模量。
64.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粘接柱230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粘接柱230的弹性模量,所述柔性材料可以跟随所述粘接柱230的形变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柔性材料可以适当提升粘接层200的支撑能力,防止粘接层200过软而出现坍塌,进而导致显示面板300的表面不平整。
65.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面板300为折叠屏时,所述柔性材料可以同时填充在位于所述弯折区310的第一粘接部210内及位于所述非弯折区320的第二粘接部220内,也可以只填充在所述第二粘接部220内。
66.当所述显示面板300为卷曲屏时,所述柔性材料的填充量可以依据卷曲屏卷曲时的曲率半径来设置,在曲率半径较大处,所述柔性材料的填充量较大,在曲率半径较小处,所述柔性材料的填充量较小。
67.本实施例通过在多个所述粘接柱230之间填充柔性材料,可以适当提升粘接层200的支撑能力,防止粘接层200过软而出现坍塌,进而导致显示面板300的表面不平整。
68.下面针对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为卷曲屏的情况作出详细说明。当柔性显示模组10为卷曲屏时,靠近卷曲部的中心轴处的粘接层具有更小的曲率半径,对应地,其粘接层内部的应力较大、形变较大;在远离卷曲部的中心轴处的粘接层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对应地,其粘接层内部的应力较小、形变较小。因此,在卷曲屏的卷曲状态时,靠近卷曲部的中心轴处的膜层与远离卷曲部的中心轴处的膜层所面临的状态不同,即靠近卷曲部的中心轴处的膜层需要具有更小的弹性模量,当弹性模量较小时,粘接层更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减小粘接层内的应力,避免出现膜层分离的技术问题。
69.请参阅图1与图5,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显示面板300包括卷曲部330,靠近所述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弹性模量小于远离所述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弹性模量。
7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可以绕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卷曲。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包括显示面板300、粘接层200、功能层100,其膜层结构可参考图1,此处不做赘述。
71.由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粘接层200具有更小的曲率半径,该处的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具有更大的形变,因而需要具有更小的弹性模量,从而保证所述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反之,远离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粘接层200具有更大的曲率半径,相对而言,该处的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具有较小的形变,因而可以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72.本实施例通过将靠近所述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弹性模量设置为小于远离所述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弹性模量,可以适应卷曲部330在卷曲过程中所述粘接层200的各处所具有的不同的弹性形变量,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73.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粘接层200的分布密度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7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可以绕卷曲部330的中心轴331卷曲。
75.由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分布密度小,则该处的结构具有更小的弹性模量。从而保证所述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76.本实施例通过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分布密度设置为小于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分布密度,保证所述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77.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粘接层200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7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模组10可以绕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卷曲。
79.由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较小,则该处的结构具有更小的弹性模量。从而保证所述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80.本实施例通过将靠近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设置为小于远离所述显示面板300的所述卷曲部330的所述中心轴331处的所述粘接层200的所述粘接柱230的体积,保证所述粘接层200内的粘接柱230能够更容易地发生弹性形变,避免产生显示面板300与功能层100的膜层发生分离的问题。
81.在本技术的柔性显示模组10中,所述粘接层200的厚度为0.3毫米至0.6毫米。
8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接层200的厚度范围是0.3毫米至0.6毫米。由于不一致的厚度容易导致在厚度出现断差处产生折痕问题,所以本实施例中的粘接层200设置为具有一致性的厚度。
8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模组,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组合为一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脑、电视、手表等智能电子显示设备。
84.请参阅图6及图7a至图7d,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85.s100、提供一显示面板300。
8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300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如oled面板、mini-led面板、micro-led面板等。所述显示面板300的弯曲方式可以为折叠或者卷曲等。
87.请参阅图7a,本实施例结合实际的工艺流程对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所述显示面板300包括偏光片501、oled显示层401、柔性制程支撑膜301,所述偏光片501上还可以贴合盖板(图中未示出),在实际工艺中,一般会先完成所述偏光片501、oled显示层401、柔性制程支撑膜301的贴合。
88.s200、提供一功能层100,在所述功能层100上形成粘接材料层。
89.请参阅图7b,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接材料层为光学胶201。所述功能层100为sus支撑膜101。所述光学胶201的厚度可以为0.1毫米至0.3毫米。所述光学胶201的形成方式包括狭缝式涂布、喷墨打印等。
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sus支撑膜101放置于下吸附平台601上,并由下吸附平台601采用真空吸附固定。
91.s300、将所述显示面板300的背光侧与所述功能层100中形成有所述粘结材料层一侧贴合,以使所述粘结材料层形成包括多个粘接柱230的粘结层200。
92.请参阅图7c至图7d,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接柱230可以通过贴合后沿贴合方向的反方向拉伸形成。其原理是在所述光学胶201还未固化前,通过反方向拉伸,可以在所述粘接层200内形成多个柱状结构。具体而言,上吸附及压合平台602下压,将由偏光片501、oled显示层401、柔性制程支撑膜301构成的显示面板贴合到所述光学胶201上,并完成贴合。在所述光学胶201尚未固化前上吸附及压合平台602上抬,并将真空吸附固定的显示面板朝着贴合的反方向上拉,所述光学胶201在拉力作用下拉伸出柱状结构。上吸附平台上移的距离为粘接材料层厚度的2倍至3倍,优选地,可以为0.2毫米至0.3毫米。
93.在本实施例中,贴合后拉伸用时为1秒至3秒。
94.s400、对所述粘接层进行固化处理。
9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反方向拉伸形成的所述光学胶201进行固化,得到所述粘接层200。对所述光学胶201进行固化处理的方式主要为热固化,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化。
96.在本实施例中,固化后形成的所述粘接层200的厚度为0.3毫米至0.6毫米。
97.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9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
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