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蟹笼脱钩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8:37: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蟹笼脱钩器。


背景技术:

2.蟹笼作为一种捕蟹用渔具,在使用时通常悬挂在主绳上,而一根主绳往往要悬挂成百上千只蟹笼,这导致在起网时,将蟹笼从主绳上卸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3.针对卸笼难的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自动脱钩器,通过设置活动挡钩和滑块之间的传动连接来实现活动挡钩的移动,从而实现活动挡钩的开启和关闭。但是,现有的自动脱钩器的结构,通常采用一个活动拉套对活动挡钩进行驱动,由于活动拉套设置在外侧,而活动挡钩设置在内侧,活动拉套和活动挡钩的接触位置有限,仅能对活动挡钩上的较小面积进行下压,这就需要在活动拉套上施加较大的外力才能驱动活动挡钩,操作不便;同时,由于活动挡钩设置在壳体的内部,活动拉套与活动挡钩的接触点也在壳体内部,当活动拉套卡住无法移动时,便无法驱动活动挡钩的移动,导致整个自动脱钩器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蟹笼脱钩器,能够对活动挡钩进行多方位下压,使其稳定下滑;同时解决了活动拉套无法使用时活动挡钩的驱动问题。
5.一种蟹笼脱钩器,包括壳体和活动挡钩,所述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挂钩,所述壳体底部开设有将壳体挂在主绳上的挂孔;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挡钩滑动,使活动挡钩能够相对所述固定挂钩打开或者闭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活动拉套和活动压块,所述活动拉套套设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并且能够在壳体外侧做上下的滑动;所述活动挡钩的侧部伸出到壳体的外部与活动拉套接触;
6.活动拉套下滑时,将活动挡钩的一侧向下压,活动拉套同时带动活动压块的下移,活动压块将活动挡钩的另一侧向下压,使得活动挡钩和固定挂钩分离打开。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拉套的外侧直接驱动活动挡钩向下移动,活动拉套的内侧通过设置活动压块对活动挡钩施加压力,使活动挡钩向下移动,对活动挡钩进行两个位置的施压,只需对活动拉套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驱动活动挡钩,操作轻便。
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挡钩包括滑块,所述滑块的外侧延伸设有第一压舌,所述滑块的内侧端面上延伸设有第二压舌;所述第一压舌伸出到所述壳体外部且位于活动拉套的下方,所述第二压舌位于所述活动压块的下方。
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上设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压舌的滑槽,所述第一压舌能够在所述滑槽内进行上下移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压舌伸出到壳体外部设置,当活动拉套无法使用时可直接手动对第一压舌施压将活动拉钩向下驱动,不影响使用。
1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压块上靠近所述活动挡钩的侧部设有下
压部,所述第二压舌位于所述下压部的下方并且和下压部抵接。
12.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拉套上设有销轴,且所述销轴穿过所述壳体设置,所述壳体上设有能够容纳所述销轴上下移动的直槽;所述活动压块上设有能够容纳销轴通过的销槽;活动拉套下移时,销轴将活动压块向下压,驱使活动压块向下移动。
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压块的下方设有第一复位机构,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动压块下端和壳体之间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活动压块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弹簧柱。
1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挡钩的下端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活动挡钩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弹簧柱。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分别对活动压块和活动挡钩进行复位顶起,在活动挡钩闭合状态下,第二复位弹簧对活动挡钩进行顶起作用的同时,第一复位弹簧通过活动压块也对活动挡钩进行顶起,是活动挡钩的闭合更加稳定,不易自行松脱。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两个侧部还凸设有导向柱,所述活动拉套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柱配合的导向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柱和导向槽的配合,使活动拉套下滑稳定,进而对活动挡钩施加稳定的压力。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外侧设有止位凸,所述活动拉套在下移过程中接触到止位凸后无法下移,到达最低点。
1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挂钩的下端面上开设有有凹槽,所述活动挡钩和所述固定挂钩闭合时,活动挡钩的顶部伸入到凹槽中。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1.1.设置活动压块,结合活动拉套对活动挡钩进行内外两侧的下压驱动,只需对活动拉套施加较小的外力即可驱动活动拉钩,操作轻便;
22.2.将活动拉钩上设置伸出到壳体外部的第一压舌,当活动拉套无法向下移动时,可以手动将第一压舌向下压,驱动活动拉钩打开,能够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活动拉钩和活动压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闭合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打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附图上标注:1、壳体;2、活动挡钩;101、固定挂钩;102、挂孔;3、活动拉套;4、活动压块;201、滑块;202、第一压舌;203、第二压舌;103、滑槽;401、下压部;104、直槽;402、销槽;5、销轴;6、第一复位弹簧;403、第一弹簧柱;7、第二复位弹簧;204、第二弹簧柱;105、导向柱;301、导向槽;106、止位凸;10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9.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蟹笼脱钩器。
30.具体请参阅图1,包括壳体1和活动挡钩2,壳体1上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挡钩2在壳体1内的滑动。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挂钩101,壳体1底部开设有挂孔102,用于将壳体1挂在主绳上。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挡钩2在壳体1内上下滑动,使活动挡钩2能够相对固定挂钩101打开或者闭合。固定挂钩101的下端开设有凹槽107,活动挡钩2相对固定挂钩101呈闭合状态时,活动挡钩2的顶部伸入到凹槽107中与固定挂钩101连接,活动挡钩2无法打开,并且和固定挂钩101组合形成环形封闭状态。驱动机构驱动活动挡钩2下滑,活动挡钩2的顶部脱离凹槽107并且继续下滑,活动挡钩2相对固定挂钩101打开,固定挂钩101无法封闭,能够将蟹笼取下。
31.驱动机构包括活动拉套3和活动压块4,活动拉套3套设在壳体1的外侧,并且能够相对壳体1做上下的滑动。活动拉套3向下移动时,将活动挡钩2的外侧向下压,同时带动活动压块4向下,活动压块4将活动挡钩2的内侧向下压,形成稳定的下压结构,使活动挡钩2稳定下滑。
32.本实施例中,活动拉套3和活动压块4对应设置在活动挡钩2的两侧。
33.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两个侧部凸设有导向柱105,且活动拉套3的内壁上设有与导向柱105配合的导向槽301,活动拉套3沿着导向柱105向下移动。壳体1的外侧设有止位凸106,活动拉套3在向下移动过程中接触到止位凸106后无法移动,到达最低点。
34.如图2所示,活动挡钩2包括滑块201,滑块201的外侧延伸有第一压舌202,内侧延伸设有第二压舌203。活动压块4上靠近活动挡钩2的侧部设有下压部401,第二压舌203位于下压部401的下方并且和下压部401抵接、活动压块4下移时,下压部401将第二压舌203向下压,驱动活动挡钩2向下移动。
35.如图3所示,壳体1上设有能够容纳第一压舌202的滑槽103,第一压舌202伸出到滑槽103外部并且位于活动拉套3的下方。活动拉套3上设有销轴5,销轴5穿过壳体1设置,壳体1上设有能够容纳销轴5上下移动的直槽104,活动压块4上设有能够日用那销轴5穿过的销槽402,销轴5固定在活动拉套3上并且嵌入到销槽402内。活动压力的下方设有第一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动压块4下端和壳体1之间的第一复位弹簧6,活动压块4的下端设有第一弹簧柱403,第一复位弹簧6套设在第一弹簧柱403上。活动挡钩2的下端和壳体1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7,活动挡钩2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弹簧柱204,第二复位弹簧7套设在第二弹簧柱204上。
36.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弹簧6和第一弹簧柱403均设置有两个。
3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如图4所示,活动拉套下移,将活动挡钩上的第一压舌向下压,同时,活动拉套上的销轴将活动压块向下压,活动压块上的下压部对活动挡钩上的第二压舌施加压力,使活动挡钩收到内外两侧的压力向下移动,活动挡钩的顶部脱离凹槽打开。
38.复位时,撤去活动拉套上的外力,第一复位弹簧的复位作用将活动压块向上顶起,同时第二复位弹簧的复位作用将活动拉钩向上顶起,使活动拉钩的顶部插入到固定挂钩的凹槽内形成闭合状态。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