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4-15 03:05: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轨道车辆转弯时,导向轮与轨道梁之间接触,利用弯曲的轨道梁内侧对导向轮施加的作用力,使得与导向轮相连的转向臂转动,并结合转向机构等部件的传动实现轨道车辆的转弯。
3.目前转向臂之间都是刚性连接,轨道车辆在转弯时,转向架整体的转向结构的刚度大,轨道车辆由直线进入弯道后,导致在转弯时候轨道车辆左右颠簸严重,且各零部件受到冲击大,影响零部件有效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以及轨道车辆新技术方案。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包括:
6.回转支承件,所述回转支承件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圈、中圈和外圈,所述中圈和外圈相对转动,所述内圈与所述中圈相对转动;所述内圈上固定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被配置为承载轨道车辆的车身;
7.主转向悬臂组和副转向悬臂组,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和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在所述回转支承件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安装于所述外圈或者所述中圈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安装于所述外圈或者所述中圈中的另外一个上;
8.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沿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减震部件的一端与所述主转向悬臂组连接,所述减震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转向悬臂组连接。
9.可选地,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包括第一转向悬臂和第二转向悬臂,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安装于所述外圈,所述第一转向悬臂和第二转向悬臂关于所述外圈的中心对称;
10.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包括第三转向悬臂和第四转向悬臂,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安装于所述中圈,所述第三转向悬臂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关于所述中圈的中心对称;
11.所述第一转向悬臂、所述第三转向悬臂、所述第二转向悬臂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依次布置在所述回转支承件的周向方向上;
12.所述减震部件包括第一减震部件和第二减震部件;
13.所述第一转向悬臂和所述第三转向悬臂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件连接;
14.所述第二转向悬臂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通过所述第二减震部件连接。
15.可选地,所述减震部件为弹簧减震器。
16.可选地,所述外圈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以使所述外圈与所述主转向悬臂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连接;
17.所述中圈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配合的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所述第四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以使所述中圈和所述副转向悬臂组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18.可选地,所述减震部件的一端与所述主转向悬臂组活动连接,所述减震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转向悬臂组活动连接。
19.可选地,所述主转向悬臂组包括第一转向悬臂,所述第一转向悬臂包括第一悬臂主体和第一连接部;
20.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固定台、第二固定台和第一连接轴;
21.所述第一固定台和所述第二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一悬臂主体上;
22.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台连接;
23.所述减震部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外。
24.可选地,所述副转向悬臂组包括第三转向悬臂,所述第三转向悬臂包括第二悬臂主体和第二连接部;
25.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固定台、第四固定台和第二连接轴;
26.所述第三固定台和所述第四固定台固定在所述第二悬臂主体上;
27.所述第二连接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台连接;
28.所述减震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外。
29.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固定部、连接部和安装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被配置为承载轨道车辆的车身;
30.所述连接部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31.可选地,所述内圈的外周壁与所述中圈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滚动体,所述中圈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圈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滚动体。
3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第一方面所述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
33.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转向架包括回转支承件、主转向悬臂组和副转向悬臂组以及减震部件。本技术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组和副转向悬臂组相对转动,以使减震部件发生弹性形变,减震部件起到了缓冲作用,能够减缓转向架由于直线进入弯道时产生的冲击,增加了轨道车辆的稳定性,提高了乘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34.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35.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36.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回转支承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回转支承件的剖面图。
40.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的结构原理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回转支承件;11、内圈;12、中圈;13、外圈;131、第一安装孔;121、第三安装孔;
43.2、主转向悬臂组;21、第一转向悬臂;22、第二转向悬臂;23、第一连接部;211、第一转向悬臂段;212、第二转向悬臂段;213、第三转向悬臂段;231、第一固定台;232、第二固定台;233、第一连接轴;
44.3、副转向悬臂组;31、第三转向悬臂;32、第四转向悬臂;33、第二连接部;331、第三固定台;332、第四固定台;333、第二连接轴;
45.4、减震部件;41、第一减震部件;42、第二减震部件;411、第一套筒;412、第二套筒;
46.5、安装座;51、固定部;52、连接部;53、安装部;
47.61、第一紧固件;62、第二紧固件;
48.71、第一滚动体;72、第二滚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49.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50.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51.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52.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53.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4.在现有技术中,转向架的转向臂均设置在回转支承的同一圈层上。当转弯时,所有的转向臂均沿着同一方向一起转动,且相邻的转向臂通过类似钢管结构实现刚性连接。钢管使得相邻设置的转向臂在转弯时不发生相对位移,反而增大了转向架转向刚度,转向刚度大,轨道车辆转弯时整体稳定性较差。
55.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参照图1-图5所示,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包括:
56.回转支承件1,所述回转支承件1包括从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圈11、中圈12和外圈13。所述中圈12和外圈13相对转动,所述内圈11和所述中圈12相对转动。所述内圈11上固定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被配置为承载轨道车辆的车身。
57.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和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在所
述回转支承件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安装于所述外圈13或者所述中圈12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安装于所述外圈13或者所述中圈12中的另外一个上。
58.减震部件4,所述减震部件4沿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减震部件4的一端与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连接,所述减震部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连接。
59.本技术实施例中,轨道车辆的转向架主要包括回转支承件1、主转向悬臂组2、副转向悬臂组3以及减震部件4。
60.其中回转支承件1一般应用于汽车起重机领域。回转支承件1是一种能够承受综合载荷的大型轴承,汽车起重机一般使用回转支承件1来实现车身在底盘上的回转运动。
61.本技术实施例利用回转支承件1可相对转动的外圈13和中圈12,使得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可相对转动。例如主转向悬臂组2能够带动副转向悬臂组3转动;或者副转向悬臂组3能够带动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内圈11的周向方向上设置一圈第五安装孔,在安装座5上设置有与第五安装孔配合的第六安装孔。紧固件依次贯穿第五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使得安装座5与内圈11固定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回转支承件1为双排球式回转支承件。
62.本技术实施例中,转向悬臂组包括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在一个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组2安装在外圈13上,副转向悬臂组3安装在中圈12上;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组2安装在中圈12上,副转向悬臂组3安装在外圈13上。
63.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在轨道车辆右转弯时,主转向悬臂组2的导向轮先与轨道内侧接触,轨道将力首先传递给主转向悬臂组2的导向轮上;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后,主转向悬臂组2能够带动副转向悬臂组3转动。
6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在轨道车辆左转弯时,副转向悬臂组3的导向轮先与轨道内侧接触,轨道将力首先传递给副转向悬臂组3的导向轮上;副转向悬臂组3转动后,副转向悬臂组3能够带动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
65.本实施例中,以主转向悬臂组2设置在外圈13上,副转向悬臂组3设置在中圈12上、主转向悬臂组2能够带动副转向悬臂组3转动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阐述。
66.轨道车辆进入弯道时,主转向悬臂组2在其安装的外圈13上转动。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后,主转向悬臂组2能够带动副转向悬臂组3在其安装的内圈11上转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和副转向悬臂并不是同步转动,主转向悬臂和副转向悬臂之间产生了相对转动。
67.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在所述回转支承件1的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减震部件4沿所述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布置,且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通过减震部件4连接。当轨道车辆直行时,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大致沿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延伸,且减震部件4处于初始状态。
68.当轨道车辆转弯时,主转向悬臂组2上设置的导向轮接收到了轨道内侧面传递的力之后(主转向悬臂组2上的导向轮先与轨道内侧接触),将力传递到了主转向悬臂组2上,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使得与其连接的减震部件4产生弹性形变(例如减震部件4被压缩);减震部件4产生弹性形变之后,减震部件4可以抵抗一部分导向力,之后主转向悬臂组2和减震部件4再带动副转向悬臂组3在其安装的内圈11上转动。
69.参照图1所示,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相对转动,以使减震部件4发生弹性形变,减震部件4起到了缓冲作用,能够减缓转向架由于直线进入弯道时产生的冲击,增加了轨道车辆的稳定性,提高了乘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70.在轨道车辆转弯时,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相对转动,使得减震部件4发生弹性形变,利用减震部件4的弹性形变增加转弯时的缓冲,从而提升了轨道车辆转弯时的稳定性;另外减震部件4能够对转弯后的主转向悬臂施加朝直行位置移动的作用力,以使轨道车辆由弯道进入直行轨道时,主转向悬臂能够带动与其连接的转向轮调整方向,保证直线运行时,轨道车辆的前进方向能平行于轨道。
71.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安装于所述外圈13上,所述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关于所述外圈13的中心对称。
72.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包括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安装于所述中圈12上,所述第三转向悬臂31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32关于所述中圈12的中心对称;
73.所述第一转向悬臂21、所述第三转向悬臂31、所述第二转向悬臂22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32依次布置在所述回转支承件1的周向方向上。
74.所述减震部件4包括第一减震部件41和第二减震部件42;
75.所述第一转向悬臂21和所述第三转向悬臂31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件41连接;
76.所述第二转向悬臂22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32通过所述第二减震部件42连接。
77.具体地,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关于外圈13的中心对称。也即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关于回转支承件1中心对称设置。也即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在外圈13上呈对角设置。
78.副转向悬臂组3包括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关于中圈12的中心对称。也即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关于回转支承件1中心对称设置。也即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在中圈12上呈对角设置。
7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转向悬臂21、所述第三转向悬臂31、所述第二转向悬臂22和所述第四转向悬臂32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设置在回转支承件1的周向方向上。
8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通过第一减震部件41连接。即第一减震部件41的一端与第一转向悬臂21连接,第一减震部件41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向悬臂31连接。
81.第二转向悬臂22和第四转向悬臂32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第二转向悬臂22和第四转向悬臂32通过第二减震部件42连接。即第二减震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转向悬臂22连接,第二减震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四转向悬臂32连接。
82.在轨道车辆转弯时,第一转向悬臂21上设置的导向轮接收到了轨道内侧面传递的力之后,将力传递到了第一转向悬臂21上,第一转向悬臂21转动,以使第一减震部件41产生弹性形变,进而第一转向悬臂21能够带动第三转向悬臂31转动,第一减震部件41缓冲轨道车辆在转弯时的冲击。
83.同时第一转向悬臂21转动后,第二转向悬臂22与第一转向悬臂21处于同一圈层,
第二转向悬臂22在第一转向悬臂21的带动下也开始转动,第二转向悬臂22转动,以使第二减震部件42产生弹性形变,进而第二转向悬臂22能够带动第四转向悬臂32转动,第二减震部件42缓冲轨道车辆在转弯时的冲击。
84.本实施例在第一减震部件41和第二减震部件42的共同作用下,第一减震部件41和第二减震部件42能够吸收部分导向力,第一减震部件41和第二减震部件42减弱轨道车辆转弯时的冲击力,使得轨道车辆转向更加平稳。
8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向悬臂21、第二转向悬臂22、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三转向悬臂31的结构相同。
86.以第一转向悬臂21为例,沿远离回转支承件1方向,第一转向悬臂21包括第一转向悬臂段211、第二转向悬臂段212和第三转向悬臂段213。其中第三转向悬臂段213的宽度小于第二转向悬臂段212,第二转向悬臂段212的宽度小于第一转向悬臂段211的宽度。第三转向悬臂段213上安装有导向轮(未示出)。
8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部件4为弹簧减震器。
88.在该实施例中,减震部件4采用弹簧减震器,使其既可以向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提供转向作用力,还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提高轨道车辆的平稳性。
8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所述外圈13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31,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31配合的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61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131,以使所述外圈13与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61连接;
90.所述中圈12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1,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安装孔121配合的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62依次贯穿所述所述第四安装孔和所述第三安装孔121,以使所述中圈12和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通过第二紧固件62连接。
91.具体地,在外圈13上开设第一安装孔131。
92.第一转向悬臂21靠近回转支承件1的端部开设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61依次贯穿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131,以使外圈13与第一转向悬臂21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61连接。第一紧固件61可以是螺栓等。
93.第二转向悬臂22靠近回转支承件1的端部开设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61依次贯穿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131,以使外圈13与第二转向悬臂22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61连接。第一紧固件61可以是螺栓等。
94.在中圈12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21。
95.第三转向悬臂31靠近回转支承件1的端部开设第四安装孔,第二紧固件62依次贯穿第四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121,以使中圈12和第三转向悬臂31通过第二紧固件62连接。第二紧固件62可以是螺栓等。
96.第四转向悬臂32靠近回转支承件1的端部开设第四安装孔,第二紧固件62依次贯穿第四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121,以使中圈12和第四转向悬臂32通过第二紧固件62连接。第二紧固件62可以是螺栓等。
97.由于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通过第一减震部件41连接,轨道车辆在转弯时,第一减震部件41缓冲了第一转向悬臂21与外圈13连接螺栓受到的剪切力以及缓冲了第三转向悬臂31与中圈12连接螺栓受到的剪切力,进一步减缓了轨道车辆左右颠簸现象,
提升了第一转向悬臂21、第三转向悬臂31以及连接螺栓的有效寿命。
98.由于第二转向悬臂22和第四转向悬臂32通过第二减震部件42连接,轨道车辆在转弯时,第二减震部件42缓冲了第二转向悬臂22与外圈13连接螺栓受到的剪切力以及缓冲了第四转向悬臂32与中圈12连接螺栓受到的剪切力,进一步减缓了轨道车辆左右颠簸现象,提升了第二转向悬臂22、第四转向悬臂32以及连接螺栓的有效寿命。
9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所述减震部件4的一端与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活动连接,所述减震部件4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活动连接。
100.具体地,主转向悬臂组2具有沿主转向悬臂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上表面。减震部件4的一端设置于第一上表面上,减震部件4能够在第一上表面上转动。
101.副转向悬臂组3具有大致沿副转向悬臂组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上表面。减震部件4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二上表面上,减震部件4在第二上表面上转动。
102.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副转向悬臂组3包括第三转向悬臂31。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在轨道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通过第一减震部件41连接。
103.第一减震部件41的一端能够在第一转向悬臂21的第一上表面上转动,第一减震部件41的另一端能够在第三转向悬臂31的第二上表面上转动。
104.在转弯时,第一转向悬臂21的导向轮接收到了轨道内侧面传递的力之后,将力传递到了第一转向悬臂21上,第一转向悬臂21转动,进而带动第三转向悬臂31转动,由于第一减震部件41与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转动连接,使得第一减震部件41能够更好的适应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转动,避免了第一减震部件41与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三转向悬臂31硬连接,能够提升第一减震部件41的使用寿命。
105.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所述第一转向悬臂21包括第一悬臂主体和第一连接部23.
106.所述第一连接部23包括第一固定台231、第二固定台232和第一连接轴233;所述第一固定台231和所述第二固定台232固定在第一悬臂主体上;所述第一连接轴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台2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2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台232连接;所述减震部件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套筒411,所述第一套筒411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轴233外。
107.在该实施例中,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第一转向悬臂21包括第一悬臂主体和第一连接部。在主转向悬臂组2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连接轴233能够在第一套筒411内活动,避免了第一连接轴233与减震部件4的硬连接。
108.具体地,主转向悬臂组2包括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其中第一转向悬臂21和第二转向悬臂22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3。以在第一转向悬臂2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23为例。第一固定台231和第二固定台232大致沿着第一悬臂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布,并且沿着第一悬臂主体的宽度方向,第一固定台231和第二固定台232错开设置。第一连接轴23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台231上,第一连接轴23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台232上,在第一转向悬臂21转动的情况下,第一连接轴233能够在第一套筒411内活动,避免了第一连接轴233与第一减震部件41的硬连接。
10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所述副转向悬臂组3包括第三转向悬臂31,所述第三转向悬臂31包括第二悬臂主体和第二连接部33。
110.所述第二连接部33包括第三固定台331、第四固定台332和第二连接轴333;所述第三固定台331和所述第四固定台332固定在第二悬臂主体上;所述第二连接轴3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台33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3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固定台332连接;所述减震部件4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套筒412,所述第二套筒412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轴333外。
111.在该实施例中,副转向悬臂组3上固定有第二连接部33。在副转向悬臂组3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轴333能够在第二套筒412内活动,避免了第二连接轴333与减震部件4的硬连接。
112.具体地,副转向悬臂组3包括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其中第三转向悬臂31和第四转向悬臂32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部33。以在第三转向悬臂31上设置第二连接部33为例。第三固定台331和第四固定台332大致沿着第二悬臂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布,并且沿着第二悬臂主体的宽度方向,第三固定台331和第四固定台332错开设置。第二连接轴333的一端固定在第三固定台331上,第二连接轴33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三固定台331上,在第三转向悬臂31转动的情况下,第二连接轴333能够在第二套筒412内活动,避免了第二连接轴333与第一减震部件41的硬连接。
1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5包括固定部51、连接部52和安装部53,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内圈1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53被配置为承载轨道车辆的车身;
114.所述连接部52沿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5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51连接,所述连接部52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53连接。
115.在该实施例中,安装部53包括固定部51、连接部52和安装部53,其中固定部51、连接部52和安装部53一体成型。例如固定部51、连接部52和安装部53采用冲压方式或者铸造方式一体成型。
116.具体地,固定部51为环形结构,固定部51的结构与内圈11结构匹配。固定部5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内圈11上。
117.连接部52连接固定部51和安装部53,其中安装部53与固定部51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安装部53用于承载轨道车辆的车身。由于安装部53与固定部51是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的,避免了轨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轨道车辆的底部与转向架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118.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圈11的外周壁与所述中圈12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一滚动体71,所述中圈12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圈13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二滚动体72。
119.具体地,回转支承件1的中圈12设置在外圈13内,内圈11设置在中圈12内。在内圈11的外周壁与中圈12的内周壁之间设置一圈第一滚动体71,内圈11相对于中圈12固定设置,中圈12相对于内圈11能够转动;在中圈12的外周壁与外圈13的内周壁上设置一圈第二滚动体72,中圈12和内圈11能够相对转动。
120.本实施例将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圈层上,由于惯性转弯时,主转向悬臂组2和副转向悬臂组3并不是马上同步运动,而是会产生一个同心的相对转动,进而使得减震部件4产生弹性形变,减震部件4起到缓冲作用,这样可以减缓转向架由于直线进入弯道时产生的冲击,增加了轨道车辆转弯时的稳定性,提高了乘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所述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所述
的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具体地,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应用于轨道车辆,可以提升轨道车辆的整体性能。
122.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123.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技术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