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加氢站用氢气多级增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21:43: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氢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氢站用氢气多级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与应用,氢能车辆对高压氢气加注的气量和速率需求显著增加。现有的加氢站绝大部分为离站式加氢站,站内氢气来源是依靠站外管束车将氢气运输至站内。对于管束车供氢的工况,工作流程为采用单级压缩机将管束车内18mpa氢气,增压至45mpa充入站内储氢设施。随着压缩机的工作,管束车内压力逐渐下降,当压力下降至6mpa左右时,压缩机增压效率明显下降,由于压缩比过大所造成的发热量急剧上升,排量衰减至只有额定排量的25%-30%。此时便不再压缩,管束车内约有33%的余氢未被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氢站用氢气多级增压装置,包括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自动截止阀、一级压缩机、第一冷却装置以及第一气容,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二级压缩机、第二冷却装置以及第二气容,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三级压缩机、第三冷却装置、氢气出口,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与介质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支路与第三支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设置有第四支路,所述第四支路通过第二自动截止阀与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第四支路通过第三自动截止阀与第三支路连接。
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冷却装置的后方、第二支路的第二冷却装置的后方、第三支路的第三冷却装置的后方都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第一支路出口处、第二支路出口处、第三支路出口处都设置有压力变送器。
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却装置并联连接,共用一个冷却介质入口和一个冷却介质出口。
6.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却装置的冷却回路上都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
7.更进一步的,各电气元件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0.5mpa≤p<2.5mpa。
9.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2.5mpa≤p<12.5mpa。
1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12.5mpa≤p≤45mpa。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采用多级压缩机串联式工作,将增压流程分步完成,逐步升压,对于单一氢气源进行充装的过程,可实现低至0.5mpa氢气的充装,将氢气利用率从66%提高至97.2%,有极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压缩机的分级应用,使得每一级压缩机均在效率最高的工况区间内工作,大大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氢站用氢气多级增压装置,包括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自动截止阀3、一级压缩机4、第一冷却装置5以及第一气容7,第一气容7实现经一级压缩机4增压后气体的暂存,平抑管道压力波动;所述第二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二级压缩机17、第二冷却装置16以及第二气容14,第二气容14实现经二级压缩机17增压后气体的暂存,平抑管道压力波动;所述第三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三级压缩机19、第三冷却装置24、氢气出口28,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设置有过滤器1,所述过滤器1与介质入口27连接,所述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1,所述第二支路与第三支路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8,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设置有第四支路29,所述第四支路29通过第二自动截止阀9与第二支路连接,所述第四支路通过第三自动截止阀12与第三支路连接。第二气容14与第一气容7的容积相比比值优选为1:5,与二级压缩机17入口压力与出口压力的比值相近或更小。
16.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支路的第一冷却装置5的后方、第二支路的第二冷却装置16的后方、第三支路的第三冷却装置24的后方都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分别为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三温度传感器21)各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各支路的气体温度值,并将温度值反馈至控制模块,进而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二流量调节阀20、第三流量调节阀23的开度,所述第一支路入口处、第一支路出口处、第二支路出口处、第三支路出口处都设置有压力变送器(分别为第一压力变送器2、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三压力变送器13、第四压力变送器22)各压力变送器用于监测各支路的气压值,并将气压值反馈至控制模块,进而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各阀门的通断。
17.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5、第二冷却装置16、第三冷却装置24并联连接,共用一个冷却介质入口25和一个冷却介质出口26。
18.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5、第二冷却装置16、第三冷却装置24的冷却回路上都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分别为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二流量调节阀20、第三流量调节阀23)。
19.本实施例中的各电气元件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20.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0.5mpa≤p<2.5mpa。
21.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2.5mpa≤p<12.5mpa。
22.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三支路的工作的气压区间为12.5mpa≤p≤45mpa。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步骤如下:氢气源接入设备无需考虑其输入压力,介质入口27的入口压力范围覆盖0.5mpa-45mpa。介质入口27用于与介质源连接,本实施例中的介质源为氢气,在其余实施例中可以为其他气体。氢气源由介质入口27输入本发明装置,流经过滤器1过滤掉除氢气外的其余气体杂质,经第一压力变送器2判断后分为三条介质流路,气源压力值定义为p,当0.5mpa≤p<2.5mpa时,氢气流经第一介质流路,此时第一自动截止阀3打开,第二自动截止阀9关闭,第三自动截止阀12关闭;当2.5mpa≤p<12.5mpa时,氢气流经第二介质流路,此时第一自动截止阀3关闭,第二自动截止阀9打开,第三自动截止阀12关闭;当12.5mpa≤p≤45mpa时,氢气流经第三介质流路,此时第一自动截止阀3关闭,第二自动截止阀9关闭,第三自动截止阀12打开。
24.下面对以氢气为例,对经由三条介质流路的流向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25.第一介质流路:氢气流经第一自动截止阀3,一级压缩机4,增压后流经第一冷却装置5,第一温度传感器6,充入一级气容7,流经第二压力变送器8,第一单向阀11,进入二级压缩机17,增压后流经第二冷却装置16,第二温度传感器15,充入第二气容14,流经第三压力变送器13,第二单向阀18,进入三级压缩机19,增压后流经第三冷却装置24,第三温度传感器21、第四压力变送器22,直至氢气出口28;
26.第二介质流路:氢气流经第二自动截止阀9,进入二级压缩机17,增压后流经第二冷却装置16器,第二温度传感器15,充入第二气容14,流经第三压力变送器13,第二单向阀18,进入三级压缩机19,增压后流经第三冷却装置24,第三温度传感器21、第四压力变送器22,直至氢气出口28;
27.第三介质流路:氢气流经第三自动截止阀12,进入三级压缩机19,增压后流经第三冷却装置24,第三温度传感器21、第四压力变送器22,直至氢气出口28;
28.冷却介质经过冷却介质入口25后接入设备,分为3路,第1路,流经第三流量调节阀23、第三冷却装置24,至冷却介质出口26;第2路,流经第二流量调节阀20,第二冷却装置16至冷却介质出口26;第3路,流经第一流量调节阀10、第一冷却装置5至冷却介质出口26。通过冷却介质与氢气进行热交换,进而控制氢气的输出温度。
29.第三流量调节阀23、第二流量调节阀20、第一流量调节阀10在工作中根据第三温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15、第一温度传感器6反馈温度至控制模块,分别调节进入第三冷却装置24、第二冷却装置16、第一冷却装置5的冷却介质流量,保障在整套装置工作过程中,氢气温度在合理范围内,氢气温度范围优选为15-20℃。
30.本专利采用多级压缩机串联式工作,将增压流程分步完成,逐步升压,可将管束车内氢气使用至最低0.5mpa,将氢气利用率从66%提高至97.2%,有极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压缩机的分级应用,使得每一级压缩机均在效率最高的工况区间内工作,大大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31.随着氢能领域的发展,将来有可能实现管网式供氢。即通过专用管道将氢气从生产厂直接供应至各个站内,但受到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供应的氢气压力都比较低,以天然气管网为参照,a级燃气管道压力为2.5<p≤4.0mpa,b级燃气管道压力为1.6<p≤2.5mpa,一般不超过2mpa,本发明装置可直接应用于该工况,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