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15:55: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源热泵热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背景技术:

2.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相对于空调而言,空气源热风机能够在-30度环境温度下正常制热,无需电辅助加热,能力无衰减,而空调在-7度环境温度下基本需使用电加热,能效较低。而且空气源热风机可上下出风,考虑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特性,空气源热风机热量从下往上传导,利用空气源热风机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能够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3.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通过设置相互垂直的管道,使热风机吹出的风与冷媒介质分别设置在相互垂直的管道内,使二者在垂直管道的交点处发生热交换。被空气源热泵加热后的冷媒初始状态为气态,由于随着冷媒介质的流动,冷媒的热量不断被热风机内的空气吸收,冷媒的热量不断降低,并逐渐变为液态,因气态冷媒及液态冷媒的比容不同,若冷媒在流动过程中的流程一样,其换热效率会产生差异,导致热风机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源热泵微通道热风机的加热效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
6.集流管,设置有一对,集流管上设置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
7.微通道扁管,设置有多个,微通道扁管均安装在一对集流管之间,微通道扁管内腔中间隔设置有多个流道,靠近流体进口一侧微通道扁管的密集程度大于靠近流体出口一侧微通道扁管的密集程度。
8.可选地,一对集流管相互平行设置,集流管内腔内安装有隔流板,不同集流管内的隔流板交错设置。
9.可选地,交错设置的隔流板之间的集流管的密集程度相同。
10.可选地,还包括,沿微通道扁管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安装有多个换热翅片。
11.可选地,流体进口与流体出口分别设于不同的集流管上,且流体进口与流体出口呈对角线布置。
12.可选地,多个微通道扁管平行设置,且微通道扁管与集流管垂直设置。
13.可选地,微通道扁管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微通道换热器。
15.可选地,还包括:风机,风机的风向与微通道扁管垂直。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集流管,设置有一对,集流管上设置有
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微通道扁管,设置有多个,微通道扁管均安装在一对集流管之间,微通道扁管内腔中间隔设置有多个流道,靠近流体进口一侧微通道扁管的密集程度大于靠近流体出口一侧微通道扁管的密集程度。
18.从流体进口进入到集流管中的冷媒介质为被热泵加热后的气态,气态的冷媒介质比容较大,更容易与空气发生换热。在冷媒介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冷媒介质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外界的空气,随着冷媒介质自身热量的不断散失,冷媒介质逐渐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介质的比容较小,不易与空气发生热交换。当冷媒介质靠近流体进口为气态时,微通道扁管较为密集,使得冷媒介质能够逐渐放热,随之冷媒介质的流通,微通道扁管较为稀疏,使得冷媒介质的流速加快,同时使冷媒介质继续逐渐放热。因制冷剂在冷凝过程中存在气态到液态转变的两相换热,分别为气态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及液态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且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比容不一样,为保证在不同状态下合适的制冷剂流速,通过调整微通道扁管的稀疏程度,使得冷媒介质在微通道扁管中流动时保证合适的流速,能够大大提高冷媒介质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提升换热器的能效。
19.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一对集流管相互平行设置,集流管内腔内安装有隔流板,不同集流管内的隔流板交错设置。通过设置隔流板,使得冷媒介质能够在一对集流管之间迂回前进,延长冷媒介质的放热路径,使得冷媒介质能够充分放热后再流出,提升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20.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扁管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使得外部的空气在经过微通道扁管与微通道扁管内的冷媒介质发生热交换时,空气能够顺利沿微通道扁管的外壁流动,避免空气在微通道扁管外发生扰动造成压差,进而防止在微通道扁管周围产生噪音。微通道换热器安装在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的室内机中,通过优化微通道扁管的结构能够大大降低室内机工作过程中的噪音,优化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不带换热翅片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换热翅片与微通道扁管配合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进管;2、连接出管;3、集流管;4、微通道扁管;5、换热翅片;6、隔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9.实施例1
30.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集流管3和垂直安装在集流管3中间的多组微通道扁管4。
31.一对平行设置的集流管3上设置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在流体进口处安装有连接进管1,在流体出口处安装有连接出管2。在本实施例中,流体进口与流体出口分别设于不同的集流管3上,流体进口设置在其中一个集流管3的左上方,流体出口设置在另一集流管3的右下方。
32.微通道扁管4平行设置有多个,多个微通道扁管4之间均相互平行设置,且微通道扁管4与集流管3垂直设置。微通道扁管4均安装在一对集流管3之间,微通道扁管4内腔中间隔设置有多个流道,靠近流体进口一侧微通道扁管4的密集程度大于靠近流体出口一侧微通道扁管4的密集程度,且微通道扁管4的密集程度逐渐变化。微通道扁管4的横截面形状为长圆形,以降低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33.集流管3内腔内安装有隔流板6,不同集流管3内的隔流板6交错设置,以将集流管3上安装的多个微通道扁管4分隔为多组,使得冷媒介质能够在集流管3和微通道扁管4之间迂回往复运动,延长冷媒介质的放热路径。
34.为了提升空气与冷媒介质之间的换热效率,沿微通道扁管4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安装有多个换热翅片5。
35.从流体进口进入到集流管中的冷媒介质为被热泵加热后的气态,气态的冷媒介质比容较大,更容易与空气发生换热。在冷媒介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冷媒介质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外界的空气,随着冷媒介质自身热量的不断散失,冷媒介质逐渐冷凝为液态,液态冷媒介质的比容较小,不易与空气发生热交换。当冷媒介质靠近流体进口为气态时,微通道扁管较为密集,使得冷媒介质能够逐渐放热,随之冷媒介质的流通,微通道扁管较为稀疏,使得冷媒介质的流速加快,同时使冷媒介质继续逐渐放热。因制冷剂在冷凝过程中存在气态到液态转变的两相换热,分别为气态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及液态制冷剂与空气的换热,且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比容不一样,为保证在不同状态下合适的制冷剂流速,通过调整微通道扁管的稀疏程度,使得冷媒介质在微通道扁管中流动时保证合适的流速,能够大大提
高冷媒介质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提升换热器的能效。
36.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流体进口与流体出口均设置在同一根集流管3上,流体进口设置在集流管3的上侧,流体出口设置在同一集流管3的下侧。
37.作为替代的实施方式,交错设置的隔流板6之间的集流管3的密集程度相同。
38.实施例2
3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具有实施例1中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风机和空气源热泵本体,风机的的吹风方向与微通道扁管4之间垂直。冷媒介质经过空气源热泵本体被加热并输送到微通道换热器内。微通道换热器和风机均安装在室内机中,风机通过向外吹风,空气在经过微通道换热器时与冷媒介质之间发生热交换产生热风,使得风机吹出温度较高的热风对室内的温度进行控制。在使用时,室内机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以使吹风管吹出的热空气能够自动上升使得室内温度更加均匀。
4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