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15:49: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


背景技术:

2.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环境工程与能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处理有机污水强有力的方法之一,多用于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及为在厌氧状态下,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待解、消化,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减少,同时产生沼气的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方式。因此,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在厌氧塔上。
3.现有的厌氧塔设备,依靠启动时加入的污泥颗粒和运行中产生的污泥颗粒作为载体,由于污泥颗粒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易随水流形成跑泥现象或在排泥时被排除;因此,不易形成固定载体,导致厌氧微生物的培养非常缓慢,从而导致厌氧塔设备启动和处理时间较长,大大降低了设备处理效率。并且,现有厌氧塔设备不易掌握排泥时间和排泥量的控制,以及还存在系统抗冲击能力弱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厌氧塔设备处理污水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及解决系统抗冲击能力弱的缺点。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包括塔体、沼气罐、进水管、出水管和排泥管,所述沼气罐固定在所述塔体的顶部,所述塔体的上部位置设有出水管,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排泥管和进水管,还包括:
7.填料层,包括上网络支架、下网络支架和填料,所述填料层固定在所述塔体的中部位置,所述填料层的下端面设有下网络支架,所述填料层的上端面设有上网络支架,所述上网络支架和下网络支架均呈塔体水平截面的形状、且支架上边设有均匀的细小通孔,所述上网络支架和下网络支架之间设置有填料,污水经填料层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依自身重力下落到塔体底部,经排泥管排出;
8.固液气三相分离器,固定在所述塔体的上部位置,且所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的顶部与所述沼气罐相连通,所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呈漏斗状;污水经填料层处理后产生的上清液、沼气上升至固液气三相分离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还包括有:
10.上循环装置,包括上循环泵、污泥循环进口管和污泥循环出口管,所述上循环泵设置在塔体的外表面,所述污泥循环进口管设置在所述填料层的下端,所述污泥循环出口管设置在所述填料层的上端;
11.下循环装置,包括下循环泵、上清液循环进口管和上清液循环出口管,所述下循环泵设置在塔体的外表面,所述上清液循环进口管设置在所述塔体的上部位置,所述上清液循环出口管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的上部设有在塔体内部的集水堰,所述出水管与所述集水堰在同一平面。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填料材料为聚乙烯。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塔体的底部位置还设有布水器和加热管,将布水器和加热管从下到上依次排列放置在进水管的上方,并分别固定在所述塔体。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上循环装置中的污泥循环进口管的一端设置在下网络支架与加热管之间,污泥循环进口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循环泵的进口端;污泥循环出口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循环泵的出口端,污泥循环出口管的另一端设置在上网络支架与固液气三相分离器之间。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污泥循环出口管在塔体内部的部分为环形分支式一管多孔性,开孔方向朝下。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下循环装置中的上清液循环进口管的一端设置在出水管与固液气三相分离器之间,上清液循环进口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循环泵的进口端;上清液循环出口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循环泵的出口端,上清液循环出口管的另一端设置在进水管上。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塔体的水平截面呈圆形。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主要通过填料层使污泥的浓度大幅增加,有利于污泥颗粒形成固定载体和厌氧微生物的快速培养,减少设备启动时间;通过上循环装置,将加热后的恒温污泥混合液泵送到上网络支架上面,增加上网络支架下方填料污泥浓度,不仅使填料层上、下方的污泥浓度相接近,而且,上网络支架周围的温度也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的繁殖,并大大提高厌氧塔的处理效率,并且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能力,而且不会在排泥时因为过度排泥影响运行效率;提供合理的温度,可保证厌氧微生物的快速繁殖。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的结构主视图;
23.图2是图1中涉及的填料层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1中涉及的污泥循环出口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用高效厌氧塔,包括塔体1、沼气罐2、进水管3、出水管4、排泥管5、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填料层7、上循环装置8和下循环装置9。
27.本实用新型中的塔体1水平截面呈圆形,在所述塔体1的最底部固定有排泥管5,用来排出污泥,在所述排泥管5的上方固定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的上方设置有布水器11,布水器11与进水管3一同作用,使塔体底部污泥浓度混合均匀;所述布水器的上方还设有加热管12,用来给底部的污水进行加热,使污水温度保持在适合厌氧微生物繁殖的温度。
28.塔体1的上部位置设有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并与固定在塔体1顶部的沼气罐2相连通,所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呈从上而下依次设置的圆柱状与倒漏斗状的组合形状,所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用来将塔体1内的污泥、清液、沼气分离出来。
29.靠近塔体1顶部位置处设有在塔体内部的集水堰10,且在塔体1的侧部设有出水管4,所述出水管4与所述集水堰10在同一平面,所述出水管4用来将厌氧塔产生的清液排除厌氧塔。
30.塔体的中部位置设有填料层7,所述填料层7包括:上网络支架701、下网络支架702和填料703,所述填料层7的上端面设有上网络支架701,并固定在塔体1上;所述填料层7的下端面设有下网络支架702,并固定在塔体1上;所述上网络支架701和所述下网络支架702均呈塔体1水平截面的形状、且两个支架上边设有均匀的细小通孔,使塔体1内的污泥、清液、沼气可以进入到下一处理装置;在上网络支架701和下网络支架702之间的填料层7设有填料703,优选的,所述填料703材料为聚乙烯。
31.塔体1还设置有上循环装置8和下循环装置9。
32.所述上循环装置8包括上循环泵801、污泥循环进口管802和污泥循环出口管803,所述上循环泵801固定在塔体1的外表面,所述污泥循环进口管802的一端设置在下网络支架702与加热管12之间,污泥循环进口管80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循环泵801的进口端;污泥循环出口管80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循环泵801的出口端,污泥循环出口管803的另一端设置在上网络支架701与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之间,所述污泥循环出口管803的在塔体1内部的部分为环形分支式一管多孔性,开孔方向朝下。
33.所述下循环装置9包括下循环泵901、上清液循环进口管902和上清液循环出口管903,所述下循环泵901固定在塔体1的外表面,所述上清液循环进口管902的一端设置在出水管4与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之间,上清液循环进口管90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下循环泵901的进口端;上清液循环出口管903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循环泵901的出口端,上清液循环出口管903的另一端设置在进水管3上,以补充塔体1底部的水量,降低污水浓度。
34.实施例
35.污水通过进水管3进入到塔体1底部,通过布水器11的作用后,使底部的污泥浓度混合均匀,塔体1底部的加热管12,可以提供热能,给底部的污水进行加热,使污水温度保持在适合厌氧微生物繁殖的温度。
36.当污水经过填料层7时,污水从下网络支架702的通孔中穿过,填料703使污水的浓度增加,有利于污泥颗粒的快速着床和厌氧微生物的快速培养,以及减少了设备启动时间,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待解和消化后产生大量沼气,由于沼气气泡形成过程中对液体做的膨胀功产生了气提的作用,使得沼气、清液与污泥的混合物通过上网络支架701的通孔穿过填料层7,进入到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此时,混合物通过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
将沼气、清液和污泥分离,沼气通过固液气三相分离器6进入到沼气罐2;清液上升至塔体1的上部,通过出水管4排出;污泥沿挡泥板(图中未标注)下降至塔体1底部。
37.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下循环泵901,将塔体1上部的清液泵送到进水管3,以补充清液量,降低污水的浓度。
38.通过上循环泵801,将加热后的恒定温度的污水泵送到上网络支架701上面,增加上网络支架701下方填料703污泥浓度,使填料层7上下整体浓度相近,并且,泵送上去的污水提高了上网络支架701周围的温度,使填料层7上下温度相近,提高了厌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厌氧塔的处理效率,并增强了系统抗冲击能力,而且在排泥时可适当过度排泥。
39.污泥经排泥管5排出。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