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承载两轮车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1: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自行车的存放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易于稳定停放两轮自行车的装置。


背景技术:

2.自行车、摩托车、电单车等各种可骑行的两轮车,虽然本身已经自带了可形成三点支撑的停放机构,但这些机构的稳定性和抗外力能力较差,人力轻推或者较强的风吹都会轻易造成车体侧翻。在类似机械式停车设备等需要频繁变速移动甚至回转载车部件的场所中,这种自带的不可靠的停放机构就更无法满足要求了。
3.实践证明,利用类似凹槽、夹持机构夹住两轮车的前轮前部、让车轮底部座入沟槽等措施,会有利于两轮车保持站立姿态。但因各式车轮本身的轮径、车胎宽度,以及车轮附近的车体形状差异很大,使车轮夹持机构难以一一适应,或者即便采用可调宽度的车轮夹持器具,其机构和操作方式也往往过于复杂,不宜推广。并且,当车体重量很大,在较为剧烈的晃动环境下,如果只是单纯固定前轮,其余大部分车体姿态将仍然不够稳定,存车装置运行时,车体会有明显的晃动,并且,幅度过大的侧向急剧晃动,将很容易对车体前轮的轴部结构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5.这是一种用于承载两轮车的装置,包括用于承载两轮车的车轮底部的基体,基体装有拦挡两轮车前轮两侧的挡轮体;其特征是:
6.包括可上下摆动的摆臂,摆臂的轴部与轴架的上部铰接,轴架固定在基体上,所述的挡轮体位于轴架的下部;
7.包括一个两边低中部高的骑跨体,骑跨体刚性连接在摆臂的端部,骑跨体可随摆臂的上下摆动被抬起或者放下,被放下的骑跨体可骑跨在两轮车的车座上。
8.优选地,所述的摆臂包括可同步上下摆动的左摆臂和右摆臂,所述的轴架包括左轴架和右轴架,左摆臂的轴部与左轴架的上部铰接,右摆臂的轴部与右轴架的上部铰接;所述的挡轮体位于左轴架和右轴架之间的下部;所述的骑跨体的左下部刚性连接在左摆臂的端部,所述的骑跨体的右下部刚性连接在右摆臂的端部,当所述的骑跨体骑跨在两轮车的车座上时,左摆臂和右摆臂位于两轮车的车体两侧。
9.优选地,所述的摆臂根部与下方的基体之间,装有气弹簧。
10.优选地,所述的骑跨体的底部是有凸楞构造的软质面。
11.供人骑行的各种两轮车的车座位置和离底高度相差范围不大,与摆臂固定连接的骑跨体骑跨在车座上形成的定位效果,相当于骑跨在车座上的人用两手扶住固定栏杆。两边低中间高的骑跨体形状,与骑跨两轮车的人体胯部和分开的大腿的形状相近,而所有两轮车的座位的顶面和两侧的形状,都是按有利于人体骑跨要求来设计的。所以,骑跨体可以对绝大部分两轮车的座位施加可靠的骑跨定位作用。显然,在两轮车的前轮已经被所述的
挡轮体限制而不能大幅度回转摆动时,被放下的骑跨体对车座的骑跨定位,会令车体的整体稳定性获得显著增强。
12.本文所称的“两轮车”是指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摩托车在内的具有前后两个车轮的骑行车辆。
13.本文所称的“左右”,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特征的虚拟方位。当观察者位于停放在基体上的两轮车的车尾,并面朝车头方向时,观察者的左右手方向即为“左右”。
14.本发明的更具体的技术特征和有益效果,将在以下实施例中,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5.图1和图2是实施例1的没有承载车辆并且摆臂被降下后的立体图;
16.图3是图1的左视图;
17.图4是实施例1的没有承载车辆并且摆臂被抬升后的立体图;
18.图5是图4的左视图;
19.图6和图7是实施例1的载入两轮摩托车并且摆臂没有下落时的立体图;
20.图8是实施例1的载入两轮摩托车并且摆臂下落后的立体图;
21.图9是实施例1的载入两轮自行车并且摆臂下落后的立体图;
22.图10是实施例2的没有承载车辆并且摆臂被降下后的立体图;
23.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
24.图12和图13是实施例2的没有承载车辆并且摆臂被抬升后的立体图;
25.图14和图15是实施例2的载入两轮摩托车并且摆臂没有下落时的立体图;
26.图16是实施例2的载入两轮摩托车并且摆臂下落后的立体图;
27.图17和图18是实施例2的载入两轮自行车并且摆臂下落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实施例1如图1至图9所示。
29.参见图1至图3,这是本发明在机械式两轮车存放系统中的一种应用方案。其构造包括台板式的基体1,基体1的中部有用于容纳两轮车前后轮底部的中槽8。基体1的上方有拱形的摆臂2,摆臂2的根部以水平轴6与轴架3的上部铰接。轴架3的底部与基体1刚性连接。轴架3的下部中间有宽度约10厘米的空隙,该空隙容许两轮车的前轮前部进入。该空隙的两侧构造充当用于挡住两轮车的前轮前部两侧的挡轮体7。摆臂2的外端安装了一个骑跨体4。摆臂2根部装有气弹簧5,气弹簧5的上支点设于摆臂2轴部后方,下支点设于与基体1结合的轴架3的中部。
30.参见图4和图5,利用常规的力学原理,当摆臂2被使用者用力抬起后,摆臂2依靠气弹簧5的推力保持抬起姿态。
31.参见图6和图7,两轮式摩托车9-1被使用者沿基体1的中槽8推入到底,让前轮的前部被挡轮体7从两侧限位。然后,使用者可用手用力将摆臂2放下,让骑跨体4像图8那样骑跨在摩托车9-1的座位10-1上。此时,气弹簧5对摆臂2根部的推力使骑跨体4对摩托车座位10-1施加比重力更大的下压力,增强了稳定定位作用。这样,摩托车9-1因前轮、后轮和座位均
被可靠约束,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站立姿态。当使用者需要取用摩托车9-1时,需用力抬起骑跨体4,然后再移出摩托车9-1。因骑跨体4的上窄下宽的内侧形状,使其可以适应多种车型。图9所示的就是常规的两轮自行车9-2存入时的状态。虽然因自行车9-2的车胎宽度远小于摩托车9-1的车胎宽度,会造成自行车9-2的前轮在尺寸固定的挡轮体7内空中,仍然可以小幅度摆转,后轮在基体1中槽8内也有较宽松的左右移动空间,但是,骑跨体4的可靠夹持和下压作用下,仍然可以让自行车9-2可靠地保持稳定站立姿态。
32.实施例2如图10至图18所示。
33.参见图10和图11,与实施例1的差别是,本实施例采用了左右两根相互平行的摆臂2-1、2-2。左右摆臂2-1、2-2之间的宽度,可容纳预设车型的宽度,比如70厘米。骑跨体4的两侧下部刚性连接在左右摆臂2-1、2-2的端部。左右摆臂2-1、2-2的根部借助轴6与左右轴架3-1、3-2铰接。在没有车辆进入的情况下,当左右摆臂2-1、2-2被放下时,第一限位销13让摆臂的下落角度达到极限。当摆臂被放下后,气弹簧5的上支点11位于摆臂的轴6下方。气弹簧5的下支点,位于摆臂中后部下方的基体1侧边,形成可以让摆臂在上下两个极限翻转位置都保持弹性稳定姿态的效果。基体1中槽8内靠近车辆前轮后部位置,还设置了梯形坡台14,其作用是限制车辆前轮的位置。骑跨体4下部表面因需要与车座接触,故采用柔性构造制作。并且,为了加强对各种宽度车座的定位效果,骑跨体4下部还设置了凸凹沟楞构造15。
34.左右摆臂2-1、2-2被抬起后的状态,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限位销16限制了摆臂上抬的极限角度。气弹簧5保持了摆臂的上扬姿态。
35.参见图14和图15,摩托车9-1沿中槽8入底,前轮被挡轮体7限位。
36.参见图16,左右摆臂2-1、2-2放下后,摩托车9-1的车座10-1被骑跨体4下压限位。放下后的左右摆臂2-1、2-2位于车体两侧,起到进一步的防护作用。双摆臂形式比单摆臂形式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提供更可靠的稳定车身站立姿态的效果。从图16中可以看出,若不抬起摆臂,解除摆臂和骑跨体的束缚,车体将无法侧翻,也无法取出。
37.显然,抬起摆臂所需的力度,由气弹簧的推力和支点位置决定。在具体应用时,应兼顾抬起力度和下压力度的需要,平衡选值,既不能过小,导致下压力不足,又不能过大,导致用户操作困难。当然,还可借用现有技术,利用摆臂内部空间,设置摆臂角度锁定机构,让骑跨在车座上的骑跨体的下压状态被锁定。取车时,先解锁后再抬起摆臂。锁定机构的操作柄宜设置在摆臂的便于使用者操作的地方。
38.摆臂上还可设置分离式充电系统的充电插座,为电动两轮车提供充电服务。
39.如图17、图18所示,与实施例1一样,本实施例的双摆臂方式,也适用两轮自行车9-2的入驻。
40.本发明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其基体1的样式可按具体实施环境有不同的选择。在有运行轨道的立体存车设备中,基体1的底部可能需要设置底轮。相邻的装置,还可以共用连体的基体。在基体的布置位置相对固定的场所,比如大型运载车辆的货仓内,基体1可以是场地的地面本身。而轴架3可以是场地的靠边墙壁或者隔墙。
41.显而易见的是,摆臂的动作,除了手动方式之外,也可根据需要,采用电动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