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边框、光伏组件、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3:5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边框、光伏组件、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2.用于固定、密封光伏层压件的边框一般包括长边框和短边框,长边框和短边框的底部具有腔体。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长边框的端部与短边框的端部对接,然后利用组装设备将角芯所具有的两翼板同时卡装在长/短边框所具有的腔体内,以实现长/短边框的紧固连接。
3.上述用于紧固长/端边框的方式,因为需要利用组装设备,因此,不仅需要在组装设备上投入成本,而且还存在拆装不便的问题,并且对于操作者的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还存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另外,上述长/短的紧固连接实际上通过角芯所具有的翼板上的压点与长/短边框所具有的内壁上的压点卡接实现,因此,存在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再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长/短边框的两端做45
°
斜切处理,以使得长/短边框的端部能够对接在一起。但是,在应用中发现,由于45
°
斜切处理存在加工误差,因此,在长/端边框的端部对接后,对接处容易存在较大的缝隙。基于此,在影响光伏组件的美观以及降低连接处的连接强度的情况下,会导致光伏组件的返修率以及损耗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框、光伏组件、光伏模块及光伏系统,在不需要组装设备的情况下,提高边框的拆装便利性、边框的连接稳定性以及降低光伏组件的返修率和损耗。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边框,边框包括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首尾垂直对接并机械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的卡装空间。
6.与现有技术相比,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首尾垂直对接的情况下,不需要对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首尾(可以将第一边框/第二边框的两端分别定义为首和尾)做斜切处理。此时,可以有效的避免由斜切工艺误差而导致的在对接处存在较大缝隙的问题。基于此,在优化光伏组件美观度以及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的返修率以及损耗。
7.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首尾垂直对接之后,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将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紧固连接在一起,以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的卡装空间。机械连接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点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连接强度,基于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连接稳定性。
8.而且,由于机械连接不需要采用单独配置组装设备,因此,可以降低组装设备的投入成本,而且,对于操作者的技能无过高要求,此外,还可以提高组装效率。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的接触处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在第二边框与第一边框的接触处开设与第一安装孔相对的多个第二安装孔。边框还包括多个紧
固件,每一紧固件均旋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以用于将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紧固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将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及同时旋接于上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的紧固件定义为一个安装单元。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安装单元将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紧固连接,可以提高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连接稳定性。
11.而且,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首尾对接后,属于同一安装单元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空间上呈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将紧固件直接旋入并进一步旋紧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即可实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紧固连接。基于此,在组装过程中无需配置其他专用的组装设备,即可简单实现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紧固连接,具有组装工艺简单且连接稳定性强的优点。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对的两个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共线,沿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第一边框开设多个工艺孔。工艺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的孔径。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共线时,当紧固件自第一安装孔逐渐旋入第二安装孔时,可以实现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自动对准。基于此,不进可以减低紧固件同时找准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难度,而且,还可以使得施加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上的紧固力更加均匀,以有效的降低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连接处因某一点的应力集中而造成的连接失效的风险。
14.沿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第一边框开设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工艺孔,为紧固件旋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提供作业空间,以提高紧固件旋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便捷性。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边框具有用于卡装层压件边缘的第一卡装槽,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壁上具有多个第一倒刺,多个第一倒刺向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方向倾斜。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层压件的边缘自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口向槽底方向推移,而在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壁上设置向槽底方向倾斜的多个第一倒刺,此时,第一倒刺的倾斜方向与层压件的推移方向一致。基于此,多个第一倒刺在层压件向槽底的推移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以方便层压件推入槽底。当层压件的边缘被推入槽底后,多个第一倒刺还可以起到阻挡层压件的边缘从第一卡装槽内脱离出。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边框还包括第一封装件,第一封装件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同端连接的第一底壁;由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一底壁围合形成第一封装空间,第一封装空间用于封装层压件的边缘。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具有的外壁开设与第一倒刺卡合的第一凹槽。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边框的固定层压件的强度,一般采用刚性边框,此时,形成在第一边框上的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内壁为刚性,而在第一卡装槽内设置第一封装件,可以有效的避免层压件的边缘直接与第一卡装槽的刚性内壁直接接触。基于此,可以有效的降低上述刚性内壁对层压件边缘破坏的概率。
19.而且,第一封装件还可以提高对光伏组件的密封性能,从而有效的降低户外污水
或杂质等通过层压件与第一边框的连接处进入光伏组件内部而侵蚀层压件的概率。
20.利用第一封装件避免层压件与第一边框的直接接触,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在层压件与第一边框的接触处打密封胶,可以减少因密封胶溢胶而需要的清理时间(溢出的胶需要完全风干后才可以进行清理)。基于此,可以提高应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框的光伏组件的组装效率。
21.再者,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外壁开设与第一倒刺卡合的第一凹槽,当第一封装件进入第一卡装槽内后,第一倒刺卡装在第一凹槽内。可以利用第一倒刺和第一凹槽的卡合作用,降低第一封装件从第一卡装槽内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第一封装件与第一卡装槽的连接稳定性。
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底壁所具有的外壁上沿靠近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方向设置第一凸起,第一凸起抵接于槽底,用于在槽底和第一底壁之间形成第一缓冲空间。
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在将层压件的边缘插入第一封装空间的过程中,如果用力过大会导致层压件的边缘与第一底壁以及第一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发生碰撞。此时,层压件的边缘因碰撞而发生破碎的概率将大大提高。而在槽底和第一底壁之间形成的第一缓冲空间,可以为上述不当操作提供一段缓冲的距离,从而降低层压件的边缘因碰撞而发生破碎的风险。
2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具有的内壁上具有多个第二倒刺,多个第二倒刺向第一底壁倾斜。
2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层压件的边缘自第一封装空间所具有的开口向底部方向推移,而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具有的内壁上设置多个向第一底壁倾斜的第二倒刺,此时,第二倒刺的倾斜方向与层压件的推移方向一致。基于此,多个第二倒刺在层压件向槽底的推移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以方便层压件推入第一封装空间内。当层压件的边缘被推入第一封装空间后,多个第二倒刺还可以起到阻挡层压件的边缘从第一封装空间内脱离出。
2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边框还包括沿第一卡装槽的槽宽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用于容纳设置在层压件一侧面的接线盒。如此设置,可以将接线盒容置在第一容纳槽内,也就是说,将接线盒封装在第一边框内,以降低接线盒因裸露在外而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2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边框还包括:装配槽,装配槽与第一容纳槽背对背开设。扣盖,扣盖沿第一边框的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装配槽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扣合于第一边框的外侧面。扣盖与第一边框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引出线。
2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引出线统一容纳在容纳空间内,在规范引出线走线的情况下,降低因引出线散乱而导致的影响光伏组件美观度的问题。而且,容纳空间形成在第一边框的外侧面以外,可以利用第一边框的外侧面将引出线与层压件隔离。此时,光伏组件在组装以及搬运过程中,能够降低因引出线晃动而击破层压件的风险,以提高光伏组件的良率。
2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边框具有用于卡装层压件边缘的第二卡装槽,第二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壁上具有多个第三倒刺,多个第三倒刺向第二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方向倾
斜。如此设置,可以在层压件的边缘推入第二卡装槽的过程中,利用第三倒刺的导向作用提高层压件推入第二卡装槽的便捷性。而且,在层压件推入至第二卡装槽内后,还可以利用第三倒刺的阻挡作用降低层压件从第二卡装槽内脱落的风险。
3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边框还具有第二封装件,第二封装件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壁、第四侧壁以及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相同端连接的第二底壁,由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第二底壁围合形成第二封装空间,第二封装空间用于封装层压件的边缘。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具有的外壁开设与第三倒刺卡合的第二凹槽。如此设置,利用第二凹槽与第三倒刺卡合实现第二封装件与第二卡装槽的稳定连接。将层压件推入至第二封装空间内,利用第二封装件实现层压件与第二卡装槽内壁的直接接触,避免第二卡装槽的内壁对层压件的破坏。利用第二封装件实现层压件边缘的密封,降低因污水或杂质进入而导致的层压件失效的风险。
3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底壁所具有的外壁上沿靠近第二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方向设置第二凸起,第二凸起抵接于槽底,用于在槽底和第二底壁之间形成第二缓冲空间。如此设置,当对层压件的装配用力不当时,第二缓冲空间可以延长层压件至第二卡装槽所具有的槽底之间的缓冲距离,以降低层压件因用力不当而造成的破碎的风险。
3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具有的内壁上具有多个第四倒刺,多个第四倒刺向第二底壁倾斜。如此设置,利用第四倒刺的导向作用提高层压件装配至第二封装空间的便捷性。利用第四倒刺的阻挡作用降低层压件从第二封装空间内脱落的风险。
3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边框的端部机械连接于第一边框靠近其端部位置的情况下,第二边框还包括向第一边框的端部延伸并覆盖第一边框端部的溢板。如此设置,可以利用溢板将第一边框的端部密封,以降低污水或杂质进入通过第一边框的端部进入第一边框内的风险。
3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以及卡装在所述层压件边缘的边框,所述边框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边框。
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边框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36.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模块,包括呈矩阵分布且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光伏组件。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模块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光伏组件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3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光伏组件卡装和/或通过转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如此设置,当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以卡装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具有定位以及卡装方便的优点。当相邻两个光伏组件通过转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可以增大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性。
3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卡装在一起的情况下,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以卡接凸起和卡接凹槽的方式卡装在一起。
4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通过转接件紧固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
转接件具有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连接端之间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分别与两个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两侧边紧固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4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具有向至少一个光伏组件方向凸起的凸起部。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边框上具有卡接所述凸起部的卡接凹槽。如此设置,利用卡接在卡接凹槽内的凸起部实现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连接的二次加固,以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的连接稳定性。
4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通过转接件紧固连接在一起的情况下,转接件具有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连接端之间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具有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方向凸起的凸起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边框上均具有卡接凸起部的卡接凹槽。如此设置,第一连接部镶嵌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之间,可以起到美化光伏模块外观的效果。
4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光伏模块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连接处的密封件。如此设置,可以利用密封件提供光伏组件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降低光伏模块因密封不足而导致的失效风险。
44.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光伏系统应用于建筑立面,光伏系统包括:光伏模块,光伏模块为第三方面和/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光伏模块。光伏模块所包括的多个光伏组件中的第一边框与建筑立面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二边框与高度方向垂直。安装件,安装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建筑立面,第二端连接于光伏模块所包括的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的第一边框上。
4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一边框由安装件的第二端承载,安装件的第一端则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的连接。由于相邻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连接,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可以为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提供支撑力,而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重量的作用下被压紧。基于此,可以提高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从而提高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安装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其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连接的连接板。连接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一部分围合形成第一卡装空间,连接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另外一部分围合形成第二卡装空间。其中,第一卡装空间卡接在建筑立面上,第二卡装空间卡接在第一边框上。
4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边框与第一侧板接触的一面具有安装槽,第一侧板与安装槽相对的一面具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插设于安装槽内。第一边框与第二侧板之间具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侧板和第一边框。
附图说明
4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49.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连接关系示意图;
50.图3为应用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的光伏组件;
5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边框与安装件的连接示意图;
52.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边框的侧视图;
5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边框的剖视图;
5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封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边框所具有的装配槽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扣盖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边框的剖视图;
59.图13和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边框与第二边框另外一种连接关系示意图;
60.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边框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
61.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边框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62.图17至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卡装示意图;
63.图21至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过转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64.附图标记:
65.10-第一边框,
ꢀꢀꢀꢀꢀꢀꢀꢀꢀꢀꢀ
100-第一安装孔,
ꢀꢀꢀꢀꢀꢀꢀꢀꢀꢀꢀꢀ
101-第一卡装板,
66.102-第二卡装板,
ꢀꢀꢀꢀꢀꢀꢀꢀꢀ
103-第一封装板,
ꢀꢀꢀꢀꢀꢀꢀꢀꢀꢀꢀꢀꢀ
104-脚板,
67.105-第一卡装槽,
ꢀꢀꢀꢀꢀꢀꢀꢀꢀ
106-工艺孔,
ꢀꢀꢀꢀꢀꢀꢀꢀꢀꢀꢀꢀꢀꢀꢀꢀꢀ
107-第一倒刺,
68.108-第一封装件,
ꢀꢀꢀꢀꢀꢀꢀꢀꢀ
1080-第一侧壁,
ꢀꢀꢀꢀꢀꢀꢀꢀꢀꢀꢀꢀꢀꢀ
1081-第二侧壁,
69.1082-第一底壁,
ꢀꢀꢀꢀꢀꢀꢀꢀꢀꢀ
1083-第一凹槽,
ꢀꢀꢀꢀꢀꢀꢀꢀꢀꢀꢀꢀꢀꢀ
1084-第一凸起,
70.1085-第二倒刺,
ꢀꢀꢀꢀꢀꢀꢀꢀꢀꢀ
109-第一容纳槽,
ꢀꢀꢀꢀꢀꢀꢀꢀꢀꢀꢀꢀꢀ
110-装配槽,
71.1100-第一压点,
ꢀꢀꢀꢀꢀꢀꢀꢀꢀꢀ
111-扣盖,
ꢀꢀꢀꢀꢀꢀꢀꢀꢀꢀꢀꢀꢀꢀꢀꢀꢀꢀꢀ
1110-第一扣板,
72.1111-第二扣板,
ꢀꢀꢀꢀꢀꢀꢀꢀꢀꢀ
1112-装配板,
ꢀꢀꢀꢀꢀꢀꢀꢀꢀꢀꢀꢀꢀꢀꢀꢀ
1113-第二压点,
73.112-安装槽,
ꢀꢀꢀꢀꢀꢀꢀꢀꢀꢀꢀꢀꢀ
113-第一缓冲空间;
74.20-第二边框,
ꢀꢀꢀꢀꢀꢀꢀꢀꢀꢀꢀꢀ
200-第二安装孔,
ꢀꢀꢀꢀꢀꢀꢀꢀꢀꢀꢀꢀꢀ
201-第三卡装板,
75.202-第四卡装板,
ꢀꢀꢀꢀꢀꢀꢀꢀꢀ
203-第二封装板,
ꢀꢀꢀꢀꢀꢀꢀꢀꢀꢀꢀꢀꢀ
204-凸棱,
76.205-第二卡装槽,
ꢀꢀꢀꢀꢀꢀꢀꢀꢀ
206-第三倒刺,
ꢀꢀꢀꢀꢀꢀꢀꢀꢀꢀꢀꢀꢀꢀꢀ
207-第二封装件,
77.2070-第三侧壁,
ꢀꢀꢀꢀꢀꢀꢀꢀꢀꢀ
2071-第四侧壁,
ꢀꢀꢀꢀꢀꢀꢀꢀꢀꢀꢀꢀꢀꢀ
2072-第二底壁,
78.2073-第二凹槽,
ꢀꢀꢀꢀꢀꢀꢀꢀꢀꢀ
2074-第二凸起,
ꢀꢀꢀꢀꢀꢀꢀꢀꢀꢀꢀꢀꢀꢀ
2075-第四倒刺,
79.208-溢板,
ꢀꢀꢀꢀꢀꢀꢀꢀꢀꢀꢀꢀꢀꢀꢀ
209-卡接凸起,
ꢀꢀꢀꢀꢀꢀꢀꢀꢀꢀꢀꢀꢀꢀꢀ
210-卡接凹槽,
80.211-第二缓冲空间;
81.30-紧固件;
82.40-层压件;
83.50-转接件,
ꢀꢀꢀꢀꢀꢀꢀꢀꢀꢀꢀꢀꢀꢀ
501-第一连接部,
ꢀꢀꢀꢀꢀꢀꢀꢀꢀꢀꢀꢀꢀ
502-第二连接部,
84.5020-卡接凸起,
ꢀꢀꢀꢀꢀꢀꢀꢀꢀꢀ
503-过渡连接部;
85.60-安装件,
ꢀꢀꢀꢀꢀꢀꢀꢀꢀꢀꢀꢀꢀꢀ
600-第一侧板,
ꢀꢀꢀꢀꢀꢀꢀꢀꢀꢀꢀꢀꢀꢀꢀ
601-第二侧板,
86.602-连接板,
ꢀꢀꢀꢀꢀꢀꢀꢀꢀꢀꢀꢀꢀ
603-弹性件;
87.70-接线盒;
88.80-线缆;
89.9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9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9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9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9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5.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缩写为bipv),是应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概念,简单地讲就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此处的围护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声屏障、建筑围墙、玻璃栏板等。
96.以将光伏组件应用于声屏障为例,阐述现有光伏组件存在的技术问题。
97.现有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边框一般包括长边框和短边框,长/短边框首尾相连以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层压件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在一起的玻璃盖板、第一封装胶膜层、电池片层、第二封装胶膜层和背板)的卡装空间。为了实现长/短边框的首尾连接,长/短边框远离层压件的一端一般具有型腔,型腔的内壁上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压点,相应的,相邻的压点之间形成压点槽。在此基础上,现有技术还需要提供一种角芯,从结构上讲,该角芯一般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翼板,翼板与型腔的内壁接触的一面上也间隔分布有压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采用专用组装设备将两翼板分别插入长/短边框所具有的型腔内,此时,翼板上所具有的压点可以正好卡入型腔内壁上的压点槽内。基于此,可以利用角芯实现长/短边框的紧固连接。当光伏组件因故障需要将长/短边框从层压件上拆除时,一般会利用暴力拆除的方式,此时,压点连接处会因暴力而被破坏,因此,拆除下的长/短边框不能被二次利用,存在长/端边框浪费的问题。而且,暴力拆除的方式使得层压件被损坏的风险大大提高。
98.从以上应用过程可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先利用专用组装设备将角芯的两翼板分别插入长/短边框所具有的型腔中,然后将角芯紧固在长/短边框的型腔中,以实现长/端边框的紧固连接。也就是说,现有长/短边框的连接不仅步骤复杂,而且还需要专用组装设备。此时,不仅会提高专用组装设备的投入成本,而且需要多个操作者参与且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基于此,存在投入设备以及人力成本高以及组装效率低的问题。另外,因使用暴力拆除的方式,会影响长/端边框的二次使用,导致长/端边框的用料浪费,且会提高层压件被损坏的概率。
99.而且,利用压点与压点槽的卡接实现长/短边框的连接,在组装完成后的搬运过程中,压点和压点槽之间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另外,当组装完成后的光伏组件受到冲击力时,在弯矩和/或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卡接在一起的压点和压点槽容易发生松动。基于此,会导致长/短边框从层压件的边缘脱开,从而加剧光伏组件的损坏。
100.目前,现有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一般为矩形光伏组件,此时,长/短边框围合形成的卡装空间为矩形卡装空间。基于此,为了确保由长/短边框围合形成的卡装空间为矩形卡装空间,需要对长/短边框的端部做45
°
斜切处理,以使得长/短边框的端部对接后形成90
°
的夹角。而实用新型人发现,在实际应用中,由于45
°
斜切处理存在工艺误差,导致长/短边框对接后形成的夹角并不等于90
°
。也就是说,长/短边框对接后,在对接处存在较大的缝隙。缝隙的存在会使得最终形成的光伏组件达不到出货的要求,而且会影响光伏组件的美观。更为重要的是,缝隙的存在会降低长/短边框的连接强度。也就是说,当光伏组件受到外界的冲击时,边框容易在缝隙处发生破损,从而导致光伏组件的返修率和损耗较高。
101.现有技术提供的光伏组件,在层压件的边缘与边框卡装完成后,为了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以及连接紧密性,需要在连接处打入密封胶。此时,存在密封胶溢出的问题,为了不影响光伏组件的外观,需要清理溢出的密封胶。但是,清理密封胶需要等待溢出的密封胶风干之后才可以进行。基于此,会导致光伏组件的组装时间比较长,影响组装效率。
102.将现有的光伏组件应用于声屏障时,由于光伏组件之间无任何缓冲以及其他连接处理,会导致漏声问题。而且,光伏组件之间无有效的定位措施,导致最终形成的声屏障存在前后不齐平的问题,影响声屏障的外观。当然,将现有光伏组件应用于其他建筑立面时,也会存在影响美观的问题。
103.现有应用于声屏障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接线盒以及引出线等均裸露在外面,在户外恶劣的环境下,接线盒和线缆容易失效。
1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边框,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不仅可以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还可以应用于常规的发电系统。
105.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边框包括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第一边框10与第二边框20首尾垂直对接并机械连接,以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的卡装空间。
106.应理解,当现有技术提供的层压件为矩形层压件时,第一边框10可以是长边框,第二边框20可以是短边框。或者,第一边框10为短边框,第二边框20为长边框。以下阐述以第一边框10为长边框,第二边框20为短边框为例,当然,以下举例仅用于清楚阐述,不作为限定。
107.参见图1和图2,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边框10(长边框)和第二边框20(短边框)的首尾垂直对接后即可形成90
°
对接角。因此,不需要对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首尾做45
°
斜切处理。此时,可以有效的避免由斜切工艺误差而导致的在对接处存在较大缝隙的问题。基于此,在优化光伏组件美观度以及连接强度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的返修率以及损耗。又由于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是垂直对接,相对于45
°
斜切处理后的对接,具有更高的容错率,以使得对于操作者技能无过高的要求。
108.参见图1和图2,在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首尾垂直对接之后,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将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紧固连接在一起,以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的卡装空间。机械连接的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压点连接方式,可以提高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连接强度,基于此,可以有效的提高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强度。在连接强度被有效提高的情况下,当光伏组件受到冲击力后,可以抵抗较大的弯矩和/或剪力和/或压力,降低第一边框10与第二边框20之间发生脱落的风险。而且,由于机械连接不需要采用单独配置组装设备,因此,可以降低组装设备的投入成本,而且,对于操作者的技能无过高要求,此外,还可以提高组装效率。另外,由于无需使用专用组装设备,因此,对于安装场地或施工场地(例如,可以适应工厂或野外等任何施工场地)的要求不高,可以有效的提高安装的适应性。
109.参见图1和图2,以机械连接的方式将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紧固连接在一起,当需要逆向拆卸时,直接将连接件拆卸下即可,无需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暴力拆除方式,以便于在施工现场快速更换边框(包括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由于采用非暴力拆除方式,因此,对于拆除下来的边框不会造成损坏,也就是说,可以不影响边框的二次使用。再者,在非暴力拆除过程中,会大大降低损伤层压件的概率。
110.参见图1和图2,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上述机械连接指的是通过连接件与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机械咬合作用,或,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连接处的承压作用,将第一边框10的力(或第二边框20的力)传递到第二边框20(或第一边框10)的连接方式。机械连接主要包括螺纹连接和挤压套筒连接。下面将以螺纹连接为例,详细阐述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机械连接,应理解,以下举例仅作为阐述,不作为限定。
111.参见图1和图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边框10与第二边框20的接触处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在第二边框20与第一边框10的接触处开设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多个第二安装孔。边框还包括多个紧固件,每一个紧固件均旋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以用于将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紧固连接。
112.参见图1和图2,可以将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以及同时旋接于上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的紧固件定义为一个安装单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多个安装单元将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紧固连接,可以提高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连接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首尾对接后,属于同一安装单元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空间上呈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将紧固件直接旋入并进一步旋紧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内,即可实现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紧固连接。基于此,在组装过程中无需配置其他专用的组装设备,即可简单实现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20的紧固连接,具有组装工艺简单且连接稳定性强的优点。
113.参见图1、图2、图4和图7,作为一种示例,第一边框10可以包括具有型腔的第一卡装板101(可以用于卡装层压件的盖板)、具有型腔的第二卡装板102(可以用于卡装层压件的背板)、连接第一卡装板101和第二卡装板102的第一封装板103,以及设置在第二卡接板与第一封装板103相对的一端的脚板104。由第一卡装板101、第二卡装板102、第一封装板103和脚板104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的第一卡装槽105。应理解,可以由第一卡装板101、第二卡装板102、第一封装板103和脚板104形成一体式第一边框10。第二边框20可以包括具有型腔的第三卡装板201(可以用于卡装层压件的盖板)、具有型腔的第四卡装板202(可以用于卡装层压件的背板)、连接第三卡装板201和第四卡装板202的第二封装板203,以及沿第二边框20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第三卡装板201和第四卡装板202所具有的型腔内壁上的凸棱204。
114.参见图1、图2和图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之上,可以贯穿脚板104以及第一卡装板101所具有的与第二边框20接触的壁开设形成多个第一安装孔100。在凸棱204上开设形成与第一安装孔100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安装孔200。应理解,上述第一安装孔100与第二安装孔200的一一对应指的是在数量以及空间上的一一对应。
115.参见图1、图2和图4,上述第一安装孔100可以是光孔,其直径可以略大于紧固件30的直径,以确保紧固件30可以顺利穿过第一安装孔100后与第二安装孔200紧固连接在一起。上述第二安装孔200可以是光孔或螺纹孔。当第二安装孔200为光孔时,上述紧固件30可以是自攻钉(如图5和图6所示)。当第二安装孔200为螺纹孔时,上述紧固件30可以是具有直螺纹或锥螺纹的螺栓。
116.参见图1、图2和图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相对的两个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共线,沿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第一边框10开设多个工艺孔106。工艺孔106的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100及第二安装孔200的孔径。
117.参见图1、图2和图7,作为一种示例,可以贯穿封装板以及第二卡装板102形成工艺孔106,工艺孔106、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的中心轴线共线。
118.参见图1、图2和图7,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所具有的中心轴线共线时,当紧固件30自第一安装孔100逐渐旋入第二安装孔200时,可以实现紧固件30与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的自动对准。基于此,不进可以减低紧固件30同时找准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的难度,而且,还可以使得施加在第一边框10和第二边框上的紧固力更加均匀,以有效的降低紧固件30与第一安装孔100或第二安装孔200连接处因某一点的应力集中而造成的连接失效的风险。
119.参见图1、图2和图7,沿中心轴线的方向,贯穿第一边框10开设孔径大于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的工艺孔106,为紧固件30旋入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提供作业空间,以提高紧固件30旋入第一安装孔100和第二安装孔200的便捷性。
120.参见图4和图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边框10具有用于卡装层压件40边缘的第一卡装槽105,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壁上具有多个第一倒刺107,多个第一倒刺107向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底方向倾斜。例如,前文述及,可以由第一卡装板、第二卡装板、第一封装板和脚板围合形成用于卡装层压件40的第一卡装槽105。
121.参见图4和图8,作为一种示例,可以仅在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侧壁上一体形成多个第一倒刺107。多个第一倒刺107的具体结构多种多样,例如,多个第一倒刺107是锯齿
状结构,每一个齿靠近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口方向的高度低于靠近槽底方向的高度。相邻两个齿之间具有高度差。
122.参见图4和图8,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层压件的边缘自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口向槽底方向推移,而在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壁上设置向槽底方向倾斜的多个第一倒刺107,此时,第一倒刺107的倾斜方向与层压件的推移方向一致。基于此,多个第一倒刺107在层压件向槽底的推移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以方便层压件推入槽底。当层压件的边缘被推入槽底后,多个第一倒刺107还可以起到阻挡层压件的边缘从第一卡装槽105内脱离出。
123.参见图4和图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边框还包括第一封装件108,第一封装件108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080、第二侧壁1081以及与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的相同端连接的第一底壁1082。由第一侧壁1080、第二侧壁1081和第一底壁1082围合形成第一封装空间,第一封装空间用于封装层压件的边缘。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所具有的外壁开设与第一倒刺107卡合的第一凹槽1083。
124.参见图9,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封装件108可以是预制件,例如,可以采用三元乙丙橡胶、硅橡胶或氯丁橡胶以现有任意一种成型方式制成第一封装件108。第一封装件108为高性能的柔性封装件。
125.参见图4和图9,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边框的承载强度,一般采用刚性边框,此时,形成在第一边框10上的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内壁为刚性。鉴于此,在边框与层压件组装之前,可以先将第一封装件108装配在第一卡装槽105内。此时,高性能的柔性封装件可以避免光伏组件因磕碰而导致的产品隐裂以及发电功率下降的问题。另外,高性能的柔性封装件还可以提高层压件与边框的结合紧密程度,此时,在提高整体光伏组件密封性能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户外污水或杂质等通过层压件与第一边框10的连接处进入光伏组件内部而侵蚀层压件的概率。前文述及,第一封装件108可以是预制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打密封胶的密封方式,可以减少因密封胶溢胶而需要的清理时间(溢出的胶需要完全风干后才可以进行清理)。也就是说,可以做到即组装即交付,从而减小光伏组件的交付时间。基于此,可以提高应用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边框的光伏组件的组装效率。再者,在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的外壁开设与第一倒刺107卡合的第一凹槽1083,当第一封装件108进入第一卡装槽105内后,第一倒刺107卡装在第一凹槽1083内。可以利用第一倒刺107和第一凹槽1083的卡合作用,降低第一封装件108从第一卡装槽105内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第一封装件108与第一卡装槽105的连接稳定性。
126.参见图4、图8和图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底壁1082所具有的外壁上沿靠近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底方向设置第一凸起1084,第一凸起1084抵接于槽底,用于在槽底和第一底壁1082之间形成第一缓冲空间113。
127.参见图4和图9,作为一种示例,可以与第一侧壁1080、第二侧壁1081和第一底壁1082一体形成高性能的柔性第一凸起1084。当第一封装件108装配至第一卡装槽105内后,第一凸起1084抵靠在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底。此时,第一底壁1082和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底之间形成第一缓冲空间113。至于第一凸起1084的数量则不作限定,例如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一凸起1084分布在第一底壁1082的两侧。又例如,可以是三个,三给第一凸起1084呈三角形分布。再例如,可以是四个,四个第一凸起1084分布在一个四边形的四角。
128.参见图4,在实际应用中,在将层压件的边缘插入第一封装空间的过程中,如果用力过大会导致层压件的边缘与第一底壁1082以及第一卡装槽105所具有的槽底发生碰撞。此时,层压件的边缘因碰撞而发生破碎的概率将大大提高。而在槽底和第一底壁1082之间形成的第一缓冲空间113,可以为上述不当操作提供一段缓冲的距离,从而降低层压件的边缘因碰撞而发生破碎的风险。
129.参见图4和图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所具有的内壁上具有多个第二倒刺1085,多个第二倒刺1085向第一底壁1082倾斜。第二倒刺1085可以一体形成在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的内壁上。也就是说,第二倒刺1085的材质可以与第一封装件108的材质相同。此时,第二倒刺1085是高性能的柔性第二倒刺1085。
130.参见图4和图9,需要将层压件的边缘自第一封装空间所具有的开口向底部方向推移,而在第一侧壁1080和第二侧壁1081所具有的内壁上设置多个向第一底壁1082倾斜的第二倒刺1085,此时,第二倒刺1085的倾斜方向与层压件的推移方向一致。基于此,多个第二倒刺1085在层压件向槽底的推移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以方便层压件推入第一封装空间内。当层压件的边缘被推入第一封装空间后,多个第二倒刺1085还可以起到阻挡层压件的边缘从第一封装空间内脱离出。
131.参见图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边框还包括沿第一卡装槽105的槽宽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容纳槽109,第一容纳槽109用于容纳设置在层压件一侧面的接线盒70。鉴于接线盒一般设置在层压件的背板(背光面)上,因此,第一容纳槽109可以结合背板的朝向开设。也就是说,第一容纳槽109的开设方向要与背板的朝向一致。如此设置,可以将接线盒70容置在第一容纳槽109内,也就是说,将接线盒70封装在第一边框10内,以降低接线盒70因裸露在外而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当接线盒70设置在层压件的盖板(受光面)上时,上述第一容纳槽109的开设方向需要与盖板的朝向一致。由上可知,可以确保接线盒70和线缆80不易失效。
132.参见图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边框还包括:装配槽110,装配槽110与第一容纳槽109背对背开设。扣盖111,扣盖111沿第一边框10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装配槽110以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扣合于第一边框10的外侧面。扣盖111与第一边框1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引出线。
133.参见图10和图11,作为一种示例,上述扣盖111可以包括与第一边框10所包括的脚板贴合在一起的第一扣板1110,设置在第一扣板1110的一端并向远离层压件方向倾斜的第二扣板1111,第二扣板1111、第一扣板1110的一部分以及第一边框1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另外,扣盖111还包括位于第一扣板1110内侧与装配槽110卡合的装配板1112。为了提高装配板1112与装配槽110的装配稳定性,可以在装配槽110的槽壁上设置多个第一压点1100。在装配板1112上设置与第一压点1100匹配的第二压点1113。再者,为了便于装配板1112推入装配槽110内,可以对装配槽110靠近层压件的一个槽壁做斜切处理,以利用斜切部分的导向作用,提高装配板1112推入装配槽110内的便利性。
134.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上述扣盖111可以独立于边框包装以及运输,如此设置,可以降低包装以及运输时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提高运输的效率。在到达光伏组件的组装场地后,可以通过将扣盖111直接扣合在装配槽110内,以迅速实现扣盖111与第一边框10的装配。
135.参见图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将引出线统一容纳在容纳空间内,在规范引出线走线的情况下,降低因引出线散乱而导致的影响光伏组件美观度的问题。
136.参见图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边框20具有用于卡装层压件边缘的第二卡装槽205,第二卡装槽205所具有的槽壁上具有多个第三倒刺206,多个第三倒刺206向第二卡装槽205所具有的槽底方向倾斜。如此设置,可以在层压件的边缘推入第二卡装槽205的过程中,利用第三倒刺206的导向作用提高层压件推入第二卡装槽205的便捷性。而且,在层压件推入至第二卡装槽205内后,还可以利用第三倒刺206的阻挡作用降低层压件从第二卡装槽205内脱落的风险。
137.参见图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边框还具有第二封装件207,第二封装件207具有相对的第三侧壁2070、第四侧壁2071以及与第三侧壁2070和第四侧壁2071的相同端连接的第二底壁2072,由第三侧壁2070、第四侧壁2071和第二底壁2072围合形成第二封装空间,第二封装空间用于封装层压件的边缘。第三侧壁2070和第四侧壁2071所具有的外壁开设与第三倒刺206卡合的第二凹槽2073。如此设置,利用第二凹槽2073与第三倒刺206卡合实现第二封装件207与第二卡装槽205的稳定连接。将层压件推入至第二封装空间内,利用第二封装件207实现层压件与第二卡装槽205内壁的直接接触,避免第二卡装槽205的内壁对层压件的破坏。利用第二封装件207实现层压件边缘的密封,降低因污水或杂质进入而导致的层压件失效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封装件207一般为高性能的柔性封装件,可以避免层压件与刚性边框的直接接触,基于此,可以避免光伏组件因磕碰而导致的产品隐裂以及发电功率下降的问题。另外,高性能的柔性封装件还可具有缓冲和吸收力的作用,基于此,当光伏组件受到冲击力时,可以利用第二封装件207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从而起到光伏组件不受破坏的作用。当应用于声屏障时,第二封装件207还具有较好的隔声效果。如前所述,第二封装件207也可是预制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提供的打密封胶的密封方式,可以减少因密封胶溢胶而需要的清理时间(溢出的胶需要完全风干后才可以进行清理),从而减小光伏组件的交付时间。
138.参见图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底壁2072所具有的外壁上沿靠近第二卡装槽205所具有的槽底方向设置第二凸起2074,第二凸起2074抵接于槽底,用于在槽底和第二底壁2072之间形成第二缓冲空间211。如此设置,当对层压件的装配用力不当时,第二缓冲空间211可以延长层压件至第二卡装槽205所具有的槽底之间的缓冲距离,以降低层压件因用力不当而造成的破碎的风险。
139.参见图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三侧壁2070和第四侧壁2071所具有的内壁上具有多个第四倒刺2075,多个第四倒刺2075向第二底壁2072倾斜。如此设置,利用第四倒刺2075的导向作用提高层压件装配至第二封装空间的便捷性。利用第四倒刺2075的阻挡作用降低层压件从第二封装空间内脱落的风险。
140.参见图13至图1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边框20的端部机械连接于第一边框靠近其端部位置的情况下,第二边框20还包括向第一边框的端部延伸并覆盖第一边框端部的溢板208。前文述及,第一边框所包括的第一卡装板和第二卡装板具有型腔,如果不对第一边框的端部进行密封,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在腔体中集聚如灰尘、雨水等,此时,将会提高第一边框被腐蚀的速度,从而影响第一边框的使用寿命。而溢板208的设置可以有效的覆盖第一边框的端部,以有效的阻挡上述灰尘或雨水进入腔体内。上述溢板208可以与第
二边框20一体形成。设置在第二边框20上的卡接凸起209的长度可以与第二边框20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不继续在溢板208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141.参见图16,与上一可能的实现方式相比区别在于,设置在第二边框20上的卡接凸起209延伸至溢板208的端部,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第二边框20之间的卡接稳定性。
142.第二方面,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以及卡装在层压件边缘的边框,上述边框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边框。
14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边框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144.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模块,包括呈矩阵分布且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和/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光伏组件。
145.上述光伏模块可以m
×
n的矩阵,例如,2
×
2、3
×
3或4
×
4的方阵。又例如,2
×
3、3
×
4或4
×
5的矩形阵列等。当然,不仅限于上述所列阵形。
146.至于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则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几种具体的连接方式,应理解,以下列举仅作为解释,不作为限定。
14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卡装在一起,如此设置,具有定位以及卡装方便的优点。将如此设置的光伏模块应用于声屏障时,当有噪声/声音传播至光伏模块上后,声音在光伏模块所包括的光伏组件的连接处并非直线传播,而是发生了绕射,从而延长了噪声/声音的传播路径,在提高噪声/声音损失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隔声效果。
148.下面将以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为一个子光伏模块为例,详细阐述光伏组件之间的卡装方式,应理解,以下列举仅作为解释,不作为限定。
149.参见图17和图18,第一种示例,当沿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依次组装多个光伏组件形成一列子光伏模块时,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第二边框20需要卡装在一起。此时,可以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上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设置卡接凸起209,相应的,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下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设置卡接凹槽210。然后将卡接凸起209插设在卡接凹槽210内,以实现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组装。
150.参见图19,第二种示例,与第一种示例的区别在于,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上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设置卡接凹槽210,相应的,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下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设置卡接凸起209。
151.参见图20,第三种示例,与第一种示例的区别在于,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上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间隔设置两个卡接凸起209,相应的,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下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间隔设置两个卡接凹槽210。
15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通过转接件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如此设置,可以增大相邻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性。
153.同样的,下面将以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为一个子光伏模块为例,详细阐述光伏
组件通过转接件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应理解,以下列举仅作为解释,不作为限定。
154.参见图21,第一种示例,当沿第一边框的延伸方向依次组装多个光伏组件形成一列子光伏模块时,相邻的两个光伏组件所具有的第二边框20需要卡装在一起。此时,可以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上方的第二边框20)以及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下方的第二边框20)之间设置转接件50。具体的,转接件50具有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连接端之间的第一连接部501,以及分别与两个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两侧边紧固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02。也就是说,转接件50可以是工字形转接件。第二连接部502与第二边框20的侧面相对的一面可以设置连接板,相应的,与连接板相对应的第二边框20上设置连接槽。当然,为了增加光伏组件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在第一连接部501上一体设置卡接凸起5020,相应的,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此时是位于该光伏组件下方的第二边框20)上一体设置卡接凹槽210。
155.参见图22,第二种示例,当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位于其下方的第二边框20的宽度,与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位于其上方的第二边框20的宽度不同时,可以改变上述转接件50的结构。具体的,将转接件50所包括的第一连接部501向外延伸并在延伸部分和第二连接部502之间形成过渡连接部503,过渡连接部503的内侧面与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的外侧面以连接板和连接凹槽的形式连接在一起。
156.参见图23和图24,第三种示例,利用第二种示例提供的转接件50还可以将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位于底部或顶部的第二边框20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在一起。上述建筑立面可以但不仅限于声屏障。
157.参见图25,第四种示例,还可以进一步改变转接件50的结构,在实现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之间连接的情况下,美化最终形成的光伏模块的外观。具体的,可以仅保留转接件50所包括的第一连接部501,也就是说,省去转接件50所包括的第二连接部502。并且,靠近第一连接部501的中心位置分别向下和向上形成卡接凸起5020。相应的,在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上方第二边框20上形成卡接凹槽210,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下方第二边框20上也形成卡接凹槽210。上述两个卡接凸起209分别卡装在上述两个卡接凹槽210内,以实现两个光伏组件的连接。
158.参见图26,第五种示例,上述转接件50不仅可以用于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的连接,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立面与建筑立面之间的连接。
15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光伏组件与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以及建筑立面与建筑立面的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柔性封装材料的预制件,以实现连接处的密封。
160.第四方面,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光伏系统应用于建筑立面,光伏系统包括:光伏模块,光伏模块为第三方面和/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光伏模块。光伏模块所包括的多个光伏组件中的第一边框10与建筑立面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二边框与高度方向垂直。安装件60,安装件6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建筑立面,第二端连接于光伏模块所包括的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的第一边框10上。
161.在实际应用中,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一边框10由安装件60的第二端承载,安装件60的第一端则与建筑立面紧固连接。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
框20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位于同一列的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的连接。由于相邻光伏组件所包括的第二边框20连接,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可以为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提供支撑力,而位于下方的光伏组件在位于上方的光伏组件重量的作用下被压紧。基于此,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光伏组件之间可以相互的传递受力,可以提高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从而提高光伏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当光伏系统应用于声屏障时,由于光伏组件之间具有相互压实的效果,因此,可以提高声屏障的隔声效果。
16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件6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板600和第二侧板601,以及其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600和第二侧板601连接的连接板602。连接板602与第一侧板600、第二侧板601的一部分围合形成第一卡装空间,连接板602与第一侧板600、第二侧板601的另外一部分围合形成第二卡装空间。其中,第一卡装空间卡接在建筑立面上,第二卡装空间卡接在第一边框10上。
163.参见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边框10与第一侧板600接触的一面具有安装槽,第一侧板600与安装槽112相对的一面具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插设于安装槽112内。第一边框10与第二侧板601之间具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内设置有弹性件603,弹性件603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侧板601和第一边框10。在实际应用中,边框一般为铝合金边框,而安装件60一般为工字钢,如果铝合金边框与工字钢直接插接在一起,容易产生电化学腐蚀。基于此,可以在安装槽112的内壁上设置有柔性橡胶胶条(图中未示出),以有效的将铝合金边框和工字钢隔离,以避免电化学腐蚀的产生。而且,柔性橡胶胶条还具有缓冲作用,可以吸收铝合金边框和工字钢之间的安装误差,以优化安装效果。并且,在避免铝合金边框与工字钢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规避因刚性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以及发生如磕碰或掉漆等现象。当光伏组件应用于声屏障时,柔性橡胶胶条还具有隔声的效果。
164.参见图17至图26,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在光伏组件之间、光伏组件与建筑立面之间的连接处还设置密封件90。密封件90的设置可以起到与上述柔性橡胶胶条同样的作用,在此不做赘述。
16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6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