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儿科的输液椅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0:32: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儿科的输液椅。


背景技术:

2.目前医疗机构在针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多采用药物治疗、中医理疗及输液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其中输液治疗,因其疗效快,安全性高广为目前社会所青睐,然而针对患儿的传统输液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且该弊端的出现导致传统的输液方法已然无法满足目前本领域的高标准使用需求,现将传统患儿输液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如下具体说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需睡躺至病床上,或坐立于椅子上,此时穿刺针穿过患儿手部,以进行静脉注射,然而当患儿坐立于椅子上进行静脉注射时,由于患儿的自控力较差,极易出现身体晃动等情况,此情况的发生,则直接影响输液瓶的稳定性(输液瓶多悬挂于输液架上进行使用),此情况下,输液瓶必然与周围物件发生碰撞,从而造成输液瓶的破损。
3.此外,当患儿需起身如厕等情况时,随患儿移动的输液瓶及输液管也极易出现晃动、不受约束等情况,此情况的出现,将直接对输液瓶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且输液管也极易与周围其他人或物发生缠绕,拉扯等情况,影响输液管的正常使用,更进一步的可能造成患儿手部非正常“拔针”,对患儿造成伤害,影响对患儿的有效治疗,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患儿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排斥感。
4.由此可见,设计出一种针对患儿所使用的输液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对于目前本领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儿科的输液椅,以解决现有技术患儿坐立于传统的输液椅上,输液瓶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此外当患儿离开座椅如厕时,输液瓶及输液管的使用安全性无法保障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用于儿科的输液椅,包括座椅,所述座椅上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收纳壳,所述收纳壳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收纳壳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瓶口,且其底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漏口,所述漏口口径小于进瓶口口径,所述收纳壳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充气膨胀的气囊;
8.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对输液管固定的固定件。
9.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配合设置的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支撑杆相连接;
10.所述第一卡块远离支撑杆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所述第二卡块上设置有磁体,所述第一卡块具有弧形槽口的一侧开设有与磁体相卡合的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设置有金属片。
11.进一步,所述第二卡块的外形为弧度状。
12.进一步,所述固定件至少设置有两组,并沿支撑杆的长度方向垂直间隔分布。
13.进一步,所述气囊通过注气件对其进行注气。
14.进一步,所述注气件包括充气囊体,以及与充气囊体连通设置的注气管,所述注气管远离充气囊体的一端延伸至气囊的内部。
15.进一步,所述注气管包括与充气囊体相连通的注气套管,以及与气囊相连通的注气内管;
16.所述注气内管上设置有阀体。
17.进一步,所述座椅上设置有通孔板,所述支撑杆的底端穿过通孔板上通孔,且至少部分滞留于通孔内侧,所述通孔板上配置有用于对支撑杆螺纹锁紧的螺杆。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该用于儿科的输液椅,通过设置有座椅、支撑杆、收纳壳、气囊、固定件,并将收纳壳设置为顶部及底部开口的中空结构,当患儿坐立于座椅上输液时,输液瓶可置于收纳壳内部,且气囊充气膨胀,可达到对输液瓶柔性夹持的目的,由此则解决了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其自控力较差,而造成输液瓶与外界相碰撞的问题,此外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的固定件还可对输液管进行固定,进一步的避免输液管杂乱无章,易与外物缠绕、拉扯,而造成患儿手部非正常“拔针”的情况。
20.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i;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ii;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iii;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壳、充气囊体及注气管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卡块局部立体示意图。
27.图中:1、座椅;2、支撑杆;3、收纳壳;4、气囊;5、固定件;501、第一卡块;502、第二卡块;6、插孔;7、磁体;8、弧形槽口;9、充气囊体;10、注气管;1001、注气套管;1002、注气内管;11、阀体;12、通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
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2.此外,术语“相同”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相同,而是可以存在微小的差异。术语“垂直”仅仅是指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平行”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3.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儿科的输液椅,包括座椅1,座椅1上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支撑杆2,支撑杆2的顶端设置有收纳壳3,收纳壳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收纳壳3的顶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瓶口,且其底部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漏口,漏口口径小于进瓶口口径,收纳壳3的内壁设置有用于充气膨胀的气囊4;
34.支撑杆2上设置有用于对输液管固定的固定件5;
35.患儿首先坐立于座椅上,由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医疗救治,当患儿处于静脉注射时,输液瓶的出液口朝下,呈倒放状,放置于收纳壳的内部,此时输液瓶的出液口部位延伸至漏口,以便于输液管的正常输液使用,此时对气囊进行注气(此处可采用本领域常规打气件对气囊进行注气),膨胀后的气囊,可达到对输液瓶夹持固定的作用,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气囊的注气膨胀对输液瓶进行夹持固定,一者利用气囊的柔软性,避免对输液瓶造成损坏,二者利用气囊的可选择性弹性膨胀,以满足对不同规格的输液瓶进行夹持固定,由此避免患儿因其自控力较差,而导致输液瓶晃动与外界发生碰撞的问题;
36.当患儿需起身如厕时,可将支撑杆与座椅相分离(此处支撑杆可与座椅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由陪护人员手持支撑杆,将输液瓶连同患儿一并移动,此时固定件可对输液管予以固定,以避免在患儿移动过程中,输液管与外界不可控因素发生缠绕、拉扯,而造成患儿手部非正常“拔针”的情况。
37.本实施例中:固定件5包括两个配合设置的第一卡块501和第二卡块502,第一卡块501与支撑杆2相连接;
38.第一卡块501远离支撑杆2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口8,第二卡块502上设置有磁体7,第一卡块501具有弧形槽口8的一侧开设有与磁体7相卡合的插孔6,插孔6的内壁设置有金属片,第二卡块502的外形为弧度状,可参考附图6;
39.当需对输液管进行固定时,可先将输液管靠近于第一卡块的弧形槽口处,此时将磁体插入至插孔内侧与金属片磁性相吸,此时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呈抱合状,对输液管进行固定,而此处进一步限定第二卡块的弧度状以及第一卡块上的弧形槽口,其目的是避免两个卡块抱合时,对输液管造成挤压,影响药液的正常流动。
40.本实施例中:固定件5至少设置有两组,并沿支撑杆2的长度方向垂直间隔分布,该实施例进一步限定固定件的数量及设置位置,其目的是提高对输液管的固定效果,避免固定件数量较少,而导致无法对输液管进行有效夹持,固定件在对输液管进行夹持固定时,驱使输液管与支撑杆尽可能的靠近,从而尽可能的避免输液管与外界不可控因素发生接触。
41.本实施例中:气囊4通过注气件对其进行注气,注气件包括充气囊体9,以及与充气囊体9连通设置的注气管10,注气管10远离充气囊体9的一端延伸至气囊4的内部;
42.此处当需对气囊进行注气时,仅仅需按压充气囊体,则可经由注气管对气囊进行注气。
43.本实施例中:注气管10包括与充气囊体9相连通的注气套管1001,以及与气囊4相连通的注气内管1002;
44.注气内管1002上设置有阀体11;
45.此处当需对气囊进行注气时,注气内管部分延伸至注气套管的内部,并由医护人员手部捏紧注气套管与注气内管的交接处,此时再按压充气囊体即可,当气囊注气完毕后,关闭阀体,避免气囊内部气体经由注气内管外泄而出,随后将注气套管与注气内管相互分离,本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于,无需对气囊进行注气时,可随时将充气囊体与气囊相分离,避免充气囊体持续悬挂于气囊的外部,而当支撑杆在移动时,充气囊体处于摆动、晃动的情况。
46.本实施例中:座椅1上设置有通孔板12,支撑杆2的底端穿过通孔板12上通孔,且至少部分滞留于通孔内侧,通孔板12上配置有用于对支撑杆2螺纹锁紧的螺杆,此处可参考附图1、3,当需将支撑杆固定时,可将支撑杆穿过通孔板上的通孔,此时通孔板的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螺纹孔,而支撑杆的厚度方向上对应设置有贯穿孔,且贯穿孔的孔径大于螺纹孔的孔径,此时将螺杆依次穿过螺纹孔及贯穿孔,以达到对支撑杆固定的目的,而当需分离支撑杆时,仅仅需反向转动螺杆,并将螺杆取出即可,本实施例螺杆的巧妙使用,一者可相对于其他繁琐固定结构降低成本,二者螺杆转动达到对支撑杆的固定及拆卸,操作相对便捷。
4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