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07:51: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数字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2.无线数字通信是无线电波传送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通信方式,主要是用来实现人与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3.目前的无线数字通信设备在进行工作时,因机体的表面并没有设置一种进行灰尘清除的结构,导致无线数字通信设备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机体的表面易于积落大量的灰尘,灰尘一方面影响了机体的表面洁净度,另一方面使得机体的散热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包括通信设备本体,所述通信设备本体的表面对称安装有呈弧形的支架,所述通信设备本体的上、下表面对称设有横板,所述横板呈两个单体的板块铰接而成,所述横板的端部均连接有竖板,所述横板与所述竖板通过固定杆插接固定,所述横板与所述竖板的尺寸均与所述通信设备本体表面贴合,所述通信设备本体的表面一侧安装有空壳,所述空壳的内部对称插接有限位杆。
6.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的表面开设有滑腔,所述滑腔的内部均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顶部与所述横板之间通过内杆插接固定。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的表面均设有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滑杆插接固定。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信设备本体的一侧铰接有挡板。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表面安装有固定仓,所述固定仓的内部设有转杆。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杆的表面设有卡块,所述卡块的表面一端设有缺口,所述固定仓的内部开设有空槽。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信设备本体内部包括主控芯片、调制调节器、频率合成器、发射射频前端、接收射频前端、反馈环发射器、多模调制调节器和通用调制调节器组成;调制调节器是两级下变频,可构建双模接收方式(超外差接收或i/q解调接收),频率合成器位于调制调节器内部,且频率合成器内置双路锁相环、双内置低噪声voc,同时可提供第一级和第二级本振,发射射频前端与接收射频前端均连通与频率合成器进行工作,反馈环发射器为一种低噪声用于发射射频前端与接收射频前端的射频输出,多模制
调节器时提供了iq零中频收发直连接口,通用调制调节器是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本体进行正常工作运行。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该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中,通过拼接后的横板与竖板可对通信设备本体的表面进行一次性的整体灰尘清除,达到了洁净的同时也提高了通信设备本体的散热效果,且在使用后,可将横板折叠,将横板、竖板和固定杆收回空壳内,达到便捷收缩储存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通信设备本体结构示意图其一;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通信设备本体结构示意图其二;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通信设备本体结构拆分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图4的a处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通信设备本体模块框图。
20.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21.100、通信设备本体;
22.110、支架;1101、滑腔;1102、滑杆;1103、内杆;111、横板;112、竖板;113、固定杆;114、空壳;115、限位杆;
23.120、挡板;121、固定仓;122、转杆;123、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实施例1
27.请参阅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噪声的双向无线数字通信设备,包括通信设备本体100,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对称安装有呈弧形的支架110,通信设备本体100的上、下表面对称设有横板111,横板111呈两个单体的板块铰接而成,横板111的端部均连接有竖板112,横板111与竖板112通过固定杆113插接固定,横板111与竖板112的尺寸均与通信设备本体100表面贴合,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一侧安装有空壳114,空壳114的内部对称插接有限位杆115。
28.本实施例中,横板111与竖板112的拼接固定,形成一种套接在通信设备本体100的
外壁的矩形结构,即当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产生灰尘时,经支架110的弧形支撑,可使得通信设备本体100远离地面,通过将横板111与竖板112拼接组装完成后,即形成的矩形固定架套接于通信设备本体100的一侧表面,此时通过将矩形架沿着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向另一侧推动,即矩形架会对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进行整体的一次性灰尘的清除,同时在灰尘清除完毕后,通过固定杆113的拆分,折叠横板111,可将横板111、竖板112及固定杆113均置于空壳114的内部存放,再通过限位杆115插接于空壳114的表面,达到对内部部件的限位储存,即可达到灰尘清除部件的便捷使用与收缩,其中支架110的设计一方面使得通信设备本体100不接触地面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也便于矩形架体进行灰尘的清扫;本装置中,通过拼接后的横板111与竖板112可对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进行一次性的整体灰尘清除,达到了洁净的同时也提高了通信设备本体100的散热效果,且在使用后,可将横板111折叠,将横板111、竖板112和固定杆113收回空壳114内,达到便捷收缩储存的效果。
29.为了提高的支架110的具体实用效果,支架110的表面开设有滑腔1101,滑腔1101的内部均连接有滑杆1102,滑杆1102的顶部与横板111之间通过内杆1103插接固定,通过滑杆1102与滑腔1101的滑动连接,在内杆1103的连接固定后,可通过移动底部的滑杆1102使得上方连接的矩形架体进行移动,提高了矩形架体在移动清灰时的便捷。
30.进一步的,支架110的表面均设有插口,插口与滑杆1102插接固定,可在滑杆1102无需使用时,将其移出并沿着插口的内部插接固定,可使得滑杆1102被固定于一侧位置。
31.为了解决在清灰时通信设备本体100表面可能粘附灰尘,通信设备本体100的一侧铰接有挡板120,通过铰接的挡板120闭合于通信设备本体100时,可对于上方进行清灰时,达到防止灰尘掉落至通信设备本体100的表面显示灯侧,进一步的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实用性。
32.为了提高挡板120的具体实用性,挡板120的表面安装有固定仓121,固定仓121的内部设有转杆122,当通信设备本体100侧端部连接的导线出现多余部分时,通过将导线的端头部沿着转杆122的内部缠绕,此时转动转杆122可使得导线均会绕在转杆122的表面且存于固定仓121的内部,进一步的降低了导线裸露至外界会受到的损伤的可能。
33.其中,转杆122的表面设有卡块123,卡块123的表面一端设有缺口,固定仓121的内部开设有空槽,当通信设备本体100侧端部连接的导线在无需使用时,经饶于转杆122的表面后,将导线的端头一侧沿着缺口卡入至空槽的内部,即端头有效的得到密封阻隔,同步降低了目前导电端头会受到损伤的可能。
34.除此之外的,通信设备本体100内部包括主控芯片、调制调节器、频率合成器、发射射频前端、接收射频前端、反馈环发射器、多模调制调节器和通用调制调节器组成;调制调节器是两级下变频,可构建双模接收方式(超外差接收或i/q解调接收),频率合成器位于调制调节器内部,且频率合成器内置双路锁相环、双内置低噪声voc,同时可提供第一级和第二级本振,达到整个通信设备本体100工作的造成降低,其中发射射频前端与接收射频前端均连通与频率合成器进行工作,可进行同时进行发送与接收前端的信号,反馈环发射器为一种低噪声用于发射射频前端与接收射频前端的射频输出,多模制调节器时提供了iq零中频收发直连接口,且具有一种agc和频片自动调节功能,同时也具有直流偏置飘逸自动校准功能,通用调制调节器是一种支持全双工工作模式,是用于支持通信设备本体100进行正常工作运行,为通信设备本体100提供良好的工作模式。
35.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