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外折屏电子设备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06:37: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终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折屏电子设备的保护壳。


背景技术:

2.外折屏手机在折叠状态下屏幕暴露于外侧,有通过保护壳进行防护的需求。市面上有一些针对外折屏手机的保护壳,例如类似信封的保护壳和类似钱夹的保护壳,外折屏手机装入其中。此种保护壳虽然可以提供防护,但是要使用外折屏手机时,需要先去掉保护壳,导致操作繁琐,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折屏电子设备的保护壳,使外折屏电子设备在套着保护壳的状态下就能被用户使用,简化了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体验。
4.本技术的外折屏电子设备的保护壳,用于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上。该外折屏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柔性屏;第一壳体转动连接第二壳体;柔性屏包括第一非弯折区、可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可弯折区连接第一非弯折区与第二非弯折区,第一非弯折区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非弯折区固定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够合拢以使外折屏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侧。
5.该保护壳包括中间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中间部连接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中间部能绕第二侧部转动,以使第一侧部、中间部以及第二侧部围成具有开口的收容空间,或者使保护壳打开;其中,保护壳围成收容空间时,开口与中间部相对;保护壳用于套设在外折屏电子设备上;其中,外折屏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时,外折屏电子设备收容于收容空间,第一侧部包裹可弯折区的至少部分,第二侧部包裹外折屏电子设备远离可弯折区的一端,第一非折弯区从开口露出;外折屏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侧部包裹外折屏电子设备远离可弯折区的一端,中间部与第一侧部脱离外折屏电子设备。
6.本技术中,中间部能够相对第二侧部转动,可以是中间部与第二侧部产生机构运动,二者可通过能实现转动的机构连接;或者,中间部自身柔软易形变,中间部通过自身形变以相对第二侧部转动。中间部相对第二侧部转动时,与中间部相连的第一侧部也跟随中间部相对第二侧部转动。中间部相对第二侧部转动至不同位置时,保护壳可以分别呈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侧部、中间部及第二侧部围成近似呈c形的开放式槽结构,该收容空间为该开放式槽结构的内腔。在第二状态下,第一侧部和中间部相对第二侧部展开,使得该保护壳不再保持开放式槽的形态,该收容空间被打开(或者不复存在)。当保护壳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保护壳的第二侧部可与外折屏电子设备远离可弯折区的一端保持连接。当保护壳处于第二状态时,中间部与第一侧部脱离外折屏电子设备,第二侧部依然可以包裹外折屏电子设备远离可弯折区的一端。
7.本技术中,第一侧部可与中间部形成刚性连接,第一侧部不能相对中间部转动;或者,第一侧部可与中间部形成活动连接,第一侧部可以相对中间部转动。
8.本技术的保护壳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上时,用户能通过保护壳的开口看到外折屏电子设备所显示的画面,无需将保护壳拆掉,因此简化了用户操作,增强了用户体验。当用户想展开外折屏电子设备进行使用时,可以翻转中间部,使中间部和第一侧部避让外折屏电子设备的第二壳体(其中,若第一侧部与中间部形成的是刚性连接,则可以先施力使第一侧部形变,以使第一侧部与可弯折区脱离,再转动中间部;若第一侧部与中间部形成的是活动连接,则可以先施力使第一侧部相对中间部转动,以使第一侧部与可弯折区脱离,再转动中间部),以便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展开。最终外折屏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保护壳的第二侧部可以继续与外折屏电子设备远离铰链的一端连接。也即,保护壳能使用户在外折屏电子设备与保护壳保持配合的情况下将外折屏电子设备展开,避免了将保护壳从外折屏电子设备上完全拆掉再展开的不便。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中间部邻接第二侧部的部分的材料为软质材料。软质材料为柔软易形变、弯折的材料。中间部的全部区域均由该软质材料制成,或者仅有邻接第二侧部的部分由该软质材料制造。由此,中间部能够通过自身形变以相对第二侧部转动。此种设计结构简单,容易制造,可靠性也能够满足需要。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保护壳包括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内层、中间层及外层依次层叠;内层的材料与外层的材料均为软质材料;第一侧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内层的一部分和外层的一部分;第二侧部包括第二基体,以及分别覆盖在第二基体的相对两侧的内层的一部分和外层的一部分;中间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内层的一部分与外层的一部分,以及中间层,其中中间层与第二基体间隔设置。
11.本方案中,保护壳可以为多层结构。其中,内层与外层均是连续分布的单张层结构。中间层位于内层与外层之间。内层的材料与外层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二者的材料均为软质材料。第一侧部可仅由内层的一部分与外层的一部分层叠构成,或者除内层的一部分与外层的一部分之外,第一侧部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如层状结构)。第一侧部、中间部及第二侧部中的内层部分与外层部分,均是层叠设置的。中间层仅位于中间部内。中间层的质地可以较硬,不易形变;或者中间层的质地不限。中间层例如可使用聚碳酸酯制造。由于中间部的中间层与第二侧部的第二基体间隔设置,而中间部内的内层与外层均柔软易形变,因此中间部能够通过自身形变以相对第二侧部转动。此种多层结构保护壳,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容易制造。内层质地较软,能够避免对外折屏电子设备造成磨损和冲击。外层质地较软,能够增强用户的触摸手感,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外界冲击。特别的,当中间层的质地较硬不易形变时,中间层能够具有结构支撑性能,使得中间部能够对外折屏电子设备起到更好的支撑和防护作用。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内层的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为5mpa-500mpa,和/或,外层的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为5mpa-500mpa。拉伸屈服强度的范围为5mpa-500mpa,具体可以是5mpa、100mpa、 200mpa、350mpa、500mpa等。内层与外层的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在该范围,使得内层与外层的质地较为柔软,容易形变。其中,内层材料与外层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可以基本一致,也可以不同。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部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基体与中间层间隔设置;第一侧部中的内层的一部分与外层的一部分,分别连接在第一基体的相对两侧。第一基体可以是不易形变的刚体部件,或者可以是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部件。当保护壳处于第一状态时,第
一基体可以与外折屏电子设备中可弯折区所在的一端形成可拆卸连接。内层部分与外层部分可以分别覆盖第一基体的内外两侧。本方案中,第一基体与中间层间隔设置,第一侧部能够相对中间部转动。在需要打开保护壳时,可以先翻转第一侧部,使第一侧部与可弯折区所在的一端分离,再翻转中间部。此种设计能够减小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分离的阻力,便于用户操作。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保护壳包括柔性层,柔性层位于内层与外层之间,并连接第一基体与中间层,柔性层的材料为软质材料。柔性层的材料质地柔软,容易形变。本方案通过柔性层的形变,使得第一侧部能够相对中间部转动。而且,使用柔性层还可以使得保护壳具有韧性,具备缓冲冲击的性能。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层的材料的硬度为hv50-hv90,和/或,柔性层的材料的延伸率为300mpa-500mpa。该硬度指维氏硬度,例如可以是hv50、hv60、hv70、hv80、hv90。该延伸率例如可以是300mpa、350mpa、400mpa、500mpa。具有此种硬度范围和延伸率范围,使得柔性层易形变,但又不至于过于柔软,能够具有一定韧性。本方案中,该软质材料的硬度及延伸率相互独立,两个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在对应的范围内即可。该软质材料例如可以是软胶。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外折屏电子设备包括铰链,铰链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铰链用于产生机构运动,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以合拢或展开;铰链包括主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位于主轴的两侧;主轴包括轴身与轴盖,轴盖连接于轴身的端部;外折屏电子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外侧,轴盖外露于柔性屏;第一基体包括第一主体及与主体连接的保护盖;内层的一部分与外层的一部分,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的相对两侧;保护盖具有凹槽,凹槽用于收容轴盖,并与轴盖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
17.本方案将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铰链进行了适配设计,使得保护壳中的保护盖能收容铰链的轴盖。并且,保护盖与轴盖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便于实现第一侧部与铰链的连接和分离。其中,卡扣连接指的是保护盖中的凹槽的表面与轴盖的表面卡持、扣合。卡扣连接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单,连接可靠。
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凹槽包括第一顶面、第二顶面和倾斜侧面,第一顶面与第一主体的端部连接,第二顶面与第一侧部隔开,倾斜侧面连接第二顶面与凹槽的底面,倾斜侧面与底面形成钝角;倾斜侧面用于与轴盖的周侧面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卡扣连接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单,连接可靠。
1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保护壳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位于内层与外层之间,转动机构连接第一基体与中间层;转动机构用于实现第一基体与中间层的相对转动。本方案中,第一基体与中间部无需通过形变实现相对转动,而是通过转动机构实现相对转动。使用转动机构能够使得运动轨迹准确可靠,也能保证保护壳的寿命和可靠性。
2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包括传动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弹性件、转轴、连接板和两个支承部;传动部连接第一基体与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轴向端面凸设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具有相对第一套筒的轴向端面拱起的第一配合曲面;第二套筒的轴向凸设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具有相对第二套筒的轴向端面拱起的第二配合曲面;转轴穿过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转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支承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及弹性件沿转轴依次分布,并均位于两个支承部之间,其中,第一套筒与转轴形成转动连接,第二套筒与
转轴形成滑动连接,第一凸块朝向第二凸块;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二套筒,另一端抵接一个支承部,弹性件能够弹性伸缩;连接板连接两个支承部与中间层;第一基体能够通过传动部带动第一套筒绕转轴转动,以使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接触或分离;其中在接触时,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产生相对位移。本方案的转动机构可以是凸轮机构,其中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可以分别等效于两个配合的凸轮。此种转动机构结构简单、可制造性强、运动准确可靠。
2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部包括柔性层和基片,柔性层与基片均位于内层与外层之间,且柔性层位于基片与中间层之间;柔性层的材料为软质材料。柔性层的材料质地柔软,容易形变。基片可以为片状薄层结构,基片的质地可以较硬,不易形变,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纤维或聚碳酸酯制造;或者基片的质地也可以较软。基片夹在内层与外层之间。本方案中,基片能够作为第一侧部的主体结构。通过柔性层的形变,使得第一侧部能够相对中间部转动。而且,使用柔性层还可以使得保护壳具有韧性,具备缓冲冲击的性能。
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柔性层的材料的硬度为hv50-hv90,和/或,柔性层的材料的延伸率为300mpa-500mpa。该硬度指维氏硬度,例如可以是hv50、hv60、hv70、hv80、hv90。该延伸率例如可以是300mpa、350mpa、400mpa、500mpa。具有此种硬度范围和延伸率范围,使得柔性层易形变,但又不至于过于柔软,能够具有一定韧性。本方案中,该软质材料的硬度及延伸率相互独立,两个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在对应的范围内即可。该软质材料例如可以是软胶。
2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内层设有通孔;第一侧部包括吸附件,吸附件的一部分穿过通孔并固定于基片,吸附件的另一部分位于内层背离基片的一侧;吸附件的另一部分用于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可弯折区吸附。本方案中,吸附件可以利用真空吸附,也可以利用磁力吸附。使用吸附件能够便于第一侧部与可弯折区实现可拆卸连接。
2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吸附件包括底座和吸盘;底座固定于基片,并位于通孔内;吸盘与底座连接,吸盘位于内层背离基片的一侧;吸盘用于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可弯折区吸附。此种结构的吸附件能够利用真空吸附,其结构简单,吸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2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吸盘呈圆形碗状;从吸盘的开口至吸盘的底部,吸盘的壁厚呈增大趋势。壁厚t呈增大趋势可以指连续递增,也可以指局部有反复但总体呈增大趋势。壁厚t 例如可以在0.2mm-0.4mm(含端点值),壁厚t的整体数值极小。由于当前的制造精度较难制造出壁厚尺寸极小、壁厚又恒定的吸盘,因此将吸盘的壁厚t设计成具有增大趋势,能够降低对工艺的精度要求,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且壁厚t的变化设计,有利于吸盘在受压形变时能保持稳定的自身形状,进而保证吸附效果。
2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部能够相对中间部转动至与中间部围合,使得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间隔相对,以使第一侧部、中间部以及第二侧部围成收容空间;第一侧部还能相对中间部转动至与中间部展开。本方案中,对保护壳是否是多层结构不做限定。第一侧部能够相对中间部转动,例如通过形变或者机构实现转动。当第一侧部相对中间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保护壳处于第一状态;当第一侧部相对中间部反向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保护壳处于第二状态。在需要打开保护壳时,可以先翻转第一侧部,使第一侧部与可弯折区所在的一端分离,再翻转中间部。此种设计能够减小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分离的阻力,便于用户操作。
2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外折屏电子设备包括铰链,铰链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铰
链用于产生机构运动,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转动以合拢或展开;铰链包括主轴,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分别位于主轴的两侧;主轴包括轴身与轴盖,轴盖连接于轴身的端部;外折屏电子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位于第一壳体、主轴及第二壳体的外侧,轴盖外露于柔性屏;第一侧部包括保护盖;保护盖具有凹槽,凹槽用于收容轴盖,并与轴盖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
28.本方案将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铰链进行了适配设计,使得保护壳中的保护盖能收容铰链的轴盖。并且,保护盖与轴盖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便于实现第一侧部与铰链的连接和分离。其中,卡扣连接指的是保护盖中的凹槽的表面与轴盖的表面卡持、扣合。卡扣连接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单,连接可靠。
2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部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与所述保护盖连接;凹槽包括第一顶面、第二顶面和倾斜侧面,第一顶面与第一主体的端部连接,第二顶面与第一侧部隔开,倾斜侧面连接第二顶面与凹槽的底面,倾斜侧面与底面形成钝角;倾斜侧面用于与轴盖的周侧面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卡扣连接设计,结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单,连接可靠。
3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侧部包括位于收容空间内的吸盘,吸盘用于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可弯折区吸附。吸盘用于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可弯折区吸附。此种结构的吸附件能够利用真空吸附,其结构简单,吸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3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吸盘呈圆形碗状;从吸盘的开口至吸盘的底部,吸盘的壁厚呈增大趋势。壁厚t呈增大趋势可以指连续递增,也可以指局部有反复但总体呈增大趋势。壁厚t 例如可以在0.2mm-0.4mm(含端点值),壁厚t的整体数值极小。由于当前的制造精度较难制造出壁厚尺寸极小、壁厚又恒定的吸盘,因此将吸盘的壁厚t设计成具有增大趋势,能够降低对工艺的精度要求,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且壁厚t的变化设计,有利于吸盘在受压形变时能保持稳定的自身形状,进而保证吸附效果。
3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保护壳包括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第一侧部与中间部;转动机构用于实现第一侧部与中间部的相对转动。本方案中,第一基体与中间部无需通过形变实现相对转动,而是通过转动机构实现相对转动。使用转动机构能够使得运动轨迹准确可靠,也能保证保护壳的寿命和可靠性。
3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转动机构包括传动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弹性件、转轴、连接板和两个支承部;传动部连接第一侧部与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轴向端面凸设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具有相对第一套筒的轴向端面拱起的第一配合曲面;第二套筒的轴向凸设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具有相对第二套筒的轴向端面拱起的第二配合曲面;转轴穿过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转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于一个支承部;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及弹性件沿转轴依次分布,并均位于两个支承部之间,其中,第一套筒与转轴形成转动连接,第二套筒与转轴形成滑动连接,第一凸块朝向第二凸块;弹性件的一端抵接第二套筒,另一端抵接一个支承部,弹性件能够弹性伸缩;连接板连接两个支承部与中间部;第一侧部能够通过传动部带动第一套筒绕转轴转动,以使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接触或分离;其中在接触时,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产生相对位移。本方案的转动机构可以是凸轮机构,其中第一配合曲面与第二配合曲面可以分别等效于两个配合的凸轮。此种转动机构结构简单、可制造性强、运动准确可靠。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折屏电子设备在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图1的外折屏电子设备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图1的外折屏电子设备中的主轴的在一个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图3的主轴在一个视角下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图4的主轴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实施例一的保护壳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图6的保护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图7的保护壳中的第一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42.图9是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43.图10是图9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44.图11是图7中的保护壳中的第二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2是图6中的保护壳a-a剖视结构示意图
46.图13是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47.图14是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48.图15是图6的保护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49.图16是图6的保护壳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7是图6的保护壳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51.图18是表示图6的保护壳中的保护盖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轴盖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52.图19是实施例一的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53.图20a是表示实施例一的保护壳打开,以便外折屏电子设备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0b是表示实施例一的保护壳的中间部连接至外折屏电子设备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1是实施例二的保护壳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56.图22是图21的保护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7.图23是图21的保护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58.图24是图23中的e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59.图25是图22的保护壳中的吸附件的结构示意图;
60.图26是图21的保护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61.图27是实施例二的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62.图28是图27中f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63.图29是实施例三的保护壳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64.图30是图29的保护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65.图31是图30的保护壳中的转动机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66.图32是图31的转动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67.图33是图32的转动机构中的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34是图32的转动机构中的第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69.图35是图29的保护壳去除内层后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70.图36是图35中g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71.图37是图35的保护壳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72.图38是实施例二的保护壳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3.本技术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折屏电子设备的保护壳,该保护壳用于对外折屏电子设备进行收容和防护。其中,该外折屏电子设备能够展开和折叠,其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例如,图1和图2提供了一种为手机的外折屏电子设备10,该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以下先以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为例描述该外折屏电子设备的结构,再说明与外折屏电子设备10配合的保护壳的结构。
74.如图1和图2所示,外折屏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4、铰链12、第二壳体13和柔性屏11。其中,铰链12连接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铰链12可由若干部件装配而成,铰链12能产生机构运动。通过铰链12的机构运动,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能产生相对转动,二者能合拢以使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或者展开以使外折屏电子设备10 处于展开状态。
75.图3所示,铰链12可以包括主轴121,主轴121可近似呈条状或柱状,其可沿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长度方向延伸(该长度方向可与第一壳体14的转动轴线基本同向)。主轴121可以有两个,两个主轴121可以间隔设置,两个主轴121可以基本共线。结合图3与图2所示,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可以分别位于主轴121的两侧。
76.图4与图5分别为图3中的一个主轴121(例如左侧的主轴121)在不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主轴121可以包括相连的轴盖122与轴身123。轴盖122可近似为椭圆形板状结构,轴盖122具有周侧面122a。轴盖122可以作为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外观装饰件,还可用于与保护壳配合(下文将会描述)。轴身123整体可呈条状或柱状,其延伸方向可与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长度方向基本一致。轴身123的内部可形成若干空间,该空间用于安装铰链12中的运动部件,该运动部件用于实现机构运动。另外,轴身123还能对柔性屏11的可弯折区112(下文将会描述)进行支撑。
77.结合图3和图2所示,两个主轴121的轴盖122可以背向布置,两个轴盖122均可以外露于柔性屏11,也即两个轴盖122可分别位于柔性屏11在该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外侧。
78.以上描述的铰链12的结构仅仅是一种示例,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7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均可以是单一壳体,或者由若干部件组装而成的壳体组件。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不同(例如第一壳体14的宽度尺寸较大,第二壳体13的宽度尺寸较小),二者可以非对称地分布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转动轴线的两侧。当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不完全重合。这仅仅是一种示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基本一致。
80.结合图1和图2所示,柔性屏11可以包括第一非弯折区111、可弯折区112和第二非弯折区113,三者依次相连(连为一体)。柔性屏11具有柔性可弯折性能。其中,第一非弯折区111固定于第一壳体14,例如第一非弯折区111可以仅覆盖第一壳体14的平整大面(面积较
大的平整表面)。第二非弯折区113固定于第二壳体13。第一非弯折区111与第二非弯折区113均不发生弯折形变。可弯折区112可对应铰链12,可弯折区112能够产生弯折形变。当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1位于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3的外侧。
81.以上描述了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下面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壳。
82.如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一的保护壳20可以是近似为c形的开放式槽结构。保护壳 20可以包括内层21、第一基体22、柔性层23、中间层24、连接层25、第二基体26以及外层27。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83.如图8所示,第一基体22整体可近似呈条状。第一基体22可以包括第一主体221和两个第一保护盖222(为与下文的第二保护盖进行区分,使用第一保护盖的名称。可将第一保护盖与第二保护盖统称为保护盖)。第一主体221可近似呈条状,其横截面(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可近似呈弧形。两个第一保护盖222分别连接在第一主体221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一保护盖222可与第一主体221近似围成c形空间,其中第一主体221的内表面221a为该c形空间的内表面,第一主体221的外表面221b为该c形空间的外表面。两个第一保护盖222与第一主体221可连为一体,或者也可组装在一起。两个第一保护盖222 的结构可以基本一致。
84.图9和图10可以表示第一基体22在不同视角下的局部结构。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保护盖222整体可呈盘状结构。第一保护盖222具有凹槽222e。凹槽222e具有第一顶面222a 和第二顶面222b(第一顶面222a和第二顶面222b均是凹槽222e的顶面)。其中,第一顶面 222a可以近似为平面,第一顶面222a与第一主体221的端部连接,或者说第一主体221竖立在第一顶面222a上。由此,第一主体221围在凹槽222e的外周。第二顶面222b可以包括近似为平面的部分,以及为曲面的部分;或者第二顶面222b的全部区域均近似为平面或均为曲面。第二顶面222b与第一顶面222a可以连接,也可以间隔设置。第二顶面222b不与第一主体221连接,而是与第一主体221间隔设置。实施例一中,第二顶面222b可以有两个,两个第二顶面222b间隔设置。
85.如图9和图10所示,凹槽222e具有倾斜侧面222c(属于凹槽222e的侧面),倾斜侧面 222c连接第二顶面222b及凹槽222e的底面222d。倾斜侧面222c与底面222d可形成钝角,也即倾斜侧面222c朝凹槽222e外倾斜,倾斜侧面222c在底面222d上的正投影落在底面222d 的边界以外。倾斜侧面222c可以有两个,两个倾斜侧面222c间隔设置。一个倾斜侧面222c 以及与之连接的一个第二顶面222b,可以构成一个卡扣结构,该卡扣结构用于与主轴121的一个轴盖122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下文将继续描述)。
86.结合图8和图9所示,连接在第一主体221的相对两端的两个第一保护盖222中,两个凹槽222e的开口可相向设置。第一基体22用于收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铰链12所在的区域,其中一个凹槽222e用于收容铰链12中的一个轴盖122(下文将继续描述)。第一基体22 质地较硬,不易形变,这样能向铰链12所在的区域提供防护。第一基体22例如可由聚碳酸酯等塑胶材料制造。
87.如图7和图11所示,第二基体26整体可近似呈c形框体结构。第二基体26可以包括第二主体261、连接部263和两个第二保护盖262。
88.第二主体261可近似呈条状,其横截面(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可近似呈弧形。两个第二保护盖262分别连接在第二主体261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二保护
盖262 均可以与第二主体261近似垂直相连,两个第二保护盖262可以相对布置。两个第二保护盖 262与第二主体261可近似围成c形空间,其中第二主体261的内表面261b为该c形空间的内表面,第二主体261的外表面261a为该c形空间的外表面。两个第二保护盖262与第二主体261可连为一体,或者也可组装在一起。两个第二保护盖262的结构可以不同,例如图11 视角中左侧的一个第二保护盖262不设开孔;图11视角中右侧的一个第二保护盖262上设有通孔,该通孔可供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的接口露出。这仅仅是一种示例,并非是对本实施例的限制。例如,两个第二保护盖262的结构也可以基本一致。
89.连接部263可近似为平板状,其与第二主体261的一侧连接,并可与其中一个第二保护盖262连接,连接部263、第二主体261及该第二保护盖262可围成开放空间。连接部263 用于承载内层21(下文将会描述)。
90.本实施例中,第二基体26用于收容折叠状态下的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12的一端,也即收容第一壳体14远离铰链12的一端(下文将继续描述)。第二基体26质地较硬,不易形变,这样能对第一壳体14远离铰链12的一端进行防护。第二基体26例如可由聚碳酸酯等塑胶材料制造。
91.如图7所示,连接层25可呈片状,其质地较软,容易形变。连接层25可贴合在第二基体26的第二主体261内表面261b。连接层25例如可以是具有粘性的材料(如背胶),连接层25与该内侧壁粘接;或者连接层25可以是微吸泡棉,该微吸泡棉有大量微小的孔洞(等同于微型吸盘),通过挤压将孔洞内的空气排出后,该微吸泡棉能吸附在该内侧壁。设计连接层25便于将第一壳体14远离铰链1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主体261内。质地较软的连接层25 也能减少对该端的冲击和磨损(下文将继续描述)。
92.如图7所示,内层21与外层27均可以为片状薄层结构。内层21与外层27的质地较软,容易形变。内层21与外层27例如可由软质材料制造(内层21与外层27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该软质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可以在5mpa-50mpa(含端点值)。此种软质材料质地柔软,容易弯折和伸缩。该软质材料例如可以是聚氨酯(po lyurethane,pu)、玻璃纤维、碳纤维等。
93.图12表示图6中的保护壳20沿截面a-a剖开后的结构示意。为清晰表达,图12采用了立体视角。图13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94.如图13和图14所示,内层21连接第一基体22的第一主体221,以及第二基体26的连接部263。具体的,内层21可与第一主体221的内表面221a,以及连接部263朝向第二基体 26内侧的表面连接。
95.如图13和图14所示,外层27连接第一主体221,以及第二基体26的连接部263和第二主体部261。具体的,外层27可与第一主体221的外表面221b、连接部263背向第二基体 26内侧的表面,以及第二主体部261的外表面261a连接。另外如图13所示,外层27还可以弯折过来并与第一主体221的内表面221a的一部分连接,外层27的这部分与内层21可拼接。
96.本实施例中,内层21与外层27可以将第一基体22与第二基体26包夹住,使得第一基体22与第二基体26的内外两侧均被质地较软的材料包覆。设置内层21有利于减少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磨损,提升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防护;设置外层27有利于增强用户触摸手感,提升用户体验(下文将继续描述)。以上所述的内层21与外层27的位置设计仅仅是一
种示例,并非是对本实施例的限制。在保证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防护与用户触摸手感的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产品需要灵活设计内层21与外层27的位置。
97.如图7所示,柔性层23可近似呈细长的片状结构。柔性层23质地柔软,容易形变。柔性层23例如可由软质材料制造,该软质材料例如可以具有如下材料参数:硬度可以在 hv50-hv90(指维氏硬度,包含端点值),延伸率可以在300mpa-500mpa(含有端点值)。具有上述材料参数的软质材料,容易弯折和伸缩,还可以具有合理的韧性,具备缓冲冲击的性能。本实施例中,该软质材料的硬度及延伸率相互独立,两个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在对应的范围内即可。该软质材料例如可以是软胶。
98.如图13所示,柔性层23夹在内层21与外层27之间,柔性层23的一侧与第一基体22 的第一主体221连接。
99.图7所示,中间层24可近似呈平整片状。中间层24质地较硬,不易形变。中间层24例如可使用聚碳酸酯制造。如图13和图14所示,中间层24位于夹在内层21与外层27之间,并且位于柔性层23与第二基体的连接部263之间。其中,中间层24的一侧可与柔性层23拼接(近似无间隙,或者保持较小间隙),中间层24的另一侧可与连接部263间隔设置。中间层24与连接部263间隔的区域,内层21与外层27可直接接触。
100.结合图7、图13和图14所示,在从第一基体22到第二基体26的方向上,第一基体22 的第一主体221、柔性层23、中间层24、第二基体26的连接部263、连接层25以及第二基体26的第二主体部261依次排列。
101.上文详细描述了保护壳20的各部分的结构。如图15所示,在宏观上可将保护壳20划分为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部20a、中间部20b和第二侧部20c。结合图15、图6、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侧部20a可包括第一基体22、位于第一基体22内侧的内层2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基体22内侧的柔性层2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基体22内侧的外层27的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一基体22外侧的外层27的一部分。第二侧部20c包括第二基体26、位于第二基体26内侧的连接层25、位于第二基体26内侧的内层21的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基体26外侧的外层 27的一部分。第一侧部20a与第二侧部20c之间的部分为中间部20b,也即中间部20b可以包括柔性层23的部分、内层21的一部分、外层27的一部分以及中间层24。
102.结合图15与图16所示,第一侧部20a中含有不易形变的第一基体22,而第一侧部20a 与中间部20b结合处(此处有内层21、柔性层23和外层27)柔软易形变,因此第一侧部20a 能够相对中间部20b翻转,转动轴线例如可以大致位于柔性层23的一半宽度处。图16示意的是第一侧部20a沿逆时针方向翻转,实际上第一侧部20a也能沿顺时针方向翻转。其中,柔性层23的设置位置及材料参数,能满足第一侧部20a顺利翻转的需求。
103.图15表示第一侧部20a相对中间部20b转动至第一位置。结合图15、图8和图11所示,在第一位置时,第一侧部20a与中间部20b围合起来(例如二者可近似形成直角),第一侧部 20a中的第一主体221的内表面221a,与第二侧部20c中的第二主体261的内表面261b相向设置,第一侧部20a、中间部20b和第二侧部20c围成具有开口20d的收容空间20e,其中开口20d与中间部20b相对。收容空间20e用于收容外折屏电子设备10。图16表示第一侧部 20a相对中间部20b转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时,第一侧部20a与中间部20b展开。
104.结合图16与图17所示,第二侧部20c中含有不易形变的第二基体26,而中间部20b与第二基体26的结合处(此处有内层21和外层27)柔软易形变,因此中间部20b能够相对第
二基体26翻转。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部20a也会随中间部20b相对第二基体26翻转。图 17示意的是中间部20b沿逆时针方向翻转,实际上中间部20b也能沿顺时针方向翻转。
105.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保护壳20的结构。下文将描述如何将保护壳2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
106.当保护壳20处于图16或图17所示的状态时,将折叠状态的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12的一端插入到保护壳20的第二侧部20c内。插入到位后,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 12的一端将与第二侧部20c内的连接层25连接。此时,可以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放置到保护壳20的中间部20b上。参考图15,然后将保护壳20的第一侧部20a翻转至与中间部20b 围合,并使第一侧部20a中的第一保护盖222与铰链12的轴盖122配合。
107.图18为表示第一保护盖222与轴盖122的配合的局部视图。如图18所示,轴盖122可收容在第一保护盖222的凹槽222e内,轴盖122的周侧面122a与凹槽222e的倾斜侧面222c 形成可拆卸的卡扣连接。也即,当轴盖122进入凹槽222e后,倾斜侧面222c能对周侧面122a 进行限位,使轴盖122被可靠地收容在凹槽222e内;由于倾斜侧面222c是朝凹槽222e外倾斜的,因而在将第一保护盖222与轴盖122分离时,轴盖122能便捷地脱离凹槽222e。
108.第一保护盖222与铰链12的轴盖122配合到位后,外折屏电子设备10就装入了保护壳 20。图19表示外折屏电子设备10套上保护壳20后的结构。结合图15与图19所示,外折屏电子设备10收容在保护壳20的收容空间20e内。结合图1、图15和图19所示,柔性屏11 的可弯折区112的全部或部分可以收容在第一侧部20a内(根据第一侧部20a中的第一主体 221的尺寸确定)。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12的一端收容在第二侧部20c内。柔性屏11 的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或部分从开口20d露出(根据开口20d的尺寸确定),例如当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以及可弯折区112的部分可从开口20d露出,或者仅有第一非弯折区111 的至少部分从开口20d露出。
109.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护壳2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外时,用户能通过保护壳20的开口 20d看到外折屏电子设备10所显示的画面,无需将保护壳20拆掉,因此简化了用户操作,增强了用户体验。并且,保护壳20的第一侧部20a将结构较为薄弱的可弯折区112进行收容和防护,能够减少或避免可弯折区112所受的冲击,提升可弯折区112的可靠性。特别的,第一侧部20a中的柔性层23具有缓冲冲击的性能,能够较好地吸收可弯折区112所受的冲击。
110.参考图20a所示,当用户想展开外折屏电子设备10时,可以翻转保护壳的第一侧部20a,使得第一保护盖222与轴盖122分离。再翻转中间部20b,以使中间部20b和第一侧部20a 避让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第二壳体13,以便第二壳体13相对第一壳体14展开。最终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时,保护壳20的第二侧部20c可以继续与第一壳体14远离铰链 12的一端连接,保护壳20的中间部20b和第一侧部20a可与外折屏电子设备10分离。
111.参考图20b所示,本实施例中,保护壳20还可以包括该弱连接层,该弱连接层设在中间部20b中的内层21的表面,例如可以靠近第一侧部20a。该弱连接层可以呈条状或块状。该弱连接层具有一定粘性或者真空吸附性能,但又较容易拆卸。例如,该弱连接层可以是弱粘性双面胶(例如壁虎胶),或者微吸泡棉。由此,将保护壳20打开、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展开后,可以将中间部20b通过该弱连接层连接至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第一壳体14,避免中间部20b与第一侧部20a悬空,使得保护壳20与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组装结构较为紧凑。当中
间部20b连接至第一壳体14时,中间部20b可近似与第一壳体14的表面仿形。由于弱连接层的弱连接性能,用户可以较为容易地将中间部20b与第一壳体14分离,便于进行其他操作(如将保护壳20完全取下,或者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重新折叠)。可以理解的是,该弱连接层并非是必需的。
112.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护壳20,还能使用户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与保护壳20保持配合的情况下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展开,避免了将保护壳20从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完全拆掉再展开的不便。
113.如图21所示,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保护壳30,保护壳30与实施例一的保护壳20的外形基本一致。如图22所示,保护壳30可以包括内层31、基片32、柔性层33、中间层34、连接层35、第二基体36、外层37以及吸附件38。
114.其中,内层31的结构可与实施例一中的内层21的结构基本一致,内层31的材料可与内层21的材料相同。中间层34的结构可与实施例一中的中间层24的结构基本一致,中间层 34的材料可与中间层24的材料相同;连接层35的结构可与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层25的结构基本一致,连接层35的材料可与连接层35的材料相同;第二基体36的结构可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基体26的结构基本一致,第二基体36的材料可与第二基体26的材料相同。内层31、中间层34、连接层35、第二基体36以及外层37的连接关系也与实施例一中的对应部件的连接关系一致。为了简明扼要,实施例二对内层31、中间层34、连接层35、第二基体36以及外层37将不再重复描述,而是重点说明基片32、柔性层33和吸附件38。
115.如图22所示,基片32可以为片状薄层结构。如图23和图24所示,基片32夹在内层 31与外层37之间,并可以靠近内层31(或外层37)远离第二基体36的端部。基片32的质地较硬,不易形变,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纤维或聚碳酸酯制造。基片32作为吸附件38的安装载体(下文将会描述)。
116.如图22所示,内层31上可以开设通孔31a,通孔31a的位置可以对准基片32,例如通孔31也可以位于内层31远离第二基体36的端部。通孔31a可以有若干个。例如图22中示出了9个通孔31a,9个通孔可以分为3组,3组依次间隔分布,每组包含3个通孔31a。
117.如图25所示,吸附件38可以包括底座382与吸盘381,二者相连(例如可以连为一体)。底座382近似呈圆柱片状。吸盘381可以近似呈碗状,吸盘38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近似为圆环,其中该横截面垂直于底座382的轴线。吸盘381的底部与底座382连接,吸盘381的开口381a背离底座382。吸盘381质地较软,容易形变,以便实现排气和吸附。本实施例中,底座382用于与基片32连接(下文将会描述)。连接于基片32的底座382能够对吸盘381进行稳固的支撑,便于吸盘381的稳定排气与吸附。在其他实施例中,吸附件可以没有底座,此时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将吸盘成型在基片上。
118.本实施例中,从吸盘381的开口381a到吸盘381的底部,吸盘381的壁厚t可以呈增大趋势。“壁厚t呈增大趋势”可以指连续递增,也可以指局部有反复但总体呈增大趋势。壁厚t例如可以在0.2mm-0.4mm(含端点值),壁厚t的整体数值极小。由于当前的制造精度较难制造出壁厚尺寸极小、壁厚又恒定的吸盘,因此将吸盘381的壁厚t设计成具有增大趋势,能够降低对工艺的精度要求,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且壁厚t的变化设计,有利于吸盘 381在受压形变时能保持稳定的自身形状,进而保证吸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吸盘381 的壁厚t也可以基本不变。
119.本实施例中,吸附件38的数量可与内层31上的通孔31a的数量一致。
120.结合图22至图24所示,吸附件38的底座382可穿过内层31上的通孔31a,并与基片 32连接(例如粘接)。吸附件38的吸盘381位于内层31背离基片32的一侧。若干个吸附件38与若干个通孔31a一一对应配合。吸盘381用于吸附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可弯折区112 (下文将继续描述)。
121.如图22至图24所示,柔性层33与实施例一中的柔性层23的结构类似,柔性层33也可以呈窄片状结构。不同的是,柔性层33的宽度可以比柔性层23大。柔性层33质地柔软,容易形变。柔性层33的材料可与柔性层23的一致,柔性层33例如可由软胶制造。柔性层33 夹在内层31与外层37之间,并位于基片32与中间层34之间。
122.如图26所示,实施例二中,可以将保护壳30划分为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部30a、中间部 30b和第二侧部30c。结合图26和图24所示,第一侧部30a可以包括内层31的一部分、基片32、吸附件38、柔性层33的一部分以及外层37的一部分。第二侧部30c与实施例一的第二侧部20c相同,也即第二侧部30c包括第二基体36、位于第二基体36内侧的连接层35、位于第二基体36内侧的内层31的一部分,以及位于第二基体36外侧的外层37的一部分。第一侧部30a和第二侧部30c之间的部分为中间部30b,也即中间部30b可以包括内层31的一部分、柔性层33的一部分、中间层34以及外层37的一部分。
123.第一侧部30a与中间部30b均易弯折形变。图26可以表示当第一侧部30a相对中间部 30b翻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一侧部30a、中间部30b和第二侧部30c围成具有开口30d的收容空间30e,其中开口30d与中间部30b相对。收容空间30e用于收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第一侧部30a还能相对中间部30b转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时,第一侧部30a与中间部 30b展开(类似图16所示)。
124.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保护壳30的结构。下文将描述如何将保护壳3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
125.当保护壳30中的第一侧部30a相对中间部30b展开时,将折叠状态的外折屏电子设备 10远离铰链13的一端插入到保护壳30的第二侧部30c内。插入到位后,外折屏电子设备10 远离铰链13的一端将与第二侧部30c内的连接层35连接。此时,可以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 放置到保护壳30的中间部30b上。参考图27与图28所示,然后将保护壳30的第一侧部30a 翻转至与中间部30b围合,并使第一侧部30a中的吸盘381吸附至柔性屏11的可弯折区112,由此就能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装入了保护壳20。
126.如图27所示,外折屏电子设备10收容在保护壳30的收容空间30e内。结合图1、图15 和图18所示,柔性屏11的可弯折区112的全部或部分可以收容在第一侧部30a内(根据第一侧部30a的尺寸确定)。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13的一端收容在第二侧部30c内。柔性屏11的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或部分从开口30d露出(根据开口30d的尺寸确定),例如当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以及可弯折区112的部分可从开口30d露出,或者仅有第一非弯折区111的至少部分从开口30d露出。
127.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护壳3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外时,用户能通过保护壳30的开口 30d看到外折屏电子设备10所显示的画面,无需将保护壳30拆掉,因此简化了用户操作,增强了用户体验。并且,保护壳30的第一侧部30a将结构较为薄弱的可弯折区112进行收容和防护,能够减少或避免可弯折区112所受的冲击,提升可弯折区112的可靠性。特别的,
433可近似呈圆柱筒状,其内部具有供转轴434穿过的腰型孔433d(或称跑道型孔)。第二套筒433具有轴向端面433c,轴向端面433c上凸设有第二凸块433a。第二凸块433a例如可以是两个,两个第二凸块433a间隔设置,例如可以关于第二套筒433的轴线对称分布。第二凸块433a具有相对轴向端面433c拱起的第二配合曲面433b,第二配合曲面433b也为第二凸块433a的顶面。第二凸块433a用于与上述的第一凸块431c配合(下文将继续描述)。
138.如图31和图32所示,转轴434可以是圆轴,即其横截面呈圆形。弹簧432与第二套筒 433均可以套在转轴434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其他具有弹性伸缩性能的弹性件替代弹簧432。该弹性件可以套在转轴434上,或者以其他合适的方式与转轴434连接。
139.如图31和图32所示,连接件435可以包括相连的连接板435b与支承部435a,连接板 435b与支承部435a可以连为一体,或者组装在一起。连接板435b可以近似呈板状。支承部 435a可以连接于连接板435b的一侧。支承部435a可以近似呈板状,其上设有支承槽435c。支承部435a例如可以有两个,两个支承部435a间隔布置。
140.结合图31和图32所示,转轴434可以穿过第一套筒431b、第二套筒433和弹簧432,第一套筒431b、第二套筒433和弹簧432在转轴434上依次排列。转轴434的轴向两端可以分别卡入一个支承槽435c内,使得第一套筒431b、第二套筒433和弹簧432均位于两个支承部435a之间。其中,弹簧432的一端抵接一个支承部435a,另一端抵接第二套筒433。
141.结合图31、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套筒431b上的第一凸块431c朝向第二套筒433上的第二凸块433a。第二套筒433可沿转轴434移动但不转动,第一套筒431b可绕转轴434 转动。第一套筒431b绕转轴434转动时,第一凸块431c与第二凸块433a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第一凸块431c的第一配合曲面431d与第二凸块433a的第二配合曲面433b 抵接或分离。当第一配合曲面431d与第二配合曲面433b抵接时,随着第一套筒431b的转动,第一凸块431c将沿第二配合曲面433b滑动。
142.当第一套筒431b沿单一方向(例如在图31视角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第一凸块431c 从第二凸块433a的根部滑动到第二凸块433a的顶部的行程中,由于第一配合曲面431d与第二配合曲面433b的形状,第一凸块431c将会挤压第二凸块433a,使得第二凸块433压缩弹簧432,弹簧432向第二凸块433提供推力,因此第二凸块433又向第一凸块431c施加阻力,该阻力趋向于阻止第一套筒431b转动。
143.当第一套筒431b继续沿该单一方向(例如在图31视角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在第一凸块431c从第二凸块433a的顶部滑动到第二凸块433a的根部的行程中,由于第一配合曲面 431d与第二配合曲面433b的形状,第二凸块433a就会在弹簧432的推动下朝向第一套筒431b 移动。此过程中,第二凸块433a的顶部逐渐移向第一凸块431c的根部,第一凸块431c的顶部逐渐移向第二凸块433a根部。最终当第二凸块433a的顶部接触第一凸块431c的根部、第一凸块431c的顶部接触第二凸块433a的根部时,在弹簧432的推动下,第二凸块433a能够将第一凸块431c卡住,使得第一套筒431b具有继续沿该单一方向转动的趋势,但不会反向转动(例如在图31视角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实现对第一套筒431b的限位。
144.根据以上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套筒431b与第二套筒433可等效构成凸轮机构,其中第一配合曲面431d与第二配合曲面433b为相互配合的凸轮面。
145.结合图35和图36所示,传动部431a可与第一基体42固定连接,连接板435b可与中间层44固定连接,转轴434、第一套筒431b、第二套筒433及弹簧432可位于第一基体42与中
间层44之间。由此,转动机构43能够实现第一基体42与中间层44的转动连接。当用户转动第一基体42时,第一基体42能通过转动机构43相对中间层44转动。
146.当第一基体42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中间层44转到至图36所示的位置时,转动机构43中的第二凸块433a将第一凸块431c卡住,使得第一套筒431b不会反向转动,也即使得第一基体42不会反向转动,进而使第一基体42能保持在该位置。这有利于实现对外折屏电子设备 10的收容(下文将继续描述)。
147.如图37所示,本实施例中,可从宏观上将保护壳40划分为第一侧部40a、中间部40b 和第二侧部40c。结合图37、图29、图30和图31所示,第一侧部40a可包括位于第一基体 44内侧的内层41的一部分、第一基体44、与第一基体44连接的传动部431a,以及位于第一基体44内侧的外层47的一部分。第二侧部40c可以包括位于第二基体46内侧的连接层 45、位于第二基体46内侧的内层41的一部分、第二基体46,以及位于第二基体46外侧的外层47的一部分。第一侧部40a与第二侧部40c之间的部分为中间部40b,也即中间部40b 可以包括内层41的一部分、转动机构43中除传动部431a以外的其他部件、中间层44以及外层47的一部分。以上对保护壳40划分仅仅是一种示例(下文继续以此为例),本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与上述划分不同的是,第一侧部与中间部可不含转动机构43的对应部件,第一侧部通过转动机构43实现相对中间部的转动。
148.图37可以表示当第一侧部40a相对中间部40b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侧部40a、中间部40b和第二侧部40c围成具有开口40d的收容空间40e,其中开口40d与中间部40b相对。收容空间40e用于收容外折屏电子设备10。第一侧部40a还能相对中间部40b转动至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时,第一侧部40a与中间部40b展开(类似图16所示)。
149.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保护壳40的结构。下文将描述如何将保护壳4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
150.当保护壳40中的第一侧部40a相对中间部40b展开时,将折叠状态的外折屏电子设备 10远离铰链14的一端插入到保护壳40的第二侧部40c内。插入到位后,外折屏电子设备10 远离铰链14的一端将与第二侧部40c内的连接层45连接。此时,可以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 放置到保护壳40的中间部40b上。然后将保护壳40的第一侧部40a沿顺时针方向翻转至与中间部40b围合,使保护壳40的转动机构43中的第二凸块433a将第一凸块431c卡住(用户能体验到手感反馈),使得第一侧部40a能保持在该围合位置而无法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外折屏电子设备10就被收容到保护壳20内。另外,由于外折屏电子设备10对第一侧部 40a的支撑,第一侧部40a也无法继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第一侧部40a能够稳固地保持与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接触。
151.图38可以表示外折屏电子设备10收容在保护壳40内。结合图1和图38所示,柔性屏 11的可弯折区112的全部或部分可以收容在第一侧部40a内(根据第一侧部40a的尺寸确定)。外折屏电子设备10远离铰链14的一端收容在第二侧部40c内。柔性屏11的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或部分从开口40d露出(根据开口40d的尺寸确定),例如当第一非弯折区111的全部以及可弯折区112的部分可从开口40d露出,或者仅有第一非弯折区111的至少部分从开口40d露出。
152.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护壳40套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外时,用户能通过保护壳40的开口 40d看到外折屏电子设备10所显示的画面,无需将保护壳40拆掉,因此简化了用户操
作,增强了用户体验。并且,保护壳40的第一侧部40a将结构较为薄弱的可弯折区112进行收容和防护,能够减少或避免可弯折区112所受的冲击,提升可弯折区112的可靠性。另外,第一侧部40a也可以包括上述的柔性层,该柔性层与转动机构43不干涉,例如该柔性层可以位于转动机构43之上或之下。该柔性层具有缓冲冲击的性能,能够较好地吸收可弯折区112所受的冲击。当然该柔性层不是必需的。
153.当用户想展开外折屏电子设备10时,可以翻转保护壳的第一侧部40a,再翻转中间部40b,以使中间部40b和第一侧部40a避让外折屏电子设备10的第二壳体14,以便第二壳体14相对第一壳体14展开。最终外折屏电子设备10处于展开状态时,保护壳40的第二侧部40c可以继续与第一壳体14远离铰链14的一端连接(类似图20a所示)。
154.由此,本实施例的保护壳40,还能使用户在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与保护壳40保持配合的情况下将外折屏电子设备10展开,避免了将保护壳40从外折屏电子设备10上完全拆掉再展开的不便。并且,通过转动机构43实现第一侧部40a与可弯折区112的可拆卸连接,设计简单,连接可靠。而且使用转动机构43的设计使保护壳40无需与外折屏电子设备的铰链进行适配。因此,保护壳40不仅适用于上述的外折屏电子设备10,也可适用于其他外折屏电子设备。
1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