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线端子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4-06 18:0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气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就是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一种配件产品,工业上划分为连接器的范畴。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工业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精确,接线端子的用量逐渐上涨。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
3.但是,现有的接线端子组装设备存在以下缺陷:在将接线端子和导线进行连接之前,需要先将接线端子和导线放置于工作台上,现有设备中,该步骤通常由人工进行放置,若机器发生故障或意外启动,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接线端子的自动进料、组装和出料,且组装稳定性强、操作安全性高的接线端子组装设备。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接线端子组装设备,包括工作台、进料装置、组装装置和出料装置;
6.所述进料装置用于将接线端子输送至工作台上并对所述接线端子进行固定,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气缸和进料杆,所述进料杆贯穿设置于所述进料气缸内,所述进料气缸适于控制所述进料杆升降,所述进料杆内开设有进料通道,所述接线端子适于通过所述进料通道落至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进料杆的底部设置有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适于在所述接线端子通过后封闭所述进料通道,所述下压机构适于在封闭所述进料通道时配合抵至所述接线端子;
7.所述组装装置用于将导线和所述接线端子进行组装,所述组装装置包括多个折弯板和多个折弯气缸,所述折弯板和所述折弯气缸一一配合连接,所述折弯板的顶部伸至所述工作台内,所述折弯气缸适于推动所述折弯板使所述导线顶部弯曲缠绕至所述接线端子上;
8.所述出料装置用于实现组装完成后的所述所述接线端子的自动出料,所述出料装置包括转动机构、顶料机构和出料槽,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前侧,所述转动机构适于夹持所述导线尾部,所述转动机构适于转动并带动所述导线顶部活动使所述接线端子从所述工作台移动至所述出料槽内,所述顶料机构适于使所述导线尾部脱离所述转动机构;
9.所述工作台用于放置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导线,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适于定位所述接线端子。
10.具体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下压支架、活动顶盖和电磁铁,所述下压支架内设置有滑动通道,所述活动顶盖包括顶盖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横向滑动卡接设置于所述滑动通道内,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于所述滑动通道内,所述电磁铁适
于吸引或排斥所述第一磁铁使所述顶盖部滑动打开或封闭所述进料通道,所述顶盖部适于在封闭所述进料通道时配合抵至所述接线端子。
11.作为改进,所述顶盖部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适于吸引所述接线端子使所述接线端子脱离所述固定孔。
12.具体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动台,所述出料槽倾斜设置于所述转动台一侧,所述转动台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夹持槽,所述夹持槽适于夹持所述导线尾部,相邻两个所述夹持槽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与所述导线顶部从所述工作台转动至所述出料槽经过的角度相同。
13.作为改进,所述夹持槽的外侧向外张开形成喇叭形结构;所述夹持槽的下方设置有落料槽,所述落料槽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
14.作为改进,所述转动台上设置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开设有朝向所述工作台的通过口,所述通过口配合所述夹持槽设置,所述导线尾部适于穿过所述通过口卡入所述夹持槽。
15.具体的,所述顶料机构包括顶料气缸和顶料杆,所述顶料气缸设置于所述出料槽的相反侧,所述顶料气缸适于控制所述顶料杆伸至所述夹持槽内并顶离所述导线尾部。
16.具体的,所述折弯板包括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和第三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上开设有第一折弯槽,所述第二折弯板上开设有第二折弯槽,所述第三折弯板开设有第三折弯槽,组装时,所述第一折弯槽、所述第二折弯槽和所述第三折弯槽适于以所述接线端子为圆心组合形成折弯环。
17.作为改进,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固定孔配合连接,所述限位凹槽适于容置待缠绕的所述导线。
18.作为改进,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开设有引导通道,所述折弯板适于沿所述引导通道滑动;所述工作台和所述出料槽之间设置有引导块,所述导线沿所述引导块移动至所述出料槽内时,所述接线端子适于从所述定位块的顶部通过。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20.1、将原本用作对接线端子进行下压固定的气缸和顶杆进行改进,使其具有进料功能,进料杆既能够用作进料,也能够通过下压机构变形成为顶杆对接线端子进行下压固定,操作人员无需手动将接线端子放置在工作台上,只需要将接线端子放入进料杆,即可实现接线端子的自动放置,能够有效的提升接线端子放置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危险。
21.2、增设出料装置,在安装前能够利用出料装置对导线进行定位,提升导线和接线端子之间的组装精度和稳定性,导线在和接线端子连接后,出料装置能够自动对其进行出料,出料过程快速准确,在出料的同时,操作人员即可将下一根导线定位至出料装置处,节省操作时间,提升加工效率,该过程中操作人员无需手动将接线端子从固定孔中取出,可提升操作安全性。
22.3、组装效率高,通过多个折弯板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导线快速弯曲缠绕至接线端子上,安装过程中不会损坏接线端子,加工稳定性更强,导线和接线端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连接结构稳定,导线不易脱离接线端子。
附图说明
23.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24.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25.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
26.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图3中沿a-a方向的剖面视图;
27.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进料装置进料状态下的结构视图;
28.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组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出料装置的整体结构视图;
30.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出料装置的俯视图;
31.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图7中a处的放大视图。
32.图中:1、工作台;11、固定孔;12、限位凹槽;13、定位块;131、引导通道;2、进料装置;21、进料气缸;22、进料杆;221、进料通道;23、下压机构;231、下压支架;2311、滑动通道;232、活动顶盖;2321、顶盖部;2322、连接部;2323、第一磁铁;2324、第二磁铁;233、电磁铁;3、组装装置;31、折弯板;311、第一折弯板;3111、第一折弯槽;312、第二折弯板;3121、第二折弯槽;313、第三折弯板;3131、第三折弯槽;32、折弯气缸;4、出料装置;41、转动机构;411、转动台;4111、夹持槽;4112、落料槽;42、顶料机构;421、顶料气缸;422、顶料杆;43、出料槽;44、保护壳;441、通过口;5、接线端子;6、导线;7、引导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6.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38.如图1至9所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工作台1、进料装置2、组装装置3和出料装置4,进料装置2设置于工作台1上方,组装装置3和出料装置4设置于工作台1四周。
39.工作台1用于放置接线端子5和导线6并进行组装操作,工作台1上开设有固定孔11,固定孔11适于定位接线端子5,避免接线端子5在组装过程中发生活动,能够提升组装的稳定性;工作台1上开设有限位凹槽12,限位凹槽12和固定孔11配合连接,限位凹槽12适于容置待缠绕的导线6,限位凹槽12能够辅助待加工导线6的放置,将导线6限制于预设位置,
起到定位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导线6晃动,使每一组导线6和接线端子5的组装精度保持一致。
40.如图3至5所示,进料装置2用于将接线端子5输送至工作台1上并对接线端子5进行固定,进料装置2包括进料气缸21和进料杆22,进料杆22贯穿设置于进料气缸21内,进料气缸21适于控制进料杆22升降,进料杆22内开设有进料通道221,接线端子5适于通过进料通道221落至工作台1上,对气缸原有的活塞杆进行改造,使活塞杆能够起到进料作用,能够减少操作人员用手伸至工作台1上的频率,避免设备故障或意外启动而造成人身伤害,提升加工安全性。
41.进料杆22的底部设置有下压机构23,能够使进料杆22变形成为顶杆对接线端子5进行下压固定,下压机构23适于在接线端子5通过后封闭进料通道221,下压机构23适于在封闭进料通道221时配合抵至接线端子5,配合固定孔11能够对接线端子5进行固定,使导线6缠绕至接线端子5上时不会发生歪斜,进一步提升稳定性;下压机构23包括下压支架231、活动顶盖232和电磁铁233,下压支架231内设置有滑动通道2311,活动顶盖232包括顶盖部2321和连接部2322,连接部2322横向滑动卡接设置于滑动通道2311内,连接部2322上设置有第一磁铁2323,电磁铁233设置于滑动通道2311内,电磁铁233处连接电源,电磁铁233能够通过改变电流方向来改变两端的磁性,从而吸引或排斥第一磁铁2323使顶盖部2321跟随连接部2322滑动打开或封闭进料通道221,顶盖部2321适于在封闭进料通道221时配合抵至接线端子5,电磁铁233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能够对活动顶盖232起到较稳定高效的控制效果。
42.组装装置3用于将导线6和接线端子5进行组装,组装装置3包括多个折弯板31和多个折弯气缸32,折弯板31和折弯气缸32一一配合连接,折弯板31的顶部伸至工作台1内,折弯气缸32适于推动折弯板31使导线6顶部弯曲缠绕至接线端子5上,通过多个折弯板31能够实现导线6一次弯曲成型,加工速度快,产品质量稳定。
43.如图6所示,折弯板31包括第一折弯板311、第二折弯板312和第三折弯板313,第一折弯板311上开设有第一折弯槽3111,第二折弯板312上开设有第二折弯槽3121,第三折弯板313开设有第三折弯槽3131,组装时,第一折弯槽3111、第二折弯槽3121和第三折弯槽3131适于以接线端子5为圆心组合形成折弯环,第一折弯槽3111为90度凹槽,第二折弯槽3121和第三折弯槽3131皆为45度凹槽,组装时,第一折弯槽3111先接触导线6,对导线6的中段进行弯曲,导线6顶部环绕接线端子5并弯折至90度,然后第二折弯槽3121再接触导线6顶部,使导线6顶部环绕接线端子5并弯折至180度,最后第三折弯槽3131接触导线6顶部,使导线6顶部回弯并完全环绕接线端子5,实现导线6和接线端子5的快速环绕连接组装,第一折弯板311、第二折弯板312和第三折弯板313形成折弯环还能够相互限位,可保护接线端子5避免其受力过大发生变形。
44.如图7至8所示,出料装置4用于实现组装完成后的导线6和接线端子5的自动出料,出料装置4包括转动机构41、顶料机构42和出料槽43,转动机构41设置于工作台1的前侧,转动机构41适于夹持导线6尾部,转动机构41适于转动并带动导线6顶部活动使接线端子5从工作台1移动至出料槽43内,顶料机构42适于使导线6尾部脱离转动机构41,由于导线6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伸至工作台1外侧,转动机构41能够通过控制导线6活动来对组装完成后的接线端子5进行出料,出料过程无需人工辅助,出料顺畅快速,能够提升加工效率。
45.转动机构41包括转动台411,转动台411通过电机驱动实现转动,出料槽43倾斜设置于转动台411一侧,出料槽43的出料口向下倾斜延伸至工作台1下方,接线端子5在进入出料槽43后能够顺着出料槽43滑落,转动台41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夹持槽4111,夹持槽4111适于夹持导线6尾部,夹持槽4111既能够用作导线6的出料,也能够用作组装前的导线6的固定,使导线6和接线端子5之间的预定位更加准确,相邻两个夹持槽4111之间的夹角为α,夹角α与导线6顶部从工作台1转动至出料槽43经过的角度相同,当导线6在出料时,下一个夹持槽4111能够转动至组装工位,方便下一根导线6的定位夹持,提升工作效率,夹角α优选为60度,三个夹持槽4111配合交叉设置即可满足工位的无限循坏,转动台411每次固定转动60度,即可将夹持槽4111同时对准组装工位和出料工位,在保证出料效率的同时,能够方便导线6的安装。
46.转动台411上设置有保护壳44,保护壳44上开设有朝向工作台1的通过口441,通过口441配合夹持槽4111设置,导线6尾部适于穿过通过口441卡入夹持槽4111,保护壳44能够使转动机构41隐藏,避免转动机构41和顶料机构42的配合暴露在外界,避免操作人员在出料时接触顶料机构42而出现人身危险。
47.顶料机构42包括顶料气缸421和顶料杆422,顶料气缸421设置于出料槽43的相反侧,顶料气缸421适于控制顶料杆422伸至夹持槽4111内并顶离导线6尾部,通过简单的顶料结构能够实现导线6快速和稳定的出料。
48.如图7所示,工作台1上设置有定位块13,定位块13上开设有引导通道131,折弯板31适于沿引导通道131滑动,避免折弯板31在折弯过程中发生偏移,增加折弯板31的活动稳定性;工作台1和出料槽43之间设置有引导块7,导线6沿引导块7移动至出料槽43内时,接线端子5适于从定位块13的顶部通过,由于定位块13的存在,接线端子5在离开工作台1的过程中,需要从穿过定位块13,优选从定位块13的上方经过,因此设置引导块7,导线6在随着转动台411转动时,导线6尾部受转动台411夹持固定,导线6中部在引导块7的引导下提升,是导线6顶部的接线端子5跟随提升,使接线端子5能够高于定位块13,从而实现顺利出料。
49.如图4至5所示,顶盖部232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磁铁2324,第二磁铁2324适于吸引接线端子5使接线端子5脱离固定孔11,由于接线端子5定位在固定孔11内,转动装置控制接线端子5横向移动出料,因此接线端子5在出料的过程中,需要先脱离固定孔11才能更顺畅的出料,第二磁铁2324能够吸引接线端子5提升高度并脱离固定孔11,实现更稳定的出料。
50.如图9所示,夹持槽4111的外侧向外张开形成喇叭形结构,由于导线6外侧可能包覆有弹性绝缘表层,喇叭形结构能够帮助容纳和过盈配合弹性绝缘表层,使导线6的夹持稳定性更强,不容易脱离;夹持槽4111的下方设置有落料槽4112,落料槽4112由内至外逐渐向下倾斜,导线6在被顶料机构42顶离夹持槽4111后能够在落料槽4112的引导下沿出料槽43滑落,使接线端子5和导线6的滑落过程更加顺畅。
51.运行原理为:将接线端子5从进料杆22顶端放入,接线端子5会顺着进料杆22滑落,并落至下方工作台1的固定孔11处,将导线6尾部嵌入夹持槽4111,导线6主体放置在限位凹槽12内,对下压机构23内的电磁铁233通电,使顶盖部2321封闭进料通道221,进料气缸21控制进料杆22下降,使顶盖部2321抵至接线端子5进行固定,启动组装装置3,第一折弯板311、第二折弯板312和第三折弯板313依次对导线6顶部进行弯折,使导线6顶部环绕至接线端子5上,转动台411启动,导线6沿引导块7滑动并带动接线端子5至出料槽43内完成出料,完成
一次组装和出料操作,各机构复位,然后安装接线端子5和导线6,从而继续下一次的组装。
52.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