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新型风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4:15: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新型风压传感器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传感器,尤其涉及新型风压传感器。


背景技术:

2.热水炉为了保证使用的安全性,需在废气排放口处设置风压传感器监测废气排放的风速或风压,用于在风压出现异常时断开热水炉的工作部件,保证安全。现有的风压传感器通过模片推动连接杆再推动轻触开关实现风速的测定。由于该结构形式的传感器只有断开和闭合两种状态,因此采用此结构进行风压测定时,只能测定断开和闭合时的风压数值,即一款风压传感器只能配置应用在某一热水炉上,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风压传感器,提供一种可延续测定风压数值的传感器,通用性强。
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新型风压传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与被测气流相通的压力腔,所述压力腔内设有测试组件,所述测试组件内形成有与常压相通的测试腔,所述测试组件在所述测试腔与所述压力腔形成压力差时沿第一方向伸缩,所述测试组件包括两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导电薄片,两所述导电薄片在所述测试组件伸缩时相互靠近或远离。
6.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测试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基膜、与所述基膜相对设置的动膜以及与所述动膜和所述基膜围成所述测试腔的围膜,两所述导电薄片分别设置在所述动膜和所述基膜上,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使所述测试腔与常压相通的第一排气孔。
7.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动膜延伸连接在所述压力腔上,将所述压力腔分割成正压腔和负压腔,所述正压腔与被测气流的正压端相通,所述负压腔与被测气流的负压端相通,所述测试腔位于所述负压腔。
8.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动膜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连接部和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用于安装所述导电薄片的支撑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围膜在第一方向上伸缩时伸缩。
9.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连接部上形成有使其在所述围膜收缩时展开或在所述围膜伸展时收缩的第一褶皱部,所述第一褶皱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褶皱部间隔分布。
10.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围膜上形成有使其可在第一方向上伸缩的第二褶皱部,所述第二褶皱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褶皱部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
11.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基膜的凸台,所述凸台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排气孔。
12.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测试腔连通的缓冲腔,以
及形成有使所述缓冲腔与常压相通的第二排气孔。
13.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与两所述导电薄片电连接的信号处理器,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电连接的接口。
14.如上所述的新型风压传感器,所述壳体的径向截面呈圆形。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6.1、通过可随被测气流的气压变化而伸缩的测试组件,实现两导电薄片间距的变化,通过检测两导电薄片间的电容容量实现风压数值的采集,由于两导电薄片的间距变化是连续的,即风压数值的采集也是连续。即本实现新型实现了风压数值的连续采集,使其可适配不同临界值的热水炉,通用能力强。
17.2、其次,由于该新型风压传感器采集风压数值时两导电薄片不接触,避免机械磨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18.3、其次,信号处理器在测试组件因疲劳或老化而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时,根据静态值(没有压力信号)和动态(最大压力)之间的变化进行校准,重新量化测试组件变形量与风压数值间的比例关系。实现新型风压传感器的自校正,保证测试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新型风压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测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动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4.如图1-3所示的新型风压传感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与被测气流相通的压力腔10,所述压力腔10内设有测试组件2,所述测试组件2内形成有与常压相通的测试腔20,所述测试组件2在所述测试腔20与所述压力腔10形成压力差时在第一方向上伸缩,所述测试组件2包括两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导电薄片21,两所述导电薄片21在所述测试组件2伸缩时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分别与两所述导电薄片21电连接的信号处理器3,以及与所述信号处理器3电连接的接口4。其中,两所述导电薄片21所产生的电容容量随两所述导电薄片21间距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地,当两所述导电薄片21相互远离时,两所述导电薄片21所产生的电容容量减少;当两所述导电薄片21相互靠近时,两所述导电薄片21所产生的电容容量增大。具体地,第一方向为测试腔的轴向。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器3用于将两所述导电薄片21产生的电容信号转换为主板所需的电信号,完成风压数值的采集。具体地,所述信号处理器3为现有的集振荡、整形、逻辑计算与校正一体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可随被测气流的气压变化而伸缩的测试组件,实现两导电薄片间距的变化,通过检测两导电薄片间的电容容量实现风压数值的采集,由于两导电薄片的间距变化是连续的,
因此风压数值的采集也是连续。综上可知,本实现新型实现了风压数值的连续采集,使其可适配不同临界值的热水炉,通用能力强。同时,由于该新型风压传感器采集风压数值时两导电薄片不接触,避免机械磨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25.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器3在所述测试组件2因疲劳或老化而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时,所述信号处理器3根据静态值(没有压力信号)和动态(最大压力)之间的变化进行校准,重新量化测试组件的变形量与风压数值间的比例关系。实现该新型风压传感器的自校正,保证测试的准确度。
2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两所述导电薄片21为材质、大小均相同的金属薄片。
27.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测试组件2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基膜23、与所述基膜23相对设置的动膜22以及与所述动膜22和所述基膜23围成所述测试腔20的围膜24,两所述导电薄片21分别设置在所述动膜22和所述基膜23上,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使所述测试腔20与常压相通的第一排气孔14。测试组件采用此结构使其可随被测气流的气压变化而伸缩,且结构简答、实施方便。
28.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动膜22延伸连接在所述压力腔10的内壁上,将所述压力腔10分割成正压腔11和负压腔12,所述正压腔11与被测气流的正压端相通,所述负压腔12与被测气流的负压端相通,所述测试腔20位于所述负压腔12,由图可知,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与所述正压腔11连通的正压气孔17,以及形成有与所述负压腔12连通的负压气孔18。此设置通过正压腔与负压腔的设置增大了测试组件的压缩行程,有利于测试范围的扩展和测试灵敏度的提高。
29.具体地,所述动膜22包括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的连接部221和连接在所述连接部221上用于安装所述导电薄片21的支撑部222,所述连接部221在所述围膜24在第一方向上伸缩时伸缩。具体地,所述动膜22为软胶质膜片。
30.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连接部221上形成有使其在所述围膜24收缩时展开或在所述围膜24伸展时收缩的第一褶皱部223,所述第一褶皱部2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褶皱部223在所述基膜23的径向上间隔分布。此设置可提高连接部的延展度和弹性度,避免连接部的断裂和脱落。
31.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围膜24上形成有使其可在第一方向上伸缩的第二褶皱部241,所述第二褶皱部2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褶皱部241在第一方向上间隔分布。此设置可提高围膜的延展度和弹性度。具体地,围膜为软胶质膜。
32.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基膜23的凸台13,所述凸台13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排气孔14。此设置便于基膜的定位与装配。
33.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壳体1上形成有与所述测试腔20连通的缓冲腔15,以及形成有使所述缓冲腔15与常压相通的第二排气孔16。其中,所述缓冲腔15作为缓冲区,可避免外部空气直接流入测试腔对测试腔造成影响,提高风压测试数值的准确性。
34.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非限定,所述壳体1的径向截面呈圆
形。此设置有利于气流的汇聚,提高测试的精度。
35.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此外,术语“圆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6.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技术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技术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