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3:25: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墙体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


背景技术:

2.现在的自移动隔墙体在不使用时,在防尘布下降包装墙体的同时带动清洁刷下降,对墙体进行清洁,清洁产生的灰尘有的容易飘散在防尘布上,污染防尘布,有的容易飘散在防尘布和墙体之间的空气中后无法飘散在外界环境中,继续回落在墙体上,污染墙体,无法对墙体进行有效地清洁。
3.中国专利cn112502322a、公开日2021-03-16公开了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结构,属于隔墙体装配技术领域,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结构,包括钢龙骨、外壳和内壳,所述钢龙骨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内壳、滑轨、岩棉板和侧板,当需要装配岩棉板和隔音板时,打开侧板,将通过滑轮在滑轨上滑动将内壳滑出,再将隔音板和岩棉板装入内壳内,通过推动内壳,即可实现对隔音板和岩棉板的安装,方便快捷,通过设计成模块化和滑动式,摒弃了传统的装配通过胶水和顶子的固定方法,便于后续的维修,同时也满足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装配式作业方式,工作效率较高,通过将主框架设计成钢龙骨,降低了隔墙体的整体重量,适应墙体的自移动性能。上述专利中在防尘布下降包装墙体的同时带动清洁刷下降,对墙体进行清洁,清洁产生的灰尘有的容易飘散在防尘布上,污染防尘布,有的容易飘散在防尘布和墙体之间的空气中后无法飘散在外界环境中,继续回落在墙体上,污染墙体,无法对墙体进行有效地清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包括外壳、防尘布、收卷辊、移动板、清洁刷、第一驱动结构、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第一连接结构、第二驱动结构、第一推动结构、第二推动结构、固定于外壳外表面的保护罩,所述收卷辊设置于外壳顶部,所述防尘布卷绕在收卷辊上,所述清洁刷固定安装于移动板外表面,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于移动板;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分别驱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推动结构推动第一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推动结构推动第一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和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带动移动板沿着外壳轴线作向下运动,所述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带动移动板沿着外壳轴线作向上运动;所述收卷辊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放卷,所述收卷辊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收卷。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固定于保护罩上的第一轴承、第一驱动杆、第一皮带、第二皮带,所述第一驱动杆一端套接于第一轴承,所述第一皮带一端套接于第一驱动
杆、另一端套接于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皮带一端套接于第一转动杆、另一端套接于第二转动杆。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基块、固定于第一基块一端的第一磁铁、固定于第一基块另一端的第二磁铁、固定于收卷辊另一端的第三磁铁、固定于第一转动杆一端的第四磁铁、固定于第二驱动结构的第五磁铁、固定于第二转动杆一端的第六磁铁;所述第一推动结构推动第一基块朝着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磁铁抵接于第三磁铁、第二磁铁抵接于第四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磁吸于第三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磁吸于第四磁铁;所述第二推动结构推动第一基块朝着靠近第二转动杆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磁铁抵接于第五磁铁、第二磁铁抵接于第六磁铁,所述第一磁铁磁吸于第五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磁吸于第六磁铁。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固定于保护罩上的第二轴承、第二驱动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滚珠丝杠、第一丝杠螺母,所述第二驱动杆一端套接于第二轴承并连接于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于第一滚珠丝杠顶部,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于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丝杠螺母内侧螺接于第一滚珠丝杠上、一侧端连接于移动板。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推动结构包括第一套接筒、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推动块、第一插接块、第一挤压块、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套接筒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于第一套接筒,所述第一套接筒底部设有第一插接通孔,所述第一套接筒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弹簧一端固定于第一套接筒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块一侧端,所述第二弹簧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块、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插接块,所述第一挤压块设置于防尘布一端;所述第二弹簧推动第一插接块一端伸出第一插接通孔,所述收卷辊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卷起至第一挤压块挤压第一插接块以使第一插接块一端伸入第一套接筒内侧,所述第一弹簧推动第一推动块运动至第一套接筒的开口的外侧以使第一推动块顶部抵接于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弹簧推动第一插接块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推动结构包括第二套接筒、第三弹簧、第四弹簧、第二推动块、第二插接块、第二挤压块、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套接筒固定于外壳上,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于第二套接筒,所述第二套接筒底部设有第二插接通孔,所述第二套接筒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三弹簧一端固定于第二套接筒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插接块,所述第四弹簧一端连接于第二插接块、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推动块,所述第二挤压块设置于第一丝杠螺母另一侧端;所述第四弹簧推动第二插接块一端伸出第二插接通孔,所述第一丝杠螺母运动至第一滚珠丝杠上第一预设位置处时带动第二挤压块挤压第二插接块以使第二插接块一端伸入第二套接筒内侧,所述第三弹簧推动第二插接块运动至第二套接筒的开口的外侧以使第二插接块底部抵接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四弹簧推动第二推动块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
11.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龙骨、第一弹性支撑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第三推动结构、安装板、第三驱动杆、把手、支撑杆,所述把手设置于第三驱动杆上,所述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驱动杆、另一端连接于外壳,所述第一龙骨设置于外壳内侧,所述第一弹性支撑结构顶端连接于第一龙骨、底端连接于外壳内侧壁,所述第三推动结构一端连接于第一龙骨、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在安装板未设置于第一龙骨内侧时推动第一龙骨处于第二预设位置,所述安装板设置于第一龙骨内侧时压缩第一弹性支撑结构使
得第一龙骨向下运动至处于第三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龙骨带动第三推动结构,所述第三推动结构推动第二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和第三驱动杆。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龙骨底端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滑块、第五弹簧,所述第一滑块顶端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所述第五弹簧顶端连接于第一滑块底端、底端固定于外壳内侧壁。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四驱动杆、第一卡接杆、第二卡接杆、第三轴承,所述第一驱动杆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三驱动杆上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三轴承套接于第四驱动杆,所述第一卡接杆在第四驱动杆一端抵接于第一驱动杆时卡接于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接杆在第四驱动杆另一端抵接于第三驱动杆时卡接于第二卡槽。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推动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弧形块、第六弹簧、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连接于第一龙骨、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块,所述第六弹簧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块、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弧形块,所述第一弧形块底端连接于第三轴承外圈。
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有以下有益效果:
16.在需要对隔墙进行清洁时,第一推动结构推动第一连接结构朝着靠近第二转动杆的方向运动,在第一连接结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时第一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二转动杆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杆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带动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带动移动板沿着外壳轴线作向下运动至外壳外表面底部,带动清洁刷沿着外壳轴线向下移动至外壳外表面底部,从而对外壳进行清洁,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二转动杆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杆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带动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带动移动板沿着外壳轴线作向上运动至外壳外表面顶部,带动清洁刷沿着外壳轴线向上运动至外壳外表面顶部,从而对外壳进行再次清洁,同时将清洁刷回复至初始位置处,方便下次使用;在外壳清洁完毕后,第二推动结构推动第一连接结构朝着靠近第一转动杆的方向运动,在第一连接结构两端分别抵接于收卷辊和第一转动杆时第一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一转动杆,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和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分离,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转动杆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杆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带动收卷辊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收卷辊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放卷,从而将外壳遮盖,避免灰尘沾染在外壳上,在需要使用隔墙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转动杆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杆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带动收卷辊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收卷辊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收卷,操作简便;在对外壳进行清洁时防尘布卷起,灰尘进入外界环境内,可以将外壳充分清洁干净,在清洁完毕后,防尘布将外壳遮盖,防尘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7.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一推动结构推
动第一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一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和第一转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一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杆和第二转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一推动结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二推动结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安装板设置于第一龙骨内侧时外壳的侧视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中的第三推动结构推动第二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和第三驱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1-外壳,12-保护罩,13-第一龙骨,14-安装板,15-第五弹簧,16-第一滑块,17-第一连接杆,21-防尘布,22-收卷辊,221-第三磁铁,23-第一转动杆,231-第四磁铁,24-第一挤压块,31-第一驱动杆,32-第一轴承,33-第一皮带,34-第二皮带,35-第三驱动杆,41-第二转动杆,411-第六磁铁,42-第二驱动杆,421-第五磁铁,43-第二轴承,44-第一锥齿轮,45-第二锥齿轮,46-第一滚珠丝杠,47-第一丝杠螺母,48-移动板,481-清洁刷,5-第一推动结构,51-第一套接筒,52-第一弹簧,53-第一推动块,54-第二弹簧,55-第一插接块,56-第一支撑板,6-第二推动结构,61-第二套接筒,62-第三弹簧,63-第二推动块,64-第四弹簧,65-第二插接块,66-第二支撑板,7-第一连接结构,71-第一基块,72-第一磁铁,73-第二磁铁,81-第一固定块,82-第六弹簧,83-第一弧形块,84-第三轴承,85-第四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27.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包括外壳11、防尘布21、收卷辊22、移动板48、清洁刷481、第一驱动结构、第一转动杆23、第二转动杆41、第一连接结构7、第二驱动结构、第一推动结构5、第二推动结构6、固定于外壳11外表面的保护罩12,收卷辊22设置于外壳11顶部,防尘布21卷绕在收卷辊22上,清洁刷481固定安装于移动板48外表面,第二驱动结构连接于移动板48;第一驱动结构分别驱动第一转动杆23和第二转动杆41,第一推动结构5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第二推动结构6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22和第一转动杆23;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带动移动板48沿着外壳11轴线作向下运动,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带动移动板48沿着外壳11轴线作向上运动;收
卷辊22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21放卷,收卷辊22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21收卷。
28.此处,在需要对隔墙进行清洁时,第一推动结构5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朝着靠近第二转动杆41的方向运动,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时第一连接结构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二转动杆41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杆41通过第一连接结构7带动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带动移动板48沿着外壳11轴线作向下运动至外壳11外表面底部,带动清洁刷481沿着外壳11轴线向下移动至外壳11外表面底部,从而对外壳11进行清洁,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二转动杆41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第二转动杆41通过第一连接结构7带动第二驱动结构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带动移动板48沿着外壳11轴线作向上运动至外壳11外表面顶部,带动清洁刷481沿着外壳11轴线向上运动至外壳11外表面顶部,从而对外壳11进行再次清洁,同时将清洁刷481回复至初始位置处,方便下次使用;在外壳11清洁完毕后,第二推动结构6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朝着靠近第一转动杆23的方向运动,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抵接于收卷辊22和第一转动杆23时第一连接结构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结构和第一转动杆23,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结构7的两端分别和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分离,在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转动杆23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杆23通过第一连接结构7带动收卷辊22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收卷辊22沿着第一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21放卷,从而将外壳11遮盖,避免灰尘沾染在外壳11上,在需要使用隔墙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转动杆23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杆23通过第一连接结构7带动收卷辊22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收卷辊22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21收卷,操作简便;在对外壳11进行清洁时防尘布21卷起,灰尘进入外界环境内,可以将外壳11充分清洁干净,在清洁完毕后,防尘布21将外壳11遮盖,防尘效果较好。第一预设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29.防尘布21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112502322a、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结构中记载的防尘布21。收卷辊22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112502322a、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结构中记载的收卷辊22。保护罩12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112502322a、一种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结构中记载的保护罩12。还包括第六轴承、第七轴承、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转动杆23套接于第六轴承内圈,第一固定杆一端连接于第六轴承外圈、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1,从而将第一转动杆23支撑住,第二转动杆41套接于第七轴承内圈,第二固定杆一端连接于第七轴承外圈、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1,从而将第二转动杆41支撑住。
30.第一驱动结构可以包括固定于保护罩12上的第一轴承32、第一驱动杆31、第一皮带33、第二皮带34,第一驱动杆31一端套接于第一轴承32,第一皮带33一端套接于第一驱动杆31、另一端套接于第二转动杆41,第二皮带34一端套接于第一转动杆23、另一端套接于第二转动杆41。第一驱动结构可以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联轴器连接于第三驱动杆35,在第二连接结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31和第三驱动杆35时开启第一电机,从而带动第三驱动杆35,进而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带动第一驱动杆31。还可以通过手动拉动第一驱动杆31。在第二连接结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31和第三驱动杆35时,通过手动拉动第三驱动杆35,进而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带动第一驱动杆31。
31.第一连接结构7可以包括第一基块71、固定于第一基块71一端的第一磁铁72、固定
于第一基块71另一端的第二磁铁73、固定于收卷辊22另一端的第三磁铁221、固定于第一转动杆23一端的第四磁铁231、固定于第二驱动结构的第五磁铁421、固定于第二转动杆41一端的第六磁铁411;第一推动结构5推动第一基块71朝着靠近第一转动杆23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磁铁72抵接于第三磁铁221、第二磁铁73抵接于第四磁铁231,第一磁铁72磁吸于第三磁铁221,第二磁铁73磁吸于第四磁铁231;第二推动结构6推动第一基块71朝着靠近第二转动杆41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磁铁72抵接于第五磁铁421、第二磁铁73抵接于第六磁铁411,第一磁铁72磁吸于第五磁铁421,第二磁铁73磁吸于第六磁铁411。还包括固定于外壳11顶部的第一支撑块、固定于外壳11顶部的第二支撑块、设置于第一支撑块内侧的第四轴承、设置于第二支撑块内侧的第五轴承,收卷辊22一端套接于第四轴承、另一端套接于第五轴承并伸出第二支撑块。第一推动结构5推动第一基块71从而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在推动第一基块71运动至使得第一磁铁72抵接于第三磁铁221、第二磁铁73抵接于第四磁铁231,第一磁铁72磁吸于第三磁铁221、第二磁铁73磁吸于第四磁铁231,使得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和收卷辊22、第一转动杆23固定连接。第二推动结构6推动第一基块71从而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在推动第一基块71运动至使得第一磁铁72抵接于第五磁铁421、第二磁铁73抵接于第六磁铁411,第一磁铁72磁吸于第五磁铁421、第二磁铁73磁吸于第六磁铁411,使得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和第二驱动结构、第二转动杆41固定连接。
32.第二驱动结构可以包括固定于保护罩12上的第二轴承43、第二驱动杆42、第一锥齿轮44、第二锥齿轮45、第一滚珠丝杠46、第一丝杠螺母47,第二驱动杆42一端套接于第二轴承43并连接于第一锥齿轮44,第二锥齿轮45设置于第一滚珠丝杠46顶部,第二锥齿轮45啮合于第一锥齿轮44,第一丝杠螺母47内侧螺接于第一滚珠丝杠46上、一侧端连接于移动板48。第二驱动杆42转动时,带动第一锥齿轮44,带动第二锥齿轮45,带动第一滚珠丝杠46,在第一滚珠丝杠46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丝杠螺母47沿着第一滚珠丝杠46的轴线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移动板48向下运动。在第一滚珠丝杠46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丝杠螺母47沿着第一滚珠丝杠46的轴线向上运动。
33.第一推动结构5可以包括第一套接筒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4、第一推动块53、第一插接块55、第一挤压块24、第一支撑板56,第一套接筒51固定于外壳11上,第一支撑板56固定连接于第一套接筒51外侧壁,第一套接筒51底部设有第一插接通孔,第一套接筒51一侧设有开口,第一弹簧52一端固定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块53一侧端,第二弹簧54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块53、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插接块55,第一挤压块24设置于防尘布21一端;第二弹簧54推动第一插接块55一端伸出第一插接通孔,收卷辊22沿着第二预设方向转动时将防尘布21卷起至第一挤压块24挤压第一插接块55以使第一插接块55一端伸入第一套接筒51内侧,第一弹簧52在第一插接块55运动至第一套接筒51内侧时推动第一推动块53运动至第一套接筒51的开口的外侧,第二弹簧54推动第一插接块55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
34.在第一推动结构5已经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完毕后,第一弹簧52一端、第一推动块53、第二弹簧54、第一插接块55均位于第一套接筒51外侧,并且此时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4均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第一推动块53顶端抵接于第一支撑板56,可以采用手动挤压第一插接块55作向上方向的运动,使得第二弹簧54受到第一插接块55的挤压力而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将第一推动块53、第二弹簧54、第一插接块55的总长度缩短,在第一推动块53、第二
弹簧54、第一插接块55的总长度缩短至小于第一套接筒51的内径时,按压住第一插接块55的同时推动第一推动块53向第一套接筒51内侧运动,此时第一弹簧52处于压缩状态,在第一推动块53、第二弹簧54、第一插接块55进入第一套接筒51内侧后,第二弹簧54分别挤压第一推动块53抵接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壁顶部、挤压第一插接块55抵接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壁底部,此时手动分别推动第一推动块53和第一插接块55,在第一插接块55运动至第一插接通孔处时第一插接块55一端凸出于第一插接通孔,停止推动第一推动块53和第一插接块55,此时第一弹簧52和第二弹簧54均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将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4、第一推动块53、第一插接块55固定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第一台阶块,用户站在第一台阶块上进行按压第一插接块55的操作以及分别推动第一插接块55和第一推动块53的操作。
35.收卷辊22将防尘布21卷起,防尘布21向上运动,带动第一挤压块24向上运动,在第一挤压块24运动至挤压第一插接块55一端朝着第一套接筒51内侧运动,第一挤压块21平行于第一插接块55,防尘布21运动到一定高度时第一插接块55一端完全伸入第一套接筒51内侧;此时第一弹簧52伸长,挤压第一推动块53运动至第一套接筒51外侧,在第一推动块53运动至第一套接筒51外侧后第一推动块53顶部抵接于第一支撑板56,在第一弹簧52运动至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一插接块55的中心线和第一连接结构7中心线重合;此时第二弹簧54伸长,由于第一推动块53一端连接于第一弹簧52,第一弹簧52一端固定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第一支撑板56给第一推动块53施加一个支撑力,所以第二弹簧54只能推动第一插接块55向下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时第二弹簧54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在第一套接筒51内侧可以设有第一插接槽,还可以包括用以给第一弹簧52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杆,第一限位杆一端插入第一插接槽、另一端套接于第一弹簧52并连接于第一推动块53,第一弹簧52一端连接于第一套接筒51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推动块53,在第一弹簧52伸长挤压第一推动块53运动第一套接筒51外侧时,第一限位杆可以对第一推动块53进行限位,避免第一推动块53向上运动,从而给第一推动块53施加一个支撑力,所以第二弹簧54只能推动第一插接块55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时第二弹簧54处于自然伸长状态。
36.第一支撑板56的底部可以和第一套接筒51内侧壁的顶部保持平齐,方便第一推动块53可以平稳地从第一套接筒51内伸出。
37.第二推动结构6可以包括第二套接筒61、第三弹簧62、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第二插接块65、第二挤压块49、第二支撑板66,第二套接筒61固定于外壳11上,第二支撑板66固定连接于第二套接筒61,第二套接筒61底部设有第二插接通孔,第二套接筒61一侧设有开口,第三弹簧62一端固定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插接块65,第四弹簧64一端连接于第二插接块65、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推动块63,第二挤压块49设置于第一丝杠螺母47另一侧端;第四弹簧64推动第二插接块65一端伸出第二插接通孔,第一丝杠螺母47运动至第一滚珠丝杠46上第一预设位置处时带动第二挤压块49挤压第二插接块65以使第二插接块65一端伸入第二套接筒61内侧,第三弹簧62推动第二插接块65运动至第二套接筒61的开口的外侧以使第二插接块65底部抵接于第二支撑板66,第四弹簧64推动第二推动块63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
38.在第二推动结构6已经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完毕后,第三弹簧62一端、第二推动块63、第四弹簧64、第二插接块65均位于第二套接筒61外侧,并且此时第三弹簧62、第四弹簧64均处于自然伸长状态,第二插接块65底端抵接于第二支撑板66,可以采用手动挤压第二推动块63作向下运动,使得第四弹簧64受到第二推动块63的挤压力而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将第二插接块65、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的总长度缩短,在第二插接块65、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的总长度缩短至小于第二套接筒61的内径时,按压住第二推动块63的同时推动第二插接块65向第二套接筒61内侧运动,此时第三弹簧62处于压缩状态,在第二插接块65、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进入第二套接筒61内侧后,第四弹簧64分别挤压第二推动块63抵接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壁顶部、挤压第二插接块65抵接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壁底部,此时手动分别推动第二插接块65和第二推动块63,在第二插接块65运动至第二插接通孔处时第二插接块65一端凸出于第二插接通孔,停止推动第二插接块65和第二推动块63,此时第三弹簧62和第四弹簧64均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将第三弹簧62、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第二插接块65固定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用户站在第一台阶块上进行按压第二推动块63的操作以及分别推动第二插接块65和第二推动块63的操作。
39.第一丝杠螺母47沿着第一滚珠丝杠46的轴线方向向上移动,带动第二挤压块49向上移动,在第二挤压块49运动至挤压第二插接块65朝着第二套接筒61内侧运动,第二挤压块49平行于第二插接块65,第一丝杠螺母47运动至一定高度时第二插接块65一端完全伸入第二套接筒61内侧;此时第三弹簧62伸长,挤压第二插接块65运动至第二套接筒61外侧,在第二插接块65运动至第二套接筒61外侧时第二插接,65底部抵接于第二支撑板66,在第三弹簧62运动至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第二推动块63的中心线和第一连接结构7中心线重合;此时第四弹簧64伸长,由于第二插接块65一端连接于第三弹簧62,第三弹簧62一端固定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第二支撑板66给第二插接块65施加一个支撑力,所以第四弹簧64只能推动第二推动块63向上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22和第一转动杆23时第四弹簧64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在第二套接筒61内侧可以设有第二插接槽,还可以包括用以给第三弹簧62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杆,第二限位杆一端插入第二插接槽、另一端套接于第三弹簧62并连接于第二插接块65,第三弹簧62一端连接于第二套接筒61内侧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插接块65,在第三弹簧62伸长挤压第二插接块65运动第二套接筒61外侧时,第二限位杆可以对第二插接块65进行限位,避免第二插接块65向下运动,从而给第二插接块65施加一个支撑力,所以第四弹簧64只能推动第二推动块63运动至挤压第一连接结构7,在第一连接结构7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22和第一转动杆23时第四弹簧64处于自然伸长状态。
40.第一推动结构5也可以不采用第一套接筒51、第一弹簧52、第二弹簧54、第一推动块53、第一插接块55、第一挤压块24、第一支撑板56相互配合的技术方案,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推动结构5可以包括第三挤压块、第一微动开关、第三支撑板、第一plc控制器、第四支撑板、第一液压缸、第一活塞杆,第三挤压块设置于防尘布21一端,第三支撑板固定于外壳上,第一微动开关固定于第三支撑板上,第一plc控制器一端电连接于第一微动开关、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一液压缸,第一plc控制器固定于外壳上,第四支撑板固定于外壳上,第一液压缸固定于第四支撑板,第一活塞杆设置于第一液压缸上,第一液压缸向下设置,且第一活动杆垂直于第一连接结构中部。在防尘布21卷起至一定高度处时,第三挤压块挤压
第一微动开关,第一微动开关将第一受力信号发送至第一plc控制器,第一plc控制器接收第一受力信号后控制第一液压缸,使得第一活塞杆伸长一段长度,第一活塞杆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驱动结构和第二转动杆41,然后第一plc控制控制第一液压缸,使得第一活塞杆收缩相同长度,完成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的操作,实现电动控制第一连接结构7的推动过程。
41.第二推动结构6也可以不采用第二套接筒61、第三弹簧62、第四弹簧64、第二推动块63、第二插接块65、第二挤压块49、第二支撑板66相互配合的技术方案,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二推动结构可以包括第四挤压块、第二微动开关、第五支撑板、第二plc控制器、第六支撑板、第二液压缸、第二活塞杆,第四挤压块设置于第一丝杠螺母47另一侧端,第五支撑板固定于外壳上,第二微动开关固定于第五支撑板上,第二plc控制器一端电连接于第二微动开关、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二液压缸,第二plc控制器固定于外壳上,第六支撑板固定于外壳上,第二液压缸固定于第六支撑板上,第二液压缸向上设置,且第二活塞杆垂直于第一连接结构中部。在第一丝杠螺母47运动至一定高度时,第四挤压块挤压第二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将第二受力信号发送至第二plc控制器,第二plc控制器接收第二受力信号后控制第二液压缸,使得第二活塞杆伸长一段长度,第二活塞杆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收卷辊22和第一转动杆23,然后第二plc控制器控制第二液压缸,使得第二活塞杆收缩相同的长度,完成推动第一连接结构7的操作,实现电动控制第一连接结构7的推动过程。
42.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均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11226301u、一种透析桶内盖检测装置中公开的微动开关,第一plc控制器、第二plc控制器均可以采用中国专利cn211226301u、一种透析桶内盖检测装置中公开的plc模块,在专利cn211226301u、一种透析桶内盖检测装置中记载了微动开关的如下工作方式:“在气缸25伸出,微动开关22处于压合状态,微动开关22给plc模块3一个信号”,所以本技术中的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一plc控制器的工作方式、第二微动开关和第二plc控制器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工作方式,而plc控制器控制液压缸为现有技术,所以在第一微动开关处于挤压状态时给第一微动开关给第一plc控制器发送第一受力信号,进而第一plc控制器控制第一液压缸,使得第一活塞杆伸长,在第二微动开关处于挤压状态时第二微动开关给第二plc控制器发送第二受力信号,进而第二plc控制器控制第二液压缸,使得第二活塞杆伸长。
43.第二支撑板66顶部可以为第二套接筒61内侧壁的底部保持平齐,方便第二插接块65可以平稳地从第二套接筒61伸出。
44.作为本实施例中的自移动隔墙体模块化装配件还可以包括第一龙骨13、第一弹性支撑结构、第二连接结构、第三推动结构、安装板14、第三驱动杆35、把手、支撑杆,把手设置于第三驱动杆35上,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驱动杆35、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1,第一龙骨13设置于外壳11内侧,第一弹性支撑结构顶端连接于第一龙骨13、底端连接于外壳11内侧壁,第三推动结构一端连接于第一龙骨13、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结构;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在安装板14未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推动第一龙骨13处于第二预设位置,安装板14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压缩第一弹簧52支撑结构使得第一龙骨13向下运动至处于第三预设位置,第一龙骨13带动第三推动结构,第三推动结构推动第二连接结构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31和第三驱动杆35。在现有技术中在安装板14没有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
时,依然会给外壳11进行清灰和通过防尘布21给外壳11进行遮盖,此时由于安装板14并未放置于墙体内侧,则墙体并不会进行使用,所以给外壳11清灰和通过防尘布21进行遮盖,属于浪费人力物力,所以需要在安装板14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才进行清灰和遮盖操作。支撑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三驱动杆35、另一端连接于外壳11,从而将第三驱动杆35支撑住,第三驱动杆35的中心线和第一驱动杆31中心线重合。在安装板14未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第一龙骨13的重力压制第一弹性支撑结构,使得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压缩至第一预设长度,使得第一龙骨13处于第二预设位置,使得第三驱动结构带动第二连接结构位于第三驱动杆35上方位置,在把手带动第三驱动杆35转动时,第一驱动杆31无法转动,则无法带动第一转动杆23和第二转动杆41其中一个,则无法进行清灰和遮盖其中一个操作。在安装板14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第一龙骨13和安装板14的总重力压制第一弹性支撑结构,使得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压缩至第二预设长度,使得第一龙骨13向下运动至处于第三预设位置,则带动第三驱动结构向下运动,带动第二连接结构向下运动至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杆31和第三驱动杆35,在把手带动第三驱动杆35时,第三驱动杆35通过第二连接结构带动第一驱动杆31,从而可以带动第一转动杆23和第二转动杆41其中一个,则可以进行清灰和遮盖其中一个操作。
45.第一龙骨13底端可以设有第一滑槽,第一弹性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滑块16、第五弹簧15,第一滑块16顶端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第五弹簧15顶端连接于第一滑块16底端、底端固定于外壳11内侧壁。在需要将安装板14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时,拉动第一龙骨13,使得第一龙骨13从外壳11内侧滑出,第一滑块16沿着第一滑槽运动,便于将安装板14放置于第一龙骨13内侧。
46.第二连接结构可以包括第四驱动杆85、第一卡接杆、第二卡接杆、第三轴承84,第一驱动杆31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三驱动杆35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三轴承84套接于第四驱动杆85,第一卡接杆在第四驱动杆85一端抵接于第一驱动杆31时卡接于第一卡槽,第二卡接杆在第四驱动杆85另一端抵接于第三驱动杆35时卡接于第二卡槽。第三推动结构一端连接于第四驱动杆85,在第三推动结构向下运动时推动第四驱动杆85向下运动,使得第一卡接杆卡接于第一卡槽、第二卡接杆卡接于第二卡槽,从而将第四驱动杆85两端分别和第一驱动杆31、第三驱动杆35连接。
47.第三推动结构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杆17、第一弧形块83、第六弹簧82、第一固定块81,第一连接杆17一端连接于第一龙骨13、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块81,第六弹簧82一端连接于第一固定块8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弧形块83,第一弧形块83底端连接于第三轴承84外圈。在第一卡接杆卡接于第一卡槽、第二卡接杆卡接于第二卡槽时第六弹簧82处于压缩状态,第一龙骨13的位置固定住,第一连接杆17的位置固定住,则第一固定块81的位置固定住,则第六弹簧82一端固定住,则第六弹簧82另一端挤压第一弧形块83,使得第一弧形块83挤压第三轴承84,进而挤压第四驱动杆85,避免第一卡接杆从第一卡槽内脱离、第二卡接杆从第二卡槽内脱离,提高第一卡接杆、第一卡槽连接的稳固性、第二卡接杆、第二卡槽连接的稳固性。
48.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上端”、“下端”、“底端”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