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不粘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2:53: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不粘电热锅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粘电热锅。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一般采用底部发热盘或ih线盘直接对内锅进行加热,底盘加热或ih加热做米饭时,由于加热内锅的热惯性,在米饭煮熟的过程中由于米饭的糊化,米饭会变得很粘,为了避免米饭粘在内锅上,一般在内锅的内壁上需要做不粘涂层,这样一来,便会造成制造成本的上升。为此现有技术中研发了一种水浴加热的电热锅,水浴加热能够使得内锅内的米饭受热更为均匀,温度处于100℃左右,所以内锅中的食材不容易粘锅,可以解决不粘的问题,然而由于水浴对锅体的加热温度在100℃左右,因此做饭效率很低,做饭时间比较长。
3.为此,需要研发一种既能提升做饭效率又不粘锅的电热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粘电热锅,通过设置储水槽可以实现水浴加热,采用直接加热和水浴加热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有效提升做饭效率,又能避免发生粘锅现象,使得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包括内锅底壁,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支撑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上,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外锅的底壁还设有围绕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的储水槽,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储水槽内的水,以通过水或蒸汽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内锅底壁的水平投影内。
7.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和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的环形凸台,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所述安装孔处,所述环形凸台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储水槽。
8.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盘体和固定在所述盘体底部的加热件,所述盘体支撑在所述环形凸台上并与所述环形凸台之间夹装有密封圈,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环形凸台内侧。
9.进一步的,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向上凹陷形成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储水槽,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固定在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于所述储水槽的底壁外侧并靠近所述外锅的中心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焊接固定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储水槽的深度为20mm~30mm。
13.进一步的,所述不粘电热锅还包括外壳,所述外锅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
外壳内设有两个第一耦合件,所述外锅还固定有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分别电连接的两个第二耦合件,所述外锅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第二耦合件耦合。
14.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件与所述第二耦合件竖向对接耦合。
1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耦合件和第二耦合件均位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内侧。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储水槽内加入水,将内锅放置在外锅中并支撑在第一加热装置上,此时储水槽位于内锅下方,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储水槽内的水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锅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内锅在热惯性的作用下仍然处于较高的温度,将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投影位于内锅底壁的水平投影内,可通过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使位于内锅底壁下方的水快速受热形成蒸气到内锅底壁上,蒸汽的温度在100℃左右,而内锅的温度远高于100℃,所以蒸汽在上升到内锅底壁时,反而可以对内锅底壁进行有效降温,并将内锅控温在不超过120℃,由此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储水槽,并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储水槽内的水可实现对内锅的水浴加热和蒸汽加热,另外,通过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还能避免米饭粘锅。
18.外锅的底壁设有安装孔和围绕安装孔设置的环形凸台,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孔处,环形凸台与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储水槽。如此设计,利于外锅的加工成型,通过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孔处,可避免外锅中的水经安装孔流入到外锅与外壳之间以影响内部电器元件的使用。
19.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盘体和固定在盘体底部的加热件,盘体支撑在环形凸台上并与环形凸台之间夹装有密封圈,加热件位于环形凸台内侧。通过盘体与环形凸台夹紧密封圈对其进行固定,既可以提升密封性能,又能有效防止密封圈发生脱落。
20.外锅的底壁设有向上凹陷形成的安装槽,安装槽的侧壁与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储水槽,第一加热装置固定在安装槽的底壁上。如此设计,能够省去密封件,从而减少漏水的风险。
21.第二加热装置设于储水槽的底壁外侧并靠近外锅的中心设置。由于内锅底壁与第一加热装置直接接触的中心部位温度过高,因此将第二加热装置靠近外锅的中心设置,可加速储水槽内靠近第一加热装置的水吸热生成水蒸汽,水蒸汽在汽化时可以带走部分热量,以此降低内锅底壁中心部位的温度,防止内锅底壁温度过高而发生粘锅现象。
22.第二加热装置焊接固定在外锅的底壁上。如此设计,既能增强第二加热装置的安装可靠性,又能避免在外锅的底壁上开孔而设置匹配的密封件,由此减少了零部件。
23.储水槽的深度为20mm~30mm。如此设计,保证了水浴加热时水量的充足,此时可将内锅的侧壁与外锅侧壁之间的间隙设置的很小,以此增大内锅的容积;同时也减少了电热锅的整机高度。
24.不粘电热锅还包括外壳,外锅可取放地置于外壳内,外壳内设有两个第一耦合件,
外锅还固定有与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分别电连接的两个第二耦合件,外锅放置在外壳内,第一耦合件与第二耦合件耦合。采用耦合的方式取电,能够使外锅可取放地置于外壳内,当外锅放置在外壳内时,第一耦合件与第二耦合件耦合通电,以使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分别通电进行加热,而当外锅从外壳内取出时,第一耦合件与第二耦合件分离,此时用户可单独对外锅进行清洗,并能采用水清洗的方式清洗外锅,以将外锅清洗的更加干净且省时省力,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外锅可拆的方式也方便了后期外锅与外壳底壁之间零部件的维修和更换。
25.第一耦合件与第二耦合件竖向对接耦合。如此设计,在外锅放置在外壳内的同时,即可完成第一耦合件与第二耦合件的耦合,无需其他额外操作,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6.第一耦合件和第二耦合件均位于第二加热装置的内侧。如此设计,可缩短第一加热装置与耦合件的距离,进而减少导线的用量,同时也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27.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分解图;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分解剖视图;
3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架、外锅和内锅的剖视图;
3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锅、保护盖的爆炸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热锅的装配剖视图;
3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00、外壳;110、第一耦合件;101、底座;102、中环;103、收水圈;120、固定架;121、底板;1211、定位槽;122、侧板;1221、限位筋;200、外锅;210、安装孔;220、环形凸台;230、第二耦合件;240、安装槽;300、内锅;310、内锅底壁;400、第一加热装置;410、盘体;420、加热件;430、密封圈;500、第二加热装置;600、储水槽;700、保护盖;710、定位凸台;800、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3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粘电热锅,包括外锅和内锅,所述内锅放置在所述外锅内,所述内锅包括内锅底壁,所述外锅的底壁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支撑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上,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内锅,所述外锅的底壁还设有围绕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外侧的储水槽,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储水槽内的水,以通过水或蒸汽将热量传递给所述内锅的食材,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内锅底壁的水平投影内。
39.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储水槽内加入水,将内锅放置在外锅中并支撑在第一加热装置上,此时储水槽位于内锅下方,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
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储水槽内的水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锅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内锅在热惯性的作用下仍然处于较高的温度,将第二加热装置的水平投影位于内锅底壁的水平投影内,可通过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使位于内锅底壁下方的水快速受热形成蒸气到内锅底壁上,蒸汽的温度在100℃左右,而内锅的温度远高于100℃,所以蒸汽在上升到内锅底壁时,反而可以对内锅底壁进行有效降温,并将内锅控温在不超过120℃,由此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储水槽,并通过第二加热装置加热储水槽内的水可实现对内锅的水浴加热和蒸汽加热,另外,通过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还能避免米饭粘锅。
40.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1.实施例一
42.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热锅,包括外壳100、外锅200和内锅300,外锅200位于外壳100内,内锅300放置在外锅200内,内锅300包括内锅底壁310,外锅200的底壁设有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内锅底壁310支撑在第一加热装置400上,第一加热装置400与内锅300接触并直接加热内锅300,外锅200的底壁还设有围绕第一加热装置400外侧的储水槽600,第二加热装置500加热储水槽600内的水,以通过水或蒸汽将热量传递给内锅300的食材,第二加热装置500的水平投影位于内锅底壁310的水平投影内。
43.电热锅使用时,先在储水槽600内加入水,将内锅300放置在外锅200中并支撑在第一加热装置400上,此时储水槽600位于内锅300下方,在煮饭前期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单独大功率加热,以使第一加热装置400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加热内锅300,或者控制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同时大功率加热,促进储水槽600内的水温度快速上升的同时,内锅300的温度也能快速升温,加快内锅300中的米饭受热吸水,进而提高做饭效率;待内锅300中收水完成后进入煮饭后期,此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500大功率加热、第一加热装置400小功率加热或间歇加热或停止加热,内锅300在热惯性的作用下仍然处于较高的温度,将第二加热装置500的水平投影位于内锅底壁310的水平投影内,可通过第二加热装置500的加热使位于内锅底壁310下方的水快速受热形成蒸气到内锅底壁上,蒸汽的温度在100℃左右,而内锅300的温度远高于100℃,所以蒸汽在上升到内锅底壁时,反而可以对内锅300底壁进行有效降温,并将内锅300控温在不超过120℃,由此可避免米饭糊化粘锅,进而使内锅300无需设置不粘涂层。综上可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储水槽600,并通过第二加热装置500加热储水槽600内的水可实现对内锅300的水浴加热和蒸汽加热,另外,通过控制两个加热装置在煮饭前后期的加热状态,既可以提高煮饭效率,还能避免米饭粘锅,由此内锅无需设置不粘涂层。
44.本实施例中储水槽600的深度h为20mm~30mm。当h小于20mm时,储水槽600内的储水量不足,易导致烹饪时发生干烧现象,进而发生粘锅现象;当储水槽600的深度h大于30mm时,会增大电热锅的整机高度;为此本实施例中储水槽600的深度h优选为25mm,如此设计,
保证了水浴加热时水量的充足,此时可将内锅300的侧壁与外锅侧壁之间的间隙设置的很小,以此增大内锅300的容积;同时也减少了电热锅的整机高度。当然,可选的,储水槽600的深度h还可为但不限于20mm、22mm、24mm、26mm、28mm、30mm等。
45.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壁设有安装孔210和围绕安装孔210设置的环形凸台220,环形凸台220由外锅的底壁局部向上拱起形成,第一加热装置400密封固定在安装孔210处,环形凸台220与外锅200的侧壁之间形成上述储水槽600。如此设计,可利于外锅200的加工成型,通过第一加热装置400密封固定在安装孔210处,可避免外锅200中的水经安装孔210流入到外锅200与外壳100之间以影响内部电器元件的使用。
46.其中,第一加热装置400包括盘体410和固定在盘体410底面的加热件420,加热件420为加热管或者电磁感应线圈,盘体410支撑在环形凸台220上,内锅底壁310支撑在盘体410上并与盘体410直接接触,盘体410的外周侧还套装有密封圈430,盘体410与外锅200的底壁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以将密封圈430夹装在盘体410与环形凸台220之间进行密封,而加热件420位于环形凸台220内侧,通过盘体410与环形凸台220夹紧密封圈430对其进行固定,既可以提升密封性能,又能有效防止密封圈430发生脱落。
47.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盘体的底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定位环,定位环位于加热件的外侧,密封圈套装在定位环上,密封圈的外周侧与环形凸台内侧面密封接触,如此设计,也能实现第一加热装置密封固定在安装孔处。
48.另外,为了能够提升对内锅300的水浴加热效果,以使内锅300底部受热均匀,进而提升烹饪口感,本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500的水平投影位于内锅底壁310的水平投影内。优选的,第二加热装置500为环形加热管或环形发热片,第二加热装置500设于储水槽600的底壁外侧并靠近外锅200的中心设置,这是由于内锅底壁310与第一加热装置400直接接触的中心部位温度过高,因此将第二加热装置500靠近外锅200的中心设置,可加速储水槽600内靠近第一加热装置400的水吸热生成水蒸汽,水蒸汽在汽化时可以带走部分热量,以此降低内锅底壁310中心部位的温度,防止内锅底壁310温度过高而发生粘锅现象。
49.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热装置500焊接固定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如此设计,既能增强第二加热装置500的安装可靠性,又能避免在外锅200的底壁上开孔而设置匹配的密封件,由此减少了零部件。
50.为了方便用户单独清洗外锅200,本实施例中的外锅200可取放地置于外壳100内,外壳100内设有两个第一耦合件110,外锅200还固定有与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分别电连接的两个第二耦合件230,其中第一耦合件110和第二耦合件230均位于第二加热装置500的内侧,以缩短第一加热装置400与耦合件的距离,进而减少导线的用量,同时也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当外锅200放置在外壳100内时,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耦合,采用耦合的方式取电,能够使外锅200可取放地置于外壳100内,当外锅200放置在外壳100内时,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耦合通电,以使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分别通电进行加热,而当外锅200从外壳100内取出时,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分离,此时用户可单独对外锅200进行清洗,并能采用水清洗的方式清洗外锅,以将外锅清洗的更加干净且省时省力,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外锅200可拆的方式也方便了后期外锅200与外壳底壁之间零部件的维修和更换。
5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竖向对接耦合。如此设计,在外锅
200放置在外壳100内的同时,即可完成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的耦合,无需其他额外操作,由此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2.为了固定第一耦合件110,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00内设有固定架120,固定架120包括底板121,第一耦合件110固定在底板121上,如此设计,既能够通过固定架120为第一耦合件110的安装提供载体,以便于第一耦合件110的安装固定,又能将零部件隐藏在底板121与外壳底壁之间,以避免外锅200取出后外露,由此提升了产品的外观。
53.为了方便第一耦合件110组装,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21上设有供第一耦合件110贯穿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具有向内延伸形成的卡接凸筋,第一耦合件110的外周侧设有卡槽,卡接凸筋卡入卡槽内,以实现第一耦合件110的卡装固定,卡装的方式方便后期拆装,易于更换维修。
54.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耦合件还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壁上。
55.为了对固定架120进行固定,固定架120还包括由底板121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122,以使固定架120呈筒状并能容纳外锅200,本实施例中的外壳100包括底座101、中环102和收水圈103,底座101与收水圈103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以将中环102和固定架120夹装在收水圈103与底座101之间,此时底板121支撑在底座101的底壁上,而侧板122的顶部与收水圈103的底面相抵,此种固定方式无需通过螺钉等紧固件来单独固定固定架,由此减少了零件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组装也更为简单方便。
56.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架还可呈板状,固定架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上。
57.为了避免外锅200放置时发生径向晃动导致第一耦合件110与第二耦合件230对位困难,本实施例中侧板122的内侧面周向均匀间隔设有多个竖向延伸的限位筋1221,限位筋1221与外锅200的外侧面过盈配合相抵,以对外锅200进行径向限位,由此可在外锅200放置过程中通过限位筋1221对外锅200进行径向限位,可以避免外锅200发生径向晃动,以此保证第二耦合件230与第一耦合件110能够对位并顺畅耦合。
58.其次,为了避免第一加热装置400和第二加热装置500外露而受到磕碰损坏,本实施例中外锅200的底部扣置有保护盖700,保护盖700与外锅200焊接固定或者螺钉连接固定,保护盖700与外锅200限定形成空腔800,第一加热装置400、第二加热装置500以及第二耦合件230均设于空腔800内,第二耦合件230嵌装到保护盖700的底壁上并贯穿保护盖700设置,以与第一耦合件110耦合。如此一来,可将第一加热装置400、第二加热装置500隐藏在空腔800内,避免第一加热装置400、第二加热装置500外露而在高温时烫伤用户或受到磕碰,而第二耦合件230位于空腔800内也能便于外锅200平稳地放置在台面板上。
59.为了避让第一加热装置400,两个第二耦合件230会偏离外锅的中心部位设置,此时为了避免外锅200放置时发生周向晃动导致第二耦合件230无法与第一耦合件110顺畅对位,本实施例中的保护盖700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台710,定位凸台710由保护盖700的底壁局部下沉形成或者向下凸出形成,而底板121上设有定位槽1211,定位凸台710和定位槽1211均偏离外锅200的中心设置,定位凸台710插装到定位槽1211内,如此设计,通过定位凸台710与定位槽1211的配合可对外锅200进行周向定位,以使第二耦合件230能够与第一耦合件110快速对位耦合,避免外锅200放置在外壳100内时因周向晃动而需要多次对位的情
况发生。
60.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底板的局部向上拱起形成定位凸台,而保护盖的底壁局部向上拱起形成定位槽,定位凸台和定位槽偏离外锅的中心设置,定位凸台插装到定位槽内,如此设计,也可通过定位凸台与定位槽的配合实现对外锅的周向定位。
61.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外锅的侧壁上设有竖向延伸的条形槽,限位筋插装到限位槽并与限位槽滑动配合,如此设计,也能实现对外锅的周向定位。
62.实施例二
63.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外锅200的底壁设有向上凹陷形成的安装槽240,安装槽240的侧壁与外锅的侧壁之间形成上述储水槽600,第一加热装置400固定在安装槽240的底壁上,第二加热装置500设于储水槽600的底壁外侧。如此设计,能够省去密封件,从而减少漏水的风险。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