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先导阀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55: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先导阀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先导阀。


背景技术:

2.目前,四通阀的制冷、制热的工况切换是通过电磁线圈通电、断电实现控制的。
3.具体过程为:通电时,先导阀内的吸引子磁化,对芯铁的吸力克服弹簧力,芯铁向吸引子一端移动;断电时,吸引子对芯铁的吸力消失,在弹簧的作用下芯铁向先导阀座一端移动。这样,便能够实现先导阀内制冷剂通道的切换。
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四通阀存在如下问题:
5.通电时,要保持通道的连通,需要对芯铁提供持续吸力以保证不被弹簧推回。此时,线圈需要持续通电以对吸引子进行磁化,这将消耗大量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先导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先导阀消耗的电能过大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用于调节先导阀中的滑块组件的位置,连接结构包括:移动部件,移动部件与滑块组件连接,移动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吸引部件,移动部件相对于吸引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吸引部件包括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沿移动部件远离吸引部件的方向布置;当移动部件相对于吸引部件移动时,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移动,以在第一连接部运动至第二固定位置时,对第二连接部进行定位。
8.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为连接槽,第二连接部的至少部分位于连接槽内,以在第一连接部移动到第二固定位置上时,第一连接部将第二连接部卡设在第二固定位置。
9.进一步地,吸引部件包括连接件,连接件为弹性件,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件的回弹力拉紧在第二固定位置上。
10.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滑入段和第一滑出段,第一滑入段与第一滑出段相连接;第一滑入段和第一滑出段均向着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方向延伸。
11.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二滑入段和第二滑出段,第二滑入段与第二滑出段相连接;第二滑入段和第二滑出段均向着第一连接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方向延伸。
12.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过渡段,第一过渡段的一端与第一滑入段连接,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入段连接;当吸引部件靠近移动部件时,第二连接部依次经过第一滑入段、第一过渡段以及第二滑入段而后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二过渡段,第二过渡段的一端与第二滑出段连接,第二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出段连接;当吸引部件远离移动部件时,第二连接部从第二固定位置依次经过第二滑出段、第二过渡段以及第一滑出段而后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止挡部,当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固定位置时,第一止挡部位于第一连接部靠近第一滑出段的一侧,当第一连接部向第二固定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一止挡部引导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滑入段内移动;第二止挡部,当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二止挡部位于第一连接部靠近第二滑入段的一侧,当第一连接部向第一固定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二止挡部引导第一连接部在第二滑出段内移动。
14.进一步地,第二过渡段的槽体深度大于第二滑出段的槽体深度;和/或,第一滑出段的槽体深度大于第二过渡段的槽体深度。
15.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环绕地设置在吸引部件上;弹性杆,弹性杆与固定部连接,弹性杆向着固定部靠近移动部件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设置在弹性杆远离固定部的一端。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先导阀,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为上述的连接结构。
1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连接结构用于调节先导阀中的滑块组件的位置,连接结构包括:移动部件,移动部件与滑块组件连接,移动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吸引部件,移动部件相对于吸引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吸引部件包括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沿移动部件远离吸引部件的方向布置;当移动部件相对于吸引部件移动时,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移动,以在第一连接部运动至第二固定位置时,对第二连接部进行定位。采用上述设置,在初始状态时,移动部件的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固定位置,当移动部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着吸引部件移动时,第一连接部移动到第二固定位置,此时,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发生相对移动,并且,当第一连接部到达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一连接部将第二连接部进行定位。由于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吸引部件上,这样,移动部件与吸引部件的相对位置不用借助外部能量也能够固定,而不会因外部力量的持续作用而继续发生变化。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先导阀消耗的电能过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连接结构的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图2中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22.图4示出了图3中的连接结构a-a方向的剖视图;
23.图5示出了图2中的连接结构i方向的局部放大图;
24.图6示出了连接结构的移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图6中的连接结构的移动部件的主视图;以及
26.图8示出了图7中的连接结构的移动部件的b-b方向的剖视图;
27.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吸引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9.10、滑块组件;
30.1、移动部件;11、第一连接部;113、第一滑入段;1141、第一止挡部;114、第一滑出段;1151、第二止挡部;115、第二滑入段;116、第二滑出段;117、第一过渡段;118、第二过渡段;
31.2、吸引部件;21、第二连接部;22、连接件;221、固定部;222、弹性杆。
具体实施方式
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3.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用于调节先导阀中的滑块组件10的位置,连接结构包括:移动部件1,移动部件1与滑块组件10连接,移动部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吸引部件2,移动部件1相对于吸引部件2可移动地设置,吸引部件2包括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其中,第一连接部11具有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沿移动部件1远离吸引部件2的方向布置;当移动部件1相对于吸引部件2 移动时,第一连接部1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移动,以在第一连接部11运动至第二固定位置时,对第二连接部21进行定位。采用上述设置,在初始状态时,移动部件1的第一连接部11 位于第一固定位置,当移动部件1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着吸引部件2移动时,第一连接部11移动到第二固定位置,此时,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发生相对移动,并且,当第一连接部11到达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一连接部11将第二连接部21进行定位。由于第二连接部21设置在吸引部件2上,这样,移动部件1与吸引部件2的相对位置不用借助外部能量也能够固定,而不会因外部力量的持续作用而继续发生变化。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先导阀消耗的电能过大的问题。
34.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参见图1至图8,第一连接部11为连接槽,第二连接部21的至少部分位于连接槽内,以在第一连接部11移动到第二固定位置上时,第一连接部11将第二连接部21卡设在第二固定位置。这样,第二连接部21能够在第一连接部11内滑动,当第一连接部11在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之间移动时,第二连接部21也可以沿着连接槽移动,从而方便第二连接部21在第一连接部11上的位置切换。
35.参见图1至图8,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吸引部件2包括连接件22,连接件22为弹性件,第二连接部21通过连接件22的回弹力拉紧在第二固定位置上。这样,利用弹性件具有回弹力的特性,使得第二连接部21能够保持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连接关系,从而节省了能量。
36.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参见图1至图8,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滑入段113和第一滑出段114,第一滑入段113与第一滑出段114相连接;第一滑入段113和第一滑出段114均向着第一连接部11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二滑入段115和第二滑出段116,第二滑入段115与第二滑出段116相连接;第二滑入段115和第二滑出段116 均向着第一连接部11远离第二连接部21的方向延伸。
37.这样,当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一固定位置时,第二连接部21在外力的作用下被牢固地固定第一滑入段113和第一滑出段114之间。当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二连接部21被牢固地固定在第二滑入段115和第二滑出段116之间。从而保证了结构的稳定
性。具体地,移动部件1和吸引部件2之间设置有弹簧,移动部件1在向着吸引部件2移动时,移动部件1克服了弹簧的弹力,而当移动部件1到达第二固定位置时,弹簧产生的弹力时第二连接部21挂设在连接槽内。从而固定了移动部件1和吸引部件2的相对位置。
38.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参见图1至图8,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过渡段117,第一过渡段117的一端与第一滑入段113连接,第一过渡段117的另一端与第二滑入段115连接;当吸引部件2靠近移动部件1时,第二连接部21依次经过第一滑入段113、第一过渡段117 以及第二滑入段115而后与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第二过渡段118,第二过渡段118的一端与第二滑出段116连接,第二过渡段118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出段114连接;当吸引部件2 远离移动部件1时,第二连接部21从第二固定位置依次经过第二滑出段116、第二过渡段118 以及第一滑出段114而后与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
39.参见图1至图8,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止挡部1141,当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一固定位置时,第一止挡部1141位于第一连接部11靠近第一滑出段114 的一侧,当第一连接部11向第二固定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一止挡部1141引导第一连接部11 在第一滑入段113内移动;第二止挡部1151,当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二止挡部1151位于第一连接部11靠近第二滑入段115的一侧,当第一连接部11向第一固定位置移动时,通过第二止挡部1151引导第一连接部11在第二滑出段116内移动。
40.这样,保证了第二连接部21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运动。
41.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参见图1至图8,第二过渡段118的槽体深度大于第二滑出段 116的槽体深度;和/或,第一滑出段114的槽体深度大于第二过渡段118的槽体深度。由于连接件22具有回弹力,会是第二连接部21向着初始状态所在的位置移动,采用上述设置,使第二连接部21不会因为自己的回弹力,而向着相反的方向移动。
42.优选地,第二过渡段118与第一滑出段114之间设置有过度面,从而使第二连接部21的移动更加地平稳。
43.参见图1至图8,在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中,连接件22包括:固定部221,固定部221 环绕地设置在吸引部件2上;弹性杆222,弹性杆222与固定部221连接,弹性杆222向着固定部221靠近移动部件1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1设置在弹性杆222远离固定部221的一端。这样,利用弹性杆222的弹性,可以使第二连接部21自主的在第二滑入段115和第一滑出段114内移动,节约了部分能量。
44.本实施例的先导阀,包括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为上述的连接结构。
45.本实施例的先导阀的工作原理如下:
46.先导阀中的移动移动部件1位于初始位置,此时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一固定位置,第二连接部21固定在第一滑入段113和第一滑出段114之间。
47.当滑块组件10需要换向到靠吸引子(吸引部件2)一侧时,线圈通电芯铁被吸引产生轴向运动,通电几秒后断电。第二连接部21在连接槽内的移动轨迹如下:第二连接部21依次经过第一滑入段113、第一过渡段117以及第二滑入段115而后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
48.当需要切换回原始位置时,再次通电断电即可,第二连接部21在连接槽内的移动轨迹如下:第二连接部21从第二固定位置依次经过第二滑出段116、第二过渡段118以及第一滑出段114而后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此时第二连接部21回到初始位置。
4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0.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用于调节先导阀中的滑块组件10的位置,连接结构包括:移动部件1,移动部件1与滑块组件10连接,移动部件1包括第一连接部11;吸引部件2,移动部件1相对于吸引部件2可移动地设置,吸引部件2包括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21;其中,第一连接部11具有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第一固定位置和第二固定位置沿移动部件1远离吸引部件2的方向布置;当移动部件1相对于吸引部件2移动时,第一连接部1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移动,以在第一连接部11运动至第二固定位置时,对第二连接部21进行定位。采用上述设置,在初始状态时,移动部件1的第一连接部11位于第一固定位置,当移动部件1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着吸引部件2移动时,第一连接部11移动到第二固定位置,此时,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发生相对移动,并且,当第一连接部11到达第二固定位置时,第一连接部11将第二连接部21进行定位。由于第二连接部21设置在吸引部件2上,这样,移动部件1与吸引部件2的相对位置不用借助外部能量也能够固定,而不会因外部力量的持续作用而继续发生变化。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先导阀消耗的电能过大的问题。
5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