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断路器和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30:4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和一体式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断路器内各极引弧板放置在动触头下方,即引弧板的顶部也位于动触头的下方,导致引弧板在断路器壳体内占用的空间大,断路器壳体内无足够的空间容纳互感器,这也是一体式漏电断路器长度方向需要扩充的原因。同时,由于现有的引弧板放置的位置离静触头较远,电弧跳跃比较困难,当电弧刚跳跃到引弧板上的时候,此时电弧通路较短,未形成u型通路(电弧经过的通路形状呈u型,u形通路较直线型、l形通路产生的磁场更大),也即未产生足够的磁场,因此产生的用以牵引电弧朝向引弧板末端前进的洛仑磁力较小,电弧移动相对缓慢。
3.目前漏电断路器的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体式漏电断路器,另一类是一体式漏电断路器。分体式漏电断路器是在断路器外侧增加一个漏电保护器模块,分体式漏电断路器主要的缺点在于漏电模块尺寸很大,安装到配电箱内占据大量的空间,零件多、成本高、装配工序多;一体式漏电断路器是将断路器与漏电保护器集成做在一起,市面上一般都是1p n的一体式漏电断路器,长度方向的长度和断路器能保持一致,但是如市面上3p n的一体式漏电断路器,因为需要放置互感器,长度方向的长度要加长以增加空间,用来放置互感器,市面上3p n 的一体式漏电断路器最短的都需要95mm,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和一体式漏电断路器,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所述的断路器跳弧难、导弧慢的缺点及一体式漏电断路器体积大,导弧慢的缺点。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断路器,它包括壳体,壳体内装设有静触头、动触头和引弧板;其特征在于:各极引弧板对应位于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向上的投影重叠,其中x向为相互正交的x向、y向和z向中的一个方向,各极沿x向并排设置。
7.一实施例之中:各极引弧板呈具有尖角的角板状,该尖角所在位置为相应极引弧板的顶部,该顶部位于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向上投影重叠。
8.一实施例之中:各极引弧板的顶部所在高度与相应极动触头触点的高度相当。
9.一实施例之中:各引弧板顶部至相应极静触板触点的距离与分闸时相应极动触头触点至相应极静触板触点的距离相当。
10.一体式漏电断路器,包括上述的断路器和设在断路器壳体内的一零序互感器,该壳体的x向上依次并排设有n极出线端及至少一l极出线端,设与该n极出线端最近的l极出线端为l1极出线端,该零序互感器设在该n极出线端、l1极出线端、n极引弧板与壳体界定的区域内,具有分别对应连接在断路器各l极和n 极上并形成电回路的至少一l线和一n线,各l线和n线从零序互感器同侧穿过该零序互感器后对应连接至各l极出线端和n极出线端。
11.一实施例之中:l1极动触头和l1极出线端之间还设有双金属片,该零序互感器设在该n极出线端、l1极出线端、n极引弧板、l1极双金属片与壳体界定的区域内。
12.一实施例之中:该零序互感器位于n极引弧板的z向下方,该零序互感器位于n极出线端和l1极出线端的y向的一侧,该零序互感器位于l1极双金属片x 向的一侧。
13.一实施例之中:该互感器位于l1极出线端与n极出线端之间的一侧。
14.一实施例之中:还包括与零序互感器电连接的用于对零序互感器输出的漏电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模块,该信号处理模块设在零序互感器y向的一侧,该零序互感器设在信号处理模块和n极出线端、l1极出线端之间。
15.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6.1、各极引弧板对应位于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 向上的投影重叠。即引弧板的顶部提高到动触头底端以上,缩小了引弧板与静触头之间的距离,能使电弧更容易跳跃到引弧板上,且提高后的引弧板能够在电弧刚跳跃到引弧板上时,即形成u形的电弧通路,产生较大的磁场和洛伦兹力,引导电弧在引弧板上快速移动,导弧快。
17.2、各极引弧板对应位于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 向上的投影重叠。即引弧板在z向上的高度提高,腾出下方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安装零序互感器,该零序互感器可设在该n极出线端、l1极出线端、n极引弧板与壳体界定的区域内,使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器部分无需增加长度方向的空间,其尺寸仍然与断路器部分保持一致,大大缩小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体积和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9.图1为一体式漏电断路器n极位置的内部结构图。
20.图2为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断路器,它包括壳体,壳体内各极(各l极,或各l极与n极)装设有电磁机构、静触头、动触头、引弧板和灭弧室,引弧板用于将动触头和静触头分闸时形成的电弧引至灭弧室进行灭弧。壳体的y向两端分别为进线侧和出线侧,壳体的进线侧沿x向依次并排设有各极进线端,壳体的出线侧沿x向上依次并排设有各极出线端。
22.各极引弧板对应位于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向上的投影重叠,其中x向为相互正交的x向、y向和z向中的一个方向,各极沿x 向并排设置。即,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案将各极引弧板的位置在z向上进行提高,提高至各相应极动触头底端之上。
23.通常,该引弧板呈具有尖角的角板状,该尖角所在位置为相应极引弧板的顶部,该顶部对应位相应极动触头的一侧且与相应极动触头在x向上投影对应重叠。该各极引弧板的顶部所在高度可设为与相应极动触头触点的高度对应相当。各极引弧板顶部分别至相应极静触板触点的距离与分闸时各极动触头触点分别至相应极静触板触点的距离对应相当。即断路器各极上的引弧板顶部均可提高至相应极的动触头底端之上,高度与相应极的动触
头触点高度相当,与相应极的静触头触点之间的距离和各极动触头触点到相应静触头触点的距离相当。
24.将引弧板的顶部提高到动触头底端以上,缩小了引弧板与静触头之间的距离,能使电弧更容易跳跃到引弧板上,且提高后的引弧板能够在电弧刚跳跃到引弧板上时,很容易形成u形的电弧通路(该u型电弧通路的u形两臂分别为静触头和引弧板上弧段,u形两臂之间的连接臂为静触头和引弧板之间的弧段),u形电弧通路能够产生较大的磁场和洛伦兹力,引导电弧在引弧板上快速移动,导弧快。
25.一体式漏电断路器,请查阅图1和图2,它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对应各极装设有n极电磁机构1、n极静触头2、n极动触头3、n极引弧板4,壳体100 内各l极分别都装设有相应的l极电磁机构、l极静触头、l极动触头、l极引弧板8和l极灭弧室。壳体的进线侧沿x向依次并排设有n极进线端111和至少一 l极进线端,壳体100的出线侧沿x向上依次并排设有n极出线端121及至少一l 极出线端122,断路器具有形成电回路的至少一l线(火线)和一n线(中性线或零线),n线依次经过n极进线端101、n极电磁机构1、n极静触头2、n极动触头3和n极出线端102,各l线对应经过各l极进线端、l极电磁机构、l极静触头、l极动触头和l极出线端122。
26.设与该n极出线端102最近的l极出线端122为l1极出线端1221,该壳体 100内设有一零序互感器6,该零序互感器6设在该n极出线端102、l1极出线端 1221、n极引弧板4与壳体100界定的区域内,具有分别对应连接在断路器各l 极和n极上并形成电回路的至少一l线和一n线,各l线和n线从零序互感器同侧穿过该零序互感器6后对应连接至各l极出线端122和n极出线端102。
27.n极引弧板4在z向上的高度提高,腾出下方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安装零序互感器6,使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断路器部分无需如背景技术所述增加长度方向(即y向)的空间,其尺寸仍然与断路器部分保持一致,大大缩小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体积和安装空间。
28.通常,该l极动触头(包括l1极动触头)和l极出线端122(包括l1极出线端1221)之间还设有用于实现过载脱扣的双金属片,l线从l极动触头引出后经双金属片连接l极出线端。该零序互感器更为具体地是设在该n极出线端102、 l1极出线端、n极引弧板4、l1极双金属片9与壳体界定的区域内。因此,该零序互感器6位于n极引弧板4的z向下方,该零序互感器6位于n极出线端102 和l1极出线端的y向的一侧,该零序互感器6位于l1极双金属片9x向的一侧。更为具体地,该互感器位于l1极出线端与n极出线端102之间的一侧。
29.该一体式漏电断路器还包括与零序互感器6电连接的用于对零序互感器输出的漏电信号进行处理的信号处理模块7,该信号处理模块7设在零序互感器6y向的一侧,该零序互感器6设在信号处理模块7和n极出线端102、l1极出线端之间。
30.本案所述的断路器的改进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导弧性能,另一方面大大缩小了一体式漏电断路器的整体尺寸,缩小占用空间,是一体式漏电断路器领域的一项重大的革新,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