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冷萃咖啡杯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7:19: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液体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萃咖啡杯。


背景技术:

2.冷萃咖啡是采用低温浸泡的方式延长萃取时间而制成的咖啡饮品,一般采用冷萃咖啡杯进行制作,将咖啡粉放进冷萃咖啡杯的滤网内,然后加入低温水,放进冰箱进行浸泡即可。
3.市面上的咖啡杯,滤网多为筒状结构,采用卡接等形式安装在咖啡杯的开口位置,制作咖啡时,将咖啡粉倒入滤网内,然后盖上杯盖即可。采用上述方式萃取咖啡时,由于滤网安装在杯体内,每次咖啡制作完成后,都需要人的手指伸进杯体的开口部位,将滤网连同其内部的残渣一同取出,手指难免会与咖啡杯内的咖啡接触,对咖啡的清洁性造成影响;而且杯盖盖在杯体上,与杯体之间并无连接关系,因此咖啡杯只能直立放置于冰箱内,无法合理利用冰箱的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萃咖啡杯,解决因过滤网拆卸造成的饮品清洁性问题。
5.一种冷萃咖啡杯,包括:
6.杯体;
7.杯盖,连接于所述杯体的开口端;
8.过滤网,为筒状结构,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杯盖上,并伸进所述杯体内,所述过滤网与所述杯盖相连的一端为开口设置。
9.可选的,所述杯盖的顶壁设置有环体,所述过滤网的上端与所述环体螺纹连接。
10.可选的,所述杯盖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杯盖的内壁与所述环体之间,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杯体的开口端面抵接。
11.可选的,所述密封圈为柔性材质。
12.可选的,所述环体的下端伸进所述杯体内,且所述环体的外壁与所述杯体内壁的上部贴合。
13.可选的,所述过滤网的下端设置为开口,所述过滤网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底盖。
14.可选的,所述过滤网外表面的下端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导槽,所述导槽包括:与所述过滤网下端面连通的竖直段和与所述竖直段连通的水平段;
15.所述底盖的内壁上均布有多个与所述导槽适配的突起,所述突起设置于所述导槽内。
16.可选的,所述底盖与所述过滤网的下端螺纹连接。
17.可选的,所述杯体的截面为长方形。
18.可选的,所述过滤网的底面与所述杯体底面之间的距离为5-10mm。
19.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20.进行冷萃咖啡制作时,将过滤网从杯盖上拆下,将研磨完成的咖啡粉加入过滤网内,然后再将过滤网的上端连接至杯盖上,手持杯盖将过滤网插进盛有水的杯体内,最后拧紧杯盖。由于杯盖与杯体的开口端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整个咖啡杯可以任意姿态放置于冰箱等冷藏设备内,能够对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21.当咖啡萃取完成后,将杯盖与杯体拆离,取下杯盖的同时,过滤网从杯体内取出,与杯体内的咖啡溶液脱离,无需对过滤网进行单独拆卸,最后将过滤网与杯盖分离,对过滤网进行清洗即可。
22.本技术将过滤网与杯盖相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过滤网安装于杯体上来讲,取下杯盖的过程中即可将过滤网与杯体分离,无需将手部伸进杯体内拆卸过滤网,因此有效保证了咖啡溶液的清洁度。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并不超出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给出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图1的剖视图;
26.图3是图1的三维爆炸图;
27.图4是体现过滤网与底盖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28.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9.图中,1、杯体;2、杯盖;21、环体;22、密封圈;3、过滤网;31、底盖;311、突起;32、导槽;321、竖直段;322、水平段。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采用冷萃咖啡杯对咖啡浸泡完成后,饮用时需要将咖啡杯内的残渣取出,因此需要将滤网从杯体内取下。市面上现有的咖啡杯一般在杯体的颈部设置有用于放置滤网的边沿,滤网采用卡接或直接搭接在杯体边沿的形式,为了方便取下滤网,一些咖啡杯中,会在滤网上设置金属丝等结构,向咖啡杯内安装滤网时,通过手持金属丝将滤网按压进咖啡杯内,需要取下滤网时,向上提拉金属丝,将滤网从咖啡杯的边沿取下。
32.但是通过上述方式取下滤网时,受到杯体内液面高度的影响,手指部位难免会触碰到咖啡杯内的液体,影响饮品的清洁度,存在较大的弊端。
33.参照图1、图2和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冷萃咖啡杯,包括杯体1、杯盖2以及过滤网3。
34.杯盖2与杯体1的开口端通过螺纹连接,将杯体1的开口封闭。
35.过滤网3可拆卸连接于杯盖2内,过滤网3设置为筒状结构,其上端与杯盖2的顶壁相连,且为开口设置,下端可设置为闭口。过滤网3形成的筒状结构的直径小于杯体1颈部的直径,可伸进杯体1内。
36.进行冷萃咖啡制作时,将过滤网3从杯盖2上拆下,将研磨完成的咖啡粉加入过滤网3内,然后再将过滤网3的上端连接至杯盖2上,手持杯盖2将过滤网3插进盛有水的杯体1内,最后拧紧杯盖2。由于杯盖2与杯体1的开口端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整个咖啡杯可以任意姿态放置于冰箱等冷藏设备内,能够对空间进行有效利用。
37.当咖啡萃取完成后,将杯盖2与杯体1拆离,取下杯盖2的同时,过滤网3从杯体1内取出,与杯体1内的咖啡溶液脱离,无需对过滤网3进行单独拆卸,最后将过滤网3与杯盖2分离,对过滤网3进行清洗即可。
38.本技术将过滤网3与杯盖2相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过滤网3安装于杯体1上来讲,取下杯盖2的过程中即可将过滤网3与杯体1分离,无需将手部伸进杯体1内拆卸过滤网3,因此有效保证了咖啡溶液的清洁度。
39.可选的,杯体1的截面设置为长方形,杯体1的外观呈扁平状,放置于冰箱内时更为稳定。
40.可选的,本技术中的过滤网3采用双层滤网结构,提高过滤效果,减少咖啡渣沉淀,进而提高咖啡的质量。
41.参照图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杯盖2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环体21,环体21的轴线与杯盖2的轴线重合,过滤网3的上端与环体21螺纹连接。应当理解的是,此处螺纹连接的方式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环体2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过滤网3与环体21的内壁螺纹连接;二是环体21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过滤网3与环体21的外壁螺纹连接。
4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滤网3与环体21的内壁螺纹连接,环体21的下端伸进杯体1内,且环体21的外壁与杯体1颈部的内壁贴合。杯盖2拧紧在杯体1上之后,环体21与杯体1贴合,能够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
43.参照图2,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杯盖2内还设置有密封圈22,密封圈22位于杯盖2的内壁与环体21之间,且密封圈22分别与杯盖2的内壁、环体21的外壁以及杯盖2的顶壁贴合。将杯盖2向杯体1上安装的过程中,旋动杯盖2,密封圈22与杯体1的开口端面紧紧抵接,此时由于密封圈22与杯体1开口端面之间紧紧贴合,加强了整个咖啡杯的密封效果。
44.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圈22为柔性材质,本技术实施例中采用硅胶材料,当然实际中也可采用软质塑料等材质。
45.参照图4和图5,作为本技术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过滤网3的下端设置为开口,过滤网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底盖31,用于将过滤网3的下端开口封闭。通过底盖31的设置,使得过滤网3的两端均能够呈开口状态,更加方便使用者对过滤网3的内壁进行清洗。
46.参照图5,可选的,过滤网3外表面的下端沿周向均布有多个导槽32,导槽3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等。导槽32呈l形,每个导槽32均包括竖直段321和水平段322,其中,竖直段321的方向平行于过滤网3的轴线,且竖直段321的一端与过滤网3的下端面连通;水平段
322的方向垂直于竖直段321,且与竖直段321远离过滤网3下端面的端部连通。
47.底盖31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布有多个突起311,突起311与导槽32一一对应。安装底盖31时,将突起311与导槽32对应,首先沿过滤网3的轴向推动底盖31,使突起311沿着竖直段321滑动,当突起311滑动至竖直段321的底部时,转动底盖31,突起311进入水平段322,从而限制底盖31沿过滤网3轴向运动;需要拆卸底盖31时,反向转动底盖31然后拉动底盖31即可将底盖31与过滤网3分离。通过突起311与导槽32的配合,安装拆卸底盖31较为方便。
48.可选的,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将底盖31与过滤网3螺纹连接。
49.作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过滤网3的底面与杯体1底面之间的距离为5-10mm。过滤网3的端部靠近杯体1的底面设置,使得咖啡杯无论在直立或平躺状态下,过滤网3内的咖啡粉都能够与周围液体充分接触,增大了咖啡粉与周围液体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加快咖啡的制作效率。
50.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的咖啡杯并不局限于咖啡的制作,也应用于茶类植物饮品或其它饮料的冲泡。本技术中,将过滤网3从杯盖2上取下后,整个产品可作为普通的水杯使用,产品的功能更多样化。
5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基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做出的改变或变形之处,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