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31 09:41: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


背景技术:

2.心脏瓣膜是心脏血液循环的大门,一旦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脏就会出现动力不足或衰竭,出现胸闷、气喘、全身浮肿、无力、胸痛等症状,是危害老年人生命和生存质量的隐患。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已成为第三大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
3.连接左心室与左心房的瓣膜为二尖瓣,连接右心室与右心房的瓣膜为三尖瓣,保证了血流从心房流入心室。连接心室与心房的瓣膜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流。以二尖瓣反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为例,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chf)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大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占首位的瓣膜病类型是二尖瓣反流。
4.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瓣膜置换或修补是严重原发性二尖瓣反流(包括风湿性、退行性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对于很多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过高,生存获益少,并不适合通过外科手术进行进行瓣膜置换或修补。随着介入及经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代表的介入治疗崛起,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手术修复治疗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那些无法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5.二尖瓣结构复杂,解剖学变异大,是心脏内部相对较大的动态的器官,靠近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及冠状动脉旋支等关键结构,并受周期性的高收缩压的影响。由于二尖瓣环独特的解剖结构,为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经导管缘对缘瓣膜修复术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效仿外科alfieri手术的缘对缘缝合,目标是增加前后二尖瓣的对合。传统的缘对缘的修复装置通用性差,对于过厚、运动过度、或瓣叶过短等情况下的瓣叶,传统的缘对缘的修复装置对瓣叶的捕获能力受限,存在对瓣叶抓取效率低,甚至抓取失败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该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适用性广,对于过厚、运动过度、或瓣叶过短等情况下的瓣叶均具有良好的捕获能力,且对瓣叶抓取效率高,固定效果好。
7.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组织夹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夹体,至少两个所述夹体通过连接件分体式连接,并且至少两个所述夹体间能相对活动。
8.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所述
连接件能使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可活动地穿设在至少两个所述夹体上,并且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夹体均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件可活动地穿设在所有所述夹体的所述通孔内,并且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设有锁紧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沿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锁紧位,所述锁紧部能与任一所述锁紧位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弹性件,至少两个所述夹体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外设置有高分子层。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体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空间,不同的所述夹体的夹持空间的大小相等。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夹体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空间,不同的所述夹体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不等。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上设有防滑结构。
1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组织夹合系统,包括上述的组织夹合装置以及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与所述组织夹合装置可拆卸连接。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织夹合系统具有输送状态以及工作状态,在所述输送状态时,所述输送组件与所述夹体连接,在所述工作状态时,所述输送组件与所述夹体分离,并且所述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一夹体与所述第二夹体相互靠近。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至少两根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一一对应地与所述夹体可拆卸连接。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体开设有贯穿自身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夹体设有第二连接孔,在所述输送状态时,所述第一输送管可拆卸地插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第二输送管可活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输送管内,并且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后可拆卸地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根所述输送管依次套设,至少两个所述夹体沿所述输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并且所述输送管的远端一一对应地与所述夹体可拆卸连接。
22.上述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通过分体式的至少两个夹体分别夹持不同的瓣叶,从而在夹持瓣叶前可随意调整夹体的位置,以适配不同患者二尖瓣的不同厚度、长度以及运动强度等。当夹体夹持住瓣叶后,又可以通过连接件使所有夹体相互靠近至预设间距,从而夹合瓣叶。相比于传统一体式的夹合装置,本技术的组织夹合装置通过分体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对不同患者的适用性,不同夹体分别对不同瓣叶进行夹持,自由度高,便于操作,可应对复杂病例,如原生瓣叶运动过大或原生瓣叶长度过短的病例。夹体间能相对活动,从而在夹体夹持住瓣叶后,夹体间的距离可调整,从而扩大了适用病群的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所示的组织夹合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一;
28.图4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二;
29.图5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三;
30.图6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四;
31.图7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五;
32.图8为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的释放过程示意图六;
33.图9为另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中所示的组织夹合系统省去输送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再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组织夹合装置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0、输送组件;11、第一输送管;12、第二输送管;21、第一夹体;211、第一连接孔;22、第二夹体;221、第二连接孔;30、连接件;31、锁紧部;32、锁紧位;33、高分子层;41、第一瓣叶;42、第二瓣叶。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0.具体地,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组织夹合系统,用于夹持左房室口周缘的二尖瓣。具体地,二尖瓣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瓣叶41以及第二瓣叶42。替代地,本技术的组织夹合装置也可以被布置在心脏的其它原生瓣膜处,如三尖瓣,以便治疗/缓解三尖瓣反流。参阅图1以及图2,具体地,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系统包括组织夹合装置及输送组件10,其中,组织夹合装置用于夹持心脏瓣膜,输送组件10与组织夹合装置可拆卸连接,输送组件10用于将组织夹合装置输送至预设位置,并在释放好组织夹合装置后退出人体。
41.进一步地,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组织夹合装置,具体地,一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夹体,至少两个夹体通过连接件30分体式连接,不同的夹体分别用于夹持不同的瓣叶,并且至少两个夹体间能相对活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组织夹合装置包括
第一夹体21、第二夹体22以及连接件30其中第一夹体21用于夹持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用于夹持第二瓣叶42。第一夹体21以及第二夹体22通过连接件30分体式连接。其中,分体式连接指的是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是分体式设计,并且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可相对活动,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通过连接件30连接以限制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的活动范围。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组织夹合装置的夹体不限于上述的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例如布置在三尖瓣处的组织夹合装置的夹体可以为三个。
42.进一步地,连接件30活动连接至少两个夹体,连接件30能使至少两个夹体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活动连接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连接件30能使第一夹体21以及第二夹体22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具体地,连接件30可提供驱动力实现驱动第一夹体21以及第二夹体22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或者,连接件30也可借助外力间接带动第一夹体21以及第二夹体22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
43.进一步地,组织夹合系统具有输送状态以及工作状态,在输送状态时,输送组件10与夹体连接,在工作状态时,输送组件10与夹体分离,并且连接件30带动相邻的所述夹体相互靠近。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输送状态下输送组件10与第一夹体21和/或第二夹体22连接,以将第一夹体21输送到预设位置。当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被输送到预设位置后,输送组件10开始释放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参见图3到图8,输送组件10先驱使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然后释放第一夹体21,使第一夹体21脱离输送组件10。然后输送组件10再驱使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然后释放第二夹体22,使第二夹体22脱离输送组件10。最后输送组件10收紧连接件30,使得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从而固定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增加了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对合的稳定性,治疗/缓解二尖瓣反流。
44.上述组织夹合装置及组织夹合系统通过分体式的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分别夹持二尖瓣的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再通过连接件30活动连接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从而在夹持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前可随意调整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的位置,以适配不同患者二尖瓣的不同厚度、长度以及运动强度等。当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又可以通过连接件30使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至预设间距,从而固定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相比于传统一体式的夹合装置,本技术的组织夹合装置通过分体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对不同患者的适用性,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分别对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进行夹持,自由度高,便于操作,可应对复杂病例,如原生瓣叶运动过大或原生瓣叶长度过短的病例。在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的距离可调整,从而扩大了适用病群的覆盖范围。
45.进一步地,参见图1,输送组件包括至少两根输送管,输送管一一对应地与夹体可拆卸连接。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组件10包括第一输送管11以及第二输送管12,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可拆卸连接,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一输送管11输送并释放第一夹体21,通过第二输送管12输送并释放第二夹体22,自由度高,操作便捷,提高了手术效率。
46.具体地,在输送状态时,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连接,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连接;在工作状态时,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分离,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
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分离,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连接件30驱使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从而固定第一瓣叶41以及第二瓣叶42。最后第一输送管11与第二输送管12撤出人体。
47.进一步地,至少两根输送管依次套设,至少两个夹体沿输送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并且输送管的远端一一对应地与夹体可拆卸连接。参见图1,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体21开设有贯穿自身的第一连接孔211,第二夹体22设有第二连接孔221,在输送状态时,第一输送管11可拆卸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211内,第二输送管12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一输送管11内,并且第二输送管12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211后可拆卸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221内,通过将第二输送管12穿设在第一输送管11内,第一输送管11连接第一夹体21,第二输送管12穿过第一夹体21后连接第二夹体22,能使得在输送状态时,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沿输送组件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减小了组织夹合装置的径向压握尺寸,进而减小了第一输送管11以及第二输送管12的径向尺寸,便于输送。
48.在将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输送至预设位置后,第二输送管12先操纵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当第二夹体22夹住第二瓣叶42后,第二输送管12释放第二夹体22,并且第二输送管12沿第一输送管11回撤,然后第一输送管11操纵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当第一夹体21夹住第一瓣叶41后,第一输送管11释放第一夹体21。然后通过收紧连接件30,使得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至预定距离。最后将第一输送管11撤出,闭合创口,即可完成手术。
49.较佳地,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螺纹连接。具体地,第一夹体21的第一连接孔211的孔壁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输送管11的远端设有与第一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从而通过第一外螺纹与第一内螺纹配合即可实现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当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后,通过旋转第一输送管11即可使得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分离,以释放第一夹体21。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一输送管11与第一夹体2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的螺纹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卡合配合或夹持配合等,在此不做赘述。
50.类似地,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螺纹连接。具体地,第二夹体22的第二连接孔221的孔壁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二输送管12的远端设有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从而当第二输送管12的远端穿过第一连接孔211后,通过第二外螺纹与第二内螺纹配合即可实现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的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当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通过旋转第二输送管12即可使得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分离,以释放第二夹体22。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第二输送管12与第二夹体22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的螺纹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卡合配合或夹持配合等,在此不做赘述。
51.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30可活动地穿设在至少两个夹体上,并且连接件30一端与连接件30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例如连接件30的一端能沿连接件30的另一端的长度方向滑动并锁紧,从而缩小并固定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参见图1以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为连接绳,连接绳穿设在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上,在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通过第一输送管11或第二输送管12拉紧连接绳,即可固定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可通过先将连接绳的两端打滑结,拉紧后再打方结的方式对连接绳进行拉紧。进一步地,第一输
送管11或第二输送管12还可以设置裁剪机构,从而将收紧后多余的连接绳进行裁剪。
52.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操作,连接件30可以采用能自动锁紧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夹体均开设有通孔,连接件30可活动地穿设在所有夹体的通孔内,并且连接件30的一端设有锁紧部31,连接件30的另一端沿连接件3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至少两个锁紧位32,锁紧部31能与任一锁紧位30连接。具体地,参见图9以及图1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体21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夹体22开设有第二通孔,连接件30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内,并且连接件30的一端设有锁紧部31,连接件30的另一端沿连接件3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锁紧位32,锁紧部31能与任一锁紧位32连接,从而通过锁紧部31与不同的锁紧位32配合即可调整连接件30的松紧程度,进而调整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每个锁紧位32都设有与锁紧部31单向配合的锁钩,锁紧部31穿过连接件30的具有锁紧位32一端后能沿着收紧连接件30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一个锁紧位32后,对应的锁钩能与锁紧部31卡接,以阻止锁紧部31反向移动,从而在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后,通过拉紧连接件30的具有锁紧位32的一端即可实现自动收紧连接件30,无需打结,操作更加便捷,提高了手术效率。
53.进一步地,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具有弹性的连接件30连接至少两个夹体。具体地,参见图11,一实施例的连接件30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夹体21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夹体22连接。在输送状态时,弹性件处于被拉伸状态,从而在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被释放后,弹性件能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自动拉紧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而无需额外操作,进一步简化了手术流程,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弹性件连接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还能使得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形成弹性连接,当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闭合时,弹性件被挤压,当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打开时,弹性件被拉伸,如此弹性件的弹性势能分散了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的应力,减缓了组织夹合装置对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的应力作用,避免了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损伤。较佳地,弹性件为弹性筒。
54.进一步地,参见图12,弹性件外设置有高分子层33。较佳地,高分子层33包覆弹性件。具体地,弹性件为弹性筒时,高分子层33连接弹簧筒相邻的两个弹簧圈,从而防止了相邻弹簧圈间的血液反流。
55.进一步地,每个夹体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夹持空间用于夹持第一瓣叶41或第二瓣叶42。进一步地,不同的夹体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不相等,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体21的夹持空间与第二夹体22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不相等,具体地,夹持空间的大小指的是夹持空间所能夹合瓣叶的面积范围大小,第一夹体21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与第二夹体22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不相等即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为不对称结构,例如第一夹体21的径向宽度更宽,即夹合范围更大,从而更易于夹持较短的原生瓣叶后叶,相比于传统的对称的一体式夹子,本实施例的组织夹合装置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从而可将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配置为夹合面积不相等的不对称结构,从而能针对不同长度、厚度的瓣叶分别进行夹取,适用性更广。
56.当然,可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不同的夹体的夹持空间的大小也可以相等,即相对的两个夹体被配置为对称结构。
57.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和/或第二夹持部上设有防滑结构。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夹持部的内壁和/或第二夹持部的内壁上的锯齿状结构或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提高第一夹体21与第一瓣叶41的摩擦力,以提高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的稳固性。同理,能提高第二夹体22与第二瓣叶42的摩擦力以提高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的稳固性。
58.进一步地,参见图3到图8,本实施例的组织夹合系统的使用方法为:
59.s110:通过输送组件10将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输送至指定位置;
6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组件10包括第一输送管11以及第二输送管12,第一夹体21开设有贯穿自身的第一连接孔211,第二夹体22设有第二连接孔221,在输送状态时,第一输送管11可拆卸地插设在第一连接孔211内,第二输送管12可活动地穿设在第一输送管11内,并且第二输送管12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211后可拆卸地插设在第二连接孔221内,通过将第二输送管12穿设在第一输送管11内,第一输送管11连接第一夹体21,第二输送管12穿过第一夹体21后连接第二夹体22,能使得在输送状态时,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沿输送组件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减小了组织夹合装置的径向压握尺寸,进而减小了输送管的径向尺寸,便于输送。
61.s120:通过输送组件10驱使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后释放第二夹体22,输送组件10驱使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后释放第一夹体22。
62.具体地,在将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输送至预设位置后,第二输送管12先操纵第二夹体22夹持第二瓣叶42,当第二夹体22夹住第二瓣叶42后,第二输送管12释放第二夹体22,并且第二输送管12沿第一输送管11回撤,然后第一输送管11操纵第一夹体21夹持第一瓣叶41,当第一夹体21夹住第一瓣叶41后,第一输送管11释放第一夹体21。
63.s130:将连接件30收紧,使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至预设距离。
64.具体地,通过第一输送管11收紧连接件30,使得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至预定距离。最后将第一输送管11撤出,闭合创口,即可完成手术。
65.上述组织夹合系统通过分体式的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分别夹持二尖瓣的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再通过连接件30活动连接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连接件30能使第一夹体21以及第二夹体22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从而在夹持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前可随意调整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的位置,以适配不同患者二尖瓣的不同厚度、长度以及运动强度等。当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又可以通过连接件30驱使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相互靠近至预设间距,从而固定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相比于传统一体式的夹合装置,本技术的组织夹合装置通过分体式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对不同患者的适用性,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分别对第一瓣叶41与第二瓣叶42进行夹持,自由度高,便于操作,可应对复杂病例,如原生瓣叶运动过大或原生瓣叶长度过短的病例。在第一夹体21夹持住第一瓣叶41、第二夹体22夹持住第二瓣叶42后,第一夹体21与第二夹体22的距离可调整,从而扩大了适用病群的覆盖范围。
6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6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