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20:16: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开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2.井工开采放炮采掘作业中,煤炭、岩石在爆破过程中受粉碎而形成的细微颗粒分别形成煤尘和岩尘,浮游粉尘随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呼吸器官,其中较大的尘粒被阻留在呼吸道内易于被排出体外,而粒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大部都能进入人体肺部而引发各类尘肺病;在多数煤矿煤层所生成的煤尘具有爆炸性,这些煤尘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在高温热源作用下,煤尘能发生爆炸。
3.经检索,专利号为cn210564632u的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通过雾化喷头喷出水雾,水雾能够附着在进入空箱内腔粉尘的表面,在重力作用下下落,从而降低粉尘的浓度,风机将一次除尘后的空气通过第一通风管吸出,再由第二通风管输送至过滤箱后,先由第一滤网将直径大于150目的粉尘过滤,再由第二滤网将直径大于400目的粉尘过滤,最后由干燥滤网将过滤后的空气干燥,即可达到除尘的目的,进而避免了设备积灰,从而造成设备损坏的问题,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只能对装置的正前方进行降尘,需要转向才能进行大范围降尘,降尘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包括推车,所述推车的内部开设有轨道槽,所述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远离推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水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降尘机构,所述第一水箱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降尘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降尘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底面与推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集尘箱,所述集尘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轴。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轴远离集尘箱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轨道槽的内部,所述集尘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轴,所述第三支撑轴远离集尘箱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进水管。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端贯穿第二水箱的底面并延伸至第二水箱的内部,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贯穿集尘箱的上表面并延伸至集尘箱的内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第一雾化喷头,所述集尘箱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吸尘罩,所述集尘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过滤壳。
11.进一步的,所述吸尘罩位于第一雾化喷头的下方,所述过滤壳位于吸尘罩的下方,
所述集尘箱的底面固定连通有过水管,所述过水管远离集尘箱的一端贯穿第二水箱的一侧面并延伸至第二水箱的内部。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降尘机构包括第二水泵和第三水箱,所述第二水泵的上表面与第一水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水箱的上表面与推车的底面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端贯穿第一水箱的底面并延伸至第一降尘机构的内部,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贯穿推车和第三水箱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第三水箱的内部,所述第三水箱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雾化喷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降尘机构,在降尘过程中,可使吸尘罩进行循环转动,从而可实现不必对推车进行转向就可进行大范围的吸尘,有效提高了降尘效率。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降尘机构,在降尘过程中,可向地面喷洒水雾,从而可防止地面上的粉尘飘向空中,通过设置过滤壳,可对粉尘进行储存,从而可便于将粉尘从集尘箱的内部取出进行集中处理,通过设置过水管,降尘过程中多余的水会经过过水管进入第二水箱的内部,从而可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9.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降尘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降尘机构、第一支撑轴和第一水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推车、2轨道槽、3第一支撑轴、4第一水箱、5第一降尘机构、501电机、502集尘箱、503第二支撑轴、504第三支撑轴、505第二水箱、506第一水泵、507第一雾化喷头、508吸尘罩、509过滤壳、510过水管、6第二降尘机构、601第二水泵、602第三水箱、603第二雾化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该装置用于煤矿开拓过程中的降尘,通过设置的第一降尘机构5,在降尘过程中,可使吸尘罩508进行循环转动,从而可实现不必对推车1进行转向就可进行大范围的吸尘。
25.参见图1~图5,一种煤矿开拓用降尘装置,包括推车1,推车1的内部开设有轨道槽2,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轴3,第一支撑轴3远离推车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水箱4,第一水箱4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打开第一电磁阀后,可通过第一进水管向第一水箱4的内部加入清水。
26.第一水箱4的左侧设置有第一降尘机构5,第一降尘机构5包括电机501,电机501的底面与推车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电机5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集尘箱502,集尘箱502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轴503,电机501转动可带动集尘箱502转动。
27.第二支撑轴503远离集尘箱50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轨道槽2的内部,集尘箱5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轴504,第三支撑轴504远离集尘箱502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水箱505,第二水箱505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进水管,集尘箱502转动可带动第二支撑轴503沿着轨道槽2转动,通过设置第二支撑轴503,可对集尘箱502进行支撑,保证其稳定性,第二进水管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二电磁阀,开始第二电磁阀后,可通过第二进水管向第二水箱505的内部加入清水。
28.第二水箱505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506,第一水泵506的进水端贯穿第二水箱505的底面并延伸至第二水箱505的内部,第一水泵506的出水端贯穿集尘箱50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集尘箱502的内部,第二水箱505的底面开设有与第一水泵506进水端相适配的第一通孔,集尘箱502的上表面开设有与第一水泵506的出水端相适配的第二通孔。
29.第一水泵506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第一雾化喷头507,集尘箱502的一侧面固定连通有吸尘罩508,集尘箱50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过滤壳509,第一水泵506可将第二水箱505内部的水吸出并通过第一雾化喷头507喷洒在集尘箱502的内部,水雾可将进入集尘箱502内部的粉尘带入过滤壳509的内部,过滤壳50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有把手,当过滤壳509内部的粉尘过多时,可拉动把手将过滤壳509从集尘箱502的内部拉出进行清理。
30.吸尘罩508位于第一雾化喷头507的下方,过滤壳509位于吸尘罩508的下方,集尘箱502的底面固定连通有过水管510,过水管510远离集尘箱502的一端贯穿第二水箱505的一侧面并延伸至第二水箱505的内部,由于过滤壳509的底面开设有过滤孔,在降尘过程中,多余的水雾会聚成水滴通过过滤孔落入集尘箱502的底部,当集尘箱502底部的水过多时,水会通过过水管510再次进入第二水箱505的内部,从而可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利用。
31.第一水箱4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降尘机构6,第二降尘机构6包括第二水泵601和第三水箱602,第二水泵601的上表面与第一水箱4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三水箱602的上表面与推车1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水泵601的进水端贯穿第一水箱4的底面并延伸至第一降尘机构5的内部,第一水箱4的底面开设有与第二水泵601的进水端相适配的第三通孔。
32.第二水泵601的出水端贯穿推车1和第三水箱602的上表面并延伸至第三水箱602的内部,第三水箱602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雾化喷头603,推车1和内部和第三水箱602的上表面均开设有与第二水泵601的出水端相适配的第四通孔,第二水泵601可将第一水箱4内部的水吸入第三水箱602的内部,再通过第二雾化喷头603喷洒在地面,从而可防止推车1移动过程中将地面上的粉尘带入到空气中。
33.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启动电机501、第一水泵506、吸尘罩508和第二水泵601,然后推动推车1进行移动,吸尘罩508可将粉尘吸入集尘箱502的内部,第一水泵506可将第二水箱505内部的水吸出并通过第一雾化喷头507喷洒在集尘箱502的内部,水雾可将进入集尘箱502内部的粉尘带入过滤壳509的内部,多余的水雾会聚成水滴落入集尘箱502的底部,当集尘箱502底部的水过多时,水会通过过水管510再次进入第二水箱505的内部,从而可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电机501转动可带动集尘箱502转动,集尘箱502转动可带动吸尘罩508转动,从而可实现不必对推车1进行转向就可进行大范围的吸尘,同时,第二水泵601可将第一水箱4内部的水吸入第三水箱602的内部,再通过第二雾化喷头603喷洒在地面,从而可防止推车1移动过程中将地面上的粉尘带入到空气中。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