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18:02: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聚酯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


背景技术:

2.聚酯薄膜是一种高分子塑料薄膜,因其综合性能优良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聚酯薄膜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原料,采用挤出法制成厚片,再经拉伸制成的薄膜材料。聚酯薄膜广泛用于玻璃钢行业、建材行业、印刷行业、医药卫生。
3.聚酯薄膜通常为无色透明、有光泽的薄膜,机械性能优良,刚性、硬度及韧性高,耐穿刺,耐摩擦,耐化学药品性、耐油性、气密性和保香性良好、耐高温和低温,是常用的阻透性复合薄膜基材之一。
4.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使用场合,对所使用的薄膜的耐热性能要求更高,而普通的聚酯薄膜耐热性能难以达到如此的强度,长期使用,会造成聚酯薄膜的快速老化,甚至造成隐患。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耐热性能,同时贴附性较好,触感舒适,提高拉伸弹性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包括:收卷在卷筒上的聚酯薄膜本体,所述聚酯薄膜本体包括有pet 基层和复合耐热层,所述pet基层和所述复合耐热层之间设有黏粘层,所述pet基层和所述复合耐热层之间通过所述黏粘层粘合在一起,所述复合耐热层为有机硅薄膜,所述黏粘层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
8.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
10.通过聚酯薄膜本体中的pet基层和复合耐热层的粘合,提高聚酯薄膜本体的整体的耐热性能,同时使聚酯薄膜本体在使用时贴附性较好,触感舒适,并可提高聚酯薄膜本体的拉伸弹性。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图1中聚酯薄膜本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图3中所示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图3中所示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6.图6为图5中所示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8为图7中所示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1、聚酯薄膜本体;2、卷筒;101、pet基层;102、复合耐热层;103、黏粘层;3、挡盖;4、安装管;5、中轴;6、连接杆;7、刻度杆;8、安装块;9、螺纹套筒;10、转轴;11、第一锥形齿轮;12、第二锥形齿轮;13、螺纹杆;14、连接板;15、圆柱块;16、压块;17、压簧;18、方型杆;19、安装板;20、限位杆; 21、固定丝杆;22、滚轮;23、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第一实施例:
22.请结合参阅图1-2,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包括:收卷在卷筒2 上的聚酯薄膜本体1,所述聚酯薄膜本体1包括有pet基层101和复合耐热层102,所述pet基层101和所述复合耐热层102之间设有黏粘层103,所述pet基层101和所述复合耐热层102之间通过所述黏粘层103粘合在一起,所述复合耐热层102为有机硅薄膜,不仅耐热性能强,提高聚酯薄膜本体1的整体耐热性能,并且贴附性较好,触感舒适,可提高聚酯薄膜本体1的拉伸弹性,所述黏粘层103为丙烯酸酯类胶粘剂,可提高胶带聚酯薄膜本体1的胶粘力、内聚力和耐热蠕变性,具有一定的耐候性和耐热性。
23.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通过聚酯薄膜本体1中的pet基层101和复合耐热层102的粘合,提高聚酯薄膜本体1 的整体的耐热性能,同时使聚酯薄膜本体1在使用时贴附性较好,触感舒适,并可提高聚酯薄膜本体1的拉伸弹性。
25.第二实施例:
26.基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的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28.请结合参阅图3-8,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还包括有分切机构,所述分切机构包括有两个挡盖3、两个安装管4、两个中轴5、两个连接杆6、刻度杆7、调节机构和切割机构,两个所述挡盖3分别设于所述卷筒2的两端,两个所述安装管4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挡盖3相互靠近的一侧,且两个所述安装管4均设于所述卷筒2内,两个所述中轴5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安装管4内,两个所述连接杆 6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中轴5相互远离的一端,所述刻度杆7转动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6上,且所述刻度杆7的一端外壁上开设有外螺纹,所述刻度杆7与另一个所述连接杆6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机构设于所述刻度杆7上,所述切割机构设于所述调节机构上。
29.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安装块8、螺纹套筒9、转轴10、第一锥形齿轮11、第二锥形齿轮12、螺纹杆13和连接板14,所述安装块8 滑动安装在所述刻度杆7上,所述安装块8上开设有第一转动孔,所述螺纹套筒9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转动孔内,所述安装块8的一侧开设有
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孔与所述第一转动孔相连通,所述转轴10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转动孔内,所述转轴10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旋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1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轴10的一端,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2固定套设在所述螺纹套筒9上,且所述第二锥形齿轮12 与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1相啮合,所述螺纹杆13螺纹安装在所述螺纹套筒9内,且所述螺纹杆13的两端均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9外,所述连接板14固定安装在所述螺纹杆13的底端,通过调节机构可方便根据需要调节所需要的分切宽度。
30.所述连接板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杆20,所述安装块8上开设有滑孔,所述限位杆20贯穿所述滑孔,所述限位杆20与所述滑孔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杆20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
31.所述切割机构包括有圆柱块15、压块16、压簧17、方型杆18、安装板19、两个滚轮22和刀片23,所述圆柱块15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板14的底部,所述圆柱块15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所述压块16 滑动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压簧17设于所述滑槽内,且所述压簧17 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板14和所述压块16固定连接,所述方型杆18 固定安装在所述压块16的底部,所述滑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方形孔,所述方型杆18与所述方形孔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板19固定安装在所述方型杆18的底端,两个所述滚轮22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 19的底部,所述刀片23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19的底部,且所述刀片23设于两个所述滚轮22之间,通过切割机构可对方便对聚酯薄膜本体1进行分切。
32.所述安装块8上开设有通孔,所述刻度杆7贯穿所述通孔,所述刻度杆7与所述通孔滑动连接,且所述安装块8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螺纹孔上螺纹安装有固定丝杆21,所述固定丝杆21的底端与所述刻度杆7相接触,可方便将安装块8 固定在刻度杆7上。
33.本实施例中:
34.在第一实施例中,卷筒2上的聚酯薄膜本体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厂所生产的聚酯薄膜本体1的宽度规格虽然是多样的,但是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使用需要,用户需要将卷筒2上的聚酯薄膜本体1根据实际情况分切成所需要的宽度;
35.因此,需要先将一个安装管4塞进卷筒2的一端,使挡盖3紧抵卷筒2的一端,再将转动刻度杆7,使其与相应的连接杆6螺纹连接,转动刻度杆7的同时,将另一个安装管4向卷筒2的另一端逐渐塞入,使另一个挡盖3紧抵卷筒2的一端,停止转动刻度杆7,此时便将分切机构安装在卷筒2上了;
36.然后,根据需要分切的宽度,松动固定丝杆21,使固定丝杆21 脱离刻度杆7,然后滑动安装块8,使其移动至所需要的位置,然后拧紧固定丝杆21,使固定丝杆21紧抵刻度杆7,使安装块8固定在刻度杆7上;
37.然后,转动转轴10上的旋钮,使转轴10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轮11和第二锥形齿轮12带动螺纹套筒9转动,使螺纹杆13在限位杆20的限制下向下运动,带动连接板14及其切割机构向下移动,使刀片23接触卷筒2上的聚酯薄膜本体1,并直至两个滚轮22接触卷筒2上的聚酯薄膜本体1的表面,继续转动转轴10上的旋钮,使压块16在圆柱块15的滑槽内向上移动,并压缩压簧17,从而通过压簧17的反作用力,使滚轮22及刀片23对聚酯薄膜本体1具有一定的压力;
38.使用聚酯薄膜本体1时,只需要在卷筒2上扯出所需要的长度,在扯出的过程中,刀
片23就将扯出的聚酯薄膜本体1分切成所需要的宽度,然后使用剪刀或其他工具将扯出的聚酯薄膜本体1截断即可;
39.随着扯出的聚酯薄膜本体1的长度越来越多,压簧17的压力会越来越小,此时可通过转动转轴10上的旋钮,使圆柱块15继续下移,使压簧17被压缩即可使滚轮22和刀片23保持对聚酯薄膜本体1的表面的压力。
4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4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热性能强的聚酯薄膜,通过挡盖3、安装管4、中轴5、连接杆6和刻度杆7的配合,可方便将分切装置安装到卷筒2上,通过调节机构可方便根据需要调节所需要的分切宽度,通过切割机构可对方便对聚酯薄膜本体1进行分切。
4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