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8:18: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太阳能供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


背景技术:

2.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
3.目前,针对户外小功率设备,维护与管理一直处于一种事故发生后才有改善的状态,原因是多样的,环境、距离、特殊的高度与客观的原因等,让微型设备的使用寿命一直不稳定,其中因为供电使用寿命的问题一直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户外微型设备的使用年限,本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
5.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升压电路、高压切换电路和低压切换电路;
6.升压电路,连接于太阳能板,用于将电压升至15v后输出;
7.高压切换电路,连接于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用于白天对微型设备内的电池充电;
8.低压切换电路,包括第一供电电路和第二供电电路,第一供电电路用于控制太阳能板停止对电池进行充电,利用电池对微型设备进行充电;第二供电电路用于切换至对电池充电状态。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白天有光照时,将升压电路与太阳能板进行连接,实现将电压升至15v的目的,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高压切换电路连接,高压切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电池bt进行连接,通过高压切换电路对电池bt进行充电并存储;当夜晚无光照时,切换至低压切换电路,第一供电电路控制高压切换电路关断,利用第一供电电路控制高压切换电路切断对电池进bt行充电,使用电池bt对微型设备充电,第二供电电路控制有光照时重新对电池bt进行充电,利用了环境因素延长了微设备的使用寿命。
10.可选的,高压切换电路包括电阻r1、稳压管z1、电容c2、三极管q1;
11.电阻r1,其一端连接于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利用电阻r1将电压降至6v;
12.稳压管z1,电阻r1的另一端与稳压管z1的阴极连接,稳压管z1的阳极接地;
13.电容c2,电容c2的阴极与稳压管z1的阳极连接;
14.三极管q1,其基极连接于容c2的阳极,其集电极连接于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bt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压升至15v后,电压经过电阻r1和和稳压管的作用,将电压降至6v,当电压降至6v时,三极管q1导通,发射极输出6v电压至电池bt,实现对电池bt
供电的目的。
16.可选的,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
17.电阻r2,其一端连接于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
18.二极管d1,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
19.第一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3和半可变电阻svr1,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bt之间,电阻r3的另一端与半可变电阻svr1的一端连接,半可变电阻svr1的另一端接地;
20.比较器oa1,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在电阻r3与半可变电阻svr1之间,比较器0a1的负向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电路连接,当比较器oa1比较正向输入端的电压大于额定输入电压时,比较器oa1导通;
21.三极管q2,其基极与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连接,其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1与稳压管z1之间,其发射极接地,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压经过电阻r2时,将电压降至额定输入电压,通过第一分压电路能够将实现分压,电压流至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电路连接,检测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的电压是否大于额定输入电压,如果大于额定输入电压,则比较器oa1导通,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三极管q2的基极导通,发射极与集电极导通,将集电极的输出端接地,由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1与稳压管z1之间,当电容c2充满电时,三极管q1的基极不导通,三极管q1关断,停止对电池bt供电。
23.可选的,还包括反馈电路,包括:
24.电阻r4,电阻r4的一端与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连接;
25.二极管d2,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比较器0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时,电压经过电阻r4和二极管d2,至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实现反馈过程,使得比较器oa1的闭环增益趋于稳定,改善比较器oa1的性能。
27.可选的,所述第二供电电路包括:
28.第二分压电路,包括电阻r5和半可变电阻svr2,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bt之间,电阻r5的另一端与半可变电阻svr2的一端连接,半可变电阻svr2的另一端接地;
29.比较器oa2,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与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连接,且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比较器oa2的负向输入端连接在电阻r5与半可变电阻svr2之间,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与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并联在电阻r2与二极管d1之间,当比较器oa2判断电压小于额定输入电压时,比较器oa2导通;
30.电容c6,比较器oa2的输出端与电容c6的阳极连接;
31.三极管q3,电容c6的阴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压经过第二分压电路分压后,输出至比较器oa2的反向输入端,检测比较器oa2的反向输入端的电压低于额定输入电压时,比较器oa2的输出端导
通,产生瞬间电压,三极管q3通电导通,电容c6充满电后,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短暂接地,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与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重新动作,进行充电。
33.可选的,还包括:
34.二极管d3,二极管d3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
35.电阻r6,二极管d3的阴极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池bt。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电后,二极管d3导通,电压经过电阻r6,最后实现对电池bt充电目的,通过二极管d3和电阻r6的设置,能够降低短路的可能。
37.可选的,所述升压电路采用单片机控制电路。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升压电路采用单片机控制电路,能够实现dc-dc转换,实现升压目的。
39.可选的,所述太阳能板采用8v/800ma规格。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能板采用8v/800ma规格,实现对升压电路的升压动作。
41.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42.1.白天有光照时,将升压电路与太阳能板进行连接,实现将电压升至15v的目的,升压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高压切换电路连接,高压切换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电池bt进行连接,通过高压切换电路对电池bt进行充电并存储;当夜晚无光照时,切换至低压切换电路,第一供电电路控制高压切换电路关断,利用第一供电电路控制高压切换电路切断对电池bt进行充电,使用电池对微型设备充电,第二供电电路控制有光照时重新对电池bt进行充电,利用了环境因素延长了微设备的使用寿命;
43.2.电压升至15v后,电压经过电阻r1和和稳压管的作用,将电压降至6v,当电压降至6v时,三极管q1导通,发射极输出6v电压至电池bt,实现对电池bt供电的目的;
44.3.当电压经过电阻r2时,将电压降至额定输入电压,通过第一分压电路能够将实现分压,电压流至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电路连接,检测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的电压是否大于额定输入电压,如果大于额定输入电压,则比较器oa1导通,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三极管q2的基极导通,发射极与集电极导通,将集电极的输出端接地,由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1与稳压管z1之间,当电容c2充满电时,三极管q1的基极不导通,三极管q1关断,停止对电池bt供电。
附图说明
4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突显升压电路的电路图。
4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突显高压切换电路和低压切换电路的电路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升压电路;2、高压切换电路;3、低压切换电路;31、第一供电店路;311、第一分压电路;32、第二供电电路;321、第二分压电路;4、反馈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能更好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理解,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5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
51.参照图1,一种太阳能供电及电池供电的双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升压电路1、高压切换电路2和低压切换电路3。升压电路1与太阳能板连接,太阳能板采用8v/800ma的规格,当有光照时,太阳能板输出电压,通过升压电路1将电压升至15v后输出,白天有光照时通过高压切换电路2对电池bt进行充电并进行存储,晚上无光照时,切换成低压切换电路3,通过电池bt对微型设备进行充电,从而实现延长了微设备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52.参照图1,升压电路1采用单片机控制电路,选用icmc34063,规格为mc34063a的单片机控制电路,能够进行dc-dc转换,太阳能板与单片机的第6引脚连接,实现升压目的。
53.参照图1,升压电路1还包括:
54.二极管d5,二极管d5的阳极与单片机的第1引脚连接;
55.电容c3,二极管d5的阴极与电容c3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阴极接地;
56.电阻r14,电阻r14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1引脚连接;
57.电阻r13,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连接;
58.电容c2,电阻r13的另一端与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2的阴极接地;
59.电阻r10,电阻r10的一端单片机的第8引脚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4并联;
60.单片机的第7引脚与电阻r14并联;
61.单片机的第2引脚接地;单片机的第3引脚连接有电容c1,电容的阳极与单片机的第3引脚连接,电容c1的阴极接地;
62.单片机的第4引脚接地;
63.单片机的第5引脚连接有电阻r12,电阻r12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
64.电阻r14与电阻r12之间并连接有电阻r11。
65.当白天有光照时,太阳能板通电产生电压,通过单片机采用的升压型dc-dc转换,将电压升至15v,进行存储。
66.参照图2,高压切换电路2包连接于升压电路1的电压输出端,用于白天对微型设备内的电池bt进行充电,包括:
67.电阻r1,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升压电路1的电压输出端,电压流经电阻r1时,将电压降至6v;
68.稳压管z1,电阻r1的另一端与稳压管z1的阴极连接,稳压管z1的阳极接地;
69.三极管q1,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升压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
70.电容c2:三极管q1的基极与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3的阴极与稳压管z1的阳极连接;
71.二极管d3,二极管d3的阳极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
72.电阻r6,电阻r6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
73.电池bt,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池bt连接,电池bt的另一端接地。
74.电压升至15v后,经过电阻r1实现将电压降至6v,电压经过三极管q1,三极管q1导通,二极管d3导通,电阻r6导通,实现对电池bt充电的目的。
75.参照图2,低压切换电路3包括第一供电电路、反馈电路4和第二供电电路32,第一
供电电路包括:
76.电阻r2,其一端连接于升压电路1的电压输出端;
77.二极管d1,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
78.第一分压电路311,包括电阻r3和半可变电阻svr1,电阻r3的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bt之间,电阻r3的另一端与半可变电阻svr1的一端连接,半可变电阻svr1的另一端接地;
79.二极管d4,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电阻r3与半可变电阻svr1之间;
80.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连接于二极管d4的阴极;
81.比较器oa1,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在电阻r3与半可变电阻svr1之间,比较器0a1的负向输入端与第二供电电路32连接;
82.三极管q2,其基极与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连接,其集电极连接在电阻r1与稳压管z1之间,将该连接点设为a点,其发射极接地。
83.参照图2,反馈电路4包括:
84.电阻r4,电阻r4的一端与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连接;
85.二极管d2,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与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86.电阻r8,电阻r8的一端并联在电阻r7与二极管d2之间,将该连接点设为c点,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87.当电压经过电阻r2和二极管d1时,将电压降至额定电压为0.6v至b点,电阻r3与半可变电阻svr1调变,实现分压,电压通过二极管d4和电阻r7至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若c点的电压超过0.6v,则比较器oa1导通,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且电压通过电阻r4,二极管d2不断向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供应电压,实现反馈。当比较器oa1的输出端输出电压时,三极管q2导通,当电容c2充满电时,a点电压变为0,当a点电压为0时,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低于0.7v,三极管q1关断,停止对电池bt供电,采用电池bt对微型设备进行充电。
88.第二供电电路32包括:
89.第二分压电路321,包括电阻r5和半可变电阻svr2,电阻r5的一端连接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池bt之间,电阻r5的另一端与半可变电阻svr2的一端连接,半可变电阻svr2的另一端接地;
90.比较器oa2,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与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连接,比较器oa1的负向输入端与比较器oa2的正向输入端并联在电阻r2与二极管d1之间,将该连接点设为b点,比较器oa2的负向输入端连接在电阻r5与半可变电阻svr2之间;
91.电容c6,比较器oa2的输出端与电容c6的阳极连接;
92.三极管q3,比较器oa2的输出端与电容c6的阴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比较器oa1的正向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93.电阻r5与半可变电阻svr2调变,实现分压,分压出的电压流通至比较器oa2的负向输入端,将该点设为d点,若检测出d点电压小于b点电压,即d点电压小于0.6v,则比较器0a2的负向输出端导通,电压流经至电容c6,对电容c6进行充电,电容c6在充电过程中,持续有电压通过三极管q3,当电容c6充满电时,产生瞬时电压,当产生瞬间电压时,c点电压为0,比较器oa1的输出端不导通,则三极管q1的基极重新得电,重新对电池bt进行充电。
94.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