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07:58: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既有建筑改造工程越来越多,在既有建筑改造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基础的改造施工通常涉及筏板基础接长技术,筏板基础接长施工对防水和基础整体性要求较高。
3.现在筏板基础接长施工通过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新筏板基础底部钢筋采用植筋方式植入旧筏板基础,上部钢筋采用与原筏板基础钢筋焊接的方式使新旧筏板基础成为整体(如图2)。防水做法通常采用在新旧筏板基础施工缝处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在筏板基础底部新旧防水层交接处设置密封油膏解决新旧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缝防水渗漏问题。该施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新筏板基础底部钢筋植筋施工时,植筋机械较大,需要较大操作面,而筏板基础底部钢筋植筋点与基础底的距离较小无法满足植筋施工机械操作空间,且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植筋机械操作不当会对原有筏板基础底部防水层造成破坏;2、新旧筏板基础底部防水层交接处采用密封油膏填塞,无法使新旧防水层成为整体,极易造成渗漏问题;3、新旧筏板基础混凝土接触面凿毛处理后表面不平整,遇水膨胀止水条安装时凹槽的留设不好处理且接触不良,混凝土浇筑时,在混凝土浮力作用下容易移位,遇水膨胀止水条反复膨胀后膨胀效果差,不利于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应用该施工方法既能保证新旧筏板基础的整体性,又能满足防水要求。
5.本发明所述的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6.(1)在需接长的既有建筑原筏板基础一端开挖地基土至原筏板基础底部的原混凝土垫层底平面;
7.(2)待接长的原筏板基础侧壁原防水层拆除至指定高度h,且高度h为新混凝土垫层与原混凝土垫层的高度差;
8.(3)已拆除原防水层的原筏板基础侧壁以及与原筏板基础侧壁连接的原筏板基础顶面同为新旧混凝土接触面,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9.(4)新筏板基础防水层与原筏板基础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搭接施工,且此时新筏板基础防水层留有搭接尾部;
10.(5)在已拆除原防水层的原筏板基础侧壁底部钻若干水平植筋孔;
11.(6)将新筏板基础防水层留有的搭接尾部上扬,然后在新筏板基础防水层一侧进行新混凝土垫层浇筑施工,新混凝土垫层与原混凝土垫层的高度差为h;
12.(7)将步骤(6)中上扬的新筏板基础防水层铺设在新混凝土垫层上方,随后进行新
筏板基础防水层施工和防水保护层;
13.(8)植筋施工: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水平植入原筏板基础已钻的水平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1;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为直角弯折式钢筋,直角弯折式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的竖直段植入原筏板基础顶面的竖直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2,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侧壁的距离为b;
14.(9)新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
15.步骤(2)中的高度h是提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高度h满足不小于1.5倍规范防水搭接宽度。步骤(3)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有利于新筏板基础与原筏板基础的结合和防水。步骤(4)中,新筏板基础防水层与原筏板基础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搭接施工,能够更好的保证新筏板基础与原筏板基础的防水效果。水平植筋孔的钻孔设置在新混凝土垫层施工前,给钻孔设备留有充足的施工空间,有效避免钻孔时出现钻孔意外而损坏原防水层。建造完成的新筏板基础有一部分位于原筏板基础上方,一方面增长了水分子渗透路径,在防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新旧筏板基础的整体性建造。
16.优选的,所述的步骤(8)中所述的竖直植筋孔可以与步骤(5)中的水平植筋孔同时完成,也可以在步骤(8)中植筋前完成钻孔。
17.优选的,所述的步骤(5)中同时完成已拆除原防水层的原筏板基础侧壁底部钻若干斜向植筋孔,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为α,斜向植筋孔朝上;步骤(8)中同时完成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的植筋,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为构造钢筋,包括倾斜段钢筋和水平段钢筋,倾斜段钢筋植入斜向植筋孔中,植入深度为l3,且水平段钢筋长度不小于设计锚固长度。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设置增强了新旧接触面抗剪能力。
18.优选的,所述的高度h为200mm-300mm,满足不小于1.5倍规范防水搭接宽度,同时为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植筋提供足够的工作面。
19.优选的,所述的l1为22d1-26d1,l2为22d2-26d2,d1是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的直径,d2是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的直径。
20.优选的,所述的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侧壁的距离b为不小于700mm,新筏板基础上部的一部分搭接在原筏板基础上方。
21.优选的,所述的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α为40
°‑
50
°

22.优选的,所述的l3为15d3-20d3,d3为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的直径。
2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24.本发明设计合理,使新旧筏板基础防水层有效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防水层施工质量,有效避免了后期发生渗漏的质量问题;将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植筋点高度提高,为植筋施工提供足够的工作面,保证植筋质量且不会对原筏板基础底部防水层造成破坏;新筏板基础与原筏板基础叠层筏板施工能有效将新旧筏板基础连接成整体,进一步避免了垂直施工缝开裂造成的渗水问题。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发明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现有技术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示意图。
27.图中:1、原筏板基础;2、原混凝土垫层;3、原防水层;4、地表土层;5、新筏板基础防水层;6、新混凝土垫层;7、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8、新筏板基础;9、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10、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1、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9.实施例1:
30.如图1所示,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31.(1)在需接长的既有建筑原筏板基础1一端开挖地基土至原筏板基础1底部的原混凝土垫层2底平面,也就是地表土层4;
32.(2)待接长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原防水层3拆除至指定高度h,且高度h为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
33.(3)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以及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连接的原筏板基础1顶面同为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34.(4)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3搭接施工,且此时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搭接尾部;
35.(5)在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水平植筋孔;
36.(6)将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的搭接尾部上扬,然后在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一侧进行新混凝土垫层6浇筑施工,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为h;
37.(7)将步骤(6)中上扬的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铺设在新混凝土垫层6上方,随后进行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和防水保护层施工;
38.(8)植筋施工: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水平植入原筏板基础1已钻的水平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1;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为直角弯折式钢筋,直角弯折式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竖直段植入原筏板基础1顶面的竖直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2,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为b;
39.(9)新筏板基础8混凝土浇筑。
40.步骤(8)中所述的竖直植筋孔可以与步骤(5)中的水平植筋孔同时完成,也可以在步骤(8)中植筋前完成钻孔。
41.步骤(5)中同时完成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斜向植筋孔,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为α,斜向植筋孔朝上;步骤(8)中同时完成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植筋,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为构造钢筋,包括倾斜段钢筋和水平段钢筋,倾斜段钢筋植入斜向植筋孔中,植入深度为l3,且水平段钢筋长度不小于设计锚固长度。
42.高度h为200mm;l1为22d1-,l2为22d2,d1是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的直径,d2是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直径;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b为700mm;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α为40
°
;l3为15d3,d3为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直径。
43.实施例2:
44.如图1所示,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45.(1)在需接长的既有建筑原筏板基础1一端开挖地基土至原筏板基础1底部的原混凝土垫层2底平面,也就是地表土层4;
46.(2)待接长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原防水层3拆除至指定高度h,且高度h为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
47.(3)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以及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连接的原筏板基础1顶面同为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48.(4)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3搭接施工,且此时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搭接尾部;
49.(5)在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水平植筋孔;
50.(6)将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的搭接尾部上扬,然后在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一侧进行新混凝土垫层6浇筑施工,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为h;
51.(7)将步骤(6)中上扬的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铺设在新混凝土垫层6上方,随后进行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施工;
52.(8)植筋施工: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水平植入原筏板基础1已钻的水平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1;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为直角弯折式钢筋,直角弯折式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竖直段植入原筏板基础1顶面的竖直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2,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为b
53.(9)新筏板基础8混凝土浇筑。
54.步骤(8)中所述的竖直植筋孔可以与步骤(5)中的水平植筋孔同时完成,也可以在步骤(8)中植筋前完成钻孔。
55.步骤(5)中同时完成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斜向植筋孔,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为α,斜向植筋孔朝上;步骤(8)中同时完成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植筋,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为构造钢筋,包括倾斜段钢筋和水平段钢筋,倾斜段钢筋植入斜向植筋孔中,植入深度为l3,且水平段钢筋长度不小于设计锚固长度。
56.高度h为260mm;l1为25d1,l2为25d2,d1是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的直径,d2是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直径;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b为750mm;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α为45
°
;l3为17d3,d3为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直径。
57.实施例3:
58.如图1所示,既有建筑筏板基础接长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59.(1)在需接长的既有建筑原筏板基础1一端开挖地基土至原筏板基础1底部的原混凝土垫层2底平面,也就是地表土层4;
60.(2)待接长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原防水层3拆除至指定高度h,且高度h为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
61.(3)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以及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连接的原筏板基础1顶面同为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
62.(4)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3搭接施工,且此时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搭接尾部;
63.(5)在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水平植筋孔;
64.(6)将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留有的搭接尾部上扬,然后在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一侧进行新混凝土垫层6浇筑施工,新混凝土垫层6与原混凝土垫层2的高度差为h;
65.(7)将步骤(6)中上扬的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铺设在新混凝土垫层6上方,随后进行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施工;
66.(8)植筋施工: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水平植入原筏板基础1已钻的水平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1;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为直角弯折式钢筋,直角弯折式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竖直段植入原筏板基础1顶面的竖直植筋孔中,植筋深度为l2,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为b;
67.(9)新筏板基础8混凝土浇筑。
68.步骤(8)中所述的竖直植筋孔可以与步骤(5)中的水平植筋孔同时完成,也可以在步骤(8)中植筋前完成钻孔。
69.步骤(5)中同时完成已拆除原防水层3的原筏板基础1侧壁底部钻若干斜向植筋孔,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为α,斜向植筋孔朝上;步骤(8)中同时完成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植筋,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为构造钢筋,包括倾斜段钢筋和水平段钢筋,倾斜段钢筋植入斜向植筋孔中,植入深度为l3,且水平段钢筋长度不小于设计锚固长度。
70.高度h为300mm;l1为26d1,l2为26d2,d1是新筏板基础下部钢筋7的直径,d2是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一11的直径;竖直植筋孔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的距离b为800mm;斜向植筋孔的倾斜角α为50
°
;l3为20d3,d3为新筏板基础上部钢筋二9的直径。
71.以上3个实施例,步骤(2)中的高度h是提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高度h满足不小于1.5倍规范防水搭接宽度。步骤(3)对新旧混凝土接触面10进行凿毛处理并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有利于新筏板基础8与原筏板基础1的结合和防水。步骤(4)中,新筏板基础防水层5与原筏板基础1侧壁存留的高度h的原防水层3搭接施工,能够更好的保证新筏板基础8与原筏板基础1的防水效果。水平植筋孔的钻孔设置在新混凝土垫层施工前,给钻孔设备留有充足的施工空间,有效避免钻孔时出现钻孔意外而损坏原防水层3。建造完成的新筏板基础8有一部分位于原筏板基础1上方,一方面增长了水分子渗透路径,在防水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新旧筏板基础8的整体性建造。新筏板基础8的厚度一般大于或等于原筏板基础1的厚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