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2022-03-23 07:55: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园林种植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2.园林绿化行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园林绿化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因此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流。园林绿化行业的企业效益很大部分来源于所做的工程,而一个工程苗木的成活率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利润。
3.目前苗木在栽植过程中,常常因树穴开挖不合理、回填土夯实紧密度不够等因素,导致苗木土球无法很好地与栽植地融合成为整体,从而会影响苗木栽植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苗木土球无法很好地与栽植地融合成为整体,因而会影响苗木栽植的成活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挖设树穴;步骤s2:将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内,并将苗木扶正;步骤s3:朝树穴内回填土壤,然后从上方对所回填的土壤进行夯实;步骤s4:使用树穴周围的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夯实;步骤s5: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浇水,确保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浸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后,朝树穴内回填土壤,然后从上方对所回填的土壤进行夯实,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融合成为整体,且通过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再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夯实,可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从而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另外,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浇水,一方面提供给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另一方面便于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更好地融合。
7.可选的,步骤s1中,所挖设的树穴的直径控制在苗木土球直径的1.3倍~1.5倍之间,树穴的深度控制在高出苗木土球10~20厘米。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设计,一方面使得苗木土球可完全放入树穴内,这样苗木在种植后能更好地抵抗风吹雨打,另一方面苗木树干不会较多的埋于土壤中,从而减少苗木树干腐烂的情况,有利于苗木的正常发育。
9.可选的,步骤s2中,将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前,解除土球上的包扎物,待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后,再对土球周侧进行松土,但确保土球完整不被破坏。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操作,一方面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便于水分进入苗木土球,另一方面便于苗木根系外扎,提高苗木成活率。
11.可选的,步骤s4中的紧实机构包括埋设在栽植地内的两个先紧实板及两个后紧实板,两个所述先紧实板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后紧实板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先紧实板和两个所述后紧实板围设形成紧实区间;所述后紧实板上具有供所述先紧实板穿过并滑动的滑移口;两个所述先紧实板之间设有先行驱动组件,用于驱使两个所述先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两个所述后紧实板之间设有后行驱动组件,用于驱使两个所述后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时,先通过先行驱动组件驱使两个先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再通过后行驱动组件驱使两个后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从而可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
13.可选的,所述先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张拉绳和第一张拉千斤顶,所述先紧实板一侧的上下两端及另一侧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一张拉孔,所述第一张拉绳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先紧实板一侧的第一张拉孔内,所述第一张拉绳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先紧实板一侧的所有第一张拉孔,再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先紧实板另一侧的所有第一张拉孔,在栽植地上挖设有第一操作穴,所述第一张拉千斤顶安装于所述第一操作穴内,所述第一张拉绳固定于所述第一张拉千斤顶的输出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张拉千斤顶安装于第一操作穴内,第一张拉千斤顶工作时,拉动第一张拉绳,第一张拉绳拉动两个先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从而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且第一张拉绳与两个先紧实板的连接方式,可提升两个先紧实板移动的平稳性。
15.可选的,所述后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张拉绳和第二张拉千斤顶,所述后紧实板一侧的上下两端及另一侧的上下两端均设有第二张拉孔,所述第二张拉绳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后紧实板一侧的第二张拉孔内,所述第二张拉绳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后紧实板一侧的所有第二张拉孔,再依次穿过两个所述后紧实板另一侧的所有第二张拉孔,在栽植地上挖设有第二操作穴,所述第二张拉千斤顶安装于所述第二操作穴内,所述第二张拉绳固定于所述第二张拉千斤顶的输出端。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张拉千斤顶安装于第二操作穴内,第二张拉千斤顶工作时,拉动第二张拉绳,第二张拉绳拉动两个后紧实板相互靠近移动,从而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且第二张拉绳与两个后紧实板的连接方式,可提升两个后紧实板移动的平稳性。
17.可选的,所述先紧实板和所述后紧实板内均设有储水腔,各个所述储水腔的顶部均开口设置,所述储水腔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若干分层隔板,若干所述分层隔板将所述储水腔分隔成若干分层灌水腔,各个所述分层隔板上均间隔设有多个落水孔,且相邻两个所述分层隔板上的落水孔交错设置;所述先紧实板和所述后紧实板朝向所述紧实区间的侧壁上对应于各个所述分层灌水腔均设有分层灌水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倒入储水腔内后,经过各个分层隔板上的落水孔逐层的落入各个分层灌水腔内,由于相邻两个分层隔板上的落水孔都是交错设置的,因此可减缓水下落的速度,提升水存留于各个分层灌水腔内的时间,便于最终水从各个分层灌水孔
进入栽植地,进而进入土球对苗木进行浇灌。且在此过程中,土壤由下至上接触到水分的量更加均匀,从而土壤的沉降量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因沉降不均而导致分层的情况,使得土壤更加夯实,以保证苗木正常生长。
19.可选的,所述分层灌水孔内设有挡泥网,所述分层灌水孔内及所述落水孔内均设有透水膜,所述分层灌水孔内的透水膜设于所述挡泥网朝向所述储水腔的一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分层灌水孔内及落水孔内设置透水膜,用于减缓水流动的速度,确保水均匀的存留于各个分层灌水腔内,同时也使得水能够缓慢地进入土壤内,以提升灌溉效果,且可减小分层灌水孔处的土壤被水持续冲刷而形成镂空结构的情况。设置的挡泥网则用于保护透水膜,也用于挡住土壤,减小土壤通过分层灌水孔进入储水腔内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储水腔的顶部设有集水斗,所述集水斗延伸出栽植地的地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集水斗便于操作者朝储水腔内灌水,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23.可选的,步骤s5中,在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浇水之后,卸除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然后对栽植地内紧实机构所占用的空间回填土壤并夯实。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紧实机构可拆除回收再利用,紧实机构拆除后,使用土壤对栽植地内紧实机构所占用的空间进行回填并夯实,以确保整个栽植地的完整性,减少紧实机构拆除后,栽植地和所回填的土壤再次外扩的情况。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并朝树穴内回填土壤后,先从上方对所回填的土壤进行夯实,再通过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夯实,可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2、水倒入储水腔内后,经过各个分层隔板上的落水孔逐层的落入各个分层灌水腔内,最终从各个分层灌水孔进入栽植地,进而进入土球对苗木进行浇灌,在这过程中,土壤由下至上接触到水分的量更加均匀,从而土壤的沉降量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因沉降不均而导致分层的情况,使得土壤更加夯实,以保证苗木正常生长;3、将苗木土球放入树穴前,解除土球上的包扎物,可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也便于苗木根系外扎,提高苗木成活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栽植地、树穴、苗木土球及紧实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紧实机构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储水腔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树穴;2、紧实机构;21、先紧实板;211、第一张拉孔;22、后紧实板;221、第二张拉孔;222、滑移口;23、先行驱动组件;231、第一张拉绳;232、第一张拉千斤顶;24、后行驱动组件;241、第二张拉绳;242、第二张拉千斤顶;3、紧实区间;4、第一操作穴;5、第二操作穴;6、储水腔;61、分层灌水腔;7、分层隔板;71、落水孔;8、分层灌水孔;9、挡泥网;10、透水膜;11、集水斗。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32.参照图1,一种园林绿化苗木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挖设树穴1,设定所挖设的树穴1的直径为苗木土球直径的1.3~1.5倍,并设定所挖设的树穴1的深度为高出苗木土球10~20cm;步骤s2:解除苗木土球上的包扎物(麻绳等),将苗木土球放入树穴1正中央,然后对土球周侧进行松土,但确保土球完整不被破坏,之后将苗木扶正;步骤s3:朝树穴1内回填土壤,回填的土壤需保证土质良好且干燥,同时采用逐层回填,逐层夯实的方式进行回填;步骤s4:使用树穴1周围的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2,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夯实,以确保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步骤s5: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浇水,确保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浸湿,等待一周的时间,待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充分融合后,卸除紧实机构2,对栽植地内紧实机构2所占用的空间回填土壤并夯实。
33.参照图1和图2,步骤s4中,栽植地内所埋设的紧实机构2,具体结构包括两个先紧实板21和两个后紧实板22,两个先紧实板21和两个后紧实板22均埋设在栽植地内,且两个先紧实板21的顶部和两个后紧实板22的顶部均延伸出栽植地的地面。两个先紧实板21相对设置,两个先紧实板21通过先行驱动组件23的驱使而相互靠近移动,两个后紧实板22相对设置,两个后紧实板22通过后行驱动组件24的驱使而相互靠近移动。两个先紧实板21和两个后紧实板22在树穴1的四周围设形成方形的紧实区间3。
34.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在后紧实板22的两端开设有滑移口222,滑移口222为方形结构的开口,其中一个先紧实板21同时穿过两个后紧实板22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滑移口222,另一个先紧实板21同时穿过两个后紧实板22位于另一同一侧的两个滑移口222,因此,可确保两个先紧实板21相对移动,及确保两个后紧实板22相对移动。当通过先行驱动组件23驱使两个先紧实板21相互靠近移动后,再通过后行驱动组件24驱使两个后紧实板22相互靠近移动,从而两个先紧实板21和两个后紧实板22可从周侧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以便于苗木土球与栽植地更好地融合成为整体,进而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
35.参照图1和图2,先行驱动组件23与后行驱动组件24的结构相同。具体地,先行驱动组件23包括第一张拉绳231和第一张拉千斤顶232,在先紧实板21一侧的上下两端及另一侧的上下两端各开设有一个第一张拉孔211,第一张拉绳231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先紧实板21一侧上端的第一张拉孔211内,之后依次穿过两个先紧实板21该侧的其余三个第一张拉孔211,再依次穿过两个先紧实板21另一侧的四个第一张拉孔211,最后延伸出紧实区间3。上述第一张拉绳231的绕设方式,可提升两个先紧实板21移动的平稳性。另外,需注意第一张拉绳231不经过树穴1。在第一张拉绳231最后延伸出的先紧实板21附近的栽植地上挖设有第一操作穴4,第一张拉千斤顶232安装于第一操作穴4内,第一张拉绳231延伸出紧实区间3后固定连接于第一张拉千斤顶232的输出端上。因此,在第一张拉千斤顶232工作时,可拉动第一张拉绳231,第一张拉绳231再拉动两个先紧实板21相互靠近移动,从而可对栽植地、所
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
36.参照图1和图2,后行驱动组件24包括第二张拉绳241和第二张拉千斤顶242,在后紧实板22一侧的上下两端及另一侧的上下两端各开设有一个第二张拉孔221,第二张拉绳241固定连接于其中一个后紧实板22一侧上端的第二张拉孔221内,之后依次穿过两个后紧实板22该侧的其余三个第二张拉孔221,再依次穿过两个后紧实板22另一侧的四个第二张拉孔221,最后延伸出紧实区间3。上述第二张拉绳241的绕设方式,可提升两个后紧实板22移动的平稳性。另外,需注意第二张拉绳241也不经过树穴1。在第二张拉绳241最后延伸出的后紧实板22附近的栽植地上挖设有第二操作穴5,第二张拉千斤顶242安装于第二操作穴5内,第二张拉绳241延伸出紧实区间3后固定连接于第二张拉千斤顶242的输出端上。因此,在第二张拉千斤顶242工作时,可拉动第二张拉绳241,第二张拉绳241再拉动两个后紧实板22相互靠近移动,从而也可对栽植地、所回填的土壤以及苗木土球进行压实。
37.参照图2和图3,两个先紧实板21的内部和两个后紧实板22的内部均一体成型设有储水腔6,储水腔6为方形结构的腔体,各个储水腔6的顶部均开口设置。储水腔6内沿自身的深度方向等间隔设有若干分层隔板7,分层隔板7与储水腔6的内壁固定连接,这些分层隔板7将储水腔6分隔成若干分层灌水腔61。且在每个分层隔板7上均间隔开设有若干落水孔71,落水孔71为长条形结构的孔,且相邻两个分层隔板7上的落水孔71均交错设置,因而当操作者朝储水腔6内灌入水后,该结构可有效减缓水下落的速度,提升水存留于各个分层灌水腔61内的时间。
38.先紧实板21内的各个分层灌水腔61,均贯穿先紧实板21朝向紧实区间3的侧壁而形成分层灌水孔8;后紧实板22内的各个分层灌水腔61,均贯穿后紧实板22朝向紧实区间3的侧壁也形成分层灌水孔8。因此,分层灌水孔8与所对应的分层灌水腔61连通,故分层灌水腔61内的水便可通过分层灌水孔8进入栽植地,进而进入土球对苗木进行浇灌。且在此过程中,土壤由下至上接触到水分的量更加均匀,从而土壤的沉降量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因沉降不均而导致分层的情况,使得土壤更加夯实,以保证苗木正常生长。
39.参照图2和图3,另外,在先紧实板21内的储水腔6的顶部开口处固定连接有集水斗11,在后紧实板22内的储水腔6的顶部开口处也固定连接有集水斗11。通过集水斗11可方便操作者朝储水腔6内灌水,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40.此外,在分层灌水孔8和落水孔71内均设有一层透水膜10,透水膜10采用涤纶布制作而成,具体地,分层灌水孔8内的透水膜10粘连于分层灌水孔8的孔壁上,落水孔71内的透水膜10粘连于落水孔71的孔壁上。这些透水膜10可减缓水流动的速度,确保水可均匀的存留于各个分层灌水腔61内,进而使得水能够缓慢地进入土壤内,以提升灌溉效果。在分层灌水孔8内位于透水膜10朝向紧实区间3的一侧设有挡泥网9,挡泥网9固定连接于分层灌水孔8的孔壁上,该挡泥网9可对相邻的透水膜10进行防护,同时也用于挡住土壤,减小土壤通过分层灌水孔8进入储水腔6内的可能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