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重症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2:58: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重症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器。


背景技术:

2.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利用支气管镜向支气管肺泡内注人生理盐水并随即吸出,收集肺泡表面有效液体,检查其细胞成分和可溶性物质的一种方法。有全麻下经卡伦双腔管行一侧全肺灌洗、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洗两种方法。临床用于诊断多种肺部疾病,如肺泡炎、肺纤维化、石棉肺、肺癌、肺囊虫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等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研究肺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评价疗效和预后等。
3.支气管肺泡灌洗是用液体注入支气管肺泡然后吸出,以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支气管某一段肺,用37℃生理盐水注入,然后用低负压吸出。灌洗液可行细胞、微生物、免疫、生化的检查,以探索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协助诊断;也可通过反复灌洗,促进肺泡异物、炎症或免疫反应产物的排出,达到治疗目的。
4.而在灌洗过程中包括以下注意事项,1.操作时,应当避免创伤和引起患者咳嗽,否则可导致黏液和血液的明显污染。2.整个灌洗过程中,支气管镜需一直保持适当位置,以防灌洗液溢出及大气道分泌物污染。3.负压吸引应小于80mmhg,否则可使远端气道萎陷,而影响回收量。4.在灌洗过程中和灌洗后2小时内,对所有患者都应按常规观察生命体征和脉氧饱和度,对缺氧者给予相应氧疗。
5.灌洗过程中,电子支气管镜的镜头需一直保持适当位置,以防灌洗液溢出及大气道分泌物污染;还应将冲洗口固定在支气管的适当位置,防止在冲洗时,冲洗口受水压形变而刺破支气管。
6.中国专利cn201811525451.1公开了一种肺泡灌洗装置,包括支气管镜本体、插入管和弯曲部,所述插入管的尾部与所述支气管镜本体连接,所述弯曲部布置在插入管的头部,还包括吸附冲洗装置;所述吸附冲洗装置包括输送管,输送管沿长度方向设有贯穿的冲洗腔和吸附腔,吸附腔的头部设有连接管,吸附腔的尾部设有负压装置,连接管远离吸附腔的一端连接有负压吸盘;所述支气管镜本体、插入管和弯曲部的内部设有贯穿且连通的输送腔,输送管活动地嵌设在输送腔内。
7.该装置通过负压吸盘将冲洗罩固定在支气管的适当位置,从而向冲洗腔中注入生理盐水以对肺泡进行冲洗,该种固定方式较危险,会使得远端气道因负压而萎陷。


技术实现要素:

8.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重症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器。
9.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0.一种重症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器,包括电子支气管镜和冲洗单元,电子支气管镜包括插入部和操作部,插入部的前端设置有物镜,插入部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
器械通道,冲洗单元包括自器械通道入口延伸至其出口的管件,管件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引流通道、导流通道和第一气道,管件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囊与第一气道连通,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半堵塞支气管。
11.优选地,管件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气道,管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堵塞单侧主支气管的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与第二气道连通。
12.优选地,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的间距可调节,第二气囊为环形的囊体,第二气囊同轴滑动设置在管件上,且第二气囊的内周设置有沿其轴向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置有沿第二气囊轴向延伸的波纹管,波纹管的一端与第二气道连通,波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气囊连通。
13.优选地,第一气囊为环状的囊体,第一气囊同轴设置在管件的前端外侧。
14.优选地,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外周面与支气管壁存在间隙,或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内周面与管件的外壁存在间隙。
15.优选地,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外周面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沿第一气囊的轴向贯穿,或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内周面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沿第一气囊的轴向贯穿。
16.优选地,管件包括柔性外管、引流管、导流管、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引流管、导流管、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柔性外管中,第一气管与第一气囊连通,第二气管与第二气囊连通。
17.优选地,灌洗器还包括有两个微供气单元,微供气单元包括筒、活塞和螺纹杆,所述筒内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密封腔,筒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气管或第二气管末端连通的连通管,连通管与密封腔连通,活塞同轴滑动设置在密封腔中,并将密封腔分为第一腔室和与连通管连通的第二腔室,活塞同轴贯穿第一腔室并与柔性外管同轴拧接,螺纹杆的内端与活塞的一端连接。
18.优选地,活塞的圆周面套设有与密封腔的内壁过盈配合的橡胶圈。
19.优选地,插入部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供氧通道。
20.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技术通过在管件的前端设置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的第一气囊,使得管件在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插入到下叶支气管时,第一气囊膨胀并将管件的前端固定在下叶支气管中,能够有效避免管件在输出灌洗液或抽出废液时,管件的前端因摆动而刺破支气管壁,安全性和成本更低;
22.2.本技术通过在管件上设置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的第二气囊,使得第二气囊能够膨胀以堵塞主支气管,进而防止肺部的灌洗侧的废液流入到另一侧的支气管中,进而避免影响另一侧支气管的正常呼吸;
23.3.本技术通过使得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间距可调,以便于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能够适应并半堵塞或堵塞不同长度的支气管,从而提高实用性;
24.4.本技术通将呈环状的第一气囊能够完整包裹管件的前端,使得在抽离管件时,体积略微减小的第一气囊仍能够保护管件的前端不会刺破支气管壁;
25.5.本技术通过将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外周面与支气管壁存在间隙,或者是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的内周面与管件的外壁存在间隙,使得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半堵塞
在支气管中,且堵塞点两侧的支气管仍通过间隙确保连通性;
26.6.本技术通过使得膨胀的第一气囊具有与管壁连通的第一凹陷部,或者是膨胀的第一气囊具有与管件外壁连通的第二凹陷部,使得第一气囊在半堵塞支气管时,灌洗液通过第一凹陷部或第二凹陷部能够正常流通;
27.7.本技术通过引流管、导流管、第一气管和第二气管的内腔依次构成引流通道、导流通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从而能够正常引流、导流和通气;
28.8.本技术通过两个微供气单元分别连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外端,使得微供气单元能够向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提供微量的气体,以防止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急速膨胀而引起患者的不适;
29.9.本技术通过在活塞的圆周面上套设与密封腔过盈配合的橡胶圈,使得第二腔室中的液体不易通过活塞与密封腔的间隙向外溢出;
30.10.本技术通过在插入部内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供氧通道,使得肺部另一侧的支气管通过供氧通道能够正常呼吸。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的灌洗器的立体图;
32.图2是本技术的灌洗器的侧视图;
33.图3是图2的a-a方向的剖视图;
34.图4是本技术的灌洗器的正视图;
35.图5是图4的d-d方向的剖视图;
36.图6是本技术的第一气囊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37.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气囊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38.图8是本技术的微供气单元的轴向剖视图;
39.图9是本技术的管件的径向剖视图。
40.图中标号为:
41.1a-操作部;1b-插入部;1b1-物镜;1b2-器械通道;1b3-供氧通道;2a-管件;2a1-柔性外管;2a2-引流管;2a3-导流管;2a4-第一气管;2a5-第二气管;2b-第一气囊;2b1-第一凹陷部;2b2-第二凹陷部;2c-第二气囊;2c1-容纳槽;2c2-波纹管;2d1-筒;2d2-连通管;2d3-活塞;2d4-螺纹杆;2d5-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3.如图3和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
44.一种重症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器,包括电子支气管镜和冲洗单元,电子支气管镜包括插入部1b和操作部1a,插入部1b的前端设置有物镜1b1,插入部1b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器械通道1b2,冲洗单元包括自器械通道1b2的入口延伸至其出口的管件2a,管件2a内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引流通道、导流通道和第一气道,管件2a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气囊2b,第一气囊2b与第一气道连通,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半堵塞支气管。
4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管件2a在灌洗肺泡时易受水力影响而摆动,使得管件2a的前端容易刺破支气管,且现有的通过负压结构将管件2a的前端固定吸附在支气管壁上,容易使得远端气道萎陷。为此,本技术通过能够半堵塞在支气管中的第一气囊2b,将管件2a的前端固定在支气管中,以便灌洗肺部的半侧肺泡,然后再灌洗另半侧肺泡;
46.其中“半堵塞”可以理解为,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堵塞在支气管中,使得管件2a的前端被固定在支气管中,以防止灌洗时刺破支气管,同时,堵塞处两侧的支气管处于连通状态,使得灌洗液能够灌满肺部的半侧肺泡;
47.支气管的一侧自上而下依次具有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
48.具体操作如下,手持操作部1a引导插入部1b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肺部,通过物镜1b1能够实时观测插入部1b的行径轨迹,进而由物镜1b1提供可视化操作,当插入部1b的前端,即物镜1b1引导被依次经过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当物镜1b1靠近下叶支气管时,使得插入部1b保持不动,将管件2a自器械通道1b2的入口插入到器械通道1b2中,直到管件2a的前端从器械通道1b2的出口伸出,使得第一气囊2b正好位于下叶支气管处,在外部通过注射器向第一气道中注入气体,使得第一气囊2b膨胀并半堵塞在下叶支气管中,进而使得管件2a的前端被固定在下叶志气管中,相对第一气囊2b引导插入部1b返回,即使得物镜1b1依次经过中叶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并使得物镜1b1移动至主支气管中,从而能够防止灌洗后的废液污染物镜1b1,向引流通道中注入灌洗液,因第一气囊2b在支气管中处于半堵塞状态,使得灌洗液能够逐渐灌满肺部的半侧肺泡,抽取废液时,通过导流通道将单侧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中的废液抽出,往复重新几次,直到抽出的废液澄清;
49.在灌洗支气管另一侧的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中叶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时,通过第一气道略微减小第一气囊2b的体积,然后相对物镜1b1回收管件2a,直到第一气囊2b靠近物镜1b1,在此过程中,第一气囊2b始终为充气状态,进而能够防止在拉扯管件2a时,管件2a的前端刺破支气管壁,
50.第一气囊2b靠近物镜1b1后,通过第一气道完全抽出第一气囊2b中的气体,使得管件2a的前端能够重新进入器械通道1b2中,引导插入部1b进入支气管另一侧并靠近下叶支气管,重复以上步骤,从而完成对肺泡的灌洗。
51.如图3和图5所示,进一步的:
52.管件2a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气道,管件2a上还设置有用于堵塞单侧主支气管的第二气囊2c,第二气囊2c与第二气道连通。
5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患者一般为卧躺状态下被灌洗,这使得灌洗侧的废液容易通过支气管流向另一侧支气管,且会污染物镜1b1。为此,本技术通过在管件2a上设置第二气囊2c,当第一气囊2b半堵塞在下叶支气管中,而物镜1b1被引导至主支气管中时,处于收缩状态的第二气囊2c位于支气管中,通过另一注射器在外部向第二气道中注气,使得第二气囊2c中被注入气体,从而使得第二气囊2c膨胀并堵塞肺部一侧的主支气管,使得肺部一侧支气管中的废液不易突破第二气囊2c进入另一侧支气管,使得另一侧的支气管能够正常呼吸,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54.如图3和图5所示,进一步的:
55.第二气囊2c与第一气囊2b的间距可调节,第二气囊2c为环形的囊体,第二气囊2c同轴滑动设置在管件2a上,且第二气囊2c的内周设置有沿其轴向的容纳槽2c1,所述容纳槽2c1内设置有沿第二气囊2c轴向延伸的波纹管2c2,波纹管2c2的一端与第二气道连通,波纹管2c2的另一端与第二气囊2c连通。
5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确保管件2a被精准固定在下叶支气管中,而使得第二气囊2c被精准固定在柱支气管中。为此,本技术通过将呈环状的第二气囊2c滑动套设在管件2a上,不同患者的支气管的长度不同,当第二气囊2c的内腔为负压状态时,第二气囊2c能够紧密贴附于管件2a的外周面,从而固定第二气囊2c在管件2a上的位置,因第二气囊2c通过波纹管2c2与第二气道连通,使得第二气囊2c在滑动时仍保持与第二气道的连通性,且容纳槽2c1能够容纳膨胀状态的波纹管2c2,使其不易因第二气囊2c的内周压强而影响其正常通气;
57.具体操作如下,引导插入部1b进入患者的支气管中,物镜1b1到主气管处记录为起点,物镜1b1继续延伸至下叶支气管处为终点,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即为第一气囊2b和第二气囊2c需要调节的距离,在管件2a进入器械通道1b2之前调节第一气囊2b和第二气囊2c的距离,以使得管件2a被精准半堵塞在下叶支气管中,而第二气囊2c被精准堵塞在柱支气管中。
58.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
59.第一气囊2b为环状的囊体,第一气囊2b同轴设置在管件2a的前端外侧。
60.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避免回收管件2a时,管件2a的前端可能会刺破支气管壁。为此,本技术通将呈环状的第一气囊2b能够完整包裹管件2a的前端,使得在抽离管件2a时,体积略微减小的第一气囊2b仍能够保护管件2a的前端不会刺破支气管壁。
61.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
62.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外周面与支气管壁存在间隙,或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内周面与管件2a的外壁存在间隙。
63.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如何半封堵在支气管中。为此,本技术通过将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外周面与支气管壁存在间隙,或者是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内周面与管件2a的外壁存在间隙,使得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半堵塞在支气管中,且堵塞点两侧的支气管仍通过间隙确保连通性,使得灌洗液能够灌满肺部的单侧支气管。
64.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的:
65.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外周面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凹陷部2b1,第一凹陷部2b1沿第一气囊2b的轴向贯穿,或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的内周面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凹陷部2b2,第二凹陷部2b2沿第一气囊2b的轴向贯穿。
6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膨胀状态下的第一气囊2b如何形成间隙以便灌洗液流通。为此,本技术通过使得膨胀的第一气囊2b具有与管壁连通的第一凹陷部2b1,或者是膨胀的第一气囊2b具有与管件2a外壁连通的第二凹陷部2b2,使得第一气囊2b在半堵塞支气管时,灌洗液通过第一凹陷部2b1或第二凹陷部2b2能够正常流通。
67.如图9所示,进一步的:
68.管件2a包括柔性外管2a1、引流管2a2、导流管2a3、第一气管2a4和第二气管2a5,引流管2a2、导流管2a3、第一气管2a4和第二气管2a5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柔性外管2a1中,第一气管2a4与第一气囊2b连通,第二气管2a5与第二气囊2c连通。
6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管件2a内如何形成引流通道、导流通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为此,本技术通过将引流管2a2、导流管2a3、第一气管2a4和第二气管2a5均沿长度方向设置在柔性外管2a1中,使得引流管2a2、导流管2a3、第一气管2a4和第二气管2a5的内腔依次构成引流通道、导流通道、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从而能够正常引流、导流和通气。
70.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
71.灌洗器还包括有两个微供气单元,微供气单元包括筒2d1、活塞2d3和螺纹杆2d4,所述筒2d1内设置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密封腔,筒2d1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气管2a4或第二气管2a5末端连通的连通管2d2,连通管2d2与密封腔连通,活塞2d3同轴滑动设置在密封腔中,并将密封腔分为第一腔室和与连通管2d2连通的第二腔室,活塞2d3同轴贯穿第一腔室并与柔性外管2a1同轴拧接,螺纹杆2d4的内端与活塞2d3的一端连接。
7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第一气囊2b和第二气囊2c急速膨胀易引起患者的不适。为此,本技术通过两个微供气单元分别连通第一气道和第二气道的外端,通过相对柔性外管2a1转动螺纹杆2d4,使得螺纹杆2d4的端部能够抵接活塞2d3在密封腔中沿轴向移动,从而改变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压强,使得第二腔室中通过连通管2d2向第一气道或第二气道中注入空气,从而是的第一气囊2b或第二气囊2c膨胀,因螺纹杆2d4的旋转量可以微调,进而能够调节第二腔室的压强。
73.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
74.活塞2d3的圆周面套设有与密封腔的内壁过盈配合的橡胶圈2d5。
7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确保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相对密封。为此,本技术通过在活塞2d3的圆周面上套设与密封腔过盈配合的橡胶圈2d5,使得第二腔室中的液体不易通过活塞2d3与密封腔的间隙向外溢出。
76.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
77.插入部1b内还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供氧通道1b3。
7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灌洗时,如何确保肺部另一侧的支气管正常呼吸。为此,本技术通过在插入部1b内设置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供氧通道1b3,使得肺部另一侧的支气管通过供氧通道1b3能够正常呼吸。
79.本技术通过在管件的前端设置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的第一气囊2b,使得管件在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插入到下叶支气管时,第一气囊2b膨胀并将管件2a的前端固定在下叶支气管中,能够有效避免管件在输出灌洗液或抽出废液时,管件2a的前端因摆动而刺破支气管壁,安全性和成本更低;并通过在管件上设置能够自由膨胀或收缩的第二气囊2c,使得第二气囊2c能够膨胀以堵塞主支气管,进而防止肺部的灌洗侧的废液流入到另一侧的支气管中,进而避免影响另一侧支气管的正常呼吸。
8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