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建筑节能结构及节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23 00:07: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节能结构及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节能旨在采用节能型的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耗。常见的供暖有地热能供暖,利用预埋在底下的地埋管将地热能传递至建筑中的地暖管中进行供热,然而地暖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管内会形成水垢等物质增加壁厚,使得供暖效果降低,增加能耗,为了保证供暖效果,降低能耗,需要及时清理地暖管中的水垢。
3.目前,一般的地暖管清洗需要通过专业的人员,将地暖管与分集水器分开,再通过向地暖管中添加清洁剂或水弹的方式,清洁剂或水弹在地暖管中的随着水的流动来清除地暖管中的水垢,地暖管清洗完成后,再将地暖管接回分集水器上。
4.针对上述技术方案,发明人认为,通过人工将地暖管与分集水器分离开来清洗地暖管的方式,耗费较多资源,不符合建筑节能的宗旨。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能够在清洗地暖管的过程中减少资源耗费,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节能结构及节能系统。
6.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节能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节能结构,包括架设在工作室内的供暖组件, 工作室内架设有用于清洗供暖组件的清洗组件,所述清洗组件包括清洗剂箱和混合箱,所述清洗剂箱与混合箱连通,所述混合箱与供暖组件连通。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清洗组件,方便通过清洗组件对管路进行清洗,减少人力资源的耗费,设置清洗剂箱,用于储存清洗剂,设置混合箱,方便热水与清洗剂进行混合,并暂存在清洗剂箱中,将清洗剂箱与混合箱连通,便于清洗剂进入混合箱中与热水进行混合,浆混合箱与供暖组件连通,便于混合后的清洗剂进入供暖组件的管道中,对管路进行清洗。
8.可选的,所述清洗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清洗剂箱,所述温度传感器套设在建筑中的供暖组件中,所述清洗剂箱的顶部设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进水口与清洗剂箱连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温度传感器,便于监测供暖组件的管道中的水温,方便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设置清洗剂箱,便于储存清洗剂,设置抽水泵,抽取清洗剂箱中的清洗剂,方便清洗剂和热水混合,将抽水泵的进水口与清洗剂箱连通,便于抽水泵从清洗剂箱中抽取清洗剂。
10.可选的,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处设有混合箱,所述混合箱的进水口与抽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处的管道上设有抽水阀,所述混合箱的出水口与供暖组件连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混合箱,方便清洗剂和热水进行混合,设置抽水阀,
便于控制清洗剂箱与混合箱连通的管路的通断,将混合箱与供暖组件连通,便于混合后的用于清洗管道的液体进入到管路中。
12.可选的,工作室内架设有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箱和第二过滤箱,所述第一过滤箱内嵌设有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第三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的进水口与第一过滤箱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二过滤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过滤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三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过滤箱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滤箱的出水口与供暖组件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过滤组件,便于对清洗组件和供暖组件中的水进行过滤,从而重复使用,节约水源,设置第一过滤箱,便于对收集到的雨水和经第二过滤箱过滤后的滤水进行过滤收集,设置第二过滤箱,便于对清洗管路后的污水进行过滤,从而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设置第一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和第三过滤器,对第一过滤箱中的水进行多次过滤,使过滤效果更好,将第一过滤器的进水口与第一过滤箱的进水口连通,便于回收的水进入到第一过滤器中进行过滤,将第一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二过滤器的进水口连通,便于第一过滤器过滤后的水进入到第二过滤器中进一步过滤,将第二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三过滤器的进水口连通,便于第二过滤器过滤后的水进入到第三过滤器中进行过滤,将三过滤器的出水口与第一过滤箱的出水口连通,便于第三过滤器过滤后的水排出,将第一过滤箱的出水口与供暖组件连接,便于过滤后的水进入到供暖组件中进行重复使用。
14.可选的,所述第二过滤箱内设有滤水通道和污水通道,所述第二过滤箱的底部侧面设有滤水管,所述第二过滤箱的底部设有污水管,所述滤水通道与滤水管连通,所述滤水管靠近第二过滤箱处设有滤水阀,所述滤水管远离第二过滤箱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污水通道与污水管连通,所述污水管上靠近第二过滤箱处设有污水阀,所述污水管远离第二过滤箱的一端连接至市政排污管道,所述第二过滤箱的进水口与供暖组件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滤水通道和污水通道,便于第二过滤箱将清洗管道后的污水过滤后的滤水和污水分开排放,达到分类排放的目的,设置滤水管,方便将滤水通道中的水排出,设置污水管,方便将污水通道中的污水排出,将滤水管与第一过滤箱连接,便于对第二过滤箱过虑后的水进行再次过滤,设置滤水阀,便于控制滤水通道的开启和关闭,设置污水阀,便于控制污水通道的开启和关闭,将第二过滤箱与供暖组件连接,便于清洗供暖组件的水进入第二过滤箱进行初步过滤。
16.可选的,所述供暖组件包括地源换热装置,所述地源换热装置包括地埋管,所述地埋管为闭合管路且部分管路位于地下,所述地埋管上设有循环泵,所述地源换热装置内嵌设有换热器,所述地埋管的部分管道位于换热器内,所述换热器内靠近地埋管处嵌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接有储水箱,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储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储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一过滤箱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连接有热水箱,所述换热管远离储水箱的一端与热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水箱的出水口与混合箱的进水口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地源换热装置,便于地热能传递至供暖组件的管路中,提供热量,设置地埋管并将部分管路埋在地下,便于吸收地热能,在地埋管上设置循环泵,便于使地埋管中的液体循环流动,吸收地热能,设置换热器和换热管,便于将地埋管中
水的热量交换至换热管中,设置储水箱,便于存储第一过滤箱过滤后的水,设置热水箱,便于存储经换热器加热后的水,将热水箱与混合箱连接,便于热水箱中的水进入到混合箱中。
18.可选的,所述混合箱连接有供暖泵,所述供暖泵的进水口与混合箱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供暖泵连接有分水器,所述分水器的进水口处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分水器的一端与供暖泵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分水器上靠近出水管处设有温度计,所述分水器远离出水管的一端连接设有若干分水管,所述分水管嵌设在建筑的墙体内,所述分水管上靠近分水器处设有分水阀,工作室内设有集水器,所述集水器的一端连接有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上靠近集水器处设有回水阀,所述回水管远离集水器的一端与储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集水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过滤箱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集水器与第二过滤器连接的管路上设有过滤阀,所述集水器上靠近回水管处连接有若干集水管,所述集水管嵌设在建筑的墙体内,所述集水管上靠近集水器处设有集水阀。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供暖泵,便于将混合箱的水输送至供暖管道中,设置分水器,便于将经供暖泵流入分水器的热水分流,设置分水管,便于分水器将热水输送至分水管中,从而进入到不同的供热器材中,设置温度计,便于监测热水箱的出水温度,并与温度传感器中的数值进行比对,设置分水阀,便于控制分水管的开启和关闭,设置集水器,便于与分水器配合,使供暖组件形成一个回路,设置回水管,便于将集水器流出的水输送至储水箱中,设置回水阀,便于控制回水管的开启和关闭,将集水管的一端和第二过滤箱连接,便于清洗组件工作时将污水排放至第二过滤箱进行过滤,设置过滤阀,便于控制集水器与第二过滤箱连接的管道的开启和关闭,设置集水管,便于将供暖组件中的水输送至集水器,设置集水阀,便于控制集水管的开启和关闭。
20.可选的,建筑的墙体内嵌合有若干地暖管,所述地暖管的进水口与分水管连接,所述地暖管的出水口与集水管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套设在分水管上靠近地暖管处,建筑内嵌设有若干制冷器,所述制冷器的进水口与分水管连接,所述制冷器的出水口与集水管连接,建筑内嵌设有若干用水器,所述用水器与分水管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地暖管,便于为建筑供暖,将地暖管与分水管连接,便于分水管中的热水进入地暖管中,对室内提供热量,将地暖管与集水管连接,便于地暖管中的水进入到集水管中,设置温度传感器,便于监测地暖管中水的温度,进行数据处理,设置制冷器,便于吸收建筑内的热量,并交换至地下进行制冷,将制冷器与分水管连接,便于分水管中的水进入制冷器中吸收室内热量,将制冷器与集水管连接,便于制冷器中的水进入集水管中,设置用水器,便于用户使用热水,将用水器与分水管连接,便于热水进入到用水器中。
22.可选的,建筑的顶部嵌设有用于供电的太阳能板,建筑上靠近顶部的两侧嵌设有若干雨水槽,所述雨水槽的底部连接有雨水管,所述雨水管远离雨水槽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箱的进水口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太阳能板,便于给建筑中的用电设备供电,设置雨水槽,便于收集雨水,设置雨水管,便于输送雨水槽中的雨水,将雨水管与第一过滤箱连接,便于对雨水进行过滤。
2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节能系统,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建筑节能系统包括供暖系统、清洗系统和过滤系统,所述供暖组件位于供暖系统
中,所述清洗组件位于清洗系统中,所述过滤组件位于过滤系统中;供暖系统中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当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数值小于设定数值时,供暖系统控制供暖组件开始工作,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停止工作,过滤系统控制第一过滤箱工作;当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温度计的数值之差大于设定的变量值时,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开始工作,通过清洗组件对供暖组件中的管路进行清洗,同时过滤系统中的过滤组件对清洗管路的水进行过滤,当清洗组件工作时长达到设定值时,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停止工作,过滤系统控制第二过滤箱和抽水泵停止工作;雨水及供暖系统中的水通过过滤组件中的第一过滤箱进行过滤,并存储在储水箱中。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供暖系统,便于控制供暖组件工作,设置清洗系统,便于控制清洗组件工作,设置过滤系统,便于控制过滤组件工作,设置室内温度传感器,便于供暖系统掌握室内温度,并控制供暖组件工作。清洗系统通过比较温度传感器与温度计的数值之差,控制清洗组件工作,对管路进行清洗,在清洗系统中设定清洗组件的工作时长,便于管理清洗组件的工作情况。将雨水及供暖系统中的水通过过滤组件中的第一过滤箱进行过滤,便于对水进行循环使用,将过滤后的水存储在储水箱中,便于为清洗组件和供暖组件提供水。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建筑中设置供暖组件,便于给建筑进行供热。
2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建筑中设置清洗组件,便于对供暖组件中的管路进行清洗。
28.本技术通过在建筑中设置过滤组件,便于对建筑中使用的水进行过滤循环使用。
29.本技术通过将清洗组件和过滤组件连接至供暖组件中,便于对供暖组件中的管路进行清洗,对清洗后的水进行过滤,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32.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管路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建筑;11、雨水槽;12、雨水管;13、工作室;14、通风管;15、太阳能板;16、制冷器;17、用水器;2、供暖组件;21、地源换热装置;211、地埋管;212、循环泵;213、换热器;214、换热管;22、储水箱;23、热水箱;24、供暖泵;25、分水器;251、出水管;252、温度计;253、分水管;26、集水器;261、回水管;262、回水阀;263、集水管;27、地暖管;3、清洗组件;31、清洗剂箱;311、抽水泵;312、抽水阀;32、混合箱;33、温度传感器;4、过滤组件;41、第一过滤箱;411、第一过滤器;412、第二过滤器;413、第三过滤器;42、第二过滤箱;421、滤水管;422、滤水阀;423、污水管;424、污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节能结构,参照图1和图2,建筑节能结构包括架设在工作室13内的供暖组件2,在工作室13内还架置有清洗组件3和过滤组件4,清洗组件3对供暖组件2中的管路进行清洗,过滤组件4对清洗管路后的水进行过滤回收。在建筑1的顶部定位嵌置有一个太阳能板15,太阳能板15为建筑内的用电设备供电,在建筑1顶部的两侧分别嵌设一个雨水槽11,该雨水槽11的底部连接有一个雨水管12,雨水管12的远离雨水槽11的一端与过滤组件4连通,在工作室13内还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风管14,在建筑1内的墙体内设置有地暖管27,地暖管27与供暖组件2连通,在建筑1内设置有制冷器16和用水器17,制冷器16和用水器17与供暖组件2连通。
37.参照图2和图3,供暖组件2包括地源换热装置21,该地源换热装置21内设置有一个换热器213和地埋管211,该地埋管211的一部分管路位于换热器213内部,该地埋管211远离换热器213的一部分管路深埋在地下,在工作室13内的地埋管211上设置有一个循环泵212,循环泵212将地埋管211中的水从地下到换热器213内进行循环,换热器213内靠近地埋管211处还设置有一个换热管214,供暖组件2设置有一个储水箱22和热水箱23,该储水箱22的出水口与换热管214的一端连接,热水箱23的进水口与换热管214的另一端连接。通过深埋地下的地埋管211吸收地源热量,在循环泵212的作用下进入换热器213中与换热管214进行换热,对换热管214中的水进行加热后送至热水箱23中。
38.参照图2和图3,在工作室13内靠近热水箱23处设置有一个混合箱32,该混合箱32的进水口与热水箱23的出水口连接,在靠近混合箱32处设置有一个供暖泵24,靠近供暖泵24处设置有一个分水器25,该供暖泵24的进水口与混合箱32的出水口连接,供暖泵24的出水口与分水器25的进水口通过出水管251连接,在出水管251上设置有一个温度计252,参照图3和图4,在分水器25上设置至少三根分水管253,该分水管253上靠近分水器25处设置有一个分水阀,地暖管27的进水口与一根分水管253远离分水器25的一端连接,制冷器16的进水口与一根分水管253远离分水器25的一端连接,用水器17的进水口与分水管253远离分水器25的一端连接。在靠近分水器25处设置有一个集水器26,在集水器26的一端设有回水管261,该回水管261上靠近集水器26处设置有一个回水阀262,回水管261的另一端与储水箱22的进水口连接,在集水器26上靠近回水管261处设置有两根集水管263,在集水管263上靠近集水器26处设置有一个集水阀,地暖管27的出水口与一根集水管263远离集水器26的一端连接,制冷器16的出水口与另一根集水管263远离集水器26的一端连接。通过供暖泵24将热水输送置分水管253中,进入地暖管27对建筑1进行供暖,夏天时,制冷器16中的管路中的水吸收建筑1内的热量,通过集水管263进入储水箱22输送至换热管214中,经过换热器213将热量交换至地埋管211中,释放到地下。
39.参照图3和图4,清洗组件3包括清洗剂箱31和温度传感器33,温度传感器33嵌套在分水管253上靠近地暖管27处,在清洗剂箱31的出水口处设置有一个抽水泵311,该抽水泵311的进水口与清洗剂箱31的出水口连接,抽水泵311的出水口与混合箱32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通,该管道上靠近混合箱32处设置有一个抽水阀312。通过抽水泵311将清洗剂输送至混合箱32中,与混合箱32中的热水进行混合,达到清洗剂的工作温度。
40.参照图3和图4,过滤组件4包括第一过滤箱41和第二过滤箱42,第一过滤箱41内嵌
置有第一过滤器411、第二过滤器412和第三过滤器413,第一过滤器411的进水口与第一过滤箱4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过滤器411的出水口与第二过滤器412的进水口连接,第二过滤器412的出水口与第三过滤器413的进水口连接,第三过滤器413的出水口与第一过滤箱41的出水口连接,第一过滤箱41的出水口与储水箱22的进水口连接。第二过滤箱42的进水口与集水器26远离回水管261的一端连接,其连接处设置有一个过滤阀264,在第二过滤箱42内设置有滤水通道和污水通道,在第二过滤箱42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污水管423,该污水管423与污水通道连接,该污水管423上设置有一个污水阀424,在第二过滤箱42底部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滤水管421,该滤水管421与滤水通道连接,该滤水管421上设置有一个滤水阀422,滤水管421远离第二过滤箱42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箱41的进水口连接。雨水管12远离雨水槽11的一端与第一过滤箱41的进水口连接。通过第二过滤箱42对清洗管路后的水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滤水通过滤水管421进入第一过滤箱41中再次过滤,第二过滤箱42过滤后的污水通过污水管423排放至市政排放管道内。
41.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温度传感器33的数值大于设定的数值时,清洗组件3停止工作,抽水泵311停止工作,抽水阀312、过滤阀264、滤水阀422和污水阀424关闭,供暖组件2和第一过滤箱41正常工作。
42.当温度传感器33的数值小于设定的数值时,清洗组件3和第二过滤箱42开始工作,抽水泵311开始工作,抽水阀312、过滤阀264、滤水阀422和污水阀424打开,回水阀262和与用水器17连接的分水管253的分水阀关闭,抽水泵311将清洗剂箱31中的清洗剂抽入混合箱32中,与热水箱23输送至混合箱32的热水进行混合,通过供暖泵24输送至分水器25上的分水管253、地暖管27、制冷器16的管道和集水管263中对管路进行清洗,通过集水器26将污水输送至第二过滤箱42中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的滤水由滤水通道进入滤水管421中,再进入第一过滤箱41进行再次过滤后,输送至储水箱22中进入供暖组件2,由第二过滤箱42的污水通道过滤出的污水由污水管423排放至下水道中。当污水管423中没有污水排出时,清洗组件3停止工作,抽水泵311停止工作,抽水阀312、过滤阀264、滤水阀422和污水阀424关闭,回水阀262和与用水器17连接的分水管253的分水阀打开。
4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建筑节能系统:参照图3和图4,建筑节能系统包括供暖系统、清洗系统和过滤系统,供暖组件2位于供暖系统中,清洗组件3位于清洗系统中,过滤组件4位于过滤系统中。
44.参照图3和图4,供暖系统中设置有一个室内温度传感器,当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数值小于供暖系统中设定的数值时,供暖系统控制供暖组件2开始工作,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3停止工作,过滤系统控制第一过滤箱41工作,通过地源换热装置21,将地下的温度交换至换热管214中,通过分水管253输送至地暖管27中进行供暖。当温度传感器33与温度计252的数值之差大于设定的变量值时,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3开始工作,通过清洗组件3将清洗剂与热水在混合箱32内混合后,输送至供暖组件2中,对管路进行清洗,同时过滤系统控制过滤组件4中的第二过滤箱42和第一过滤箱41工作,对清洗管路的水进行过滤和排放,当清洗组件3的工作时长达到清洗系统中的设定值时,清洗系统控制清洗组件3停止工作,供暖组件2正常供暖。日常收集的雨水通过过滤组件4中的第一过滤箱41进行过滤,并存储在储水箱22中进行备用,供暖组件2中从回水管261回流的水,流至储水箱22中进行重复使用。
45.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
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