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07:57: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体恒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人体恒温装置大多存在着结构复杂,密封性能差,体积大,成本高,佩戴繁琐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构造一种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包括主体和背带;其中,所述主体包括风箱和蓄水盒,所述背带内贯穿设置有回风道;所述风箱上设置有对所述风箱进行恒温的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风箱的侧壁上;
6.所述风箱的顶部设置有鼓风装置且内部设置有出风道和入风道,所述出风道贯穿所述风箱;所述背带的第一端与所述风箱的上端固定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风箱的下端固定连接;
7.所述鼓风装置向所述出风道的第一端鼓风,所述出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背带的第一端的回风道相连通向所述背带的回风道内出风,所述背带的第二端的回风道与所述入风道相连通;所述背带朝向被背负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恒温出风通孔;
8.所述入风道上设置有贯穿所述风箱的底面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蓄水盒位于所述风箱的底部且与所述风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通孔正对所述蓄水盒的蓄水腔。
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风箱呈长方体状;所述风箱的顶面的左端或右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背带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出风嘴,所述出风嘴分别与所述出风道的第二端、所述背带的第一端的回风道相连通;
10.所述风箱的左侧面的下端或右侧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背带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的入风嘴,所述入风嘴分别与所述入风道、所述背带的第二端的回风道相连通。
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出风道为u型风道,所述u型风道由第一竖向风道和第二竖向风道以及横向风道构成,所述u型风道的横向风道分别与第一竖向风道和第二竖向风道相连通;
12.所述u型风道的第一竖向风道由多个恒温通孔构成,所述u型风道的第一竖向风道与横向风道相连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减压孔;所述u型风道的第二竖向风道与所述出风嘴相连通。
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鼓风装置为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面正对所述u型风道的第一竖向风道远离横向风道的一端且与所述风箱的顶面
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入风道为l型风道,所述l型风道由竖风道和横风道构成,所述l型风道的竖风道与横风道相连通;所述l型风道的竖风道位于所述u型风道的第一竖向风道远离第二竖向风道的一侧面,所述l型风道的横风道位于所述u型风道的下方;
15.所述l型风道的竖风道与所述u型风道的横向风道通过第二减压孔相连通;所述u型风道的横向风道与所述l型风道的横风道通过第二通孔相连通;所述l型风道的横风道与所述入风嘴相连通。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多个半导体冷热片和散热片以及散热扇;所述半导体冷热片位于所述风箱远离被背负体的一侧面与所述散热片的导能板之间,所述风箱和所述散热片均紧贴于所述半导体冷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风箱配合夹紧所述半导体冷热片,所述散热片与所述风箱固定连接;
17.所述散热扇镶嵌设置在所述散热片内或紧贴于所述散热片远离所述半导体冷热片的一侧面。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所述背带和第二所述背带,所述风箱至少包括第一所述出风嘴和第二所述出风嘴、第一所述入风嘴和第二所述入风嘴、第一所述出风道和第二所述出风道、第一所述入风道和第二所述入风道;所述鼓风装置至少包括第一所述风扇和第二所述风扇;
19.第一所述出风嘴、第一所述入风嘴、第一所述出风道和第一所述入风道以及第一所述风扇与第二所述出风嘴、第二所述入风嘴、第二所述出风道和第二所述入风道以及第二所述风扇呈横向镜像设置;
20.第一所述背带、第一所述出风嘴、第一所述入风嘴、第一所述出风道和第一所述入风道以及第一所述风扇构成第一风循环单元,第二所述背带、第二所述出风嘴、第二所述入风嘴、第二所述出风道和第二所述入风道以及第二所述风扇构成第二风循环单元。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散热片上还设置有水槽,所述水槽位于所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板的正下方,所述散热片的多个散热板上均设置有正对所述水槽的多个第三通孔;所述水槽与所述散热片的导能板固定连接。
2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蓄水盒为凹型体,所述凹型体的凹腔为所述蓄水盒的蓄水腔,所述凹型体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第一水嘴,所述凹型体的侧壁的顶面紧贴于所述风箱的底面并密封;
23.所述水槽上设置有第二水嘴,所述第一水嘴与所述第二水嘴通过可拆卸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槽与所述凹型体通过所述第一水嘴和所述可拆卸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水嘴相连通。
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蓄水盒为凹型体,所述凹型体远离所述被背负体的一侧壁可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凹型体的凹腔内放置有吸水棉;
25.所述凹型体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第一水嘴,所述水槽上设置有第二水嘴,所述第一水嘴与所述第二水嘴通过可拆卸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槽与所述凹型体通过所述第一水嘴和所述可拆卸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水嘴相连通。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时恒温装置对风箱进行恒温,鼓风装置向风箱的出风道鼓风,以产生恒温风并经背带的回风道以及风箱的入风道吹向蓄水盒的蓄水腔内;其中,背带上设置有恒温通孔以对被背负体进行直接恒温,设置蓄水盒以存储在恒温的过程中由于冷热空气凝结而产生的水珠、并同时实现恒湿;以实现对被背负体进行恒温及对周围环境进行恒湿,并且还可以通过风箱间接对被背负体进行恒温,以提高工作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适用性广泛。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风箱的剖视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轴测图;
32.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的另一替换蓄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4.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如图1所示,同时参阅图2至图5;包括主体100和背带200;主体100包括风箱110和蓄水盒120,背带200内贯穿设置有回风道(图中未显示);风箱110上设置有对风箱110进行恒温的恒温装置1101,恒温装置1101固定连接在风箱110的侧壁上;
35.风箱110的顶部设置有鼓风装置1102且内部设置有出风道1103和入风道1104,出风道1103贯穿风箱110;背带200的第一端与风箱110的上端固定连接且第二端与风箱110的下端固定连接;
36.鼓风装置1102向出风道1103的第一端鼓风,出风道1103的第二端与背带200的第一端的回风道相连通向背带200的回风道内出风,背带200的第二端的回风道与入风道1104相连通;背带200朝向被背负体(图中未显示,例如:人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多个恒温出风通孔202;进一步地,背带200由硬度较高的导热硅胶制成,在实现加速导温的同时不对回风道产生封堵;
37.入风道1104上设置有贯穿风箱110的底面的多个第一通孔1105,蓄水盒120位于风
箱110的底部且与风箱110固定连接,第一通孔1105正对蓄水盒120的蓄水腔;
38.使用恒温装置1101对风箱110进行恒温,鼓风装置1102向风箱110的出风道1103鼓风,以产生恒温风并经背带200的回风道以及风箱110的入风道1104吹向蓄水盒120的蓄水腔内;其中,背带200上设置有恒温出风通孔202以对被背负体进行直接恒温,设置蓄水盒120以存储在恒温的过程中由于冷热空气凝结而产生的水珠、并同时实现恒湿;以实现对被背负体进行恒温及对周围环境进行恒湿,并且还可以通过风箱110间接对被背负体进行恒温,以提高工作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适用性广泛。
39.如图1至图4所示,风箱110呈长方体状;风箱110的顶面的左端或右端固定连接有与背带20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出风嘴1106,出风嘴1106分别与出风道1103的第二端、背带200的第一端的回风道相连通;
40.风箱110的左侧面的下端或右侧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背带200的第二端固定连接的入风嘴1107,入风嘴1107分别与入风道1104、背带200的第二端的回风道相连通;风箱110设为长方体状便于安装和结构设计,其中,风箱110为分段制作成型。
41.如图3所示,出风道1103为u型风道1103,u型风道1103由第一竖向风道11031和第二竖向风道11032以及横向风道11033构成,u型风道1103的横向风道11033分别与第一竖向风道11031和第二竖向风道11032相连通;
42.u型风道1103的第一竖向风道11031由多个恒温通孔110311构成,u型风道1103的第一竖向风道11031与横向风道11033相连处设置有多个第一减压孔110312;u型风道1103的第二竖向风道11032与出风嘴1106相连通;其中恒温通孔110311用于对流过的风进行恒温,第一减压孔110312用于减小风的流速以使冷热空气加速凝结形成水珠通过第二通孔110421流出。
43.如图2和图4所示,鼓风装置1102为风扇1102,风扇1102的出风面正对u型风道1103的第一竖向风道11031远离横向风道11033的一端且与风箱110的顶面固定连接;结构简单,进一步地,可将风扇1102替换为离心风机以进一步提高风压,提高工作效率。
44.如图3所示,入风道1104为l型风道1104,l型风道1104由竖风道11041和横风道11042构成,l型风道1104的竖风道11041与横风道11042相连通;l型风道1104的竖风道11041位于u型风道1103的第一竖向风道11031远离第二竖向风道11032的一侧面,l型风道1104的横风道11042位于u型风道1103的下方;
45.l型风道1104的竖风道11041与u型风道1103的横向风道11033通过第二减压孔110331相连通,以降低风速使冷热空气加速凝结形成水珠,通过第一通孔1105流出;u型风道1103的横向风道11033与l型风道1104的横风道11042通过第二通孔110421相连通,以进行排水珠;l型风道1104的横风道11042与入风嘴1107相连通;结构简单。
46.如图2和图4所示,恒温装置1101包括多个半导体冷热片(图中未显示)和散热片11012以及散热扇11013;半导体冷热片位于风箱110远离被背负体的一侧面与散热片11012的导能板之间,风箱110和散热片11012均紧贴于半导体冷热片,散热片11012与风箱110配合夹紧半导体冷热片,散热片11012与风箱110固定连接;
47.散热扇11013镶嵌设置在散热片11012内或紧贴于散热片11012远离半导体冷热片的一侧面;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
48.如图1至图4所示,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至少包括第一背带200和第二背带
2000,风箱110至少包括第一出风嘴1106和第二出风嘴11060、第一入风嘴1107和第二入风嘴(图中未显示)、第一出风道1103和第二出风道11030、第一入风道1104和第二入风道11040;鼓风装置1102至少包括第一风扇1102和第二风扇11020;
49.第一出风嘴1106、第一入风嘴1107、第一出风道1103和第一入风道1104以及第一风扇1102与第二出风嘴11060、第二入风嘴、第二出风道11030和第二入风道11040以及第二风扇11020呈横向镜像设置;
50.第一背带200、第一出风嘴1106、第一入风嘴1107、第一出风道1103和第一入风道1104以及第一风扇1102构成第一风循环单元,第二背带2000、第二出风嘴11060、第二入风嘴、第二出风道11030和第二入风道11040以及第二风扇11020构成第二风循环单元;以实现双肩背负恒温装置1101,以及双肩背带恒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1.如图2和图4所示,散热片11012上还设置有水槽110121,水槽110121位于散热片11012的多个散热板的正下方,散热片11012的多个散热板上均设置有正对水槽110121的多个第三通孔(图中未显示);水槽110121与散热片11012的导能板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成本低。
52.如图2和图4所示,蓄水盒120为凹型体120,凹型体120的凹腔为蓄水盒120的蓄水腔,凹型体120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第一水嘴121,凹型体120的侧壁的顶面紧贴于风箱110的底面并密封;
53.水槽110121上设置有第二水嘴110122,第一水嘴121与第二水嘴110122通过可拆卸水管(图中未显示)相连通,水槽110121与凹型体120通过第一水嘴121和可拆卸水管以及第二水嘴110122相连通了;结构简单,成本低。
54.如图5所示,另一替换蓄水盒120为凹型体120,凹型体120远离被背负体的一侧壁可转动打开或关闭,凹型体120的凹腔内放置有吸水棉122;
55.凹型体120的侧壁上端设置有第一水嘴121,水槽110121上设置有第二水嘴110122,第一水嘴121与第二水嘴110122通过可拆卸水管相连通,水槽110121与凹型体120通过第一水嘴121和可拆卸水管以及第二水嘴110122相连通;结构简单,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56.如图2和图4以及图5所示,主体100还包括电路盒130,电路盒130位于蓄水盒120的下方且与蓄水盒120固定连接,电路盒130内设有电池(图中未显示)和控制板(图中未显示),电池用于为控制板、风扇1102和散热扇11013以及半导体冷热片提供电力供应;风箱110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温度传感器与控制板电连接,控制板用于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控制风扇1102和散热扇11013工作;其中,对半导体冷热片的供电端进行正负极反接可实现制冷或制热,以实现冷热恒温。
57.如图2和图4所示,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限位扣301,第一限位扣301固定连接在出风嘴1106上,当人体背负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时可通过第一限位扣301与人体穿着的衣服进行可拆卸连接,例如:橡皮绳捆绑,以实现限位避免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位移。
58.如图2和图4所示,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限位扣302,第二限位扣302设置在散热片11012上,可实现将该穿戴式温湿度自动调节装置穿着在衣服内时,散热扇11013可向外界排风或吸入外界的空气进行散热,第二限位扣302以限制散热扇
11013或和散热片11012回到衣服内,其中,第二限位扣302与外部衣服上的限位机构配合限制散热扇11013或和散热片11012回到衣服内。
59.如图2和图4以及图5所示,风箱110外还套设有吸水体400,吸水体400包裹风箱110的前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以及底面,吸水体400由底板401、左侧板402和右侧板403以及前侧板404构成,吸水体400紧贴于风箱110,用于保温和吸水;吸水体400的底板401位于风箱110与蓄水盒120之间,吸水体400的底板401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通孔(图中未显示),以用于往蓄水盒120的蓄水腔内滴水/流水。
60.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