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3:00: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双风机双出风口取暖器(如图1所示)通常通过于蜗舌侧进一步加长出风口长度,以加大出风口面积,来扩大送风范围,但由于蜗壳出口宽度有限,若进一步增大出风口的长度,将会导致高速气流聚集于水平方向上其中一侧出风口,而另一侧出风口的出风量减小,从而造成左右方向出口气流分布不均匀现象;出口格栅网距离蜗舌过近,经叶轮加速的高速气流将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大量聚集于竖直方向远离蜗舌一侧,导致竖直方向出口气流分布不均匀,影响了人们的沐浴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取暖器出口气流分布不均匀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出口气流分布均匀的取暖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5.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n组;
6.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
7.导流单元,所述导流单元包括n个集流端,n个所述集流端与n个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蜗壳出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单元还包括扩流端,所述扩流端与所述出风单元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
8.所述集流端和所述扩流端内部连通,其中,n≥2。
9.可选的,所述扩流端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端的过风面积。
10.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设置有风道;n组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风道相互独立设置。
11.可选的,所述环形出风口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环形出风口与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连通。
12.可选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相互背对设置。
13.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的朝向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
14.可选的,所述导流单元内设置有导流片结构;所述导流片结构适于将所述导流单元分隔成多个扩散型腔体。
15.可选的,所述导流片结构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的角度α,其中,0<α<180
°
;所述导流片结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的集流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的扩流端。
16.可选的,所述导流片结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片结构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
17.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换气口,所述换气口适于与n组所述风机组件中的至少
其中一个相连通。
18.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9.1.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导流单元,所述导流单元包括n个集流端,n个所述集流端与n个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蜗壳出口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单元还包括扩流端,所述扩流端与所述出风单元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所述集流端和所述扩流端内部连通,其中,n≥2;所述扩流端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端的过风面积,从而形成扇型导风结构,用以将各腔体内气流更加均匀地导入至出风单元的跑道型超长出风口,同时实现360
°
全方位送风,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使空间升温更加均匀,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20.2.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通过在所述导流单元内设置导流片结构,所述导流片结构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的集流端,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的扩流端;所述导流片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从而将所述导流单元分隔成多个扩散型腔体;所述导流片结构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的角度α,其中,0<α<180
°
;多个所述导流片结构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以使所述蜗壳出口的气流更加均匀地扩散至所述出风单元,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21.3.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所述环形出风口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出风段;所述环形出风口的n段所述出风段与所述扩流端的n段所述扩流段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扩流端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n个所述集流端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集流端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一一对应连通,从而形成n道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22.4.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通过设置出风单元,所述出风单元设置有环形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为跑道型超长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内设置有出风格栅,用以在保证气流均匀流动的同时,实现360
°
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23.5.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通过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第一蜗壳出口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的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从而缩短换气模式下出口风道长度,减小流动过程沿程损失,使换气性能得以保证。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现有的取暖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取暖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取暖器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发明取暖器的导流单元和出风单元的装配示意图;
29.图5为本发明取暖器的导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1、第一风机组件;12、第二风机组件;101、风道;1011、第一风道;1012、第二风道;102、蜗壳出口;1021、第一蜗壳出口;1022、第二蜗壳出口;2、集风板;3、导流单元;301、集流
端;302、扩流端;303、导流片结构;3031、第一导流片;3032、第二导流片;3033、第三导流片;3034、第四导流片;4、出风单元;401、环形出风口;4011、出风格栅;5、底层面罩;6、上层面罩;7、换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6.本发明提供的取暖器,包括:
37.风机组件,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102,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n组;
38.出风单元4,所述出风单元4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401;
39.导流单元3,所述导流单元3包括n个集流端301,n个所述集流端301与n个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单元3还包括扩流端302,所述扩流端302与所述出风单元4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
40.所述集流端301和所述扩流端302内部连通,其中,n≥2。
41.可选的,所述扩流端302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扩流段;所述扩流端3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所述n个集流端301一一对应连通。
42.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上设置有适于出风的蜗壳出口102,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2组;所述出风单元4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401;所述导流单元3包括2个集流端301,2个所述集流端301与2个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单元3还包括扩流端302,所述扩流端302与所述出风单元4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所述集流端301和所述扩流端302内部连通。
43.可选的,结合图2、图3所示,所述风机组件的数量为2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11和第二风机组件12;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设置有第一蜗壳出口1101;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设置有第二蜗壳出口1201。
44.可选的,结合图2、图4所示,所述出风单元4上设置有环形出风口401,所述环形出风口401设置有适于均分气流的出风格栅4011。
45.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出风口401为跑道型超长出风口,可实现360
°
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46.可选的,所述导流单元3包括第一集流端和第二集流端;所述第一集流端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对应连通,所述第二集流端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对应连通。
47.可选的,所述导流单元3还包括扩流端302,所述扩流端302与所述出风单元4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
48.可选的,所述扩流端302被分为2段,所述扩流端302的第一段与所述第一集流端对应连通,所述扩流端302的第二段与所述第二集流端对应连通。
49.具体地,所述扩流端302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端301的过风面积。
50.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流端302的第一段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集流端的过风面积;所述扩流端302的第二段过风面积大于第二集流端的过风面积,从而形成双拼扇型导风结构,用以将各腔体内气流更加均匀地导入至所述环形出风口401。
51.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流单元3,所述导流单元3包括n个集流端301,n个所述集流端301与n个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导流单元3还包括扩流端302,所述扩流端302与所述出风单元4形状相匹配且相连通;所述集流端301和所述扩流端302内部连通,其中,n≥2;所述扩流端302的过风面积大于所述集流端301的过风面积,从而形成扇型导风结构,用以将各腔体内气流更加均匀地导入至出风单元4的跑道型超长出风口,同时实现360
°
全方位送风,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使空间升温更加均匀,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52.具体地,所述风机组件设置有风道101;n组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风道101相互独立设置。
53.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设置有第一风道1011,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设置有第二风道1012;所述第一风道1011和所述第二风道1012之间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形成双并联独立风机系统,配合双风机独立风道设计,可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气流流动紊乱,有效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54.具体地,所述环形出风口401被均分为n段,每段所述环形出风口401与一个所述风机组件对应连通。
55.可选的,所述环形出风口401被均分为n段,形成n段出风段;所述环形出风口401的n段所述出风段与所述扩流端3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扩流端302的n段所述扩流段与n个所述集流端301一一对应连通;n个所述集流端301与n个所述蜗壳出口102一一对应连通,从而形成n道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56.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出风口401被均分为2段,包括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所述第一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202的第一扩流段连通;所述第一扩流段与所述第一子腔2401连通;所述第一子腔2401与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连通;所述第一集流口2011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连通,形成第一气流流道;
57.所述第二出风段与所述扩流口202的第二扩流段连通;所述第二扩流段与所述第二子腔2402相连通;所述第二子腔2402与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连通;所述第二集流口2012
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连通,形成第二气流流道,从而形成独立的气流流道,有效避免因不同方向气流混合导致的流动紊乱现象,提升整机出风风量。
58.可选的,所述第一出风段和第二出风段内均设置有所述出风格栅4011;所述出风格栅4011均匀分布,适于将所述出风单元4内的气流均匀扩散至外部结构。
5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出风单元4,所述出风单元4设置有环形出风口401,所述环形出风口401为跑道型超长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401内设置有出风格栅4011,用以在保证气流均匀流动的同时,实现360
°
全方位送风,从而进一步扩大送风范围,达到均匀升温的目的。
60.具体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组件11和第二风机组件12,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蜗壳出口102相互背对设置。
61.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10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相互背对设置,用以将高速气流导向至箱体两侧并呈对称分布,以便后续在多通道导流结构作用下,能更加均匀地分布于各出口流动区域。
62.具体地,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的朝向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
63.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通过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02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第二蜗壳出口1022的朝向沿宽度方向设置,从而缩短换气模式下出口风道长度,减小流动过程沿程损失,使换气性能得以保证。
64.可选的,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10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的朝向沿箱体宽度方向设置,以在换气模式下缩短出口风道,减少流动过程中沿程损失,提高取暖器的换气性能。
65.具体地,所述导流单元3内设置有导流片结构303;所述导流片结构303适于将所述导流单元3分隔成多个扩散型腔体。
66.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单元3内设置有导流片结构303;所述导流片结构303;所述导流片结构303包括第一导流片3031、第二导流片3032、第三导流片3033和第四导流片3034;所述导流片结构303适于将所述导流单元3分隔成多个扩散型导风通道,以使加速后的气流在相互独立的不同腔体通道作用下,均匀扩散至出口,减小流动损失,提高送风能力,使出口暖风吹得更远,室内温升更加均匀。
67.具体地,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的角度α,其中,0<α<180
°
;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集流端30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扩流端302。
68.具体地,所述导流片结构30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片结构303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
69.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示,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为扇型导风结构,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集流端30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扩流端302,用以形成所述扩散型导风通道;所述第一导流片3031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α1;所述第二导流片3032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α2;所述第三导流片3033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α3;所述第四导流片3034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α4,其中,α1>α2>α3>α4,以使所述蜗壳出口102的气流更加均匀
地扩散至所述出风单元4,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
7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导流单元3内设置导流片结构303,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集流端301,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流单元3的扩流端302;所述导流片结构303的数量为多个,从而将所述导流单元3分隔成多个扩散型腔体;所述导流片结构303与x轴之间形成预设的角度α,其中,0<α<180
°
;多个所述导流片结构303的角度α沿x轴方向依序减小,以使所述蜗壳出口102的气流更加均匀地扩散至所述出风单元4,减小过程中流动损失,保证更好的出风效果,提高沐浴的舒适度。
71.具体地,所述取暖器还包括换气口7,所述换气口7适于与n组所述风机组件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相连通。
72.可选的,所述换气口7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中的至少其中一个连通。
73.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气口7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10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中的任意一个连通。
74.作为变形,还可新增连接转换头,将所述换气口7与所述第一风机组件11的第一蜗壳出口110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12的第二蜗壳出口1201两个出口气流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取暖器的换气性能。
75.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包括集风板2,所述集风板2设置于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导流单元3之间;所述集风板2适于连通所述风机组件的蜗壳出口102和所述导流单元3的集流端301。
76.可选的,所述取暖器还设置有底层面罩5和上层面罩6,适于对所述出风单元4进行定位和固定。
7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