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8:37: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作为一种信息输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显示产品中。柔性触控显示面板是触控显示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可弯曲、可折叠以及固定曲线的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而弯曲、可折叠的柔性触控显示面板的机械可靠性不良是此类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的主要障碍,易出现触控显示面板过厚,不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弯折,并且在连续多次数的弯折后会使材料裂解使其加速产品失效,触控显示面板的功能层出现剥离,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能够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提高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弯折性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发光显示层、第一触控电极、色阻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发光显示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第一触控电极位于发光显示层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第一触控电极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设置;色阻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色阻单元,色阻单元正对发光单元设置,色阻层与第一触控电极并排设置;第二触控电极位于发光显示层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第二触控电极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第二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电极交叠位置处绝缘设置。
5.其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设置于发光显示层和第一触控电极之间。
6.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和色阻层直接设置于封装层上。
7.其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缓冲层,第一缓冲层位于封装层和第一触控电极层之间,第一触控电极和色阻层直接设置于第一缓冲层上。
8.其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层,黑矩阵层嵌于色阻层形成的间隔中,且黑矩阵层覆盖第一触控电极;或第一触控电极覆盖黑矩阵。
9.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二缓冲层,第二缓冲层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且第二缓冲层覆盖第一触控电极和色阻层。
10.其中,至少部分第一触控电极和至少部分第二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交叠位置处绝缘设置。
11.其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和盖板,第二触控电极层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第一平坦化层,盖板通过胶黏层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
1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正对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所形成的间隔。
13.其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分别包括直线型触控电极,或,分别包括菱形
的网格触控电极及连接于相邻网格触控电极之间的直线型触控电极。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将色阻层和第一触控电极并排设置,使得色阻层和第一触控电极位于同一层,可以将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使得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较薄,当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可以便于触控显示面板弯曲或弯折,减少触控显示面板材料出现材料裂解或剥离的情况。同时,本技术实施例将色阻层与第一触控电极同层并排同层设置,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能够起到支撑固定色阻层的效果,提高色阻层的稳定性,同时又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将色阻层和第一触控电极并排设置,使得色阻层距离发光显示层的距离较小,使得发光显示层发出的光到达色阻层的距离较小,从而可以提高色阻层的色阻效果,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且,可以使得色阻层310与发光显示层之间的介质较少,使得发光显示层的出光效果,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技术触控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技术触控显示面板另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图3中沿b-b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5a-图5g是本技术触控显示面板制作过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a-图6g是本技术触控显示面板制作过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发光显示层100、第一触控电极210、色阻层30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发光显示层1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图未标);第一触控电极 210位于发光显示层100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第一触控电极21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d1设置;色阻层300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色阻单元(图未标),色阻单元正对发光单元设置,色阻层300与第一触控电极210并排设置;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发光显示层100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第二触控电极22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d2设置,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第二触控电极220与第一触控电极210交叠位置处绝缘设置。
2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色阻层300和第一触控电极210并排设置,使得色阻层300和第一触控电极210位于同一层,可以将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使得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较薄,当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可以便于触控显示面板弯曲或弯折,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材料出现材料裂解或剥离的情况。同时,本技术实施例将色阻层300与第一触控电极210同层并排同层设置,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能够起到支撑固定色阻层300的效果,提高色阻层300的稳定性,同时又不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性能。另外,本技术实施例将色阻层300和第一触控电极210并排设置,使得色阻层300距离发光显示层100的距离较小,使得发光显示层100发出的光到达色阻层300的距离较小,从而可以提高色
阻层300的色阻效果,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并且,可以使得色阻层300与发光显示层100之间的介质较少,改善发光显示层100的出光效果,从而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
24.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二发光单元 120和第三发光单元130,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二发光单元120和第三发光单元130用于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基色光,例如,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10发红色光,第二发光单元120发绿色光,第三发光单元130发蓝色光。
25.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区分,色阻单元包括第一色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和第三色阻单元330,第一色阻单元310允许透过光的颜色为红色;第二色阻单元320允许透过光的颜色为绿色;第二色阻单元320允许透过光的颜色为蓝色。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第一色阻单元310 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使得第一发光单元110发出的光通过第一色阻单元310发射出去,外界环境光只有红色光能够通过第一色阻单元310,其他颜色外界环境光被滤掉;第二色阻单元320覆盖第二发光单元120,使得第二发光单元120发出的光通过第二色阻单元320发射出去,外界环境光只有绿色光能够通过第二色阻单元320,其他颜色外界环境光被滤掉;第三色阻单元330覆盖第三发光单元130,使得第三发光单元130 发出的光通过第三色阻单元330发射出去,外界环境光只有蓝色光能够通过第三色阻单元330,其他颜色外界环境光被滤掉。
2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色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和第三色阻单元330允许透过光的颜色分别与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二发光单元120和第三发光单元130的发光颜色相同。使得色阻单元覆盖于发光显示层100的三种发光单元上时,不会影响或减弱三种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的透过率,降低光损失,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同时色阻单元可以降低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
27.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为液晶材料,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为四分之一相位差液晶材料,本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材料为无机材料。例如,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色阻单元310为第一发光单元 110发出的光的四分之一相位差液晶材料;第二色阻单元320为第二发光单元120发出的光的四分之一相位差液晶材料;第三色阻单元330为第三发光单元130发出的光的四分之一相位差液晶材料。
28.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显示层100位于阵列基板420上,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定义层410,像素定义层410包括堤坝(图未标)和位于相邻两个堤坝之间的开口(图未标),发光单元位于像素定义层410 的开口中。
29.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位于同一层,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和色阻层300共同构成一个触控和色阻复合层,并通过将触控和色阻复合层通过胶黏剂粘贴于发光显示层100上方。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减少一层胶黏层,同时形成的触控和色阻复合层的厚度小于触控层和偏光片层的叠加的厚度。可以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
30.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封装层500,封装层500设置于发光显示层100和第一触控电极210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封装层500封装发光显示层100,本技术实施例中,封装层500为薄膜封装层,封装层500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薄膜封装层、有机薄膜封装层和无机薄膜封装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封装层500也可以为硬质封装,包括玻璃封装
层50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位于封装层 500外侧,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第二触控电极220及色阻层300位于封装层500的外侧。
31.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和色阻复合层可以通过胶黏剂粘贴于封装层500背离发光显示层100一侧。
32.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直接设置于封装层500上。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直接设置于封装层500上,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直接形成于封装层500 上,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与封装层500之间不需要胶黏剂进行粘贴,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与发光显示层100之间的距离减小,同时,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与发光显示层100之间的介质减少,减少介质对发光显示层100发出的光的干扰,提高发光效率。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通过物理气相沉积直接形成于封装层500上方,色阻层300通过显影或烘烤的方式直接形成于封装层500上,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与封装层 500之间结合牢固,减少第一触控电极210与封装层500之间的一层胶黏层(图未标),同时减少偏光片粘贴于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所构成的触控层的一层胶黏层,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减少两层胶黏层。
33.本技术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为ti/al/ti,本技术实施例中,ti/al/ti的厚度分别为0.05/0.2/0.05μm,使得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厚度为0.3μm;色阻层300的厚度为 1.75μ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也可以为其他材质,例如,可以是ag纳米线等;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色阻层300的厚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34.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缓冲层710,第一缓冲层710位于封装层500和第一触控电极21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直接设置于第一缓冲层710上。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为无机层,用于缓冲第一触控电极210形成与封装层500上方所带给封装层500的冲击,同时,第一缓冲层710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与封装层500结合更为紧密、牢固。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的材料为sion,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的sion 中含有si-o键,其中si-o键与ti易容易形成ti-o键,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与第一缓冲层710之间的结合力较大,增加第一触控电极210 与第一缓冲层710之间的结合效果,减少第一触控电极210与封装层500 之间出现层裂的概率。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封装层500采用无机薄膜封装层和有机薄膜封装层叠设置时,最外侧的封装层500为无机薄膜封装层,当无机薄膜封装层的材质也为sion时,可以不设置第一缓冲层710;当无机薄膜封装层的材质为sin时,第一缓冲层710sion可以同时与 sin层和ti/al/ti结合紧密。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以sion 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的材质可以是其他无机材质,例如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无机层。
35.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黑矩阵层600,黑矩阵层600 嵌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且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黑矩阵层600嵌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使得黑矩阵层600可以减少或避免发光显示层100中的发光单元通过色阻层300的间隔发射出去,减少发光显示层100中的各发光单元之间的相互串色。
36.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 210,使得黑矩
阵层600作为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的绝缘层,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 短路。另一方面,通过将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可以减少或避免外界环境光到达第一触控电极210所造成的第一触控电极210 反射外界环境光所对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的影响,减少外界环境光的干扰。再一方面,黑矩阵层600与第一触控电极210之间的粘性更好,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可以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直接与封装层500或第一缓冲层710接触,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与封装层500 或第一缓冲层710结合牢固,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弯曲或弯折,以及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的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 210覆盖黑矩阵层600,使得黑矩阵层600可以减少或避免发光显示层 100中的发光单元通过色阻层300的间隔发射出去,减少发光显示层100 中的各发光单元之间的相互串色。
37.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二缓冲层720,第二缓冲层 720位于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之间,且第二缓冲层720 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和色阻层30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缓冲层720 的材质为无机层,通过设置第二缓冲层720,便于在第二缓冲层720上制作第二触控电极220,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易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于无机层上,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与第二缓冲结合紧密,同时第二缓冲层720易与色阻层300结合紧密,再一方面,第二缓冲层720还可以作为平坦化层平坦色阻层300所在层,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在平整的第二缓冲层720表面上形成,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所起到的触控效果均匀。
38.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所在的层为平行的层,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通过第二缓冲层720,或第二缓冲层720与黑矩阵层600形成绝缘设置。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均为直线型触控电极(图未标),第一触控电极210为多个,沿第一方向d1设置,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着第二方向d2依次排布;第二触控电极 220为多个,沿第一方向d1设置,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0沿着第一方向d1依次排布。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也可以分别包括菱形的网格触控电极(图未标)和连接相邻网格触控电极之间的直线型触控电极,使得相邻的网格触控电极间隔设置,为了便于区分,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包括的菱形的网格触控电极和直线型触控电极分别为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和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包括的菱形的网格触控电极和直线型触控电极分别为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和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沿第一方向d1设置”为第一触控电极210的整体的延伸的方向沿第一方向d1设置;“第二触控电极220 沿第二方向d2设置”为第二触控电极220的整体的延伸的方向沿第二方向d2设置。
40.本技术实施例中,继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正对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所形成的间隔。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正对发光单元的像素定义层410所形成的堤坝设置,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不会遮挡发光单元,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不会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出光效果。
41.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810和盖板 900,第二触控电极220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第一平坦化层810,盖板900通过胶黏层(图未
示)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810。本技术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为有机层,通过设置第一平坦化层810,使得第一平坦化层810平坦第二触控电极220所在的层,使得盖板900 通过胶黏层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810,使得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盖板900最终射出时,光线经历的胶黏层较少,减少胶黏层对出光效果的影响,提高出光效率。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平坦化层820,第二平坦化层 820设置于色阻层300与第一缓冲层710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平坦化层820可以平坦色阻层300所在成,使得第一缓冲层710 较为平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为有机层,以通过旋涂或喷涂或沉积的方法制作。
43.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至少部分第一触控电极 210和至少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同一层,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在交叠位置处绝缘设置。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同一层,且第一触控电极 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在交汇处不直接接触,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另一部分通过过桥(图未标)连通第二触控电极220,且第二触控电极220 的另一部分与第一触控电极210绝缘设置,例如,可以通过黑矩阵层600 和第一缓冲层710绝缘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一部分第一触控电极210和全部的第二触控电极220位于同一层,另一部分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形成过桥,连通第一触控电极210。
44.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分别包括菱形的网格触控电极及连接于相邻网格触控电极之间的直线型触控电极。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和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与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设置于同一层,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在与第一触控电极210的交汇处断开,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形成过桥,通过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连接相邻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 和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连通。
4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网格触控电极 212与第二触控电极220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设置为同一层,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在与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交汇处断开,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形成过桥,通过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连接相邻的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的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和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 连通。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分别仅包括直线型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的交叠位置处通过过桥连接。
4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正对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所形成的间隔(图未标)。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正对发光单元的像素定义层410所形成的堤坝设置,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不会遮挡发光单元,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不会影响触控显示面板的发光单元发出的出光效果。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网格触控电极环绕于发光单元设置,使得网格触控电极不影响发光单元的出光效果。
47.本技术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810和盖板 900,第二触控电极220朝向触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设置第一平坦化层810,盖板900通过胶黏层(图未示)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810。本技术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为有机层,通过设置第一平坦
化层810,使得第一平坦化层810平坦第二触控电极220所在的层,使得盖板900 通过胶黏层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810,使得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经过盖板900最终射出时,光线经历的胶黏层较少,减少胶黏层对出光效果的影响,提高出光效率。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平坦化层820,第二平坦化层 820设置于色阻层300与第一缓冲层710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平坦化层820可以平坦化色阻层300所在成,使得第一缓冲层 710较为平整。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为有机层,以通过旋涂或喷涂或沉积的方法制作。
49.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上述一具体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50.s100:如图5a所示,在封装层500的出光面一侧制作第一缓冲层 71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作。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的厚度为1μm。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也可以不制作第一缓冲层710。
51.s200:如图5b所示,在第一缓冲层710朝向出光面一侧制作第一触控电极210,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d1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制作,再通过图形化处理,形成第一触控电极21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正对发光显示层100的出光单元的间隔,即正对于像素定义层410所形成的堤坝。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 ti/al/ti,第一触控电极210的厚度为0.3μm。
52.s300:如图5c所示,在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一缓冲层710 上制作色阻层300(见图2),使得色阻层300覆盖发光显示层100的发光单元。
53.图5c中仅示出了色阻层300的第一色阻单元310。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通过显影或烘烤工艺形成图形化的色阻层300,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包括色阻单元,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单元包括第一色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和第三色阻单元33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依次分别制作第一色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 和第三色阻单元330,使得第一色阻单元310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二色阻单元320覆盖第二发光单元120,第三色阻单元330覆盖第三发光单元130。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的厚度为1.75μm,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色阻层300 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
54.s400:如图5d所示,制作黑矩阵层600,以使得黑矩阵层600嵌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且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
55.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包括丙烯酸树脂和黑色颜料,在其他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也可以包括铬和黑色颜料。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通过掩膜版遮挡,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作而成。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嵌入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即位于像素定义层410形成的堤坝上。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为1.15 μm,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
56.s500:如图5e所示,在黑矩阵层600和色阻层300上依次制作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
57.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为有机层,第一缓冲层710为无机层,具体地,
第二缓冲层720为sino层。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依次通过气相沉积法沉积而成。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的厚度为0.1μm,第二缓冲层720的厚度为0.2μm。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 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平坦化层820也可以不设置。
58.s600:如图5f所示,在第二平坦化层820一侧制作第二触控电极 220,第二触控电极22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d2设置,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相交,第一触控电极210和第二触控电极220 在交叠位置处绝缘设置。
59.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制作第二触控电极22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220为ti/al/ti,ti/al/ti的厚度0.05/0.2/0.05 μm,即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厚度为0.3μm。
60.s700:如图5f所示,在第二触控电极220上制作第一平坦化层810,如图5g所示,并将盖板900通过胶黏剂粘贴于第一平坦化层810上。
61.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为有机层,通过气相沉积法沉积于第二触控电极220极部分第二缓冲层720上方。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的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第一平坦化层810的厚度为6μm,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平坦化层81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本技术实施例中,盖板900为玻璃盖板900,玻璃盖板900通过胶黏剂粘附于第一平坦化层810上。
62.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63.s100:如图5a所示,在封装层500的出光面一侧制作第一缓冲层 710。
6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710同上述实施例,第一缓冲层710 也可以不设置。
65.s200:如图6a所示,在第一缓冲层710朝向出光面一侧制作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使得第一触控电极21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一方向d1设置,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在与第一触控电极210的交汇位置处断开,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与第一触控电极210不直接接触,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沿平行于触控显示面板的第二方向d2设置。
66.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制作,再通过图形化处理,形成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正对发光显示层100的出光单元的间隔,即正对于像素定义层410所形成的堤坝。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均包括ti/al/ti,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的厚度均为0.3μm。
67.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包括第一直线型触控电极211 和第一网格触控电极212,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包括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 也可以仅为直线型触控电极。
68.s300:如图6b和图6c所示,在第一缓冲层710上制作色阻层300,使得色阻层300覆盖发光显示层100的发光单元。
69.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通过显影或烘烤工艺形成图形化的色阻层300,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包括色阻单元,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单元包括第一色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和第三色阻单元330,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依次分别制作第一色
阻单元310、第二色阻单元320和第三色阻单元330,使得第一色阻单元310覆盖第一发光单元110,第二色阻单元320覆盖第二发光单元120,第三色阻单元330覆盖第三发光单元130。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的厚度为1.75μm,本技术实施例中,色阻层30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色阻层30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
70.s400:如图6c所示,制作黑矩阵层600,以使得黑矩阵层600嵌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且黑矩阵层600覆盖第一触控电极210和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
71.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包括丙烯酸树脂和黑色颜料,在其他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也可以包括铬和黑色颜料。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通过掩膜版遮挡,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作而成。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嵌入于色阻层300形成的间隔中,即位于像素定义层410形成的堤坝上。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为1.15 μm,本技术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仅为举例,在其他实施例中,黑矩阵层600的厚度也可以为其他数值。
72.s500:如图6d所示,在黑矩阵层600和色阻层300上依次制作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
73.同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74.s600:如图6e所示,在第二平坦化层820和第二缓冲层720上制作通孔(图未标),使得通孔与一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连通,如图6f 所示,并制作另一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使得第二触控电极220填充于通孔中,并位于第二缓冲层720上方,以使得另一部分第二触控电路将触控电极连通。
75.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法制作另一部分第二触控电极 220,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220为ti/al/ti,位于第二缓冲层 720上方的另一部分ti/al/ti的厚度0.05/0.2/0.05μm。
76.本技术实施例中一部分第二触控电极220为菱形的第二网格触控电极222,另一部分触控电极为第二直线型触控电极221。
77.s700:如图6g所示,在第二触控电极220上制作第一平坦化层810,并将盖板900通过胶黏层粘贴于第一平坦化层810上。
78.同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7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