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侧气囊、具有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具有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16:22: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侧气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2.为了通过气囊更好地保护车辆乘员的上半身和特别是头部,力图尽可能早地通过气囊约束这些身体部分。
3.由现有技术还已知有:为了在侧向撞击的情况中防止车辆乘员撞击在一起,在两个车辆座椅之间设置气囊。这样的气囊也称为中间气囊。气囊还保护配置给它的车辆乘员以避免越过其座椅摆出使得车辆乘员不撞击到相邻侧的车辆客舱的坚硬结构上。
4.已知的中间气囊以及其它侧气囊经由拉紧带和/或安装在外部的定位件保持就位、用于例如防止车辆乘员摆出。然而这样的拉紧带或定位件的安装在制造方面复杂且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的侧气囊、特别是中间气囊,利用该侧气囊能够实现在其最终充气形状中的快速、可靠和稳定的定位。
6.所述目的解决方案
7.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9和10的特征得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了有利的设计方案。
8.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侧气囊得以实现。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侧气囊设置用于装配在车辆座椅上。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具有至少一个织物坯料和至少一个气垫,所述至少一个气垫由所述至少一个织物坯料构成。侧气囊具有至少三个用于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特别是车辆座椅的车辆座椅框架上的紧固点:至少一个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织物坯料中。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有紧固点都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织物坯料中。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如下地置入织物坯料中,即,它们在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的装配状态中设置在侧气囊的上部区域中并且同时设置成沿着车辆座椅横向相互之间具有间距。
9.在此,第一紧固点比第二紧固点更加远离侧气囊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的那一车辆座椅侧。因此,第一紧固点比第二紧固点设置得更接近车辆座椅中心。这特别是能够实现:将侧气囊容易地定位在车辆乘员附近。此外,通过将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沿着车辆座椅横向间隔开设置,还能够使拥有简单的枕垫形状的侧气囊在填充状态中进入向着车辆乘员弯曲的位置中,该侧气囊具有例如仅仅两块连接在一起的织物坯料。
10.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在织物坯料中特别是设置在侧气囊的不可充气区域中,其中,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优选与气垫的后部边棱间隔开设置。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在此特别是沿着车辆座椅纵向在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的未充气状态中具有纵向间距地设置在气垫的后部边棱之后。在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在此至少第一紧固点、优选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沿着车辆座椅纵向具有纵向间距地设置在气垫的后部边棱之后。特别是在侧气囊的充满气体的状态中,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与气垫的后部边棱间隔开纵向间距地设置,所述纵向间距可以相对车辆座椅纵向倾斜设置。
11.通过至少将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设置在织物坯料中,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优化侧气囊在约束状态中进行填充时的定位,并且此外特别是还在对车辆乘员进行约束时稳定侧气囊的定位,而无须为此在侧气囊上安装复杂的、单独的拉紧带和/或定位件。因此,与具有单独的拉紧带和/或定位件的侧气囊相比,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简化制造,这是因为紧固点已经包括在织物坯料中,并且例如可以在由所述至少一块织物坯料构成气垫的自动化缝制过程中加入可能情况下必要的加固缝。在典型的实施例中,紧固点通过织物坯料中用于容纳紧固件诸如销栓或紧固夹的缺口/切口构成。
12.已经表明,只要在侧气囊的装配状态中沿着车辆座椅横向在第一紧固点与第二紧固点之间的间距为至少100mm,那么在填充时和在对车辆乘员进行约束时侧气囊的定位和位置稳定性就是特别有效的。此外已经表明,只要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沿着车辆座椅纵向设置在气垫的后部边棱之后所保持的纵向间距为最大100mm,那么在填充时和在对车辆乘员进行约束时侧气囊的定位和位置稳定性同样是特别有效的。
13.车辆座椅纵向、车辆座椅横向和车辆座椅竖直方向是分别相对车辆座椅而言,其中,车辆座椅纵向描述的方向对应于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视向。车辆座椅横向对应于垂直于车辆座椅纵向定向并且从一个车辆座椅侧延伸到对置的车辆座椅侧的方向。车辆座椅竖直方向对应于垂直于车辆座椅纵向和车辆座椅横向定向并且基本上从座椅面起向上向着车辆座椅头枕的方向延伸的方向。这些说明在此分别针对靠背基本上调整为竖直的标准位置中的车辆座椅而言。气垫的后部边棱描述的是气垫的可充气的体积沿着车辆座椅纵向的后部端部。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因此设置在织物坯料的不可充气区域中,该不可充气区域沿着车辆座椅横向在后部与气垫的可充气体积相连。
14.侧气囊在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是中间气囊。这样的中间气囊优选设置在两个车辆座椅之间,并且能够在侧向撞击的情况中防止车辆乘员撞击在一起。此外,这样的中间气囊在所谓的远侧碰撞时还能够保护车辆乘员避免超出其座椅摆出。远侧碰撞对应于如下的碰撞,在该碰撞中在与车辆乘员相反的车辆侧上发生撞击,即,当例如在副驾驶员侧上发生碰撞并且车辆乘员应侧向支撑在驾驶员座椅上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中间气囊可以限制运动和与此相关的、作用到车辆乘员上的加速度。此外,因此例如可以实现,车辆乘员不会撞击到车辆客舱的或相邻侧的坚硬结构上。这样的中间气囊通常装配在车辆座椅的车辆座椅框架面向邻座的那侧上、例如车辆的驾驶员座椅指向副驾驶员座椅的那侧上。
1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侧气囊具有可充气的头部气垫和连接在该头部气垫上的、可充气的躯干气垫,它们构成侧气囊的两个独立的、可充气的腔室。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通过独立的、可充气的气垫构成,这些气垫彼此靠紧地紧固在连接区域中。
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侧气囊中第二紧固点和第三紧固点设置在躯干气垫
的织物坯料中,而第一紧固点设置在头部气垫的织物坯料中。
17.在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在这样的侧气囊中第一紧固点和第二紧固点设置在头部气垫的织物坯料中,而第三紧固点设置在躯干气垫的织物坯料中。
18.通过这样的具有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的结构还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充气状态中的复杂的三维形状,这是因为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相互独立地制造为独立的气垫。通过将两个气垫相互靠紧地紧固在连接区域中,能够毫无问题地根据相应的使用目的调整整个侧气囊的形状。特别是能够通过第一紧固点或者第一和第二紧固点的位置和设置来影响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在填充状态中的定位。为了已填充的侧气囊的最佳定位和/或稳定,在侧气囊的装配状态中第一紧固点与第二紧固点之间沿着车辆座椅横向的间距应该为至少100mm。此外,第一紧固点和/或第二紧固点沿着车辆座椅纵向设置在气垫的后部边棱之后所具有的纵向间距应该为最大100mm。
19.优选地,头部气垫紧固在躯干气垫的上部端部上。这样形成一种侧气囊,在该侧气囊中沿着车辆座椅竖直方向观察头部气垫连接在躯干气垫上。在这种设计中,通过将头部气垫以适当的定向连结到躯干气垫上,能够使充气的头部气垫在空间中的位置毫无问题地满足相应的要求。特别是可以通过第一紧固点或者第一和第二紧固点在头部气垫的织物坯料中的设置/定位来调整头部气垫的位置。
20.通过侧气囊的这种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已充气的侧气囊的弯曲形状,尽管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都可以具有简单的、拥有例如仅仅两个相连的织物坯料的枕垫形状。
21.侧气囊特别是在头部气垫与躯干气垫之间具有通过连接区域构成的狭窄部。不论是头部气垫、还是躯干气垫都可以构成为伸长的扁平的枕垫,其充气后的厚度例如比其在侧气囊的装配和充气状态中从下部端部到上部端部的长度小得多。
22.相应的气垫的外壁在这种情况中分别具有一个在侧气囊的充气状态中靠近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和远离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针对配置的车辆座椅而言),它们的间距确定充气的侧气囊的厚度。这样,当两个气垫在外壁区段的边缘区域中相互连接在一起时,产生伸长的、可能情况下弯曲的、然而总体上扁平的侧气囊。然而也可以考虑的是:将头部气垫可以说横向设置并且在靠近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的面上与躯干气垫的上部端部连接,以便赋予侧气囊复杂的三维造型。
23.优选地,头部气垫与躯干气垫如下连接,即,在侧气囊的充气状态中头部气垫相对躯干气垫成角度弯折。通过原则上两个独立的气垫互相倾斜地靠紧连结并且相互连接,能够实现这种形状。有利地如下选择所述角度,即,头部气垫在充气状态中向着配置的车辆座椅的方向倾斜,从而能够及早且柔和地接住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头部。
24.总的来说这样能够实现:通过头部气垫的和躯干气垫的靠近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构成的侧气囊乘员侧比在仅仅由一个气垫构成的侧气囊中更大幅度呈凹状弯曲延伸。侧气囊的这种形状以及紧固点、特别是第一和/或第二紧固点的设置导致在充气期间就已经将头部气垫向着车辆乘员定位,从而能够建立与乘员的及早的、柔和的接触。
25.头部气垫的外壁可以具有两个沿着周边线相互连接的外壁区段。这根周边线限定头部气垫接合面。躯干气垫的外壁可以相应地具有两个沿着周边线相互连接的外壁区段,该周边线限定躯干气垫接合面。头部气垫接合面优选相对躯干气垫接合面以约20
°
至90
°

角度倾斜。
26.通过将外壁区段连接成针垫形状而形成周边线。在最简单的情况中设置有两块独立的织物坯料,它们沿着其边缘在周边线中相互连接,因而它们构成一个气垫。在一种变型方案中,为每个气垫只设置一块唯一的织物坯料,该织物坯料折叠回自身上一次,因而构成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外壁区段,将这些外壁区段在自由边缘处相互连接,以此形成气垫。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方式进行边缘连接、特别是通过缝合、粘合或焊接。当然也可以在一个共同的织布过程中制造两个外壁区段,在该织布过程中将整个气垫一体地织成局部双料层的织物坯料,外壁区段的经纱和纬纱在外壁区段的边缘处融为一根共同的周边线。
27.所有前述实施方式具有的共同点是,至少第一紧固点或者在替代实施方式中至少第一和第二紧固点位于通过一块织物坯料或者多块织物坯料构成的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的不可充气的区域中。
28.为了使头部气垫相对躯干气垫折弯成角度,头部气垫与躯干气垫之间的连接区域有利地位于两个气垫的接合面靠近车辆乘员的那侧上。这样,沿着车辆座椅竖直方向观察,产生已充气的侧气囊向着车辆乘员的曲面。在此,头部气垫和躯干气垫沿着相应接合面的延伸长度沿着车辆座椅纵向观察优选大于已充气的头部气垫或者躯干气垫的厚度、即大于相应外壁区段的间距。
29.可以如下地制成侧气囊,即,使得外壁区段的所有织物坯料都能够独立地扁平展开。原则上,整个侧气囊可以由仅仅两块织物坯料形成,其中的一块织物坯料构成头部气垫,而另一块构成躯干气垫。当然也可以使外壁区段具有三维形状,例如通过以下方式,即,在原始扁平的织物坯料中加入打褶缝或褶裥,或者将两个气垫从一开始就织成三维的。
30.同样可以考虑:在气垫中的一个或两个气垫中,在可充气区域内设置额外的不可充气局部区域,在这些不可充气局部区域中例如对置的外壁区段直接重叠在一起相互连接,以提高侧气囊的稳定性并实现个体化的造型。
31.头部气垫的可充气体积可以小于躯干气垫的可充气体积。连接区域有利地具有至少一个溢流口,该溢流口将头部气垫与躯干气垫在流动方面连接,使得可以经由一个唯一的气体发生器填充两个气垫。
32.此外,侧气囊可以包括定位元件。该定位元件在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既紧固在侧气囊的躯干气垫上、也紧固在其头部气垫上。定位元件例如可以构成为织物元件,该织物元件针对侧气囊的充气状态分别紧固在躯干气垫的和头部气垫的周边线上的前部边棱上。定位元件可以构成为一件式的或多件式的。例如,定位元件可以包括两个通过一根连接线相互连接的织物元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织物元件的连接线能够额外地影响头部气垫相对躯干气垫的定位。通过定位元件能够额外地优化和/或稳定头部气垫相对躯干气垫的定位和/或位置。
33.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利用具有权利要求9的特征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得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包括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该气囊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侧气囊。气囊模块和因而侧气囊在此装配在车辆座椅朝向邻座的那侧上、特别是在车辆座椅的车辆座椅框架朝向邻座的那侧上。例如,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具有构造为中间气囊的侧气囊的气囊模块装配在朝向车辆副驾驶员座椅的那侧上的车辆驾驶员座椅上。侧气囊因此不只为驾驶员提供了保护作用,而且还能够防止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之间的接触。
34.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利用具有权利要求10的特征的车辆座椅得以实现,该车辆座椅具有座椅集成的气囊模块,该气囊模块包括如上所述的侧气囊。
35.车辆座椅、特别是车辆座椅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紧固侧气囊的紧固部位。
3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用于紧固侧气囊的第一紧固点的第一紧固部位设置在车辆座椅的靠背的上部边棱的区域中,而用于紧固侧气囊的第三紧固点的第三紧固部位设置在靠背的侧边棱上。
37.用于紧固侧气囊的第二紧固点的第二紧固部位可以在靠背的侧边棱上沿着车辆座椅竖直方向设置在第三紧固部位上方。作为替代方案,第二紧固部位可以设置在靠背的上部边棱的区域中,其中,第二紧固部位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沿着车辆横向比第一紧固部位设置得更接近靠背的侧边棱并且此外设置在第三紧固部位上方。
附图说明
38.从以下对不应理解为限制性的实施例的说明中以及借助附图获得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特征和细节。附图中:
39.图1是车辆座椅的局部区域的示意性前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该侧气囊处于折叠中和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的装配状态;
40.图2是图1所示车辆座椅和侧气囊的示意性俯视图;
41.图3是图1所示车辆座椅的局部区域的示意性前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其处于展开状态;
42.图4是图3所示车辆座椅和侧气囊的示意性俯视图;
43.图5是平面展开的、未充气的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44.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的展开的经填充的头部气垫的示意性俯视图;
45.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图1和2示意性示出了车辆乘员约束系统10的车辆座椅4的不同视图,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2。图1和2示出了侧气囊2处于折叠中的且装配在车辆座椅4的车辆座椅框架18上的装配状态。在图1中,为了更好的明晰性,只示出了车辆座椅框架18。图2示出了具有侧气囊2的气囊模块30设置在车辆座椅4的靠背38内。此外还示出了头枕39以及示意性示出了车辆乘员的头部52。
47.图3和4示出了侧气囊2展开的车辆座椅4,在此通过点画线示意性示出了侧气囊2的外包络层而位于该外包络层内的实线示意性地示出了可填充气体的气垫8,该气垫构成侧气囊2的可充气区域。如可以从图4中看出的那样,至少第一紧固点12设置在侧气囊2的织物坯料6的不可充气区域9中。
48.侧气囊2经由紧固点12、14和16装配在车辆座椅4上、此处装配在车辆座椅4的车辆座椅框架18上。如特别是可以从图1和3中看出的那样,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在装配在车辆座椅上的装配状态中设置在侧气囊2的上部区域中。而第三紧固点16则设置在侧气囊2的下部区域中。
49.第一紧固点12在第一紧固部位32处和第二紧固点14在第二紧固部位34处紧固在车辆座椅框架18上。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在装配状态中沿着车辆座椅横向q相互具有间距a地设置。同样,第一紧固部位32和第二紧固部位34相互具有间距a地设置在车辆座椅框架18上。为了实现侧气囊2的优化的定位以及定位的稳定,间距a应该为至少100mm。通过适当的紧固件、例如通过销栓或紧固夹进行紧固。
50.特别是第三紧固部位36和/或第二紧固部位34除了安装和紧固侧气囊2之外,还可以用于紧固气囊模块30的气体发生器54(参见图1)。作为替代方案,气体发生器54’(在图1中虚线画出的示范性的替代位置)也可以设置在独立的气体发生器紧固点上,在这些气体发生器紧固点上此外也可以将气囊2额外紧固在车辆座椅4上。特别是侧气囊2的也用于紧固气体发生器54、54’的紧固点可以设置在侧气囊2的气垫8的可充气区域中。
51.此外可以从图4中看出:第一紧固点相对气垫8的后部边棱20具有纵向间距b地设置在织物坯料6的不可充气区域9中。在图4所示的充气状态中,纵向间距b相对车辆座椅纵向l倾斜定向。为了实现侧气囊2的可靠而稳定的定位,纵向间距b应该为最大100mm。
52.在根据图1至4的实施方式中,用于紧固侧气囊2的第一紧固点12的第一紧固部位32在靠背38的上部边棱40的区域中设置在车辆座椅框架18上。用于紧固第二紧固点14的第二紧固部位34以及用于紧固第三紧固点16的第三紧固部位36在靠背38的侧边棱42的区域中设置在车辆座椅框架上,其中,第二紧固部位34沿着车辆座椅竖直方向h设置在第三紧固部位36上方。
53.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2的另一实施方式处于平面展开的未充气状态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造为中间气囊的侧气囊2。
54.侧气囊2包括可充气的头部气垫22和连接在该头部气垫22上的躯干气垫24,它们构成侧气囊2的两个独立的腔室/气垫8。两个通过头部气垫22和躯干气垫24构成的独立的气垫8在一个连接区域26中相互连接,在该连接区域26中设置有溢流口27,使得气体能够从躯干气垫24流入头部气垫22中。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头部气垫22的和躯干气垫24的前部边棱的区域中,此外有定位元件44紧固在头部气垫22和躯干气垫24上。通过这样的定位元件44能够额外地优化和/或稳定头部气垫22相对躯干气垫24的定位和/或位置。
55.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紧固点16设置在躯干气垫24的后部边棱的下部区域中。
56.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与头部气垫22的后部边棱20具有纵向间距b1或b2地设置在头部气垫22的织物坯料7的不可充气区域9中,其中,纵向间距b1或b2应该为最大100mm,以实现将侧气囊2可靠而稳定地定位在其最终的充气形状中。此外,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相互具有间距a,该间距应该为至少100mm,以实现将侧气囊2可靠而稳定地定位在其最终的充气形状中。在侧气囊2的装配状态中,间距a基本上沿着车辆座椅横向q延伸。
57.图5此外还示出:在紧固点12、14和16的区域中,在躯干气垫24的织物坯料6和头部气垫22的织物坯料7中置入有额外的加固缝46。
58.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躯干气垫24和头部气垫22分别由两块织物坯料6或者7构成,其中,躯干气垫24的两块织物坯料6经由周边缝28相互缝合在一起,头部气垫22的两块织物坯料7经由周边缝29相互缝合在一起。在一种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周边缝28或29此外构
成一条周边线,该周边线将头部气垫22和躯干气垫24分为靠近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54a和56a以及远离车辆乘员的外壁区段54b和56b(参见图7)。
59.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2的展开和填充的头部气垫22的一种实施方式以及车辆乘员的头部52的示意性俯视图。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可以与头部气垫22的可充气气垫8的后部边棱20具有相同的纵向间距b。此外还示出,第一或第二紧固点、此处是第一紧固点12’可以与头部气垫22的可充气气垫8的后部边棱20具有更大的纵向间距b’。在此,间距a和纵向间距b或b’可以由专业人员根据车辆座椅几何形状以及车辆客舱的情况进行调整,以实现侧气囊2的尽可能可靠和稳定的定位,其中,间距a优选应该为至少100mm,而纵向间距b、b’应该为最大100mm。
60.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10,其具有展开的、经充气的和装配在车辆座椅4上的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2。
61.侧气囊2在靠背38的侧边棱42的区域中在指向副驾驶员座椅5的那侧上装配在驾驶员座椅4上。
62.图7所示出的侧气囊2大部分对应于图5所示的侧气囊2。与图5所示的侧气囊2的不同之处在于,图7所示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10的侧气囊2没有定位元件44。此外在此,第二紧固点14设置在躯干气垫24的织物坯料6中。
63.特别是通过第一紧固点12和第二紧固点14设置为沿着车辆座椅横向q具有间距a以及至少第一紧固点12与头部气垫22的后部边棱20设置为具有纵向间距b,侧气囊2的定位能够额外得到优化和稳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