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移动触头式电气设备摇绝缘辅助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7:07: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电气检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触头式电气设备摇绝缘辅助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2.摇表又称兆欧表,通常由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兆欧表表输出功率大,短路电流值高,输出电压等级多(有四个电压等级)。工作原理为由机内电池作为电源经dc/dc变换产生的直流高压由e极出经被测试品到达+极,从而产生一个从e到+极的电流,经过i/v变换经除法器完成运算直接将被测的绝缘电阻值由lcd显示出来。
3.传统的电气设备摇绝缘时通常只能逐相摇测,兆欧表单相摇测并放电后取下此相上的接线然后再将此接线改接到其他相位。电气设备摇测绝缘时则需摇测设备单相对地及相间绝缘,兆欧表每次摇测均需多次接线和解线,此项工作费时费力。此外,由于兆欧表的输出电压较高,若检测人员在接线时误操作兆欧表输出电压,则会给测试人员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可移动触头式电气设备摇绝缘辅助接线装置,装置在检测电气设备绝缘时,只需通过一次接线即可实现相设备对地绝缘摇测、相间绝缘摇测、变压器高压侧对低压侧绝缘摇测和摇测绝缘后一键放电等功能。
5.一种可移动触头式电气设备摇绝缘辅助接线装置,包括有装置外壳,装置外壳上的安装面板一侧设置有放电装置、放电接线柱、接地点接线柱、c相接线柱、b相接线柱和a相接线柱,装置外壳安装面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负极接线柱和正极接线柱;装置外壳的安装面板上还开设有接线凹槽,其中一个接线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静触头、第二静触头和第三静触头;另一个接线凹槽内设置有第四静触头、第五静触头和第六静触头,接线凹槽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活动接线柱和第二活动接线柱。
6.优选的方案中,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按钮、第二放电按钮、第三放电按钮和第四放电按钮;放电装置的下方设有导电板,所述导电板连通放电接线柱;正常状态下放电装置不与导电板接触,按下放电装置后对应的放电按钮会与下方的导电板相连通。
7.优选的方案中,第一放电按钮、接地点接线柱和第一静触头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二放电按钮、c相接线柱、第二静触头和第四静触头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三放电按钮、b相接线柱、第三静触头和第五静触头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四放电按钮、a相接线柱和第六静触头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
8.优选的方案中,第一活动接线柱和第二活动接线柱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接线凹槽槽口处的滑槽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接线柱和第二活动接线通过连接板卡可沿着接线凹槽槽口左右滑动。
9.优选的方案中,第一活动接线柱在装置内通过导线与负极接线柱相连通;第二活动接线柱在装置内通过导线与正极接线柱相连通。
10.本专利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装置可减少检测人员在摇测绝缘时的接线和解线操作,检测前只需进行一次接线即可完成多种绝缘摇测的需求,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12.2、本装置具有一键放电的功能,能有效防止检测人员误操作,提高了检测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接线原理图。
16.图中:放电接线柱1、接地点接线柱2、c相接线柱3、b相接线柱4、a相接线柱5、第一活动接线柱6、负极接线柱7、第二活动接线柱8、导电板9、正极接线柱10、第一静触头11、第二静触头12、第三静触头13、第四静触头14、第五静触头15、第六静触头16、第一放电按钮17、第二放电按钮18、第三放电按钮19、第四放电按钮20、装置外壳21、连接板22。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所示,一种可移动触头式电气设备摇绝缘辅助接线装置,包括有装置外壳21,装置外壳21采用绝缘材料制作而成,装置外壳21上的安装面板一侧设置有放电装置、放电接线柱1、接地点接线柱2、c相接线柱3、b相接线柱4和a相接线柱5,装置外壳21安装面板的另一侧设置有负极接线柱7和正极接线柱10,其中c相接线柱3、b相接线柱4和a相接线柱5检测时分别与待检测的设备连接,负极接线柱7连接兆欧表的负极,正极接线柱10连接兆欧表的正极;
18.装置外壳21的安装面板上还开设有接线凹槽,其中一个接线凹槽内设置有第一静触头11、第二静触头12和第三静触头13;另一个接线凹槽内设置有第四静触头14、第五静触头15和第六静触头16,接线凹槽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活动接线柱6和第二活动接线柱8,第一活动接线柱6和第二活动接线柱8通过在接线凹槽上方移动可选择性的与静触头相接触连通。
19.优选的方案如图1和2所示,放电装置包括第一放电按钮17、第二放电按钮18、第三放电按钮19和第四放电按钮20;放电装置的下方设有导电板9,所述导电板9连通放电接线柱1;正常状态下第一放电按钮17、第二放电按钮18、第三放电按钮19和第四放电按钮20的下端不与导电板9接触,按下放电装置后对应的放电按钮下端会与下方的导电板9接触并连通。
20.优选的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放电按钮17、接地点接线柱2和第一静触头11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二放电按钮18、c相接线柱3、第二静触头12和第四静触头14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三放电按钮19、b相接线柱4、第三静触头13和第五静触头15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第四放电按钮20、a相接线柱5和第六静触头16在装置内通过导线电性连通。
21.优选的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活动接线柱6和第二活动接线柱8上设有连接板22,所述连接板22与接线凹槽槽口处的滑槽活动连接,第一活动接线柱6和第二活动接线通过连接板22卡可沿着接线凹槽槽口左右滑动。
22.优选的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活动接线柱6在装置内通过导线与负极接线柱7相连通;第二活动接线柱8在装置内通过导线与正极接线柱10相连通。
23.整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为了便于表述,通过装置内的部件编号来代表部件)
24.当测量变压器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的绝缘时,只需要测量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任一相绝缘即可;此时5接变压器高压侧任一相,4(或者3)接变压器低压侧任一相,1接接地点,7接兆欧表负极,10接兆欧表正极;
25.滑动6和8,使6与13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为:10—8—16—5接通;7—6—13—4接通;
26.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对被测设备高压侧放电;按下19按钮,此时4—19—9—1接通,对被测设备低压侧放电。
27.当测量变压器高压侧对地绝缘时,只需要测量高压侧任一相对地绝缘即可;此时5接变压器高压侧任一相,1接接地点,2接接地点,1接接地点,7接兆欧表负极,10接兆欧表正极;
28.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为:10—8—16—5接通;7—6—11—2接通;
29.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对被测设备高压侧放电。
30.当测量变压器低压侧对地绝缘时,只需要测量低压侧任一相对地绝缘即可;此时4(或者3)接变压器低压侧任一相,1接接地点,7接兆欧表负极,10接兆欧表正极;
31.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5接通;此时接线顺序为:10—8—15—4接通;7—6—11—2接通;
32.测量完毕后,按下19按钮,此时4—19—9—1接通,对被测设备低压侧放电。
33.当测量厂用电母线绝缘时,此时:5接厂用电母线a相、4接厂用电母线b相、3接厂用电母线c相、2接接地点、1接接地点 、7接兆欧表表负极、10接兆欧表表正极;
34.摇测厂用电母线a、b相相间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3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6—5接通,7—6—13—4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并对a相放电;按下19按钮,此时4—19—9—1接通并对b相放电;
35.摇测厂用电母线a、c相相间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2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6—5接通,7—6—12—3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并对a相放电;按下18按钮,此时3—18—9—1接通并对c相放电;
36.摇测厂用电母线b、c相相间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2接通、8与15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5—4接通,7—6—12—3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19按钮,此时4—19—9—1接通并对b相放电;按下18按钮,此时3—18—9—1接通并对c相放电;
37.摇测厂用电母线a相对地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6—5接通;7—6—11—2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并对a相放电;
38.摇测厂用电母线b相对地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5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5—4接通;7—6—11—2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19按钮,此时4—19—9—1接通并对b相放电;
39.摇测厂用电母线c相对地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4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4—3接通;7—6—11—2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18按钮,此时3—18—9—1接通并对c相放电。
40.当测量电动机绝缘时,此时:5(4或3亦可)接电动机任一相、2接接地点 、1接接地点、7接兆欧表负极、10接兆欧表正极;
41.摇测电动机绕组对地绝缘:滑动6和8,使6与11接通、8与16接通;此时接线顺序:10—8—16—5接通;7—6—11—2接通;测量完毕后,按下20按钮,此时5—20—9—1接通并对电动机的绕组放电。
42.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