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7 06:38: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污水处理厂生化反应池会采取池底布置曝气装置向泥水混合液曝气供氧或搅动的方式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市面上现有曝气器的安装形式主要分为固定式安装以及可提升式安装两种,固定式安装为:首先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道支架,把曝气主管道及支管道固定于管道支架上,把曝气器安装在曝气支管道上;可提升式安装为把曝气主管道及支管道安装在一个可提升的支架上面再沉入池底,检修时通过提升装置把曝气管道及曝气装置一起提升至水面以上进行检修。上述两种安装方式的曝气装置均距池底有一定的距离,气体在通过曝气装置释放的过程中由于水压的作用气泡向上运动,对曝气器以下的液面几乎没有搅动,造成污泥沉积、池体有效容积减少,且曝气层底部的污泥沉积下来后逐渐压实、密度增大,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下不流通会导致厌氧化,影响好氧反应的进程,最终影响或降低生化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通过该装置提升了生化池的可利用空间,使曝气器的底部区域也有泥水混合物参与循环反应。
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包括曝气支管、安装在曝气支管上的曝气器、以及与曝气支管连接且套装曝气器的导流筒;导流筒内部形成的区域为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导流通道的底部设有第二开口,曝气器位于第一开口的正下方,第二开口与池底之间的导流筒侧部设有进污口。
5.进一步的,导流筒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与第二开口连通的缺口,缺口与曝气支管相适配,每个缺口处可拆卸连接有封板连接片。
6.进一步的,导流筒上还设有用于将导流筒固定在曝气支管上的紧固件。
7.进一步的,导流筒的底部与池底之间的距离为3-15cm。
8.一种技术方案中,导流筒为圆柱形结构,第一开口的大小等于第二开口的大小。
9.其他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口的大小大于第一开口的大小。
10.优选的,导流筒筒壁的轴向截面的投影呈双曲线形,第二开口为向外扩展的喇叭状开口。
11.进一步的,导流筒为塑料导流筒或金属导流筒
12.进一步的,曝气支管上并排设有若干个曝气器,每个曝气器上套装有导流筒。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本实用新型的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通过在曝气器上套装导流筒解决了生化池曝气器底部积泥的问题,提升了生化池的可利用空间,使曝气装置底部的区域也有泥
水混合物参与循环反应。
15.(2)本实用新型的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通过曝气器释放出来的气泡带动导流通道内的泥水混合液向上运动,由于导流筒内部的泥水混合液与曝气器释放出来的气泡混合后的密度小于导流筒外部的泥水混合液的密度,受内外压强的作用,外部的泥水混合液通过进污口向导流筒内部涌入,导流通道内部的泥水与气泡混合后向上运动,气泡最终到水表面得到释放,而泥水在导流筒外部回落,周而复始形成内外循环,使得液体供氧的同时得到充分的泥水混合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一种实施例的导流筒俯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21.其中:1-曝气支管,2-曝气器,3-导流筒,31-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33-进污口,34-缺口,4-封板连接片,5-紧固件,6-池底,7-污水混合液,8-气泡。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制曝气池底泥循环装置,包括曝气支管1、安装在曝气支管1上的曝气器2、以及与曝气支管1连接且套装曝气器2的导流筒3;导流筒3内部形成的区域为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31,导流通道的底部设有第二开口32,曝气器2位于第一开口31的正下方,第二开口32与池底6之间的导流筒3侧部设有进污口33。众所周知,现有曝气装置因未加装导流筒使得曝气器的底部形成一个小的缺氧区域,时间久了污泥龄较大,容易上浮影响整个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为了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曝气器2上加装导流筒3,通过导流筒3包围了曝气器2释放的气泡8,使曝气器2在释放空气时,位于导流通道内部的空气带动导流通道内部的泥水混合液7向上运动,对池底6污泥的进入形成负压驱动力,使池底6的污泥通过进污口33向导流通道内部补充,污泥再与污水混合后与曝气器2产生的气泡一起参与生化池整体的混合反应。
24.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3内外形成了一个小的强制循环区域(即导流通道内),在该区域内通过曝气器2释放出来的气泡8带动导流通道内的泥水混合液7向上运动,由于导流筒3内部的泥水混合液7与曝气器2释放出来的气泡8混合后的密度小于导流筒3外部的泥水混合液的密度,受内外压强的作用,外部的泥水混合液通过进污口33向导流筒
3内部涌入,导流通道内部的泥水与气泡8混合后向上运动,气泡8最终到水表面得到释放,而泥水在导流筒3外部回落,周而复始形成内外循环,使得液体供氧的同时得到充分的泥水混合效果。
25.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增加污泥的浓度,通常会在曝气池内添加磁粉,由于磁粉的密度大约5g/ml,是普通泥水混合液的5倍左右,结合了磁粉的活性污泥会比较容易沉积下来,普通曝气装置的气流搅动位置在曝气器上表面以上,沉下来的污泥很难再次参与到生化反应池的循环中,增加了导流筒3的曝气器利用强制循环原理,将底部的污泥吸入导流通道内,通过气泡带动实现泥水充分混合,使得污泥上的菌种再次参与生化反应池的大循环,避免了磁粉及含磁粉的污泥在池底淤积的问题。
26.具体的,本实用新型中导流筒3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与第二开口32连通的缺口34,缺口34与曝气支管1相适配,每个缺口34处可拆卸连接有封板连接片4。可以知道,缺口34的大小根据曝气支管1的管径大小进行开设,用于将导流筒3稳固的安装在曝气支管1上,封板连接片4为导流筒3安装完成后封堵下部缺口,封堵之后使导流筒3底圈完整、水平,便于均匀稳定的驱动底部污泥进入导流筒3内参与循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导流筒3的形状、材质、大小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况中使用的曝气装置进行设计制作,只要导流筒3能实现上下贯通使曝气器2产生的气泡8正常释放不受阻力,且能在导流通道内产生内外压力差足够将底部的泥水混合液7吸入导流通道内即可,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3上还设有用于将导流筒3固定在曝气支管1上的紧固件5,紧固件5起固定作用,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紧固件5的类型,可通过紧固带或者紧固螺栓组件将导流筒3和曝气支管1固定连接在一起,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类型的紧固件5进行紧固,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3的底部与池底6之间的距离为3-15cm。该距离越小,吸入导流筒3内的泥水混合物流速越快,在强制循环时的服务面积就越大,但是导流筒3与池底6的距离也不易太小,若小于3cm则容易卡住水中的杂物,影响强制循环的进程和效果。举例说明,传统生化系统加装导流筒3之后能够增加生化池的活水容积,按照常规老厂氧化沟水深4米考虑,一般曝气器2上表面距池底6有20cm左右的空间,而加装导流筒3之后导流筒3的底部与池底6之间的距离减小,使有效池容直接扩大了5%。结合整体工艺进行改造可使池内污泥浓度及生物量翻倍,在不改变土建结构的情况下得到2倍的污水处理量或更低的出水水质,进而在不增加新能源与占地的情况下得到更好的处理效果更加顺应节能减排、碳达峰的要求。
29.优选的,导流通道上的第二开口32的大小大于第一开口31的大小。
30.优选的,导流筒3筒壁的轴向截面的投影呈双曲线形,第二开口32为向外扩展的喇叭状开口。
31.具体的,导流筒3为塑料导流筒或金属导流筒,其中塑料导流筒的材质可选为pe、pp、abs、pvc等塑料材质,金属导流筒的材质可选为不锈钢、碳钢等金属材质。
32.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曝气支管1上并排设有若干个曝气器2,每个曝气器2上均套装有导流筒3,实现导流筒3全面覆盖生化池,提高生化池中的污水处理效果。
33.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筒3为圆柱形结构,第一开口31的大小等于第二开口32的大
小。
3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市面上大多数现有的曝气装置进行简单的加装导流筒或者在新建项目的曝气装置上直接加装导流筒即可对曝气装置以下的空间加以利用同时避免池底积泥,在导流筒内部湍流作用下,污泥沉降性能好,有产生好氧颗粒污泥的趋势,提升生化系统的整体性能。
35.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7.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