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19:50: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2.贝雷梁最早在二战时期由一名英国工程兵发明,主要用于战争桥梁架设的需要,我国在1965年结合基本国情和实际情况研制出了“321”型钢桥,并且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321”贝雷梁也被广泛运用于桥梁现浇支架施工。
[0003]“321”型贝雷梁由弦杆、竖杆、斜杆焊接而成。弦杆分为上、下弦杆、竖杆和斜杆。每片贝雷片的弦杆一端为阴头,另一端为阳头,分别留有销孔。拼装时将前一节的阳头插入阴头,穿上销钉。每个销钉上要插上保险卡,以防止销子脱落。桁架销子材料为30crmnti,直径为49.5mm。每组贝雷梁之间用横向连接架通过连接螺杆连接在贝雷梁端头的竖杆上,连接架在厂家定制加工,采用材料为∠75
×
10mm型钢。制作连接架时必须保证焊接质量,并在螺栓孔处增加垫板,以避免由于螺栓孔处应力集中造成结构的破坏。上下层贝雷梁之间采用φ32mm加长螺栓连接,每标准节段连接数量为2处(3m一节)。螺栓自下而上插入桁架弦杆螺栓孔内,拧紧螺帽。
[0004]
目前贝雷梁作为一种量产的标准组件,在被广泛的应用时也会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做一些适当的拼装,但是简单的拼装会贝雷梁的长度过长或者承重过大时,无法保持稳定状态,甚至可能出现变形和较大的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
[0006]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包括设置在盖梁顶部的两侧的贝雷梁组,两侧的所述贝雷梁组的顶部通过剪刀撑固定连接,位于所述贝雷梁组的下弦杆上架设有连接两侧的所述贝雷梁组的底架,所述底架的上方安装有梁体模具,所述盖梁上对称设置有多个正对所述梁体模具底部的千斤顶,所述盖梁顶部的两侧设置有垫片组,所述垫片组位于所述梁体模具的下方。
[0007]
可选的,所述剪刀撑为x型连接杆结构,并且两端分别与两侧的所述贝雷梁组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8]
可选的,所述贝雷梁组由多个贝雷梁拼装而成。
[0009]
可选的,所述贝雷梁组由双层并且双排的贝雷梁拼装而成,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相邻的两个贝雷梁通过支撑架连接而成。
[0010]
可选的,所述底架包括横梁和与所述横梁垂直设置的纵梁,所述横梁均匀排布在两侧的所述贝雷梁组的下弦杆上,所述纵梁搭设在所述横梁上,所述梁体模具设置在所述纵梁上。
[0011]
可选的,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横梁与所述纵梁之间形成的空隙处的下方。
[0012]
可选的,所述贝雷梁组与所述盖梁的顶部之间设置有调平钢板。
[0013]
可选的,所述梁体模具的底部采用竹胶板材料。
[0014]
可选的,所述垫片组由多块3cm厚的垫片组成。
[0015]
可选的,所述垫片组设置在盖梁顶部的混凝土底座上。
[0016]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0017]
本公开提供的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通过剪刀撑的设置使两个贝雷梁组在拼装长度过长以及承载重量过大时都能够保持其姿态,减少晃动的同时,维持住两侧的贝雷梁组的相对平行状态,这样也能使梁体在浇筑过程中更加顺利,误差也会随之降低。
附图说明
[0018]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拆除底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剪刀撑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其中,1、盖梁;2、贝雷梁组;3、剪刀撑;4、底架;41、横梁;42、纵梁;5、梁体模具;6、千斤顶;7、垫片组;8、支撑架;9、调平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6]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7]“321”型贝雷梁由弦杆、竖杆、斜杆焊接而成。弦杆分为上、下弦杆、竖杆和斜杆。每片贝雷片的弦杆一端为阴头,另一端为阳头,分别留有销孔。拼装时将前一节的阳头插入阴头,穿上销钉。每个销钉上要插上保险卡,以防止销子脱落。
[0028]
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将贝雷梁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需求做一些适当的拼装,但是当贝雷梁的长度过长或者承重过大时,无法保持稳定状态,甚至可能出现变形和较大的晃动。
[0029]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以及方法,能够使贝雷梁在长度过长时或者承重过大时也能保持稳定,两侧的贝雷梁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贝雷梁自身也不易变形。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30]
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包括设置在盖梁1
顶部的两侧的贝雷梁组2,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顶部通过剪刀撑3固定连接,位于贝雷梁组2的下弦杆上架设有连接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底架4。
[0031]
参照图3所示,其中,剪刀撑3为x型连接杆结构,并且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顶部固定连接,每3m设置一道,分别连接在承重梁顶部的螺栓孔上。
[0032]
需要说明的是,剪刀撑3还可以是首尾相连的三角形的连接杆结构,通过多组排布设置在两组贝雷梁组2之间,剪刀撑3只需要能够将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相对位置固定住即可,剪刀撑3的设置使两个贝雷梁组2在拼装长度过长以及承载重量过大时都能够保持其姿态,减少晃动的同时,维持住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相对平行状态,这样也能使梁体在浇筑过程中更加顺利,误差也会随之降低。
[0033]
参照图4所示,较为优选的,贝雷梁组2有多个贝雷梁拼装而成,其中贝雷梁为双层并且双排的结构,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相邻的两个贝雷梁之间通过支撑架8连接。
[0034]
示例性的,底架4包括均匀排布并且横向连接两侧的贝雷梁组2的横梁41和与横梁41垂直设置并且均匀铺设在横梁41的顶部的纵梁42,横梁41和纵梁42交错铺设,形成网状结构。
[0035]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其中,千斤顶6设置在网状结构的网眼处,千斤顶6的顶部正对梁体模具5的底模板,需要说明的是,梁体模具5设置在纵梁42的顶部,并且梁体模具5的底模板采用竹胶板材料,这样设置能够方便在浇筑完成后,方便通过横梁41和纵梁42之间的网状结构,在竹胶板材料的底模板上挖出与千斤顶6配合的通孔,使用千斤顶6将梁体顶起,使梁体脱离底架4后能够更方便拆卸横梁41与纵梁42。
[0036]
具体实现时,千斤顶6会准备两种规格,首先使用较大的千斤顶6将梁体撑起,然后通过逐渐抽出垫片组7中的垫片配合千斤顶6使梁体落至预定高度,完成第一次落梁,此时梁体重量由垫片组7支撑,较大的千斤顶6换下,换上较小的千斤顶6,此时开始进行二次落梁,当混凝土底座上的垫片组7剩余三块后,锁止千斤顶6,移除全部的垫片并且使梁体落到设计标高位置,这样的设置,能够通过两种规格的千斤顶6交替使用来使落梁的准度和稳定性更好,使梁体再整个落梁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更小。
[0037]
需要说明的是,垫片组7是由多块3cm厚的垫片组成,并且垫片组7设置在盖梁1顶部的混凝土底座上,最后通过抽取垫片的方式使落梁过程中始终能够方便观察梁体的倾斜程度,根据情况及时决定下一步的工作。
[0038]
其中,垫片组7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垫片的单片厚度,只要能保证落梁时能够保证梁体的倾斜程度直观可控即可。
[0039]
较为优选的,贝雷梁组2与盖梁1的顶部之间设置有调平钢板9,调平钢板9用于将两侧的贝雷梁组2调整到统一水平高度,由于盖梁1的顶部可能会出现倾斜等现象,需要使用调平钢板9做垫片将两侧的贝雷梁组2垫平。
[0040]
具体实现方式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下承式梁式支架结构实施例的描述。
[004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
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42]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