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2:53: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差分信号传输电缆,尤其涉及具备用于对屏蔽带进行按压的挤压带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


背景技术:

2.在处理高速数字信号的设备中,使用差分信号传输电缆进行差分信号的传输。差分信号具有在实现系统电源的低电压化的同时提高对于外来噪声的耐性的优点。另外,在差分信号传输电缆中,在绝缘电线的外周,作为没有差动频带空段(suck out)的屏蔽层,进行了以纵向卷绕的方式卷绕屏蔽带的方法。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对信号线导体被绝缘体一并包覆的绝缘电线、在绝缘电线的外周以纵向卷绕的方式卷绕的屏蔽带以及在屏蔽带的外周呈螺旋状地卷绕的2层挤压带。另外,2层挤压带分别具有树脂层和粘接层,各自的粘接层相互粘接。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52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8.就以纵向卷绕的方式卷绕的屏蔽带而言,在屏蔽带的内侧(绝缘电线侧)存在空隙,若空隙的分布相对于绝缘电线的周向偏移,则模式转换噪声变大,信号的传输变得困难。即,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性能降低。特别是,若要实现绝缘电线所包含的导电线的细径化,则在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制造时存在容易产生上述空隙的问题。
9.因此,期望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上述空隙的产生、抑制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性能的降低的技术。根据本说明书的描述和附图,其他目的和新特征将变得清楚。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11.一个实施方式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具备具有一对导电线以及覆盖所述一对导电线的绝缘层的绝缘电线、卷绕于所述绝缘电线的外周的屏蔽带、卷绕于所述屏蔽带的外周且具有第一树脂被覆层的第一带以及卷绕于所述第一带的外周且具有第二被覆层的第二带;所述第二被覆层由具有比所述第一树脂被覆层的软化点高的软化点的高软化点材料构成。
12.发明效果
13.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性能的降低。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立体图。
15.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的截面图。
16.图3是表示在屏蔽带中产生空隙的问题的说明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差分信号传输电缆,2:导电线,3:绝缘层,4:绝缘电线,5:屏蔽带,5a:树脂层,5b:粘接层,5c:屏蔽层,6:挤压带(带),6a:树脂层,6b:着色层,6c:粘接层,7:挤压带(带),7a:粘接层,7b:树脂层,7c:高软化点材料层,8: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需要时以外,原则上不重复相同或同样的部分的说明。
20.(实施方式1)
21.《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结构》
22.以下,使用图1以及图2,对实施方式1中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立体图。图2是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截面图,是相对于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图。
23.如图1所示,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具备具有一对导电线2和覆盖一对导电线2的绝缘层3的绝缘电线4。进一步,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具有:屏蔽带5,其卷绕于绝缘电线4的外周;带6,其卷绕于屏蔽带5的外周;以及带7,其卷绕于带6的外周。
24.屏蔽带5以纵向卷绕的方式卷绕于绝缘电线4的外周,带6和带7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屏蔽带5的外周。具体而言,带6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屏蔽带5的外周,带7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带6的外周。带6和带7是为了按压并固定纵向卷绕的屏蔽带5并使屏蔽带5与绝缘电线4密合而设置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带6称为挤压带6,将带7称为挤压带7。
25.另外,挤压带6及挤压带7向同一方向卷绕。在图1中,挤压带6及挤压带7向右卷绕(z卷绕),但挤压带6及挤压带7也可以向左卷绕(s卷绕)。
26.另外,虽未图示,但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设置有覆盖挤压带7的外周且由氯乙烯、硅橡胶或氟树脂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护套。
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卷绕于绝缘电线4的外周的屏蔽带5”或“覆盖绝缘电线4的外周的屏蔽带5”等那样的表述是指绝缘电线4位于屏蔽带5的周围。而且,上述表述也包括绝缘电线4与屏蔽带5直接相接的情况,还包括在绝缘电线4与屏蔽带5之间存在空间或其他结构体的状态下绝缘电线4与屏蔽带5隔着上述空间或上述其他结构体邻接的情况。这样的定义不限于绝缘电线4及屏蔽带5的关系,也适用于挤压带6及挤压带7等那样的其他构造体彼此的关系。
28.导电线2例如是由铜或铜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单线。也可以在导电线2的表面形成有由银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镀层。在一对导电线2的一方传输正极性的(正)信号,在一对导电线2的另一方传输负极性的(负)信号。另外,一对导电线2各自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一对导电线各自的直径为0.1601mm(34awg)以下。
29.绝缘层3例如由聚乙烯或氟树脂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例如通过使用了挤出机的挤出成型技术而形成。需说明的是,作为上述氟树脂,可例示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全氟烷氧基(pfa)、聚四氟乙烯(ptfe)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绝缘层3也可以由发泡
聚乙烯那样的发泡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另外,绝缘层3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绝缘层3的长径为1.25mm以下,绝缘层3的短径为0.71mm以下。由这样的一对导电线2和绝缘层3构成绝缘电线4。
30.在图2中示出了表示覆盖绝缘电线4的外周的屏蔽带5、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的详细的截面构造的放大截面图。
31.屏蔽带5具有覆盖绝缘层3的外周的树脂层5a(第四树脂被覆层)和覆盖树脂层5a的外周的屏蔽层5c。另外,屏蔽带5具有为了使树脂层5a和屏蔽层5c粘接而设置于绝缘层3与屏蔽层5c之间的粘接层5b。
32.树脂层5a例如由作为聚酯中的一种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粘接层5b例如由热塑性树脂材料构成。屏蔽层5c例如由铜、铜合金或铝那样的金属材料构成。另外,树脂层5a的厚度例如为2.0~7.0μm,粘接层5b的厚度例如为1.0~3.0μm,屏蔽层5c的厚度例如为6.0~10.0μm。
33.挤压带6(第一带)具有树脂层6a(第一树脂覆盖层)以及覆盖树脂层6a的外周的着色层6b。树脂层6a和着色层6b分别由例如作为聚酯中的一种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另外,构成着色层6b的树脂材料中含有染料。树脂层6a的厚度例如为3.0~4.0μm,着色层6b的厚度例如为1.0~2.0μm。
34.挤压带7(第二带)具有树脂层7b(第三树脂被覆层)和覆盖树脂层7b的外周的高软化点材料层7c(第二被覆层)。树脂层7b例如由作为聚酯中的一种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高软化点材料层7c例如由铝、铜或铜合金那样的挠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或者由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ptfe)那样的高熔点的树脂材料构成。另外,树脂层7b的厚度例如为3.0~4.0μm。
35.在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上述那样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下,其厚度例如为1.0~15.0μm。另外,高软化点材料层7c优选由铝构成,其厚度例如优选为1.0~4.0μm。最优选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铝构成,其厚度分别比树脂层6a的厚度和树脂层7b的厚度薄,例如为1.0~2.0μm。
36.另外,挤压带6具有覆盖着色层6b的外周的粘接层6c,挤压带7具有设置于树脂层7b的内周侧的粘接层7a。粘接层6c以及粘接层7a分别例如由热塑性树脂材料构成。另外,粘接层6c及粘接层7a各自的厚度例如为1.0~2.0μm。另外,在能够将粘接层7a直接粘接于高软化点材料层7c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树脂层7b。
37.另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分别图示了粘接层6c和粘接层7a。为了使挤压带6和挤压带7粘接,对粘接层6c和粘接层7a进行加热处理,这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加热后的粘接层6c和粘接层7a相互软化而一体化。因此,在本技术中,有时也将设置于树脂层6a与树脂层7b之间的粘接层6c及粘接层7a作为1层“粘接层”进行说明。
38.高软化点材料层7c如上所述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但由比树脂层6a、树脂层7b及粘接层(粘接层6c、粘接层7a)难以软化的材料构成。换言之,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具有比树脂层6a的软化点及树脂层7b的软化点高的软化点的材料构成,由具有比粘接层(粘接层6c、粘接层7a)的软化点高的软化点的材料构成。再换言之,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具有比它们的软化点高的熔点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
39.实施方式1的主要特征是高软化点材料层7c包含于挤压带7,但在对这样的特征进
行说明之前,以下对本技术发明人进行研究而发现的新的课题进行说明。
40.《关于本技术发明人的研究事项》
41.图3是表示在屏蔽带5产生空隙的问题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说明的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中未设置高软化点材料层7c。
42.在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制造工序中,为了抑制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末端的切断时的散开,需要使用粘接层6c以及粘接层7a使挤压带6与挤压带7粘接。因此,在将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搬入例如加热炉后,对粘接层6c以及粘接层7a进行加热处理。
43.在图3中示出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加热温度、与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按压屏蔽带5的压力(即按压)以及与在屏蔽带5产生了空隙的情况下的示意图的关系。
44.另外,在图3中,加热温度为80℃以上的期间表示为树脂层(树脂层6a、树脂层7b)的变形期间,加热温度为90~100℃的期间表示为粘接层(粘接层6c、粘接层7a)的粘接期间。
45.热塑性树脂材料具有如下特性:若被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则软化,之后,若温度下降则凝固。在此,为了使由热塑性树脂材料构成的粘接层6c以及粘接层7a软化,需要90~100℃左右的加热温度。此时,由聚酯那样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6a以及树脂层7b从80度左右开始软化。于是,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伸长,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的按压变小,因此在屏蔽带5产生空隙8。
46.另外,在上述加热处理之后,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的按压保持较小的状态,因此无法再次堵塞在屏蔽带5产生的空隙8。
47.特别是,在要实现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细径化的情况下,即,在将一对导电线各自的口径设为34awg(0.1601mm)以下、将绝缘层3的长径设为1.25mm以下、将绝缘层3的短径设为0.71mm以下的情况下,屏蔽带5对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进行按压的力变强。因此,若树脂层6a以及树脂层7b软化,则屏蔽带5对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进行按压的力容易相对地变强,在屏蔽带5更容易产生空隙8。
48.在此,作为用于抑制空隙8的产生的方法,也考虑在树脂层6a中应用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ptfe)那样的软化点比聚酯高的树脂材料。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难以通过经济的方法将作为树脂层的材料的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ptfe)充分薄层化的问题。因此,在使用了供于实用的材料的情况下,挤压带6的厚度变大。
49.在挤压带6的厚度过厚的情况下,难以将挤压带6平滑地卷绕于屏蔽带5的外周,在屏蔽带5容易产生空隙8。另一方面,挤压带7主要是为了防止挤压带6散开而设置的,因此挤压带7不要求比挤压带6更平滑。换言之,挤压带7的厚度也可以比挤压带6厚。
50.《关于实施方式1的主要特征》
51.考虑以上情况,在实施方式1中,应用具有高软化点材料层7c的挤压带7。如上所述,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具有比树脂层6a的软化点及树脂层7b的软化点高的软化点的材料构成,由具有比粘接层(粘接层6c、粘接层7a)的软化点高的软化点的材料构成。另外,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具有比它们的软化点高的熔点的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
52.在此,通过上述加热处理,高软化点材料层7c不软化。因此,即使树脂层6a和树脂层7b软化,也能够通过来自高软化点材料层7c的按压来抑制挤压带6和挤压带7的伸长,因此能够维持挤压带6和挤压带7的按压。
53.因此,能够按压并固定屏蔽带5,能够使屏蔽带5密合于绝缘电线4,因此能够抑制空隙8的产生。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抑制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性能的降低。
54.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也能够使高软化点材料层7c的厚度分别比树脂层6a的厚度以及树脂层7b的厚度薄。只要将具备能够维持按压的程度的厚度的高软化点材料层7c追加于挤压带7即可,因此能够抑制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各自的厚度厚过所需以上。因此,能够将挤压带6以及挤压带7平滑地卷绕于屏蔽带5的外周。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容易实现差分信号传输电缆1的细径化。
55.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56.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高软化点材料层7c为铝、铜或铜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或聚四氟乙烯(ptfe)那样的高熔点的树脂材料的情况,但只要是难以软化的材料,则构成高软化点材料层7c的材料也可以是其他材料。
5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高软化点材料层7c为1层的情况,但高软化点材料层7c也可以由多层构成。在该情况下,构成各层的材料只要是难以软化的材料,则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材料。但是,考虑到挤压带7的厚度的增加,在高软化点材料层7c由多层构成的情况下,各层的合计厚度优选设为与高软化点材料层7c为1层的情况相同的厚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