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V2V控制导引电路和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3-13 19:0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v2v控制导引电路和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和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在利用放电车辆给充电车辆充电时,两辆电动汽车的控制导引为直接由各自的应急充电装置分别提供。然而,该控制导引会导致放电车辆连接非车载充电机时,影响非车载充电机的采样判断,进而可能导致车辆无法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以实现在放电车辆对充电车辆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对放电车辆与充电车辆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并在放电车辆侧和/或放电车辆侧对多种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有效识别。
4.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
5.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又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
6.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再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
7.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车辆。
8.本发明的第六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电动车辆。
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该v2v控制导引电路应用于充放电连接装置中,所述充放电连接装置包括相连的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其中,所述v2v控制导引电路用于在放电车辆对充电车辆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对所述放电车辆与所述充电车辆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以便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所述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所述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所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或者在放电车辆侧或充电车辆侧对所述第一插头和所述第二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或者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所述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所述放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所述放电车辆进行识别;其中,所述充放电连接状态包括未连接状态、半连接状态和全连接状态。
10.本发明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可在放电车辆对充电车辆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对放电车辆与充电车辆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并可在放电车辆侧和/或充电车辆侧对多种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有效识别,有利于保证充放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1.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另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一插头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的车身地;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放电
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到所述放电车辆的车身地,且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一可控开关和第四电阻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的车身地,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六电阻连接到第二预设电源。
1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了又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一插头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的车身地;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到所述放电车辆的车身地,且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一可控开关和第四电阻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的车身地;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七电阻连接到所述充电车辆的车身地,且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二可控开关和第八电阻连接到第四预设电源;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六电阻并联。
13.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了再一种v2v控制导引电路,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插头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的车身地;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二插头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三电阻连接到所述充电车辆的车身地,且所述充电车辆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一可控开关和第四电阻连接到第七预设电源;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充放电连接装置中第一插头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所述第一插头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所述放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六电阻连接到第八预设电源。
1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包括上述的v2v控制导引电路。
1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了另一种电动车辆,包括:插座;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插座相连,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插座是否连接有充放电设备以生成第一检测信号,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插座是否连接有充放电设备以生成第二检测信号;车辆控制装置,所述车辆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分别相连,所述车辆控制装置用
于根据所述第二检测信号确定所述插座连接有外部充放电设备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号识别所述外部充放电设备的连接类型,并根据所述连接类型建立所述电动车辆与所述外部充放电设备之间的充放电连接。
16.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18.图2是本发明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19.图3是本发明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0.图4是本发明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1.图5是本发明第五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2.图6是本发明第六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3.图7是本发明第七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4.图8是本发明第八个具体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5.图9是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6.图10是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7.图11是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8.图12是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29.图13是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30.图14是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31.图15是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32.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33.图17是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5.下面参考附图1-17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和电动车辆。
36.参见图1-图8,v2v控制导引电路10应用于100中,充放电连接装置100包括相连的第一插头110和第二插头120。其中,第一插头110可与放电车辆200的插座210适配,第二插头120与充电车辆300的插座310适配,第一插头110和第二插头120通过电缆连接。
37.在该实施例中,v2v控制导引电路10用于在放电车辆200对充电车辆300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对放电车辆200与充电车辆300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以便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或者在放电车辆200侧或充电车辆300侧对第一插头110和第二插头12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或者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
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其中,充放电连接状态包括未连接状态、半连接状态和全连接状态。
38.由此,在对充电车辆300进行充电时,通过v2v控制导引电路10不仅可对放电车辆200和充电车辆300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还可实现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或者在放电车辆200侧或充电车辆300侧对第一插头110和第二插头12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或者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进而可更好的保证充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9.参见图1,第一插头110、第二插头120包括8个或9个插针,分别为dc 插针、dc-插针、pe插针、s 插针、s-插针、a 插针、a-插针、cc1插针和/或cc2插针。其中,dc 插针、dc-插针、pe插针、s 插针、s-插针、a 插针、a-插针分别与电缆的dc 线、dc-线、pe线、s 线、s-线、a 线、a-线对应连接。相应地,放电车辆200的插座210、充电车辆300的插座310对应设置有插孔,分别为dc 插孔、dc-插孔、pe插孔、s 插孔、s-插孔、a 插孔、a-插孔、cc1插孔和/或cc2插针。当然,也可以是第一插头110包含的是插孔,插座210包含的是插针。除插针、插孔外,还可以是其他连接结构,此处不做限定。相应地,第二插头120的结构可与第一插头110的结构相同。
4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对应第一插头110设置的第一控制导引单元,第一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开关s’。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即pe插针,其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即cc1插针,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到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且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和第四电阻r6’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u1;第一开关s’与第二电阻r2’并联。
41.其中,第一开关s’可以是常闭开关,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插入放电车辆200的插座210或者从插座210中拔出过程中,均可通过手动操作使第一开关s’处于断开状态,例如,第一插头110上可设置有按钮,当按钮被按下后,第一开关s’断开,此时可将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插入插座210或将第一插头110的插针从插座210中拔出,当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插入插座210后,松开按钮,第一开关s’闭合;第二插头120与插座310的连接操作与此类似。第一可控开关k7’可为常开开关,在放电车辆200进行非车载充电机充电(即公共直流充电站/充电设备)时,第一可控开关k7’断开,放电车辆200的插座210中的电阻r4’未与第一预设电源u1’和电阻r6’连接,不会影响非车载充电机的连接判断,放电车辆200可以正常充电;当进行v2v充电,即两电动车辆之间充放电时,控制第一可控开关k7’闭合。由此,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可保证充电互操作性不受干扰,并保证v2v控制导引电路10的导引作用。
42.参见图1,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作为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1中的检测点1’),以便根据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识别第一插头11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
43.在该示例中,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0时,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断开状态,放电车辆200的放电功能未启动;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一电压时,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第一插头110处于未连接状态;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二电压时,第一插头110处于半连接状态,其中,第二电压小于第一电压;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三电压时,第一插头110处于全连接状态,其中,第三电压小于第二电压。
44.其中,第一插头110和第二插头120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当第一插头110处于全连接状态时,根据第三电压的大小确定电缆的额定电流。其中,第三电压与电缆的额定电流正相关,可预先存储第三电压与电缆的额定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在获取到第三电压后,可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电缆的额定电流,该额定电流可作为充放电控制参数,以保证充放电的安全性。
45.具体而言,参见图1,当检测点1’的电压为0时,说明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断开状态,此时放电车辆200的放电功能未启动。当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未插入插座210时,如果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第一预设电源u1给串联的电阻r6’、r4’供电,检测点1’的电压为第一电压(如11v),因此,当检测点1’的电压为第一电压(如11v),且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第一插头110处于未连接状态。当第一开关s’断开,且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插入插座210时,如果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u1给电阻r6’、r4’、r1’、r2’供电,其中,串联的r1’、r2’与r4’并联后与r6’串联,检测点1’的电压减小至第二电压如9v,小于第一电压,因此,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二电压(如9v)时,第一插头110处于半连接状态。当第一开关s’闭合,且第一插头110的插针插入放电插座210时,如果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u1给电阻r6’、r4’、r1’供电,其中,r1’与r4’并联后与r6’串联,检测点1’的电压进一步减小至第三电压(如7v、5v、3v),因此,当放电车辆2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三电压(如7v、5v、3v)时,第一插头110处于全连接状态。由此,实现了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即第一插头11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46.参见图1,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对应第二插头120设置的第二控制导引单元,第二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五电阻r3,第五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五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六电阻r5连接到第二预设电源u2。
47.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1中的检测点2)时,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四电压,则第二插头120未连接到充电车辆300;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五电压,则第二插头120连接到充电车辆,其中,第五电压小于第四电压。
48.具体而言,以第二预设电源u2提供12v电压为例,参见图1,当检测点2的电压为第四电压如12v时,说明电阻r5与电阻r3不构成回路,第二插头120处于未连接状态。当检测点2的电压为第五电压(如6v)时,说明第二预设电源u2给串联连接的电阻r5、r3供电,第二插
头120的cc2插针与插座310的cc2插孔连接,即第二插头120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由此,可实现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49.由此,通过图1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5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七电阻r3’,第七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七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八电阻r5’连接到第三预设电源u2’。
51.在该实施例中,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2中的检测点2’)时,其中,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六电压,则第一插头110未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七电压,则第一插头110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其中,第七电压小于第六电压。
52.具体而言,以第三预设电源u2’提供12v电压为例,参见图2,当检测点2’的电压为12v时,说明电阻r5’与电阻r3’不构成回路,第一插头110未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当检测点2’的电压为6v时,说明第三预设电源u2’给电阻r5’、r3’供电,且电阻r5’、r3’串联,第一插头110的cc2插针与插座210的cc2插孔连接,第一插头110连接至放电车辆200。由此,实现了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
53.由此,通过图2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以及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该实施例相较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在放电车辆200侧增加了用于检测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的识别结构,使得插头的连接识别可靠性更高。
5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对应第二插头120设置的第二控制导引单元,第二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五电阻r1、第六电阻r2和第二开关s。
55.参见图3,第五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六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七电阻r4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且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二可控开关k7和第八电阻r6连接到第四预设电源u1;第二开关s与第六电阻r2并联。
56.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作为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3中的检测点1),以便根据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识别第二插头12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
57.具体而言,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0时,第二可控开
关k7处于断开状态,充电车辆300的充电功能未启动;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八电压时,第二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第二插头120处于未连接状态;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九电压时,第二插头120处于半连接状态,其中,第九电压小于第八电压;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电压时,第二插头120处于全连接状态,其中,第十电压小于第九电压。由此,实现了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即第二插头12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58.需要说明的是,该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的方式,与上述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59.由此,通过图3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60.在本方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第二控制导引单元还包括第九电阻r3,第九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九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十电阻r5连接到第五预设电源u2。
61.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充电车辆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时,其中,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一电压,则第二插头120未连接到充电车辆300;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二电压,则第二插头120连接到充电车辆300,其中,第十二电压小于第十一电压。由此,实现了在充电车辆300侧对第二插头120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62.由此,通过图4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该实施例相较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在充电车辆300侧增加了用于检测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的识别结构,使得插头的连接识别可靠性更高。
6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控制导引单元还包括第十一电阻r3’,第十一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十一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十二电阻r5’连接到第六预设电源u2’。
64.在该实施例中,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放电车辆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5中的检测点2’)时,其中,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三电压,则第一插头110未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四电压,则第一插头110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其中,第十四电压小于第十三电压。由此,实现了在放电车辆200侧对第一插头110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
65.由此,通过图5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6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对应第二插头120设置的第二控制导引单元,第二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开关s。
67.参见图6,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且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和第四电阻r6连接到第七预设电源u1;第一开关s与第二电阻r2并联。
68.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作为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以便根据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识别第二插头120的充放电连接状态。
69.具体而言,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0时,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断开状态,充电车辆300的充电功能未启动;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五电压时,第一可控开关k7处于闭合状态,第二插头120处于未连接状态;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六电压时,第二插头120处于半连接状态,其中,第十六电压小于第十五电压;当充电车辆300的第一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七电压时,第二插头处于全连接状态,其中,第十七电压小于第十六电压。
70.其中,第一插头110与第二插头120之间通过电缆连接,当第二插头120处于全连接状态时,根据第十七电压的大小确定电缆的额定电流。其中,第十七电压与电缆的额定电流正相关,可预先存储第三电压与电缆的额定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在获取到第三电压后,可基于该对应关系确定电缆的额定电流,该额定电流可作为充放电控制参数,以保证充放电的安全性。
71.参见图6,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对应第一插头110设置的第一控制导引单元,第一控制导引单元包括第五电阻r3’,第五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五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六电阻r5’连接到第八预设电源u2’。
72.在该实施例中,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6中的检测点2’)时,其中,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八电压,则第一插头110未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如果放电车辆2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十九电压,则第一插头110连接到放电车辆200,其中,第十九电压小于第十八电压。由此,实现了在放电车辆侧对第一插头110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
73.由此,通过图6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
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7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控制导引单元还包括第七电阻r3,第七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七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八电阻r5连接到第九预设电源u2。
75.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作为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即图7所示的检测点2)时,其中,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二十电压,则第二插头120未连接到充电车辆300;如果充电车辆300的第二充放电连接确认检测点电压为第二十一电压,则第二插头120连接到充电车辆300,其中,第二十一电压小于第二十电压。由此,实现了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76.由此,通过图6所示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7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第一控制导引单元和第二控制导引单元,且第一控制导引单元和第二控制导引单元的拓扑结构相同且对称,具体拓扑结构可参见上面实施例的描述。由此,通过图8所示的实施例,可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在放电车辆200侧对位于放电车辆2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200进行识别,还可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在充电车辆300侧对位于充电车辆300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300进行识别。
78.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8,第一插头110内还可设置第一电子锁111和第一控制板112,第一电子锁111在第一控制板112的控制下对第一插头110中s-插针的通断进行控制,第二插头120还设置第二电子锁121和第二控制板122,第二电子锁121在第二控制板122的控制下对第二插头120中s-插针的通断进行控制。由此,在充放电连接正常时,通过控制电子锁锁止,以及在充放电结束时,用个控制电子锁解锁,可保证充放电的可靠性。
79.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8,放电车辆200还可包括动力电池230、车辆控制装置220、开关k1、开关k2、开关k3、开关k4。其中,动力电池230的第一极通过开关k1连接至插座210的dc 插孔,动力电池230的第二极通过开关k2连接至插座210的dc-插孔,车辆控制装置220分别与插座210的s 插孔和s-插孔连接,以进行充放电数据传输,车辆控制装置220中的辅助电源的第一极通过开关k3与插座210的a 插孔连接,辅助电源的第二极通过开关k4与放电插座210的a-插孔连接。相应地,参见图1、图2充电车辆300的结构与放电车辆200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充电车辆300充电时,如果充电车辆300的充电控制装置320不需要辅助电源的供电,则放电车辆200可不设置开关k3、k4。
80.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图8,放电车辆200还可设置有泄放电路、绝缘检测电路imd。泄放电路的一端连接在开关k1和动力电池230之间的连线上,泄放电路的另一端连接
在开关k2和动力电池230之间的连线上;绝缘检测电路imd的第一端连接在开关k1和动力电池230之间的连线上,绝缘检测电路imd的第二端连接在开关k2和动力电池230之间的连线上,绝缘检测电路imd的第三端与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连接。并且,上述泄放电路和绝缘检测电路imd均具备投切功能。
81.具体而言,在放电车辆200和充电车辆300均可设置imd电路,放电车辆200接口连接后到k5、k6合闸充电之前,由放电车辆200负责放电车辆200内部(含放电电缆)的绝缘检查;放电车辆200的imd回路通过开关从放电直流回路断开,且k5、k6合闸之后的放电过程期间,由充电车辆300负责整个系统的绝缘检查。放电直流回路dc 、pe之间的绝缘电阻,与dc-、pe之间的绝缘电阻(两者取小值r),当r》500ω/v视为安全;100ω/v《r≤500ω/v时,宜进行绝缘异常报警,但仍可正常放电;r≤100ω/v视为绝缘故障,应停止充电。
82.放电车辆200进行imd检测后,应及时对放电输出电压进行泄放,避免在放电阶段对电池负载产生电压冲击。放电结束后,放电车辆200应及时对放电输出电压进行泄放,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电击伤害。泄放回路的参数应保证在充电连接器断开后1秒内将供电接口电压降到60v dc以下。因停电等原因,放电回路或控制回路失去电力时,放电车辆200须在1秒以内断开k1、k2或通过泄放回路在1秒以内将放电接口电压降到60v dc以下。
83.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表1-表7,对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放电车辆200给充电车辆300的充电过程进行说明。其中,表1示出了图8中各电阻、电压的参数。
84.表1
[0085][0086]
充电控制过程:
[0087]
1)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与电动车辆的插座插合,电动车辆处于不可行驶状态
[0088]
如图2所示,按下第一插头110的第一开关s’,使开关s’处于断开状态,并将第一插头110与放电车辆200的插座210插合,插合完成后松开第一插头110的开关s’,使开关s’恢复至状态,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完全连接。同样,按照上述操作将第二插头120插入充电车辆300的插座310。
[0089]
如表2所示,在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的插合过程中,放电车辆200的检测点1’电压变化过程为:0v-》11v-》9v-》7v/5v/3v,其中,0v表示放电车辆200的放电功能未启动,11v表示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未连接,9v表示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半连接,7v/5v/3v表示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完全连接。放电车辆200的检测点2’电压变化过程为:12v-》6v,其中,12v表示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未连接,6v表示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半连接或完全连接。相应地,第二插头120与插座310的插合过程,与此类似,如表3所示。
[0090]
表2
[0091][0092]
表3
[0093]
[0094][0095]
需要说明的是,在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与插座的插合过程中,开关s’的打开可作为触发条件,进而在开关s’打开时,通过互锁或其他控制措施使车辆处于不可行驶状态。可选地,上述触发条件还可以是打开充放电插座盖门、转接部件与车辆插座连接、对车辆的充放电按钮/开关等进行操作。
[0096]
2)车辆接口连接确认
[0097]
操作人员对放电车辆200进行充电设置后,放电车辆200的车辆控制装置220通过测量检测点1’的电压值判断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是否已完全连接,如检测点1’的电压值为7v/5v/3v中的一个,则判断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完全连接。
[0098]
3)放电车辆自检
[0099]
在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完全连接后,闭合开关k3和k4,使低压辅助供电回路导通;闭合接触器k1和k2,进行绝缘检测,绝缘检测时的输出电压应为车辆通信握手报文内的绝缘电压和动力电池230额定电压中的较小值;绝缘检测完成后,将绝缘检测电路以物理的方式从供电回路中分离,并投入泄放电路对充电输出电压进行泄放,放电车辆200完成自检后断开k1和k2,同时开始周期发送通信握手报文。
[0100]
4)充电准备就绪
[0101]
车辆控制装置320、220在配置阶段时,充电控制装置320控制开关k5和k6闭合,使充电回路导通;车辆控制装置220检测到充电车辆300的动力电池330电压正常(即确认电池包电压大于动力电池230的最低输出电压且小于动力电池230的最高输出电压)后,控制开关k1和k2闭合,使直流供电回路导通。
[0102]
5)充电阶段
[0103]
在充电阶段,车辆控制装置320向车辆控制装置220实时发送电池充电需求参数,车辆控制装置220根据电池充电需求参数实时调整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此外,车辆控制装置320、220还相互发送各自的状态信息。
[0104]
6)正常条件下充电结束
[0105]
车辆控制装置320根据电池系统是否达到满充状态或是否收到“放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来判断是否结束充电。在满足以上任一充电结束条件时,车辆控制装置320开始周期发送“充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在确认充电电流变为小于一定值后断开开关k5和k6。当
达到操作人员设定的充电结束条件或收到“中止充电报文”后,车辆控制装置220周期发送“放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并控制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同时以不小于一定速率如100a/s的速率减小充电电流,当充电电流小于等于一定充电电流如5a时,断开开关k1和k2。当操作人员实施了停止充电指令时,车辆控制装置220开始周期发送“放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并控制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在确认充电电流变为小于5a后断开开关kl、k2,并再次投入泄放电路,然后再断开开关k3、k4。
[0106]
7)非正常条件下充电中止
[0107]
在充电过程中,如果放电车辆200出现不能继续充电的故障,则向充电车辆300周期发送“放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并控制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应在50ms内将电流值降至5a或100ms内断开开关k1、k2、k3和k4。
[0108]
在充电过程中,如果充电车辆300出现不能继续充电的故障,则向放电车辆200发送“充电车辆中止充电报文”,并在300ms内断开开关k5和k6。
[0109]
在充电过程中,车辆控制装置220如确认通讯中断,则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并断开开关k1、k2、k3和k4。
[0110]
在充电过程中,车辆控制装置220通过对检测点1’的电压进行检测,如果判断第一插头110的开关s’由闭合变为断开,则应在50ms内将输出电流降至5a或以下。
[0111]
在充电过程中,车辆控制装置220通过对检测点1’的电压进行检测,如果判断第一插头110与插座210由完全连接变为断开,则控制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并断开开关k1、k2、k3和k4。
[0112]
在充电过程中,动力电池230的输出电压若大于充电车辆300的最高允许充电总电压,则控制放电车辆200停止充电。
[0113]
当然,如果放电车辆200因严重故障结束充电,则重新启动充电需要操作人员进行完整的充电启动设置。
[0114]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在放电车辆200对充电车辆300进行充电时,不仅可对放电车辆200和充电车辆300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还可实现在放电车辆200侧和/或充电车辆300侧对多种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进而可更好的保证充放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115]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电路图。
[0116]
如图9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和第五电阻r3。
[0117]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到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且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和第四电阻r5’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u1’;第一开关s’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五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五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
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六电阻r5连接到第二预设电源u2。
[0118]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实现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
[0119]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第七电阻r3’,第七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七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八电阻r5’连接到第三预设电源u2’。
[0120]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还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进行识别,以及实现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
[0121]
图1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0122]
如图11,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第五电阻r1、第六电阻r2和第二开关s。
[0123]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到放电车辆200的车身地,且放电车辆2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和第四电阻r5’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u1’;第一开关s’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五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六电阻r2的一端与第五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六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七电阻r4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且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二可控开关k7和第八电阻r6连接到第四预设电源u1;第二开关s与第六电阻r2并联。
[0124]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012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第九电阻r3,第九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九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十电阻r5连接到第五预设电源u2。
[0126]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实现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
[012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第十一电阻
r3’,第十一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十一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十二电阻r5’连接到第六预设电源u2’。
[0128]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进行识别,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实现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
[0129]
图1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的拓扑图。
[0130]
如图14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开关s和第五电阻r3’。
[0131]
其中,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三电阻r4连接到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且充电车辆300的第一连接确认端子cc1通过第一可控开关k7和第四电阻r6连接到第七预设电源u1;第一开关s与第二电阻r2并联。第五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一插头110的接地端子,第五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一插头11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放电车辆2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通过第六电阻r5’连接到第八预设电源u2’。
[0132]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放电车辆进行识别,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
[013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v2v控制导引电路10还包括第七电阻r3,第七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充放电连接装置100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第七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其中,第二插头120的接地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车身地,第二插头12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用于连接充电车辆300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cc2,充电车辆的第二连接确认端子通过第八电阻r5连接到第九预设电源u2。
[0134]
由此,可实现在放电车辆侧对位于放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的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实现在充电车辆侧对位于充电车辆侧的插头是否连接到充电车辆进行识别。
[0135]
图1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0136]
如图16所示,电动车辆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
[0137]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辆,通过上述实施例的v2v控制导引电路10,在放电车辆200对充电车辆300进行充电时,可对放电车辆200和充电车辆300之间的充放电连接进行导引,并可实现在放电车辆200侧和/或充电车辆300侧对多种充放电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进而可更好的保证充放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138]
图17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动车辆的结构框图。
[0139]
如图17所示,电动车辆1000包括:插座1100、第一检测单元1200、第二检测单元
1300和车辆控制装置1400。
[0140]
其中,第一检测单元1200和第二检测单元1300分别与插座1100相连,第一检测单元1200用于检测插座1100是否连接有充放电设备以生成第一检测信号,第二检测单元1300用于检测插座1100是否连接有充放电设备以生成第二检测信号;车辆控制装置1400与第一检测单元1200和第二检测单元1300分别相连,车辆控制装置1400用于根据第二检测信号确定插座1100连接有外部充放电设备时,根据第一检测信号识别外部充放电设备的连接类型,并根据连接类型建立电动车辆1000与外部充放电设备之间的充放电连接。
[0141]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7,第一检测单元1200包括第一检测点j1,第一检测点j1与车辆控制装置1400相连,且与插座1100的cc1插针相连,第一检测点j1还通过可控开关k和第一上拉电阻rs1连接到第一预设电源u1,可控开关k的控制端与车辆控制装置1400相连。
[0142]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17,第二检测单元1300包括第二检测点j2,第二检测点j2与车辆控制装置1400相连,且与插座1100的cc2插针相连,第二检测点j2还通过第二上拉电阻rs2连接到第二预设电源u2。
[0143]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可实现对外部充放电设备是否连接以及连接状态进行识别,进而可提高电动车辆充放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14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14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146]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147]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148]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149]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