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线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2022-03-13 18:06: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充电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座。


背景技术:

2.无线充电座可用于为移动终端等电子设备充电,其可分为立式无线充电座和卧式无线充电座两大类。对于立式无线充电座,电子设备在充电时一般倾斜放置于无线充电座上,由于无线充电座的线圈位置相对固定,立式无线充电座使用场景比较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座,以拓展无线充电座的使用场景。
4.一种无线充电座,包括:
5.支撑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
6.本体,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线圈模组;所述外壳在第二方向叠置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本体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并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线圈模组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端,所述支撑件能够用于将所述本体侧立于支撑物且使所述第一端支撑于所述支撑物。
7.上述无线充电座,支撑件使得本体侧立于支撑物时,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竖放于本体以进行无线充电且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本体还能够相对支撑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绕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线圈模组与第一端之间的高度降低,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横放于本体以进行无线充电并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以保证充电效率并拓展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朝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和所述支撑件中的一者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外壳的朝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和所述支撑件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配合以引导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配合以引导所述本体绕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三末端的连线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四末端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延长线上;所述本体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贴近所述第一末端且所述第二凸起贴近所述第三末端;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贴近所述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凸起贴近所述第四末端,所述线圈模组在第二位置时相比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端。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第一风扇,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扇能够安装于所述支撑件且所述第一风扇的风口朝向所述本体,所述第一风扇还能够从所
述支撑件拆离。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承板及连接于所述承板的支架,所述承板具有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支架能够相对所述承板运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架贴合所述承板;在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一端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一端和所述支架用于将所述本体侧立于所述支撑物。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板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陷区域,在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架容置于所述凹陷区域。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架的背向所述本体一侧与所述承板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平齐。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连接部及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的两端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与所述承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形成避空槽,在第一状态时所述承板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避空槽。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设有安装空腔及与所述安装空腔连通的气孔,所述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空腔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圈、隔磁片和支撑片,所述线圈位于所述隔磁片的背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片的背向所述线圈的一侧与所述外壳间隔设置并形成通道。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腔内的电路板和第二风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二风扇间隔设置于所述线圈模组的相对的两端。
19.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座,以拓展无线充电座的使用场景。
20.一种无线充电座,包括:
21.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
22.本体,包括外壳和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线圈模组;所述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外壳叠置于所述支撑件且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端叠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四端叠置于所述第二端;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错位,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端错位,且所述线圈模组在第二位置时相比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支撑件能够用于将所述本体侧立于支撑物且使所述第一端支撑于所述支撑物。
23.上述无线充电座,支撑件使得本体侧立于支撑物且外壳位于第一位置时,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竖放于本体以进行无线充电且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外壳位于第二位置时,线圈模组与第一端之间的高度降低,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横放于本体以进行无线充电并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以保证充电效率并拓展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承板及连接于所述承板的支架,所述承板具有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支架能够相对所述承板转动以叠置于所述第一端,以使所述无线充电座能够平放于支撑物;所述支架还能够相对所述承板转动并与所述第一端形成夹角,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和所述支架使所述本体侧立于所述支撑物。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板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本体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承板的长度方向对齐,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与所述承板的宽度方向对齐;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承板的长度方向垂直。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朝向所述承板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承板设有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一引导槽,所述第二凸起穿设于所述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滑动配合,在所述本体相对所述承板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引导槽引导所述本体相对所述承板移动,所述第二引导槽引导所述本体相对所述承板同步转动。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槽呈直形且具有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呈曲形且具有第三末端和第四末端,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一末端且所述第二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三末端,所述第一凸起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凸起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垂直;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起限位于所述第二末端,所述第二凸起限位于所述第四末端,所述第一凸起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凸起的中心连线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延伸方向平行。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第一风扇,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风扇能够安装于所述承板且所述第一风扇的风口朝向所述本体,所述第一风扇还能够从所述承板拆离。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板的背向所述本体的一侧设有凹陷区域,所述支架能够容置于所述凹陷区域以使所述无线充电座能够平放于所述支撑物。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连接部及间隔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相对的两端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与所述承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形成避空槽,在所述承板叠置于所述第一端时,所述承板的部分结构容置于所述避空槽。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设有安装空腔及与所述安装空腔连通的气孔,所述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空腔内,且所述线圈模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圈、隔磁片和支撑片,所述线圈位于所述隔磁片的背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腔内的电路板和第二风扇,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二风扇间隔设置于所述线圈模组的相对的两端。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座的示意图,其中本体位于第一位置且支架处于第一状态;
35.图2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6.图3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爆炸图;
37.图4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38.图5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示意图,其中本体处于第二位置且支架处于第二状态;
39.图6为图5所示无线充电座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40.图7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主视图;
41.图8为图7所示无线充电座沿a-a处的剖视图;
42.图9为图5所示无线充电座的主视图;
43.图10为图9所示无线充电座沿b-b处的剖视图;
44.图11为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座的外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45.图12为另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座的外壳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46.图13为另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座的示意图;
47.图14为图1所示无线充电座的剖视图;
48.图15为图14所示无线充电座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49.附图标记:10、无线充电座;11、本体;11a、安装空腔;11b、气孔;11c、通道;111、外壳;111a、第三端;111b、第四端;113、线圈模组;113a、线圈;113b、隔磁片;113c、支撑片;115a、第一凸起;115b、第二凸起;117、电路板;118、第二风扇;12、支撑件;12a、凹陷区域;12b、避空槽;121、承板;121a、第一端;121b、第二端;121c、第一引导槽;a1、第一末端;b1、第二末端;121d、第二引导槽;a2、第三末端;b2、第四末端;121e、插槽;123、支架;123a、连接部;123b、第一转动部;123c、第二转动部;13、第一风扇;131、金属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51.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座10,无线充电座10可用于为具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结合图3和图4,无线充电座10包括本体11和连接于本体11的支撑件12,支撑件12用于支撑本体11且支撑件12包括承板121和支架1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1大致呈矩形块状,承板121呈矩形板状且与本体11的形状相似。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体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块状或者椭圆块状,承板121与本体11的形状可以相似,承板121的形状与本体11的形状也可以不同,例如,本体11可以呈椭圆块状,承板121呈跑道形。其中,跑道形是指矩形的两条短边分别对接半圆弧所形成的图形。
52.承板121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1a和第二端121b。具体地,在承板121呈矩形板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121a和第二端121b对应为矩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承板121呈其他形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可以人为指定以作为参考方向使用,从而确定第一端121a和第二端121b的位置。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板121的背向本体11的一
侧可以设置硅胶垫或者硅胶柱等结构,以在无线充电座10放置于支撑物例如桌面时支撑无线充电座10。
53.本体11包括外壳111和设于外壳111内的线圈模组113,无线充电座10的外观主要由外壳111呈现,线圈模组113在通电后可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1还设置有通电接口、指示灯等器件。通电接口可以为usb接口以用于将无线充电座10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从而利用无线充电座10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充电。指示灯可用于指示无线充电座10的工作状态。
54.外壳111在第二方向叠置于承板121,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具体地,第二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为无线充电座10的厚度方向,或者视为本体11的厚度方向。进一步,参考图3和图4,以承板121的长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并标记为x轴,以无线充电座10的厚度方向作为第二方向并标记为z轴,以承板121的宽度方向作为第三方向并标记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本体11可视为在z轴方向上叠置于承板121。本体11能够相对承板121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移动并同步绕第二方向(即z轴方向)转动,以使线圈模组113靠近或远离第一端121a。
55.具体地,外壳1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在本体11呈矩形块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对应为矩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在本体11呈其他形状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可以人为指定以作为参考使用。在引入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的情况下,本体11相对于承板121的位置关系可以采用下述方式来描述:本体11能够相对承板121运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结合图2,在第一位置时本体11的第三端111a叠置于承板121的第一端121a,本体11的第四端111b叠置于承板121的第二端121b。结合图5和图6,在第二位置时第一端121a与第三端111a错位,第二端121b与第四端111b错位,且线圈模组113在第二位置时相比第一位置更靠近第一端121a。换言之,在承板121和本体11均呈矩形块状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承板121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与本体11的长度方向对齐,承板121的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与本体11的宽度方向对齐;在第二位置时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与承板121的长度方向形成夹角。进一步,在第一位置时承板121的周向侧面可以和本体11的周向侧面平齐以使无线充电座10具备较高的外观整体性。进一步,在第二位置时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与承板121的长度方向(即x轴方向)相互垂直。
56.支架123连接于承板121且能够相对承板121转动至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结合图2,在第一状态时支架123贴合承板121;结合图6,在第二状态时支架123与第一端121a形成夹角,且第一端121a和支架123用于将本体11侧立于支撑物。
57.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23在第一状态时在z轴方向叠置于第一端121a,无线充电座10能够平放于支撑物例如水平桌面上。支架123处于这种状态时,无论本体11是否相对承板121转动,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无线耳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均可以平放于本体11以通过无线充电座10进行无线充电。换言之,支架123处于这种状态时,本体11相对于承板121可以位于第一位置,也可以位于第二位置,还可以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无线充电座10均能够正常为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充电。无线充电座10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从而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通用性。
58.参阅图4、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板121的背向本体11的一侧设有凹陷区域
12a,结合图2、图4,在第一状态时支架123容置于凹陷区域12a,这种结构可以避免支架123造成无线充电座10的整体厚度的增加,有利于无线充电座10的轻薄化设计。进一步,在第一状态时支架123的背向本体11一侧可以与承板121的背向本体11的一侧平齐。换言之,支架123在第一状态时,支架123与承板121的背向本体11的一侧表面可位于同一平面,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平稳地放置于水平支撑物例如水平桌面上。进一步,凹陷区域12a可以延伸至第一端121a的周向侧面,且支架123在第一状态时支架123的周向侧面与承板121的周向侧面接合从而形成连续的轮廓曲面,以使无线充电座10具备较高的外观整体性。
59.进一步,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123包括连接部123a及间隔设置于连接部123a的相对的两端的第一转动部123b和第二转动部123c,第一转动部123b和第二转动部123c均与承板121转动连接。以第一转动部123b与承板121的转动连接为例,第一转动部123b和承板121中的一者可以设置转轴,另一者可以设置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孔。第二转动部123c与承板121的转动结构可以与此类似。第一转动部123b、连接部123a及第二转动部123c形成避空槽12b以使支架123大致呈u形,在第一状态时承板121的部分结构容置于避空槽12b。上述结构的支架123可以使得第一转动部123b和第二转动部123c具有相对较长的力臂,且使支架123在第二状态时的重心较低,从而有利于稳定承板121和本体11。
6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凹陷区域12a可以位于第一端121a的周向侧面,支架123可以呈u形,且支架123的第一转动部123b转动连接于承板121的第三方向(即y轴方向)的一端,支架123的第二转动部123c转动连接于承板121的第三方向的相对的另一端,支架123可以绕y轴转动以贴合于第一端121a以处于第一状态,或者支架123可以与第一端121a形成夹角以处于第二状态。
61.参阅图5和图6,支架123在第二状态时,支架123与第一端121a形成夹角,通过第一端121a和支架123可以将本体11侧立于支撑物。支架123处于这种状态且本体11位于第一位置时,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掌上游戏机或者其他类似的电子设备可以竖放于本体11,以抵靠本体11并实现无线充电。其中,“竖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电子设备呈竖屏状态,也即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与其显示屏的显示方向一致。支架123处于第二状态且本体11位于第一位置时,用户可以对本体11施加转矩以使本体11相对承板121绕第二方向(即z轴方向)转动并使得本体11同步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下移,以使本体11内的线圈模组113向靠近第一端121a的方向移动,进而降低线圈模组113的高度。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掌上游戏机或者其他类似的电子设备可以横放以抵靠本体11并正常进行无线充电。其中,“横放”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电子设备呈横屏状态,也即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与其显示屏的显示方向垂直。
62.一般情况下,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掌上游戏机或者其他类似的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设置于电子设备的中心区域,支架123处于第二状态且本体11位于第一位置时,这类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可以与本体11内的线圈模组113基本对准以保证无线充电的效率。当这类电子设备横放以用于观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时,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与水平面之间的高度下降,直接抵靠于第一位置的本体11时会出现接收线圈与线圈模组113的偏离,降低无线充电效率甚至不能正常进行无线充电。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驱使本体11相对承板121转动并使得本体11同步向第一端121a下移,从而使得本体11内的线圈模组113与水平面之间的高度下降,以实现线圈模组113与接收线圈之间的对准。当支架123处于第二状
态且本体11位于第二位置时,将上述电子设备横放以抵靠本体11时,电子设备与本体11的相对位置与电子设备竖放于第一位置的本体11时相比,两者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同,从而可以保证接收线圈与线圈模组113的对准,以保证无线充电的效率。上述结构设计,避免了在立式无线充电座10内设置两个以上的线圈模组113以适配电子设备的横放充电场景,节省了线圈模组113的数量且避免了多个线圈模组113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可以节省器件的成本并保证无线充电的效率。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可以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能够相对外壳111伸缩以进出外壳111。支撑结构可以呈片状,其可以采用手动推拉的方式进出本体11的外壳111,也可以结合传感器、驱动器及控制电路形成自动伸缩的结构。在本体11位于第二位置时,可以使得支撑结构伸出外壳111并凸出于外壳111的背向承板121的一侧,电子设备横放于本体11时即可利用支撑结构予以支撑,以避免电子设备出现放置不稳的情况。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支撑结构可以替换成折叠式的结构,本体11在第一位置时支撑结构扣合于外壳111的边缘以避免凸出于外壳111的背向承板121的一侧,本体11在第二位置时可以将支撑结构掀开并用于支撑横放的电子设备,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支撑稳定性。当然,本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也可以设置上述支撑结构以在本体11处于第一位置时起到类似的作用,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上述支撑结构可以设置于承板121以起到类似的作用,此处不再赘述。
64.上述无线充电座10,支架123叠置于承板121的第一端121a即支架123处于第一状态时,无线充电座10可以平放于支撑物例如桌面上,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无线耳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可以放置于无线充电座10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座10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从而可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通用性,且使得无线充电座10外形尺寸相对较小以便于收纳或携带。支架123转动以使得本体11能够侧立于支撑物且外壳111位于第一位置时,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平板可以竖放于本体11以进行无线充电且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支架123转动以使得本体11能够侧立于支撑物且外壳111位于第二位置时,线圈模组113与第一端121a之间的高度降低,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横放于本体11以进行无线充电并方便用户使用电子设备,以保证充电效率并提升使用的便利性,且能够拓展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
65.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架123与承板121的位置可以相对固定,即支架123可以固定连接于承板121,例如支架123可以与承板一体成型或者支架123可以焊接于承板,以使无线充电座10能够侧立于支撑物并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本体11相对承板121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后,线圈模组113与第一端121a之间的高度下降,从而可以适应横屏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换言之,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座10的本体11可以侧立于水平面上,本体11在第一位置时线圈模组113与水平面的之间的高度大于本体11在第二位置时线圈模组113与水平面之间的高度,从而既可以适用于竖屏状态的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又可以适用于横屏状态的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
66.再参阅图4,外壳111的朝向承板121的一侧和承板121中的一者设有第一凸起115a和第二凸起115b,第一凸起115a和第二凸起115b间隔设置。结合图3,外壳111的朝向承板121的一侧和承板121中的另一者设有第一引导槽121c和第二引导槽121d。结合图7和图8,
第一凸起115a穿设于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凸起115b穿设于第二引导槽121d,第一凸起115a与第一引导槽121c滑动配合以引导本体11在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凸起115b与第二引导槽121d滑动配合以引导本体11同步绕第二方向转动。
67.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均设置于外壳111,第一凸起115a和第二凸起115b可以呈圆柱状并与外壳111一体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115a和第二凸起115b也可以组装成型于外壳111,例如,第一凸起115a和第二凸起115b可以铆接或者螺纹连接于外壳111。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均设置于承板121,且第一引导槽121c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槽121c呈直形且具有第一末端a1和第二末端b1,第二引导槽121d呈曲形且具有第三末端a2和第四末端b2,第一末端a1与第三末端a2的连线沿承板121的第三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第四末端b2位于第一引导槽121c在第一方向的延长线(即x轴方向)上,且第四末端b2相比第三末端a2更靠近第一端121a。如图8所示,本体1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15a贴近并限位于第一末端a1且第二凸起115b贴近并限位于第三末端a2,第一凸起115a的中心与第二凸起115b的中心连线与第一引导槽121c的延伸方向(即x轴方向)垂直。换言之,本体11在第一位置且本体11侧立于水平支撑面时,第一凸起115a与第二凸起115b的中心连线可以与承板121的第三方向(即y轴方向)平行。结合图9和图10,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凸起115a贴近并限位于第二末端b1,第二凸起115b贴近并限位于第四末端b2,第一凸起115a的中心与第二凸起115b的中心连线与第一引导槽121c的延伸方向(即x轴方向)平行。换言之,本体11在第二位置且本体11侧立于水平支撑面时,第一凸起115a与第二凸起115b的中心连线可以与承板121的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垂直。
68.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均为盲槽,即第一引导槽121c和第二引导槽121d可以不必延伸至承板121的背向本体11的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槽121c和第二引导槽121d中的至少一者可以为通槽。参考图11,图中实线所示为外壳11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与承板121、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的相对位置,虚线所示为外壳11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与承板121、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的相对位置。以第一位置为参考,可以将承板121的坐标系原点固定于第一引导槽121c的第一末端a1的中心处并作为承板121的固有坐标系,以区分于原参考坐标系(x,y,z),并使得第一引导槽121c的第一末端a1的中心与第二引导槽121d的第三末端a2的中心连线与承板121固有坐标系的y轴重合,则第二引导槽121d的中心轨迹线方程为:
[0069][0070]
在(1)式中,r为第一末端a1与第三末端a2的中心连线的长度,a为第一引导槽121c的中心轨迹线的长度,可以视为外壳111相对第一位置转动后与y轴形成的夹角,其中t∈(0,1)。中心轨迹线满足以上方程(1)的第二引导槽121d即可使得本体11沿x轴移动的同时绕z轴转动,且能够使得在第一位置时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在第二位置时
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垂直,即使得本体11相对承板121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度~90度。
[0071]
进一步,为使得外壳111在第一位置时居中,且使得外壳111在第二位置时在横向(即y轴方向)仍然居中,并使得第二位置时外壳111的底端与承板121的第一端121a对齐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外观协调性及使用便利性,可以将第一凸起115a的中心设置于外壳111的横截面的矩形的中心,且在满足以上关系式(1)的同时满足以下关系式:
[0072][0073]
在(2)式中,l为矩形长边的长度,d为矩形短边的长度,a为第一引导槽121c的中心轨迹线的长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这种设置不是必须的。
[0074]
参考图12,在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设置于承板121,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设置于外壳111的实施方式中,外壳111在第一位置时,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与承板121、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的相对位置如实线所示;外壳11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与承板121、第一凸起115a、第二凸起115b的相对位置如虚线所示。如图12,更换坐标系并将坐标系固定至外壳111后,可以使得上述的(1)、(2)式仍然成立。这种实施方式与第一引导槽121c、第二引导槽121d设置于承板121的区别在于,为保证外壳111在第二位置时整个无线充电座10的外观协调性,第一引导槽121c的第二末端b1的中心可以设置于外壳111的横截面的矩形的中心。
[0075]
进一步,参考图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座10可以包括第一风扇13,本体11在第二位置时第一风扇13能够安装于承板121且第一风扇13的风口朝向本体11。第一风扇13能够向本体11送风,以利于本体11内线圈模组113的散热,从而避免本体11的温度过高而对无线充电座10的充电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充电功率较高的电子设备,第一风扇13可以有效地增大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效率。对于充电效率相对较低的电子设备,第一风扇13不是必须的,因而可以从承板121拆离,以使本体11能够顺利地运动回第一位置,进而便于无线充电座10的收纳或携带。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支架123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本体11处于第二位置即可将第一风扇13安装于承板121或者将第一风扇13从承板121拆离。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板121的第二端121b可以设置插槽121e,第一风扇13的一侧设置有可折叠的金属插脚131,在本体11位于第二位置时,可以将金属插脚131掀开以使金属插脚131凸出于第一风扇13的壳体,再将第一风扇13通过金属插脚131可插拔地安装于承板121的插槽121e,且在金属插脚131插入插槽121e后,第一风扇13即可与本体11内部或者承板121内部的控制电路导通,进而利用第一风扇13为本体11及抵靠于本体11的电子设备散热。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金属插脚131在与第一风扇13的壳体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即金属插脚131无需设置成可折叠的结构。
[0076]
参阅图14和图15,外壳111设有安装空腔11a,线圈模组113设于安装空腔11a内,线圈模组113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线圈113a、隔磁片113b和支撑片113c,线圈113a位于隔磁片113b的背向承板121的一侧,支撑片113c与外壳111固定连接。隔磁片113b可采用铁氧体吸波材料制成,其具有优异的导磁性能,可以增大线圈113a模组113的磁通量并降低线圈113a模组113的损耗,并能够使得磁感线紧紧围绕在以隔磁片113b为中心的周围区域以增加电磁感应强度,提高电磁转换效率。支撑片113c的朝向线圈113a的一侧可以涂覆散热材
料例如硅脂,以利于线圈113a的热量传导至外壳111并通过外壳111散发至空气中。当然,支撑片113c也可以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或者非金属材质,以利于线圈113a的散热。当然,隔磁片113b、支撑片113c可以省略。
[0077]
进一步,外壳111可以设置连通安装空腔11a的气孔11b,本体11包括设置于安装空腔11a内的电路板117和第二风扇118,电路板117和第二风扇118间隔设置于线圈模组113的相对的两端。线圈113a和第二风扇118均与电路板117电性连接。在线圈模组113对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第二风扇118可以启动以向线圈模组113送风,进而使得安装空腔11a内的空气通过气孔11b与外界空气产生对流,以提升无线充电座10的散热性能。电路板117与第二风扇118的间隔设置,可以使得线圈113a与电路板117位于第二风扇118的风口的同一侧,进而有利于第二风扇118对电路板117及线圈模组113的散热。
[0078]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片113c的背向线圈113a的一侧可以与外壳111间隔设置并形成通道11c。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片113c的背向线圈113a的一侧设置有凸台,凸台连接于外壳111,以使支撑片113c与外壳111之间形成通道11c。在线圈模组113为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第二风扇118送出的气流可以流经通道11c及线圈113a表面,以提升线圈模组113的散热效率。
[0079]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的周向侧面均开设有气孔11b,第二风扇118可以从第三端111a或者第四端111b中的一者抽气,从向第三端111a和第四端111b中的另一者送风,以利于线圈模组113和电路板117的散热。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111的周向的其他位置也可以开设气孔11b。
[008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8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