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交通隧道的索道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6:17: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隧道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交通隧道的索道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的出现允许道路能够在城市、山脉、丘陵中穿行,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隧道只有两端设置出入口、环境封闭,一旦发生火灾需要立即扑灭,否则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隧道的消防工作非常重要。
3.现有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消防措施是在隧道内设置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备以及时扑灭隧道内的火情。然而,为避免伤到隧道内的车辆和人员,设置于隧道内的灭火器、消防栓的喷出压力通常较小,灭火效果差,且对于较长的隧道,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备往往无法实现有效的覆盖。同时,隧道出现火情时,为防止二次爆炸,通常在第一时间即切断隧道所有电源,容易造成隧道内人员恐慌,忘记使用隧道内的消防设备灭火,造成消防设备的使用率低。上述原因是目前隧道内消防设备消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火情发生时,消防车队进入隧道内灭火也是一种重要的消防措施,但是,隧道内的火情容易造成隧道内的交通堵塞,导致在争分夺秒的消防过程中,消防车队难以迅速到达火源位置灭火。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交通隧道的索道灭火装置,能够在火情时利用索道将隧道外的灭火器、喷雾器、灭火弹等消防设备运送至火源附近扑灭火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设置于隧道内的消防设备受隧道管理规范约束灭火能力差且无法实现长隧道全覆盖,以及消防车队难以迅速到达火源位置灭火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用于交通隧道的索道灭火装置,包括至少一组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驱动单元位于隧道的外部,所述输送带上设置有消烟灭火单元,所述输送带用于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将所述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的内部。
7.本技术方案中,灭火装置的输送组件包括输送带及驱动所述输送带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输送带由防火、耐高温材料制成,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条状,还可以是绳状。带状和条状的输送带具有更大的安装区域以安装体积更大的消烟灭火单元,绳状的输送带,例如钢绳,主要用于悬挂消烟灭火单元。
8.输送带的移动依靠位于隧道外部的驱动单元拉拽和拖动。在部分实施例中,输送带的驱动单元可以是位于隧道两端的绕线组件。两个绕线组件在送线和收线过程中,输送带朝向其中一个绕线组件移动,并逐渐缠绕于该绕线组件上,从而将输送带上固定连接的消烟灭火单元送入或送出隧道。例如,第一绕线组件放线、第二绕线组件收线时,输送带朝向第二绕线组件移动,从而带动消烟灭火单元朝向第二绕线组件移动;同理,第一绕线组件
收线、第二绕线组件放线时,输送带朝向第一绕线组件移动,从而带动运输件朝向第一绕线组件移动。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绕线组件、第二绕线组件均为输送带的驱动轮,受电机的驱动而转动。在部分实施例中,驱动单元包括两个位于隧道外部的滚轮,输送带套设于两个滚轮上形成环状结构,通过滚轮的转动带动输送带顺时针或逆时针移动,从而实现消烟灭火单元送入或送出隧道。无论通过何种驱动方式驱动输送带在隧道内移动,由于驱动单元始终位于隧道外部,当隧道内出现火情时,驱动装置不会受火情影响,能够持续、快速地驱动输送带移动指定的距离,进而将输送带上的消烟灭火单元运输至火源处灭火。
9.输送带与消烟灭火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既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紧固件连接、卡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例如焊接。优选地,消烟灭火单元可拆卸地安装于输送带上,以便于根据隧道实际灭火需求灵活、合理地配置指定规格、数量、型号的消烟灭火单元,有效提高灭火装置的机动性和灭火能力。消烟灭火单元安装于输送带上后实现同步移动,因此,消烟灭火单元移动的距离与输送带的移动距离密切相关,而输送带的移动距离与滚轮、绕线组件等驱动装置的放线/收线速度相关,所以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距离能够更加准确地控制,确保消烟灭火单元能够迅速、准确地移动至火源处灭火。
10.在未出现火情时,消烟灭火单元无需挂载于输送带上,或者无需位于隧道内部,因而喷雾器、灭火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可以具备更大的喷出压力,消防能力更强且无需担心会伤及到隧道内的车辆和人员。出现火情时,输送带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依次将指定数量、规格、类型的消烟灭火单元快速、准确、安全地输送至隧道内部灭火。例如,在隧道内电源切断后,首先将喷雾器单元送入隧道内进行消烟,降低隧道内的烟雾量,提高人员存活率,在人员有序撤离后,将灭火器送入到火源附近灭火,如果火势依旧强势,则可将电控或者温控的灭火弹输送至隧道内以快速地控制火情。
11.通过上述设置,在火情发生时,设置于隧道外部的驱动单元能够不受隧道内的火情影响,快速、准确、安全地将指定规格、数量、型号的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火源处进行灭火,不仅能够实现全隧道覆盖,而且由于喷雾器、灭火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在未出现火情时不设置在隧道内,因此喷出压力可不受隧道管理规范限制,在火情发生时送入隧道内提高灭火效率和消防能力,相较于现有的隧道消防措施,能够大幅地提高隧道消防能力,确保隧道内的人员安全。
12.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消烟灭火单元包括喷雾器单元、灭火弹单元、灭火器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喷雾器单元包括喷雾器及用于搭载喷雾器的搭载组件,同理地,灭火弹单元包括灭火弹及用于搭载灭火弹的搭载组件,灭火器单元包括灭火器及用于搭载灭火器的搭载组件。同一组输送组件上既可以搭载一种消烟灭火单元,也可以搭载多种消烟灭火单元。例如,当仅设置一组输送组件时,沿消烟灭火单元的输送方向,可以依次设置喷雾器单元和灭火弹单元,以在火情发展之初降低隧道烟雾浓度,避免人员恐慌,待人员经行走道有序撤离后,灭火弹单元进入隧道内实现灭火。
13.作为喷雾器单元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喷雾器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喷雾器。所述安装板可拆卸地安装于输送带上,安装板上用于安装喷雾器,喷雾器的喷出方向可以固定,在随输送带移动的过程中对沿途喷雾以降低隧道内的烟尘。
1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喷雾器单元的喷雾器可以沿多个维度转动,以对指定区域进
行快速降尘。具体地,所述喷雾器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喷雾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旋转台,所述旋转台能够围绕自身中轴线转动,旋转台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喷雾器,所述喷雾器能够在所述支架上上下翻转。本技术方案中,安装板上设置的旋转台能够旋转,以改变喷雾器在水平面上的朝向,多个喷雾器单元的喷雾器可相互配合,朝向同一区域集中喷雾。旋转台上设置的支架不仅用于支撑喷雾器,而且能够调整喷雾器的俯仰角,进一步调整喷雾器的喷雾方向,实现局部区域的快速降尘。
15.作为灭火弹单元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灭火弹单元包括主动灭火弹单元和/或被动灭火弹单元,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用于在外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向指定位置发射灭火弹,所述被动灭火弹单元用于在灭火弹然着或环境温度大于阈值时引爆灭火。具体地,主动灭火弹单元和被动灭火弹单元的灭火弹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灭火弹。其中,主动灭火弹单元是指,所搭载的灭火弹为电动信号触发型灭火弹,该灭火弹能够受手持控制器等外部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控制,向指定方向喷射指定距离,主动灭火弹单元主要针对火势较小的情况,此时,在喷雾器单元完成降尘,人员有序撤离后,消防人员可进入隧道内,根据当前火势调整灭火弹喷出方向、距离控制火情。被动灭火弹单元是指,所搭载的灭火弹为温度触发型灭火弹,该类灭火弹不受终端控制,当环境温度大于阈值时自动引爆实现灭火,该类灭火弹主要用于应对火势较大的情况,在一个实施例中,被动灭火弹单元可直接悬挂于输送带上。
16.作为主动灭火弹单元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搭载筒,所述搭载筒内用于安装灭火弹,所述搭载筒上设置有加速线圈,所述加速线圈用于与所述灭火弹内的线圈磁场相互作用以加速灭火弹。本技术方案中,灭火弹单元包括搭载筒,搭载筒安装或悬挂于输送带上,搭载筒内用于放置灭火弹。该搭载筒利用搭载筒上的加速线圈与灭火弹内的线圈磁场相互作用的原理发射灭火弹,该原理在无人机搭载式灭火弹中有应用,加速线圈可以受手持终端远程控制,以使得灭火弹具有指定的喷出速度到达指定火源附近。
17.作为主动灭火弹单元的另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搭载筒,所述搭载筒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上连接有推板;所述搭载筒的内壁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电磁阀开启并限定推板在搭载筒内的位置,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电磁阀关闭,推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将搭载筒内的灭火弹推出。本技术方案中,搭载筒通过推板将灭火弹推出至搭载筒外。具体地,搭载筒上设置的电磁阀在锁定状态时,推板受电磁阀限位而固定于搭载筒内,此时与推板连接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灭火弹安装于推板上。当电磁阀处于解锁状态后,电磁阀解除限位,推板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搭载筒的出口端移动,推动灭火弹朝向指定方向发射。本技术方案中,电磁阀可以受手持终端远程控制。
18.作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带驱动单元的优选设置方式,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分别位于隧道的两端,两个滚轮中至少有一个为驱动轮,所述输送带同时套设于两个滚轮上。作为驱动轮的滚轮受电机驱动而转动,两个滚轮可以均为驱动轮,也可以一个为驱动轮,另一个为从动轮。输送带套设于两个滚轮上形成环状结构。
19.工作时驱动轮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即可实现消烟灭火单元朝向或背向驱动轮移动,不仅简化了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控制,而且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距离与驱动轮的旋转
圈数相关,因此能够通过控制驱动轮的旋转圈数确定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距离,将消烟灭火单元准确地输送至目标位置。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的驱动的操作可以直接由驱动轮处的工作人员完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的驱动受隧道外部的控制器通过控制信号控制。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轮的驱动还可以受手持控制器进行控制,以实现在隧道内,工作人员可实现对消烟灭火单元位置的调整。
20.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滚轮、驱动轮的中轴线可以垂直于与水平面,此时输送带的安装面垂直于水平面,输送带下方的行走道的空间更大。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滚轮、驱动轮的中轴线可以平行于水平面,此时消烟灭火单元悬挂于输送带上,能够进一步简化搭载组件。
21.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组件包括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位于两个滚轮之间,所述支撑轮用于调节所述输送带的张力。隧道通常长达数公里,为确保输送带各处具有足够的张力,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在两个滚轮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与输送带之间为滚动摩擦,阻力小。
22.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灭火装置仅包括一组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的输送带上安装有喷雾器单元、灭火器单元、灭火弹单元,以按照特定的顺序将上述消烟灭火单元送入至隧道内。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灭火装置也可包括两组输送组件。具体地,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分别位于隧道两侧的行走道上方,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在第一驱动轮的驱动下将其上安装的第一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内部,所述第一消烟灭火单元为喷雾器单元,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第二输送带,所述第二输送带在第二驱动轮的驱动下将其上安装的第二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内部,所述第二消烟灭火单元为灭火器单元和/或灭火弹单元。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分别用于输送不同的消防灭火单元。具体地,一侧的第一输送带在第一驱动轮的驱动下,向隧道内输送喷雾器单元,而另一侧的第二输送带在第二驱动轮的驱动下,向隧道内输送灭火器单元和/或灭火弹单元。两组输送组件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相较于单组输送组件需按照特定的顺序向隧道内依次输入喷雾器单元、灭火器单元和灭火弹单元,两组输送组件能够同时向隧道内送入或送出不同的消烟灭火单元,使得消防灭火过程更加灵活,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火情,进一步提高灭火效率。
2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4.1、本实用新型设置于隧道外部的驱动单元能够不受隧道内的火情影响,快速、准确、安全地将指定规格、数量、型号的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火源处进行灭火,不仅能够实现全隧道覆盖,而且由于喷雾器、灭火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在未出现火情时不设置在隧道内,因此喷出压力可不受隧道管理规范限制,在火情发生时送入隧道内提高灭火效率和消防能力,相较于现有的隧道消防措施,能够大幅地提高隧道消防能力,确保隧道内的人员安全;
25.2、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的驱动单元为位于隧道两端的两个滚轮,两个滚轮中的至少一个为驱动轮,使得驱动轮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即可实现消烟灭火单元朝向或背向驱动轮移动不仅简化了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控制,而且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距离与驱动轮的旋转圈数相关,因此能够通过控制驱动轮的旋转圈数确定消烟灭火单元的移动距离,将消烟灭火单元准确地输送至目标位置;
26.3、本实用新型的灭火弹单元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灭火单元,主动灭火单元受手持控制器等外部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控制,向指定方向喷射指定距离,人员有序撤离后,消防人员可进入隧道内,根据当前火势调整灭火弹喷出方向、距离控制火情;被动灭火单元在环境温度大于阈值时自动引爆实现灭火;通过主动被动灭火单元的结合,既允许消防人员根据火情主动灭火,也可在火势突然增强时实现被动灭火;
27.4、本实用新型的喷雾器单元能够喷雾器在水平面上的朝向,以及喷雾器的俯仰角,实现喷雾器沿多个维度的转动,能够更加高效地对指定区域进行快速降尘;
28.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组输送组件,能够同时向隧道内送入或送出不同的消烟灭火单元,使得消防灭火过程更加灵活,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火情,进一步提高灭火效率。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单组输送组件的灭火装置的喷雾器单元移动至火源处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单组输送组件的灭火装置的灭火弹单元移动至火源处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设置有两组输送组件的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输送带的驱动轮、支撑轮的中轴线垂直于水平面设置时,喷雾器单元、灭火弹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喷雾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主动灭火弹单元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主动灭火弹单元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输送带的驱动轮、支撑轮的中轴线平行于水平面设置时,喷雾器单元、灭火弹单元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8.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39.1-第一输送带,2-第一驱动轮,3-喷雾器单元,31-安装板,32-旋转台,33-支架,34-喷雾器,4-第二输送带,5-第二驱动轮,6-灭火弹单元,61-搭载筒,62-加速线圈,63-灭火弹,64-推板,65-弹簧,66-电磁阀,7-支撑轮,71-安装座,72-连杆,8-隧道,9-行走道,10-火源,11-灭火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
围的限制。
42.实施例1:
43.如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交通隧道的索道灭火装置,包括一组输送组件,即第一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1,所述第一输送带1的驱动单元为位于隧道8外部的两个滚轮,其中一个滚轮为第一驱动轮2,所述第一驱动轮2用于驱动第一输送带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一输送带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消烟灭火单元,在火情发生时,所述第一输送带用于在第一驱动轮2的驱动下将所述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8的内部。
44.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由防火、耐高温材料制成,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条状,还可以是绳状。
45.在部分实施例中,输送带与消烟灭火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既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例如螺纹连接、紧固件连接、卡接等,也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例如焊接。
46.在未出现火情时,第一输送带上无需挂载消烟灭火单元,或者挂载的消烟灭火单元无需位于隧道内部,因而喷雾器、灭火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可以具备更大的喷出压力,消防能力更强且无需担心会伤及到隧道内的车辆和人员。如图1和图2所示,出现火情时,第一输送带在第一驱动轮的驱动下,首先将喷雾器单元3送入隧道内进行消烟,降低隧道内的烟雾量,提高人员存活率,在人员有序撤离后,再根据火势具体分析,利用第一输送带将灭火弹单元6或者灭火器单元输送至火源附近灭火。
47.本实施例中,设置于隧道外部的驱动单元能够不受隧道内的火情影响,在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安全地将指定规格、数量、型号的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火源处进行灭火,不仅能够实现全隧道覆盖,而且由于喷雾器、灭火弹、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在未出现火情时不设置在隧道内,因此喷出压力可不受隧道管理规范限制,在火情发生时送入隧道内提高灭火效率和消防能力,相较于现有的隧道消防措施,能够大幅地提高隧道消防能力,确保隧道内的人员安全。
48.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消烟灭火单元包括喷雾器单元、灭火弹单元、灭火器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喷雾器单元包括喷雾器及用于搭载喷雾器的搭载组件,同理地,灭火弹单元包括灭火弹及用于搭载灭火弹的搭载组件,灭火器单元包括灭火器及用于搭载灭火器的搭载组件。
49.实施例2:
5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所述喷雾器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安装板31,所述安装板31上设置有旋转台32,所述旋转台32能够围绕自身中轴线转动,旋转台32上设置有支架33,所述支架33上设置有喷雾器34,所述喷雾器34能够在所述支架33上上下翻转。
51.本技术方案中,安装板上设置的旋转台能够旋转,以改变喷雾器在水平面上的朝向,多个喷雾器单元的喷雾器可相互配合,朝向同一区域集中喷雾。旋转台上设置的支架不仅用于支撑喷雾器,而且能够调整喷雾器的俯仰角,进一步调整喷雾器的喷雾方向,实现局部区域的快速降尘。
52.实施例3:
5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灭火弹单元包括主动灭火弹单元和/或被动灭火弹单元,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用于在外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向指定位置发射灭火弹,所述被
动灭火弹单元用于在灭火弹然着或环境温度大于阈值时引爆灭火。
54.主动灭火弹单元搭载的灭火弹为电动信号触发型灭火弹,该灭火弹能够受手持控制器等外部控制终端的控制信号控制,向指定方向喷射指定距离,主动灭火弹单元主要针对火势较小的情况,此时,在喷雾器单元完成降尘,人员有序撤离后,消防人员可进入隧道内,根据当前火势调整灭火弹喷出方向、距离控制火情。被动灭火弹单元搭载的灭火弹为温度触发型灭火弹,该类灭火弹不受终端控制,当环境温度大于阈值时自动引爆实现灭火,该类灭火弹主要用于应对火势较大的情况,在一个实施例中,被动灭火弹单元可直接悬挂于输送带上。
55.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和被动灭火弹单元间隔交替设置,既允许消防人员根据火情主动灭火,也可在火势突然增强时实现被动灭火。
56.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搭载筒61,所述搭载筒61内用于安装灭火弹63,所述搭载筒61上设置有加速线圈62,所述加速线圈62用于与所述灭火弹63内的线圈磁场相互作用以加速灭火弹63。本技术方案中,灭火弹单元包括搭载筒,搭载筒安装或悬挂于输送带上,搭载筒内用于放置灭火弹。该搭载筒利用搭载筒上的加速线圈与灭火弹内的线圈磁场相互作用的原理发射灭火弹,加速线圈可以受手持终端远程控制,以使得灭火弹具有指定的喷出速度到达指定火源附近。
57.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主动灭火弹单元包括安装于输送带上的搭载筒61,所述搭载筒61内设置有弹簧65,所述弹簧65上连接有推板64;所述搭载筒61的内壁上设置有电磁阀66,所述电磁阀66包括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电磁阀66开启并限定推板64在搭载筒61内的位置,弹簧65处于压缩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电磁阀66关闭,推板64在弹簧65的作用下将搭载筒61内的灭火弹63推出。本技术方案中,搭载筒通过推板将灭火弹推出至搭载筒外。具体地,搭载筒上设置的电磁阀在锁定状态时,推板受电磁阀限位而固定于搭载筒内,此时与推板连接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灭火弹安装于推板上。当电磁阀处于解锁状态后,电磁阀解除限位,推板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朝向搭载筒的出口端移动,推动灭火弹朝向指定方向发射。本技术方案中,电磁阀可以受手持终端远程控制。
58.实施例4:
5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两个滚轮,所述两个滚轮分别位于隧道的两端,两个滚轮中至少有一个为驱动轮,所述输送带同时套设于两个滚轮上。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滚轮、驱动轮、支撑轮的中轴线可以垂直于与水平面,此时输送带的安装面垂直于水平面,输送带下方的行走道的空间更大。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滚轮、驱动轮、支撑轮的中轴线可以平行于水平面,此时消烟灭火单元悬挂于输送带上,能够进一步简化搭载组件。
60.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支撑轮7,所述支撑轮7位于两个滚轮之间,所述支撑轮7用于调节所述输送带的张力。隧道通常长达数公里,为确保输送带各处具有足够的张力,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在两个滚轮之间还间隔设置有若干支撑轮,所述支撑轮与输送带之间为滚动摩擦,阻力小。
61.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轮7通过连杆71连接至安装座72上,所述支撑轮7能够围绕所述连杆71转动。
62.实施例5:
6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索道灭火装置包括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分别位于隧道8两侧的行走道9上方,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第一输送带1,所述第一输送带1在第一驱动轮2的驱动下将其上安装的第一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8内部,所述第一消烟灭火单元为喷雾器单元,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第二输送带4,所述第二输送带4在第二驱动轮5的驱动下将其上安装的第二消烟灭火单元输送至隧道8内部,所述第二消烟灭火单元为灭火器单元和/或灭火弹单元。
64.本技术方案中,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分别用于输送不同的消防灭火单元。具体地,一侧的第一输送带在第一驱动轮的驱动下,向隧道内输送喷雾器单元,而另一侧的第二输送带在第二驱动轮的驱动下,向隧道内输送灭火器单元和/或灭火弹单元。两组输送组件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相较于单组输送组件需按照特定的顺序向隧道内依次输入喷雾器单元、灭火器单元和灭火弹单元,两组输送组件能够同时向隧道内送入或送出不同的消烟灭火单元,使得消防灭火过程更加灵活,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火情,进一步提高灭火效率。
65.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例如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等)只是为了描述清楚起见而对相应部件进行区别,不旨在限制任何次序或者强调重要性等。此外,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连接”在不进行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使经由其他部件间接相连。
66.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